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根据重庆市地震局综合防雷改造项目的实践经验,设计适用于地震台站的防雷效能评估标准。该标准收集了重庆市21个防雷改造台站的基础资料,并对改造前后台站的观测系统运行状态、防雷关键参数、雷击情况、运维记录等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不断优化评估模型,最终利用约束条件最小二乘法获得了一套较为准确的评估公式,以正确评价台站的防雷效果与成效。该标准是对地震行业标准《DB/T 68-2017:地震台站综合防雷》在重庆地区的落实和执行,同时也是地震标准化、信息化在台站防雷方面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还可为同类省级地震台网的防雷工作提供一套可参考的操作标准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琼中地震台防雷措施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概述了琼中基准地震台在台站改造过程中对防雷措施改进的研究和实践,通过综合防雷,使雷击损害减少,取得了较好的防雷效果。  相似文献   

3.
雷击是影响地震观测仪器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地震前兆仪器种类多,观测原理不尽相同,加上台站自身布局和所处地区气候的不同,使得前兆台站综合防雷改造的效果提升必须依靠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文章在介绍江苏地区前兆台站综合防雷改造的基础上,对现有综合防雷技术的关键点分别进行了阐述,并以盱眙地震台的综合防雷改造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阐述了防雷效能提升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雷电预警、电源分级防雷、信号防雷、地网建设和综合布线等多种综合防雷技术在福建省地震台站推广使用的关键点进行阐述说明,该技术在实际地震监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可有效减轻雷击对地震观测系统仪器设备的损坏。  相似文献   

5.
广东地震台站前兆观测系统防雷综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击是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的主要危害,根据“九五”、“十五”期间在建设地震前兆观测系统时的防雷实践,介绍了有关防雷的综合方法,该方法在原有防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创新,实践表明,该综合方法对雷击尤其是感应雷起到了良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详细分析雷电灾害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防雷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并针对地震台站的构成特点,研究了台站综合防雷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措施。同时,以余山地震台为例,具体说明了防雷措施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测震台站综合防雷系统建设及效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瞿旻  霍祝青  戴波  单菡  王大伟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2):619-622,628
介绍雷害对测震台站的危害方式,总结测震台站的综合防雷基本措施,包括地网改造、配电防雷、信号与通信防雷、布线规划与整理,创新地提出特定条件下安装退耦器以提高防雷效果。通过对比计算台基噪声与观测系统标定结果,研究综合防雷系统接入测震台站观测系统后对数据质量的影响,以进行防雷效能评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丰满地震台雷击危害隐患分析,根据台站的实际情况,采取区域防雷、电源进线防雷、通信传输线防雷、传感器引线防雷等技术,完成台站综合观测技术保障系统建设。技术系统建成并经过两年雷雨期检验,防雷效果明显,同时不断总结积累维护经验,确保防雷保障系统发挥最佳效能。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前兆设备防雷技术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雷电危害的类型及台站不同设备的特点和布局,在充分分析雷电入侵观测系统途径的基础上,应用适用于数字化前兆台站的防雷技术,全面采取电源线路防护、信号线路防护、电磁屏蔽、接地等措施,可取得综合性防雷保护。通过对使用徕信防雷技术10个台站的防雷效果进行分析,说明综合防雷安全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前期实验取得的良好效果,利用静电屏蔽原理,结合供电隔离、线路屏蔽及套管接地等技术,对重庆地震局钻孔应变观测台站进行了防雷技术改造,取得明显效果,达到了降低钻孔应变观测系统雷击故障率的目的;从实践效果看,地震台站防雷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防雷改造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注重每个细节,才能达到良好的防雷效果。  相似文献   

11.
镜泊湖火山台网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经常遭到强雷电袭击。为了使台网设备稳定高效运转,减轻雷电地干扰,我们对台网的防雷设施进行了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防雷效果。  相似文献   

12.
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天线、电源线、控制线等外部部位,以及通过相关线路和机壳感应进入设备内部。常见故障为损坏天线、架空明线及设备元器件。随着电脑及通讯设备在地震台站的广泛应用,雷电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采用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防止灾害发生或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3.
长清地震台体应变观测干扰识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清地震台多年来的体应变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对引起数据曲线发生畸变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识别及分类统计,认为造成体应变数据曲线畸变的因素主要有电源干扰、仪器本身问题、气压、降雨、雷电等气象因素干扰。这项工作将对台站人员及时识别干扰、提高数据资料利用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地震观测台站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提供一套完整而易于操作的防雷设计和运行解决方法来保护地震观测系统,使通信线路、设备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5.
介绍和分析了昌黎台地电场观测中常出现的一些干扰和典型变化形态以及分析排查过程,认为主要存在5种干扰变化:(1)雷电、降雨影响;(2)线路接触不良;(3)直流干扰;(4)电极极化;(5)观测系统(主机)故障.各种干扰源不同其变化形态也不同,可以从变化形态和变幅方面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6.
上海测震、地球物理台站运行中,因电源系统和雷电而导致的故障占了较大比例。为提升台站运行质量而研发的隔离电源系统,可有效地将市电与台站设备间进行物理隔离,杜绝了雷击通过交流电供电途径的串入。该系统研制成功后,在上海测震台站试运行,其间发现了系统的一些缺陷,技术人员进行多次改进,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该系统已在多个测震、地球物理台站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雷、防浪涌效果。  相似文献   

17.
Short-term fluctuations superimposed on 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surface ozone recorded at Poona during 1969–1970 are discussed.While there is a net production of ozone during electrical discharges in a thunder cloud, the surface ozone recorder often registered a decrease in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 This decrease coincided with updraughts generated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a thunderstorm. Similar sharp increases in ozone were observed with downdraughts. In cases of lightning w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a thunderstorm over the station, an increase in ozone density was observed just after the first lightning discharge.Apart from the fluctu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understorms in summer, sharp fluctuations in density were also noticed during winter, in the mornings. Abrupt falls in ozone occur with the formation of a stable layer near the ground at night and a sudden surge after the breaking up of the layers in the morning. The changes in ozone are, however, much more pronounced than those in temperature and wind and this striking cor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ozon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wind provides a unique tool for the study of low-level temperature inversions, their establishment and destruction.  相似文献   

18.
地震观测仪器防雷击是保证仪器正常工作的首要难题之一。目前,虽然很多台站对仪器做了多级保护的防雷工作,但未起到提前有效的防护作用。本文介绍的"鹰眼"雷电预警系统主要实时监视一定尺度空间的电场值和雷电波,当系统监测值达到设定的预警条件参数,则自动报警,可提前切断仪器与外界的连接,有效预防雷击。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possibilities for modernizing the KSESh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 developed earlier at the IPE AS USSR. The goal of the modernization was to extend the frequency and dynamic ranges and to decrease nonlinear distortions. The ways and concrete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the station are shown and the intermediate results are described. As preliminary estimates show,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to build devices with the velocimeter response up to 520–540 s periods on the basis of this pendul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