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自然景观综合信息图谱界线的确定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毓芬  廖克 《地理学报》2001,56(Z1):26-31
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应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进行分区分类,根据自然景观的地理分布规律作地带性规律的单要素与多要素研究,并且根据卫星影像特征,结合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进行综合性研究.首先介绍了自然景观图谱的概念以及中国自然景观综合信息图谱研究的科学依据,然后重点介绍了自然景观图谱界线确定的原则及方法步骤,最后介绍了中国自然景观综合信息图谱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图谱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地学信息图谱的基础理论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陈燕  齐清文  杨桂山 《地理科学》2006,26(3):306-310
文章在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基本概念与特点、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意义等几方面来阐述地学信息图谱的基本理论,最后对地学信息图谱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元阳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谱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图谱为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变化提供了一种谱系化、定量化与定位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在遥感、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模型的支持下,从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模式、空间扩展过程、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三方面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变化信息图谱,并对其图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征兆图谱更直观形象地揭示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模式,提供了时空复合的表达方式;土地利用斑块形态与空间扩展图谱的建立应用空间格局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将微观、宏观层次的图形信息与变化过程相结合;利用等步长变距离缓冲区分析法建立的VCM曲线可直观地描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研究时段内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聚落景观基因学说,从建立我国传统聚落景观群系的信息图谱角度分析了传统聚落景观文化基因的特点,并提出景观文化基因信息单元的概念,探讨其提取方法;建立了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图谱单元模型并分析其表现方法.结合理论研究成果,设计了信息图谱的原型系统并进行了图谱数据库设计、图谱单元建模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信息分类编码及应用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资源环境信息分类编码基本概念与分类对象的依据、数据分层与资源环境信息分类以及资源环境概念数据库与逻辑数据库设计角度,描述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信息分类编码的概念模式与分类方法,并在优化、整合现有各类专题资源环境与基础地理信息的分类编码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综合信息分类与编码应用模式;指出面向GIS的资源环境信息分类编码是在概念水平上解决空间信息分层组织与属性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重要方法,它对资源环境数据库视图的建立、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互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就某些与信息分类编码相关的问题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哈尼梯田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信息图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文英  角媛梅  范弢 《地理科学》2008,28(3):419-424
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变化信息图谱,对其图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征兆图谱更直观形象的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模式,提供时空复合的表达方式;土地利用斑块形态与空间扩展图谱的建立应用空间格局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将微观、宏观层次图形信息与变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特征图谱建立以度量空间格局变化为目标的景观指数体系。  相似文献   

7.
庞小平  李艳红 《极地研究》2012,24(3):291-298
将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引入到南极无冰区生态环境的研究中,以菲尔德斯半岛作为研究区,采用矢-栅混合数据模型确定图谱单元,通过数据挖掘对环境诸要素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分级和归纳概括,构建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系列单要素专题信息图谱模型和环境景观综合信息图谱模型,对图谱模型进行了空间三维可视化设计,定量化、定位化、谱系化地揭示了区域生态环境及其要素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空间相关特征,为南极无冰区生态环境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景观分类研究的技术和方法,本研究以福建省永泰县为研究区,建立了突出人为干扰强度的三级景观分类系统,并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完成数字景观类型图编制;继而在ArcGIS平台上采用盒计数法对该区域的景观要素边界征兆信息进行分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边界形态的复杂性(分维值D)构成排序:水域景观〉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半自然景观〉廊道景观〉人工建筑景观,此排序恰与人为干扰强度呈负相关;人类活动对景观过程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在不同的景观类型上产生了诸多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景观分类研究的技术和方法,本研究以福建省永泰县为研究区,建立了突出人为干扰强度的三级景观分类系统,并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完成数字景观类型图编制;继而在ArcGIS平台上采用盒计数法对该区域的景观要素边界征兆信息进行分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边界形态的复杂性(分维值D)构成排序:水域景观>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半自然景观>廊道景观>人工建筑景观,此排序恰与人为干扰强度呈负相关;人类活动对景观过程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在不同的景观类型上产生了诸多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论科学基础及其图谱意象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汪洋  赵万民 《地理学报》2012,67(2):253-265
从人居环境研究的系统性、融贯性内在要求出发,结合信息论、人居环境科学、地学信息图谱及城市意象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内容和流程进行了信息论解读;结合城市意象的认识论逻辑,本文提出了基于信息论观点的人居环境意象及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意象系统概念,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思维模型。本文认为对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论解读包含信息本体界定、信息流向界定和信息流内容及其度量方式界定三大论域,可以此为基础派生人居环境信息主体、客体、载体以及正向信息流、反向信息流、信息立方体和人居环境信息熵等概念;论文在全面继承并充分融合人居环境科学及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基本概念系统,认为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是3 大模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3 大层次(宏观、中观、微观)、3 种类型(征兆图谱、诊断图谱、实施图谱) 和3 种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时空综合维度) 的融贯综合。该概念系统的提出和实现将会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模拟、实验、分析、控制平台。  相似文献   

11.
中尼口岸作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窗口,其贸易和交通发展是中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支撑。论文探讨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机理,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法和可达性模型分别评估中尼口岸的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跨境交通可达性,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0—2019年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性与跨境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交互耦合关系的有机整体,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高水平同步发展是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耦合协调的关键。② 中尼口岸贸易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贸易流量是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尼口岸的跨境交通可达性提升缓慢,樟木口岸的跨境运输优势明显。③ 中尼口岸贸易与交通发展的耦合协调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贸易滞后于交通发展,交通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为了推进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中尼口岸的货运职能,大力发展尼泊尔转口贸易,打通南亚大市场。加快建设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远期打造新通道以发挥樟木口岸大宗货物运输功能;利用直升机发展普兰(斜尔瓦)口岸的“神山圣湖”旅游经济,促进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京津二市的分工与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津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对带动整个中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北京、天津比较优势的分析,指出北京作为首都,应凭借政治、文化中心带来的优势,成为全国的经济管理中心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际信息中心;天津的发展应利用港口优势,发挥北方制造业中心、商贸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和试验基地等职能;京津两市共同建设成为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的金融中心、国际旅游中心。  相似文献   

13.
董跃  葛隆文 《极地研究》2018,30(2):199-209
伴随各类南极活动的增多, 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遇险、遇难事件并更好地进行搜救成为南极活 动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际民航组织(ICAO)所划分搜救区域的基础上, 南极 地区形成了以距离南极最近的5 个国家为主导的南极搜救体系。各国的搜救职责依4 个国际公约确立。承 担搜救责任的5 个国家基于本国的搜救体系, 开展国际合作, 在南极搜救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贡献。在 现有南极条约体系框架下, 南极搜救活动难免会对相关国家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极地安全等问题产生一 定的影响。我国作为参与南极活动的主要国家之一, 在南极有着重要的利益诉求, 有必要通过完善相关的硬 件设施、提升搜救软实力等途径来提高我国的南极搜救活动参与度, 强化我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与影响, 增强对南极事务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SWAT与MODFLOW模型耦合的接口及框架结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水文科学研究的热点是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在确定水文变化基准期的基础上,利用流域水文模型还原人类活动影响期间的天然径流量,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得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过程影响的响应规律和机理,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流域水文模型是SWAT模型和MOD-FLOW模型。首先分析将SWAT模型与MODFLOW模型耦合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模拟的必要性,然后对实现这两种模型耦合中的单元转换等接口问题及框架结构作了重点研究。由于SWAT模型和MODFLOW模型模拟的最小计算单元分别为水文响应单元(HRU)和网格(CELL),使得要实现SWAT模型与MODFLOW模型的耦合必须首先完成HRU与CELL之间的转换,即实现SWAT与MODFLOW模型耦合的接口,因此提出了一种在Arc-SWAT2005环境下实现HRU与CELL转换的方法,给出了SWAT-MODFLOW耦合模型的框架结构,并将该方法应用到浑河与太子河流域,为其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模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菱镁石和斜方云石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如新 《盐湖研究》2009,17(3):63-68
对水菱镁石(3MgCO3.Mg(OH)2.3H2O)和斜方云石(3MgCO3.CaCO3)的开发与应用做了评述。内容包括简史、物化性能和开采加工,以及在氧化镁、重质碱式碳酸镁和镁质阻燃剂制取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山洪泥石流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鹏  邹强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2):137-147
山洪泥石流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充分认识其形成机制与潜在风险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山洪泥石流形成机理,以及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系统认识了地表产流流量激增、土体破坏物质供给激增、沟道堵塞体级联溃决流量放大和动床侵蚀规模增大等4个山洪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介绍了基于动力过程的山洪泥石流风险评估方法和承灾体易损性评估方法,构建了基于灾害动力过程的风险评估与风险制图方法。进而,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提出可用于具体灾害点减灾的风险管理内容和风险调控技术、灾害防治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与制技术方案。最后,重点讨论了包括灾害风险预测、临灾预案、灾害防治工程方案等内容的风险处置对策,并形成一套基于山洪泥石流动力过程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阐述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内涵、应遵循的原则与框架,论述生态、经济、社会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对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影响,以及我国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经济系统的失衡,一方面是受自然生态脆弱因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行为的影响。生态恢复与重建不能仅限于生态系统层次,而应是多尺度、多等级的,应从生态系统到景观及整个生态-经济系统,应是生态过程与经济过程的协同。在经济落后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约束下,唯有建立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才能改善区域人类生存、生产条件,使失衡的生态-经济系统得到稳定和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 木材既是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同时又具有固碳作用及加工能耗少、环境污染小、可自然降解和回收利用等鲜明的环境特性,因此,加强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研究,符合我国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国家目标的需要,是木材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建设好木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发展木材科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系统分析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变迁以及各国亚太战略变化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面向21 世纪中国实现国家安全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战略。文章分析提出了构建中国跨世纪地缘安全框架的四条建议:(1) 大力推进世界地缘格局的多极化进程,实现全球地缘格局的相对均衡;(2) 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国际合作,确保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3) 构建合理的国内区域经济格局,这是提高国际地缘安全的国内地缘保证;(4) 纵深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卫东 《盐湖研究》2003,11(1):70-71
推导了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讨论了压力对反应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