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从概念上区分风暴潮和地震海啸,讨论风暴潮和地震海啸的形成、分布;通过对中国大陆沿海地震海啸和大陆架情况的分析,认为山东日照地区沿海既不具备形成地震海啸的条件,也不可能受非本地地震海啸的影响。日照沿海遭受的海洋灾害主要是风暴潮。  相似文献   

2.
分析可能影响中国的地震海啸发生的构造环境,查明中国大陆沿海历史上有没有遭受过海啸的袭击,对于预测和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海啸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陆以东受宽阔的大陆架和一系列岛弧保护,只有南海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具备发生可能引发海啸的逆冲型地震的条件。文中在分析史料和马尼拉海沟俯冲带构造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认为对中国沿海可以产生最大达4.0m浪高的海啸威胁。历史文献记录也支持这一结论。这些结果都表明,马尼拉海沟潜在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影响很大,值得我们重视和预防。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05:46 UTC)日本东北部近海(38.3°N,142.4°E)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的强度为日本近1200a来最强.随后环太平洋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验潮站和海啸监测浮标均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越洋海啸,海啸奔袭23 h到达南美洲的智利沿岸;此次海啸除了对近场的日本东北部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害,还对太平洋东岸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震发生4 h后海啸波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6~8 h海啸波到达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受此影响我国发布了第一份海啸蓝色警报.本文利用海啸数值模型对此次地震海啸的产生、越洋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海啸波能量在我国近海及泛太平洋区域分布特征;同时重点模拟分析了海啸波在日本及中国近海传播的波动特征,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最后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阐述了此次海啸对中国的影响,给出了潜在的日本地震海啸对中国的风险估计.  相似文献   

4.
采用球坐标系下非线性浅水波方程, 研究日本本州M9.0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 并计算了冲绳海槽构造带上3个不同段落可能发生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 分析这些海啸与日本大海啸的浪高和走时关系. 结果表明, 日本地震海啸模拟结果与日本当地报道及中国东南沿海7个验潮站的报道结果相符. 冲绳海槽构造带中段可能发生的3次不同震级(M7.0, M7.5, M8.0)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时间比日本海啸提前约4个小时, 从震源区传播3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华东沿海部分验潮站. 冲绳海槽M7.5潜在地震海啸在验潮站上计算的波高与日本海啸相当, 中冲绳海槽M8.0潜在地震海啸在大陈站的波高将超过0.9 m, 在坎门站波高将超过1.8 m. 北冲绳海槽的潜在地震海啸威胁主要集中在江苏盐城、 上海一带, 南冲绳海啸主要对台湾东北部和浙江沿海产生威胁. 本文对冲绳海槽构造带上潜在地震引发海啸的模拟结果, 可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防震减灾、 海啸预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震海啸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山东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地震海啸的地区。收集整理了山东沿海地区记载的7次地震海啸史料,对每次地震海啸进行了信度评级,认为仅有一次可能是海啸。根据山东沿海地区历史地震海啸、地震类型、沿海地理环境、现代地震海啸记录资料等分析,表明山东沿海未来遭受破坏性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地震海啸的特征及其成因、国内外历史上发生地震海啸的情况,结合我国沿海的地震、构造、海底地貌等特点,分析了我国沿海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最后简要叙述了卫星技术在地震海啸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域历史上发生过地震诱发海啸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渤海"海溢"的记录,但"海溢"是否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海啸还存在疑问,而且渤海海域基本不存在发生重大海啸的海沟型地震构造背景,因此,渤海地区是否发生过海啸的争论从未停止.本文在分析历史地震和古籍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历史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结合对渤海沿岸海啸堆积物的地质调查,认为渤海海域历史上基本没有发生过破坏性海啸事件,即使存在过海啸,到岸浪高也不会高于0.5 m,而且仅限于东营—潍坊一带.  相似文献   

8.
检查地质记录中的现代、历史和海底滑坡发现,活跃大陆边缘的滑坡可导致海啸。海啸可破坏海岸及海底设施,而且由于其对社会的潜在重大影响,也是海洋地质灾害研究的要素。在此类环境中,海啸被认为主要由地震活动触发;然而,也有一些假说认为海底滑坡可导致海啸。本文简要综述了活跃陆缘可致海啸的海底滑坡地质特征和触发机制。可致海啸的大型海底滑坡大都发生在无增生的陆缘。这些观测结果对海啸预警系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日本的海啸预警系统尚未考虑海底滑坡触发海啸的情形。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地震安全问题已越来越突显。我国领海和邻海是强地震多发区,海洋地震灾害主要体现在对沿海陆地的破坏和海域本身的破坏两个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沿海,沿海人口也比较集中,领海和邻海一旦发生大的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将非常巨大。而我国海洋地震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是“底数不清,关注不够,能力很弱,隐患很多,任务繁重。”提出了加强海洋区域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建议,即:中国地震局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制定我国海洋区域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海洋区域防震减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建立监测海洋地震的台网;开展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的地震区划及安全性评价;开展大陆架探测;设立海洋地震科学专项基金,加强海洋地震科学研究;建立海啸预警系统;中国地震学会设立海洋地震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强震台网的我国沿海海啸走时预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沿海地区,面临着潜在海啸袭击危险。海啸传播走时分析是海啸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强震台网提供的地震要素,从理论上讨论海啸预警时间计算方法。在球坐标系下,建立了远洋海啸传播模型,采用差分技术,实现远洋海啸传播数值模拟,首次针对我国主要城市进行了海啸走时计算,分析了我国沿海走时特点,指出了未来发生在太平洋的远洋海啸对我国的长江三角洲会有较大影响。本文计算海啸走时方法可以为我国建设的新一代基于数值海啸预警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缘滨海及近岸浅海地带地震活动显著,对广东沿海影响严重,尤其是地震频度大震级高的南澳一带,构成了本地震带的活动中心。一、问题的提出 我省沿海大陆地带的地质构造和主要山脉走向都以NE向为主体,即所谓华夏式或新华夏式构造。近年又发现在新构造运动期间NW或NNW向构造比较活跃,河流出口多与它有关,有人认为它是主要的地震构造。随着地震史料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沿海县(市)记载的一些地震并不完全发生在陆地,而往往是海上的地震影响到大陆有感或破坏。如电白南(广州湾)地震、澳门地震、担杆列岛地震和红海湾地震等,再加上原来已知的两次南澳地震、阳江地震和近年台站记录以来的一系列小震,就构成了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地震海啸危险分析与监测预警系统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马陵 《华南地震》2005,25(4):25-33
对广东省地震海啸的潜在危险进行了分析,认为广东省可能面临的海啸威胁主要来自南海东部。一旦发生地震海啸,将出现重大的灾害,并对广东省的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提出了建立广东省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3.
台湾是我国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一个地区,一些地震学者研究过中国周边地区地震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有研究认为台湾地区强震活动与大陆中强地震活动具有同期活跃的特点,这种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同步活跃的特点表明,二地区可能具有同一个动力来源,可能是由于板缘地震所引起的应力调整对板内地震孕育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强地震平静图像已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强震前的一个典型异常指标。近期中国大陆西部2次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研究认为,8级特大地震前不仅中强震出现大面积平静,而且中小地震也会出现大规模平静现象,形成地震空区。震前依据震级由大而小逐级形成配套出现的地震空区,可作为中国大陆西部8级特大地震的中短期预测与8级地震发生地区的判定的一项有实际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由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分析中国大陆1~3年地震大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前分析基础上,对该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地震是20世纪以来第五活跃幕闭幕阶段的最大地震,据震前3年地震活动类比等推测,未来3年内中国大陆西部仍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东部地区可能发生少量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发生MW9.0级地震后所做的地震趋势预测做了反思,指出:关于全球特大地震近年可能连发,特大地震对几年内世界7级以上地震年频度没有明显影响,但未来几年内7级以上强震可能集中在这次特大地震附近或相关构造上的预测意见是正确的;而有关近年中国大陆及川滇地区可能发生7级强震的预测是错误的;并认为,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释放了已积累的应变可能是这次特大地震不能触发中国大陆及川滇地区发生强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章纯 《地震》2007,27(3):26-33
利用有限元方法, 研究了台湾地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变化对华东南地区应力场调整的影响, 给出了这些地区地震发生后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分布特征, 解释了台湾地震活动与大陆地震活动同步的问题。 研究结果认为, 台湾东部地震带地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扰动主要影响福建至广东和广西沿海地区的应力场; 如果地震发生在台湾东南角, 其扰动应力会影响到华东沿海地区; 台湾北部地震带地震发生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除影响福建至广东沿海外, 还会影响到华东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8.
统计分析了中国大陆1900年以来所有发生在东北的5级以上的学震及其与中国大陆26个地震带6级以上(其中东部为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级以上深震有可能引发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进入应变能大释放阶段。其中与东北深震统计相关最高的地震带是:金沙江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澜沧江-眉公河地震带以及巴颜喀拉山地震带;在中国东商地区相关性相对较高的地区是:郯城-营口地震带、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以臁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19.
2010年2月27日06时34分(北京时间14时34分),在智利中南部近岸(36.1°S,72.6°W)发生Mw8.8级地震,并引发了泛太平洋范围的海啸,太平洋沿岸多个国家的验潮站和海啸监测浮标均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海啸;海啸波传播25 h后到达我国沿海.本文利用海啸数值模型对此次地震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模拟了我国沿...  相似文献   

20.
南海地震与海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海啸的形成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有深海盆地,可以容纳巨量海水;二是海底地形隆起与拗陷反差强烈;三是存在倾滑型活断层,可发生6级以上倾滑型的地震。查南海及其周边地形地貌,北西南三面都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又是平坦的深海平原,都不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条件,惟独东侧马尼拉海沟才具备产生地震海啸的条件。南海地壳属于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之间的过度类型。其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不同地段具有明显差异。北部为拉张型,南部为挤压型,西部为剪切型,东部为俯冲型,中部是扩张型。按断裂展布方向可分为NE向、NW向、EW向、SN向4组;按断裂切割深度,可分为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这些断裂多数为活动断裂,而东缘俯冲型断裂又是发震断裂。从地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分析,南海北、西、南以及中部都不具备引发地震海啸的条件,只有台南—菲律宾地震带东西两侧的贝尼奥夫带发生的倾滑型或具倾滑分量的走滑型6级以上地震,才有可能引发海啸,并可能对南海及我国东南沿海诸省以及港澳地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