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及莎车膜下条播冬小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前及冬季膜内温度提高,土壤墒情较好,冬季麦苗不停止生长,各发育期提前,越冬成活率高,穗分化和灌浆期延长,亩穗数、穗粒数多,千粒重大,亩增产百千克左右。  相似文献   

2.
荣云鹏 《山东气象》2011,31(2):63-65
将2009—2010年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气象实测资料与历年、去年进行了对比,分析气象条件对本年度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探讨当年冬小麦在提前入冬、春季气温回升慢等不利气候条件下,平均单产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原因,经分析发现:2009年冬前冷空气来的早导致分蘖少、群体不足、亩穗粒数少;早春气温回升慢,对冬小麦快速生长不利,小穗分化时间长,利于穗粒数增加;后期气温条件转好,极其适宜冬小麦灌浆,利于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3.
郑州地区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回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1980—2006年冬小麦发育期、千粒重和穗粒数以及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影响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显著时段和关键因子,建立了千粒重和穗粒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千粒重相关显著的时段、关键因子是抽穗后15~19 d和29~33 d的温度以及9~13 d的日照;有利于获得较高千粒重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8.8~22.8℃,日平均气温上限为29.5℃;与穗粒数相关显著的时段、关键因子是返青后21~25 d的温度。相关显著时段的气候要素对千粒重和穗粒数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可以较好地预测千粒重和穗粒数,为进行产量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温”对我国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人工气室模拟试验、历史资料统计分析及采用CERES冬小麦模式,分析“高温”对小麦(春小麦、冬小麦)发育历期、产量结构及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小麦发育历期缩短,高温使春小麦经济产量下降,温度升高改善了冬小麦越冬条件,对穗粒数及籽粒重有利。返青后的“高温”对冬小麦经济产量不利。  相似文献   

5.
分别对单位面积上的冬小麦茎蘖动态,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形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影响单位面积茎蘖动态变化的因子主要是分蘖期温度和时间,对有效穗粒贡献最大的是基本苗和冬前分蘖数;决定每穗粒数的主要因子是四分体形成期至建粒期期间的气温和日照时数以及单位面积上茎蘖数最多时的苗数;决定千粒重大小的重要气象因子是灌浆期间的温度和太阳辅射.  相似文献   

6.
孙培良  李娟 《山东气象》2004,24(Z1):16-17
冬小麦适时播种与否,直接影响到产量的高低。分析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与冬小麦播种期的相关关系得知,气温是决定冬小麦播种期的主要因子。凡在适宜气温期内播种的冬小麦穗粒数最多且穗粒重最大,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冬小麦的穗粒数和穗粒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1冬小麦 虽然 1999年秋,冬麦播期偏晚,但由于播种后,光照条件良好,冬前≥ 0℃积温仍较充足。冬季偏高的气温、偏厚的积雪及冬末稳步回升的温度,使冬麦越冬状况良好。幼穗分化期一直比适宜温度偏高的气温,虽促进了弱苗升级转化,提高了有效穗数,但也造成了幼穗分化时间过短,使单株穗粒数少于常年。灌浆期温度及水分状况适宜,有利于籽粒充分灌浆,千粒重明显提高。综观 2000年度,冬麦生长期农业气象条件对冬麦生长利略多于弊。 1.1冬前生长期 (播种—越冬开始期 ) 由于 1999年秋季秋收任务 (尤其是棉花 )繁重及 9月中旬气温高于常年…  相似文献   

8.
增温对华北冬小麦生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索和验证未来地表气温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了解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增温响应的基本特征,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红外辐射器增温的方法(FATI)对冬小麦全生育期进行昼夜增温处理,分析了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及其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增温使冬小麦返青期显著提前,冬后生育阶段整体前移10d以上,全生育期天数减少,但营养生长时间大幅增加,开花至乳熟时间延长,乳熟至成熟时间缩短;在偏冷年份,增温处理保障了小麦的正常分蘖和生长,株高显著提高,有效穗数比对照增加27.4%,籽粒产量比对照大幅增加;在偏暖年份,增温导致小麦穗分化时间延长,穗粒数增加,灌浆中后期遭受高温危害,千粒重显著降低,产量下降;增温致使冬小麦生产耗水量增加。就华北冬小麦而言,冬季及早春一定幅度的升温有利于小麦生产,但增幅过大可能会导致不利结果;而春末夏初升温对小麦生产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9.
据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对全市900多个小麦样本进行实测,大部分地区小麦减产,其中,667m^2穗数有所增加,而穗粒数和千粒重普遍降低;市气象局实测小麦产量也有明显下降,其中,千粒重和穗粒数也有不同程度下降。通过对同期气象资料分析,影响小麦产量下降的气象条件主要是:1.潮塌严重,播种期推迟,根系受制,抗逆性减弱,全生育期缩短;2.幼穗分化期温度偏高,日照过长,缩短了幼穗分化期,减少了穗粒数;3.灌浆期蒸发较弱。光照不足.灌浆速度大幅度降低,减少了灌浆量,造成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10.
根据冬小麦理论产量由单位面积有效茎、穗粒数和千粒重求积的农学原理,结合冬小麦生长季气温、日照和水分适宜度的计算模型,在河南省选择5个代表站点,利用1995-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的逐旬气象要素,构建了气温、日照、降水和土壤水分适宜度序列,分别建立了各代表站点产量要素的变化率或距平百分率的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有效茎与气象条件的直接相关性不显著,但株成穗数的变化率与气温和水分适宜度的相关性较好,千粒重距平与土壤水分适宜度的相关性显著,穗粒数与气象因子适宜度的相关性小。除穗粒数变化率预报模型外,构建的株成穗数变化率及千粒重距平的动态预报模型显著性水平均较高。模型可从4月1日起,逐旬预报各产量要素值,各代表站点对株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预报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0.4%、88.5%和94.0%,5月上旬以后对理论产量的预报平均准确率为93.3%。利用2014年资料进行外推检验,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预报准确率均在92.0%以上。因此基于主要气候因子适宜度与农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可实现产量动态预报,预报准确率基本满足业务服务需求,但模型对产量的丰歉趋势预报准确率仍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系统分析了冬小麦主要发育阶段气象因子对冬小麦穗粒数影响的规律。分蘖-拔节期受相对湿度影响较大,拔节-乳熟期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返青-抽穗期受日照时数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春玉米穗分化期低温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低温冷害对东北地区春玉米的影响,确定障碍型冷害对春玉米生育的影响程度,2015年以郑单958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13℃,15℃,17℃)研究穗分化期(前期、中期、后期)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在穗分化期受不同低温影响后,观测到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光合特性的变化趋势相似;与对照相比,低温处理后,春玉米穗长和穗粒数显著减少、穗粒重显著降低,且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越重;穗粗和百粒重变化不显著;穗分化前期低温对春玉米穗粒数影响最重,中期次之,后期较小;低温处理后春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降低;穗分化期春玉米遭受障碍型低温冷害造成穗粒数减少是减产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春玉米障碍型低温冷害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北方冬小麦冬季冻害及播期延迟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麦区冬季冻害是否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冬小麦播期延迟是否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981—2000年北方冬麦区偏北地区冬季冻害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系数为0.62(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即2000年前冬季冻害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2000年后冻害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不显著,即冬季冻害已不再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影响因子。2018—2021年的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分析表明:山东泰安和陕西咸阳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播期推迟,冬前积温和生长季积温明显减少,导致冬小麦植株高度、地上总干重和叶面积指数减小;播期推迟对产量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分别减少,导致减产,播期推迟10 d平均减产22%,推迟20 d平均减产40%。因此,冬小麦推迟播期并未产生积极效应,可能原因是当前冬小麦播期和主栽的冬小麦品种已适应当地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指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影响2010年冬小麦产量构成的有利气象因素是:底墒水充足,各生育阶段降水分布适宜,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在分(蘖)一越冬开始期平均气温偏低,冬前积温不足,不利于晚播小麦分集成穗.春季低温冷害对小麦小花分化有一定影响,但幼穗分化时间长,灌浆期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灌浆时间...  相似文献   

15.
采用秩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对濮阳县气候与冬小麦产量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前的日照时数、越冬期的平均气温和大于O℃的积温、拔节~孕穗期的降水、孕穗期的日数和抽穗期的日数对亩穗数影响较大;返青至孕穗期的日数对穗粒数影响明显;千粒重则和开花期至成熟期间的平均日较差相关较好.  相似文献   

16.
小麦小穗数和不孕小穗率与气象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定量的建立了小麦穗粒数和不孕小穗率的气候生态模型,揭示了小穗分化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指出了影响川东南小麦分化发育的主要气候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杨淞  杨文彬 《内蒙古气象》1996,(2):17-20,10
温光生态因子及时间对春小麦幼穗分化影响的研究杨淞,杨文彬(巴盟农业气象研究所)每穗小麦的小穗数、小花数和小花的发育程度,取决于本身形成的早晚、发育时间的长短等。一般认为,穗部某些器官形成越早,分化发育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多粒大穗。而器官形成的早晚和...  相似文献   

18.
1995-1996年度我省冬小麦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总的来看是利大于弊;播前伏雨多,底墒足;冬前降温缓慢,光照充足,越冬正常;返青至抽穗期间,前期受抵温干旱的影响,使小麦各发育期普遍推迟,小麦进入生殖生长降价阶段降水量有所增加,降水适时集中,对中部,东南部麦区穗粒数的增加及大穗的形成有利,但南部主产麦区因前期干旱严重对穗粒数有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11-2013年2个越冬期的盆栽试验,利用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研究了不同最低温度下(-9℃、-6℃、-3℃和0℃)冬灌对冬小麦叶片理化性质、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最低温度为0℃的处理相比,在最低温度为-9℃和-6℃的处理造成了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和气孔导度的大幅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大幅升高,差异均达显著(p0.01),灌水处理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改善;而最低温度为-3℃时,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无明显差别,气孔导度则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差异显著(p0.05),冬灌导致其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和降低,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最低温度为0℃的处理,冬灌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气孔导度等影响均有明显的正效应。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上看,-6℃与-9℃条件下,冬灌致使单株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下降;-3℃和0℃条件下,冬灌提高了单株穗粒数和穗粒重。综上所述,最低温度在-6℃及以下不适合进行冬灌,而最低温度在-3℃及以上则适合。  相似文献   

20.
2009/2010年伊川冬小麦生产虽然受到秋末强降温、春季低温、晚霜冻害等诸多不利天气气候影响,但由于底墒充足,越冬期墒情好,关键生育期降水偏多,灌浆期降水分布均匀,气温适宜,冬小麦灌浆期长,因此穗粒数、千粒重普遍偏高,大面积均衡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