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近海共有枝鳃亚目、蓑海牛亚目软体动物40种,隶属于16科30属,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的热带、亚热带海区,有些种类向北可以分布到达黄、渤海,部分种类仅分布于黄、渤海。区系性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国,日本亚区。  相似文献   

2.
甲壳类蔓足亚纲(Subclass Cirripedia) 围胸目(Order Thoracica) 现今分为4亚目:茗荷亚目Lepadomorpha; 短茗荷亚目Brachylepadomorpha, 花笼亚目Verrucomorpha和藤壶亚目Balanomorpha。茗荷亚目是有柄蔓足类,为最原始的亚目。它的躯体分为头部和柄部。软体部分包在头部由外套膜和壳板(或无壳板)围成的腔内。柄部有肌肉层,用以附着于其他物体(或动物)上。茗荷亚目的种栖息于潮间带、潮下带至深海底,绝大多数附着于岩石、底栖动物(贝壳、水螅、珊瑚、海胆、十足甲壳类等)或其他物体上,少数种(如茗荷科Lepadidae 的一些种)附着于木材、船底、漂浮及游泳动物(如鲸类、海垫、海龟等),营漂游生活。搞清这类动物的种类对于潮间带生物群落的分析、底栖生物生态的研究及附着生物的防除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茗荷亚目在国内仅有零星报道,尚缺乏系统研究。作者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收藏的标本,其中大部分为1975 一1978年东海大陆架海洋调查获得,少部分为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潮间带及沿岸调查所采集。经鉴定共有55种,分隶于3总和7科26属,其中一种为新种,24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在我国近海发现的有柄蔓足类,除少数种,如茗荷Lepas anatifera anatifera, 蟹板茗荷Octolasmis neptuni等在各海区广布外,大部分种仅出现在南海和东海,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暖水种,少数温带种分布范围仅限于渤海和黄海,有的也在东海出现,如朝鲜弱铠茗荷Abathescalpellum koreanum和中直铠茗荷Litoscalpellum intermedium等。 就世界范围而言,有柄蔓足类资料比较分散;其形态变异较大,不易鉴定;有的种仅在个别地点发现,或获得标本很少,种的正确鉴定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同物异名较多。本文对一些种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相似文献   

3.
关于东海陆架区的浮游端足类??亚目( Amphipoda: Hyperiidea),过去了解很少,迄今仅郑重、郑执中等(1965)报道细长脚?? ( Themisto gracilipes )是黄海主要浮游动物之一。陈瑞祥(1978)报道了采自江苏、浙江近岸水域和福建东南近岸水域数种浮游端足类。 Stephensen(1925)曾报道过Amphithyrus bispinosus分布于香港一上海之间水域。入江春彦(1957)报道了日本五岛列岛一香港之间水域数种浮游端足类。 本文根据1976年调查的资料,对东海大陆浮游端足类??亚目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初步报告。通过这次调查,对调查区的浮游端足类有了初步了解,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东海浮游端足类的分类与生态工作提供了基本资料。但由于调查时间较短、范围较小,资料仍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沿海片鳃科(后鳃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鳃科(Arminidae=Pleurophyllidiadae) 是一群营底栖生活的后鳃类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世界各暖海都有分布,常见于潮间带滩涂至潮下带,直至水深260米之间。作者过去在潮间带生态调查和采集中,仅见到少数几种;在整理、鉴定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标本时,发现这科动物在底牺生物拖网样品中比较常见,种类也较多,而且其中大部分种类在我国尚未报道过。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标本写成本文。 迄今已知,片鳃科共有4属,我国已报道的仅有2属5种,本文共报告20种,隶属于3属、4亚属,其中有8种是新种,7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3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首先从认识物种开始,并需要内容全面的的基础资料,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现场调查和文献研习所获得的物种编目和分布图集研究成果。由于分类学人才储备不足,重要标本的收集和鉴定变得越来越困难。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洋生物种源中心,许多海洋生物类群的最高物种多样性都出现于该区域。本文在西太平洋及其边缘海(105-152°E,0–45°N)701个测站获取的6203份浮游动物样品分类鉴定基础之上,对1965-2008年该区浮游动物主要类群的系统分类、物种多样性和新物种新纪录进行了汇编和总结。本文共记录和编入西太平洋及其边缘海10个浮游动物类群206科686属2657种(含亚种)。包括水螅水母类99科251属697种,栉水母类12科22属59种,浮游软体动物14科36属85种,介形类8科91属416种,桡足类51科156属908种,糠虾类4科60属202种,磷虾类2科8属56种,十足类8科23属105种,毛颚类5科13属48种,被囊类5科26属81种。文中详细列举了10大类群的主要优势种,并记述了筒螅水母科2新种以及棒状水母科1新属2新种。许多赤道热带海、高纬度寒带海、深海深层的浮游动物物种在我国首次记录,较以往我国所记录的1852种增加了806种,增录43.5%,包括赤道热带种增录1.4%,高纬度冷水种增录3.5%,深海深水种增录3.2%。作者还对中国海洋浮游动物研究的5个主要领域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定性系统分类信息对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2008年以后中国海洋生物种类全面系统总结的专著而言。  相似文献   

6.
湛江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周年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湛江湾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调查,研究了其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87种和29类浮游幼虫,隶属于16大类群,群落结构主要由桡足类(30种)、浮游幼虫(29类)和原生动物(23种)所组成,分别占总种类数的25.86%、25.00%和19.83%。浮游动物种类数以4月最多,2月和3月最少,4~9月的总种类数均高于其他月份。湛江湾浮游幼虫以底栖动物幼虫为主,在4月种类最多,5月丰度最高,4~7月为湛江湾海洋动物的繁盛时期。浮游动物优势种共有22种(类),其中浮游幼虫9类,原生动物7种,桡足类3种,水母类、毛颚类、被囊类各1种,以12月、4月和5月优势种最多(8种),2月最少(2种),无全年优势种,群落结构明显趋于小型化。各相邻月份的共有种类数在18~33种,物种更替率R的范围为37.25%~73.61%,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丰富度d的年均值较低,分别为2.64、0.54和3.32。在调查期间,湛江湾浮游动物丰度出现了3个高峰,且分别由不同的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其中12月份的高峰主要由原生动物组成,2月份的高峰主要由桡足类组成,而5月份的高峰则主要由浮游幼虫组成,3大类群共同主导湛江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浮游动物生物量仅在2月和9月出现高峰,呈现月份双峰型变化。湛江湾浮游动物的周年变化主要受水温、食物及摄食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浮游翼足类物种丰度和同步温、盐度数据,构造相关数学模型,计算其最适温度和最适盐度.同时参考生态特征分析,划分东海浮游翼足类物种生态类型.结果表明,东海浮游翼足类鉴定到种的共有20种.在翼足类优势种中,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和马蹄螔螺(Limacina trochiformis)是具有广温广盐特征的亚热带外海种;拟海若螺(Paraclione longicaudata)、球电螺(Cavolinia globulosa)和胖螔螺(Limacina inflata)是热带大洋种;强卷螺(Agadina syimpsoni)、厚唇螺(Diacria trispinosa)、龟螺(Cavolinia tridentata)和角长吻龟螺(C.longirostris var.angulata)是适温较低的亚热带外海种;其余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外海种.东海浮游翼足类总体上显示出典型的暖水性生态类型.拟海若螺和胖螔螺具有较小的盐度分布区间,是台湾暖流或黑潮暖流向北扩展的指示种.现代东海浮游翼足类优势种的地理分布,与古代东海底质沉积物分析结论相一致.浮游翼足类种类生态类型的划分在古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等学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海中部翼足类和异足类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燕玉 《海洋学报》1995,17(6):111-116
记述了南海中部海域翼足类和异足类的数量变化、群落结构特征及垂直分布的状况,并分析了翼足类和异足类的分布与海区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的主要类群,由于它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并且营养价值高,常为许多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无论从渔业海洋学或从海洋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无疑地,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这一类群进行分类和生态学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南海的浮游桡足类,过去虽有一些零星记载,但尚缺乏系统的调查。国外方面:1883年英国Challenger号调查船,曾在香港东南外海做过2个站的采集,由Brady(1883)记载过1个种;1888年Giesbrecht曾记载过香港的哲水蚤14种;1908年美国Albatross号调查船,曾在同一地区做过6个站的采集,由Wilson(1950)报导过150种,其中哲水蚤占108种;1955-1957年Rose曾报导过越南芽庄近岸浮游生物名录并记载哲水蚤类1个新科、1个新属和3个新种;1957年日本Soya号调查船,在第2航次往南极考察时,途经南海曾做过1个站的采集,由Tanaka(1960)记载过16种,其中哲水蚤占5种;1959-1960年美国Stranger号等调查船曾在南海西南作过浮游生物采集;1961年Wickstead报导过包括分布于南海南部(4°N)7个站哲水蚤90种:1971年Bowman记载过包括分布于香港的1个哲水蚤新种。国内方面:1963年沈嘉瑞与李茯香,报导过广东雷州半岛鉴江口与湛江港的哲水蚤20种;1965年郑重等的《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一书中,记载有17种采于南海,提到有49种在南海有分布记录,其中哲水蚤44种。综合以上国内、外的研究,除同物异名外,整个南海共记载过哲水蚤163种左右。 作者对1959-1960年以来海洋研究所在南海进行海洋调查所采得的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海区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相当丰富,它们的分类研究报告将按目科陆续分篇发表。 本文是南海哲水蚤目的第一部分,共记载45种,分隶于4科,计哲水蚤科(Calanidae)9种,真哲水蚤科(Eucalanidae)11种,拟哲水蚤科(Paracalanidae)19种,伪哲水蚤科(Pseudocalanidae)6种。文中报导1新种Calocalanus monospinus sp. nov. (Paracalanidae)和9种本海区首次记录(属真哲水蚤科者1种,拟哲水蚤科者5种,伪哲水蚤科者3种)。凡属作者(1965)在黄、东海报导过的种类,其形态特征的描述,均行省略。本文承沈嘉瑞、刘瑞玉和郑执中教授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作者特致以衷心谢意。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海区无柄蔓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1986-1991年在南海北部对16个海洋结构物上的无柄蔓足类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个体大小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所采集到的标本隶属于无柄蔓足类的3科7属19种,其中藤壶科5属16种,笠藤壶科1属2种和小藤壶科1属1种。共有17种无柄蔓足类分布在珠江口东南海区;而琼东海区仅发现2种;琼东南海区有8种;莺歌海海区11种和北部湾海区10种。纵肋巨藤壶、美丽藤壶和珠江藤壶为珠江口东南海区特有种。研究无柄蔓足类在南海北部近海海区的分布及其与海流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类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点,也为海洋石油平台的设计及污损生物的防除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海鹑螺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鹑螺科是中腹足目鹑螺总科中的一个小科,包括的种类不多,数量也不大,但是它的贝壳较大,又较有光泽,而且具有整齐的肋纹和色彩,所以是人们喜爱搜集的贝类之一。它们的肉均可食用,贝壳常同其他贝类的贝売和在一起烧制建筑用灰。这一科动物全部是暖水种,世界各暖海区都有分布,而以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种类为最多,化石出现于第三纪。 本科动物的贝壳通常较薄,呈球形或卵圆形,螺旋部短,体螺层膨大,各层表面具有平滑的螺肋。壳口宽大,内面具沟纹,外唇薄或増厚形成一个具齿的环,水管沟宽短。成体不具厣。软体部分头大:前端膨大,触角长,呈圆柱状,眼位于其基部外侧的一个短柄上。吻极长,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呈管状,末端扩张形成蔷薇花状的唇部,伸展时长度可超过贝壳。水管长,伸展时可直立于贝売的背部。雄性交接器极长大,弯弓形,全长具沟,末端有一尖钩。为肉食性动物,常以海参等动物为食。 我国鹑螺科的种类过去金叔初和秉志、张玺、阎敦建等曾有零星记载,国外学者也有一些记载,但对各种的分布地点记载不详。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得的底栖动物标本进行了整理研究,共鉴定10种,其中1种仅在东海发现,4种为东海和南海共有,5种仅分布于南海;有一种,即黄口鹑螺在我国沿海尚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2.
在整理鉴定黄海、渤海软体动物前鳃类时,发现了塔螺科(Turridae) 一新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糠虾亚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糠虾目 Mysidacea 中的糠虾亚科 Mysinae 在我国近海浅水区无论种类和数量都相当丰富,在大型浮游动物组成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在某些海区,特别是河口附近的低盐水域,人们常将其作为小型渔业捕捞对象。糠虾鲜食味美,经过发酵制成的虾酱和虾油滋味特殊,深受欢迎。此外,糠虾类中的某些种也是成、淡水养殖鱼虾的优质饵料生物。 本文根据的材料为1958-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在南海近底层浮游生物拖网所获得的标本,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南海沿岸采集的标本。共鉴定糠虾亚科32种,分隶于3族,17属,内有1新种,10种为新记录;其中12种先前已由作者报道,文中不再描述。作者估计南海北部糠虾类区系相当丰富,全世界迄今已知45种刺糠虾 Acanthomysis 中,南海北部我国附近海域就已发现10种之多。今后随着调查的深人,将会发现更多的种类。本文报告的种名如下(有**记号者为中国近海新记录):  相似文献   

14.
The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is a useful genomic region for understanding evolutionary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ectinidae (Mollusca: Bivalvia)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nuclear ITS region in nine species of this family. The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callop species Argopecten irradians, Mizuhopecten yessoensis, Amusium pleuronectes and Mimachlamys nobilis, and compared with the published sequences of Aequipecten opercularis, Chlamys farreri, C. distorta, M. varia, Pecten maximus, and an outgroup species Perna viridis.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y the neighbor-joining and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s.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ITS1, ITS2, or their combination always yielded trees of similar topology.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s of bivalve and are nearly consistent with classification of two subfamilies (Chlamydinae and Pectininae) formulated by Waller. However, A. irradians, together with A. opercularis made up of genera Amusium, evidences that they may belong to the subfamily Pectinidae. The data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nclusion of Waller who placed them in Chlamydinae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mong scallop spec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xist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虫动物系动物界的一个小门,属真体腔原口动物。海生,世界种约140种,我国黄渤海目前发现4种,分隶于2目,2科,4属,其中有一新种-青岛池体Ikedosma?qingdaoensesp.nov。现将该4种的分类、分布和生态特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东海大陆架沉积物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海洋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研究资料来判別海底地层和解决与海洋学有关的问題, 系探索海洋资源的手段之一。近年来,一些国家对世界大洋的调查研究工作进展很快,目前,除北冰洋外;几乎对各大洋的大部分海域都进行了钻探取样。其中,用放射虫沉积岩样结合地层学进行分析划带的工作已有很大进展。东海大陆架范围辽阔,资源丰富,亟待开发利用,但对其海底情况过去了解较少。为配合当前渔场调查和海底矿产资源的探测,对海底沉积物及有关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是急需的。本文就东海大陆架部分地区(东经121°30′-127°,北纬26°30′-32°30′;图1)海底沉积物中的放射虫进行研究整理、以供作海洋开发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白娟  张苗  安建梅 《海洋科学》2019,43(6):119-124
基于对虾鳃虱亚科(Orbioninae)的形态学特征,作者比较了属间存在的差异,对该亚科的分类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世界范围内对虾鳃虱亚科的地理分布特征,解析该亚科动物地理区系特征。迄今,对虾鳃虱亚科包括8属39种,分别为:异对虾鳃虱属(Anisorbione Bourdon,1981,1种);偏对虾鳃虱属(Asymmetrorbione Boyko,2003,2种);表对虾鳃虱属(Epipenaeon Nobili,1906,8种);小对虾鳃虱属(Minicopenaeon Bourdon,1981,4种);圆对虾鳃虱属(Orbione Bonnier,1900,8种);仿偏对虾鳃虱属(Parasymmetrorbione An,BoykoLi,2013,1种);拟对虾鳃虱属(Parapenaeon Richardson,1904,13种);仿拟对虾鳃虱属(Parapenaeonella Shiino,1949,2种)。在中国各大海域共发现对虾鳃虱亚科物种6属18种。对虾鳃虱亚科形态特征:头前板和底节板发达,体形较大。从形态特征推测的系统发育关系,作者认为对虾鳃虱亚科是寄生亚目寄生于鳃部中比较进化的类群、其地理分布范围受寄主对虾总科分布的限制、物种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范围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根据该亚科主要属种的地理分布信息,作者推测该类群的演化是从环热带古地中海闭合开始,直到始新世。  相似文献   

18.
贻贝科(Mytilidae)是双壳类软体动物中种类较多的一科。按其分布而论,有世界广分布种,有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地区的暖水种。按其生活方式而论,有的固着于岩石上,有的穴居于泥沙或岩石中,也有的是与其他动物共生。它们大都生活在海洋中(自潮间带上区至数千米深的海底皆有发现),仅有少数种生活在淡水里。这一科动物出现很早,化石多发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和中生代的侏罗纪。 贻贝科的种类,在林奈时代就已有不少记载,但最早只有几个属,这些属包括的种类很多。之后随着研究的深人,建立了许多新属,但对属的划分、种的归属均有不同意见。 在进行贻贝科的分类时,我们同意以外部形态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性状的忽视。尤其在区分近似种和确定种上单元时,仅以外部形态为依据并不能全面说明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贻贝科的许多种类,不仅量大,生长速度也快。其肉富有营养,可鲜食,其干制品称“淡菜”,是著名海昧。此外肉、壳、珠等,又可作药用原料,它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水产资源。全国解放以来,贻贝的增殖和利用受到各地生产部门的重视,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对我国这一科动物的种类,过去研究报道极不充分,仅有张玺、相里矩及Benson, Reeve,Lamy,Kuroda等的一些零星记录,还未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贝类资源,就需要搞清其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特别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此,我们对1950-1976年在全国(除台湾省)沿海潮间带及底栖生物拖网所采得的贻贝科材料(有1种材料采自淡水),进行了鉴定分析,初步整理出46种,分隶于18属,其中有1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并在Crenella属中发现一新种。  相似文献   

19.
于1993年7月-1995年7月,基于隐虾亚科绝大部分属的分类学,系统学、比较形态学研究及部分生物学文献资料并对17个属的标本进行解剖分析,以支序分析地隐虾亚科作了系统发育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隐虾亚科为一单系类群,起源于原始的行自由生活的长臂虾类祖先,该类群因躲避敌害而在石珊瑚形成的小空间中营隐蔽生活,逐渐发展到可与腔肠动物、棘皮动物、海绵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等营共栖生活与海绵动物和双壳类共栖才可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报道了在福建省晋江和厦门近海采集到的新记录种——中国鱚,将其分布区向南延伸至福建省沿海,并对采集到的中国鱚进行形态特征的重新描述,及扩增其DNA条形码.中国鱚的主要鉴别特征为:第一背鳍鳍膜具不规则的、呈弥散状的黑色斑点,由前往后逐渐稀疏;第二背鳍沿鳍条具3~4行规则的黑色斑点;侧线上鳞数为6~7;脊椎骨数为37~39.结合Gen Bank中鱚属鱼类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采集到的中国鱚与中国鱚模式种聚类到一起,并与其余种类明显分开,在遗传距离和氨基酸水平上与其他种类产生了明显地分化,进一步证明了DNA条形码能高效快速的鉴别鱚属鱼类.本研究为鱚属鱼类分类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调查发现中国鱚主要分布在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河口区,南至韩国光阳沿海,北至中国福建省沿海,数量较少并不能形成渔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