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成和结晶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源区和洋流对该区沉积物搬运和分布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为主,含有少量的绿泥石。在空间分布上,蒙脱石含量表现为中部高近岸低;伊利石含量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绿泥石组分含量与之类似;高岭石含量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伊利石结晶度指数和化学指数平均分别为0.25°(Δ2θ)和0.5,表明伊利石结晶程度极好,为富Al伊利石,来源于化学风化作用占主导的源区。黏土矿物物源分析表明,红河是北部湾伊利石、绿泥石和蒙脱石的主要物源,其中蒙脱石因受沉积分异作用影响而在研究区中部富集;高岭石受到了红河、珠江以及广西和海南岛沿岸河流物质输入的共同影响。本研究结果对理解北部湾沉积物"源-汇"过程和古环境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X射线分析显微镜是一种快速的非破坏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对海藻中特定的元素在组织水平进行定位。本实验采用X射线分析显微镜对1997年2月在日本佐贺县唐津市海岸采集的养殖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 Suringar)的孢子叶进行了硫、钾、钙、碘的组织定位研究,对孢子叶的整体进行X射线扫描及特征元素次级荧光的图像分析,并选取孢子叶的边缘部、中部及中心各一点进行定点的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Ⅹ射线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钾是裙带菜孢子叶的最显著元素,具有最大的X射线荧光强度。定位分析表明,钾在孢子叶的中心部位分布较高,钙与碘则在边缘部分布较高,硫多位于孢子叶的中间部分,在中心部位及边缘部的分布均较低。除了钾、钙、硫以外,其他元素如铁、溴、锌也能够在X射线荧光光谱中给出谱峰。作者得到的X射线特征元素荧光图像首次报道了裙带菜孢子叶中钾、钙、硫等元素在组织水平的定位。应用RGB图像彩色合成技术获得的硫、钙、钾三元素的彩色合成图像也与定点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根据在北部湾东部获得的96个(2006年71个、2010年25个)表层沉积物样的粒度分析,结合水动力、地形地貌条件探讨该区域的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参数特征,并对研究区进行了沉积动力分区。研究区的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和粉砂,二者总量超过60%。对于整个研究区而言,分选系数整体偏高,分选较差,反映了该区复杂的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其中在北部湾中部、北部湾北岸、北部湾西南部区域整体上呈现负偏,而在北部湾西北部、琼州海峡西口、海南岛西侧处呈现正偏。研究区峰态极大值出现在北部湾西北部区域,极小值出现在北部湾西南部分。Flemming三角图表明研究区水动力较强,冲刷区位于北部湾南部、海南岛西侧和琼州海峡西口,淤积区位于北部湾中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4.
李国刚  秦蕴珊 《海洋学报》1991,13(3):381-386
近年来的中国近海陆架沉积学研究中,方解石在粘土级(<2μm)沉积物中的存在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它已被用做指示黄河沉积物运移的标志性矿物。本文使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分析了中国近海295个表层样品,并探索了方解石矿物的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中国近海沉积物中除少数样品外,几乎普遍存在方解石矿物;(2)黄河物质富含方解石,其输运与沉积基本上控制着渤海和南黄海的方解石分布;(3)东海和南海的方解石分布趋势呈沿岸低、向外海方向增高。与钙质超微浮游生物的总量分布一致;(4)黄河物质中的一万解石是法源的。而东海和南海远离海岸地区的大量的万解石则是现代海洋生物沉积作用的产物;(5)由于方解石矿物在中国近海沉积物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两种成因类型。在中国近海陈架上使闺方解石矿物作为来源的标志应引起很大汪意。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部湾是我国大西南地区重要的海上通道,也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一。本研究利用高纯锗γ谱仪系统分析北部湾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4种最主要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28Ra、40K)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北部湾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低于我国大部分海域的结果,高于珊瑚礁区的极低放射性水平的结果。北部湾沉积物中4种核素都存在“蝴蝶”状空间分布特征,该特征主要源于沉积物粒径的非线性调控,且与沉积物总有机碳浓度存在正相关。此外,利用Mn和210Pb所指示的氧化还原状态和物理/生物扰动过程也可以对柱状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型核素(比如,238U)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232Th/238U、40K/238U、226Ra/238U活度比值角度,发现北部湾沉积物具有典型的陆源沉积物特征,且显著不同于南海珊瑚礁区中生源沉积物特征。本研究有利于掌握滨海核电发展背景下的北部湾海洋环境中放射性核素水平,揭示核素的“蝴蝶”状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探索基于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学新指标在海洋沉积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北部湾沉积物岩心样调查结果计算了铜、铅、锌、镉、汞、砷等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并分析了其与南海陆架区和南海全海域沉积物背景值、广西土壤背景值之间的差异.对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近10 a的变化趋势以及岩心样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近百年以来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铜、砷、汞、镉重金属元素含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北部湾中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年际变化有升有降,至湾口处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本不变.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部湾近岸沉积物中砷、汞、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受到广西人类活动的影响.北部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广西沿岸陆源输入,经由琼州海峡的外部海域物质输入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采用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对淮河中游河床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黏土矿物含量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游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52.3%)-高岭石(17.0%)-蒙脱石(16.8%)-绿泥石(13.9%)型.淮河中游沉积物黏土矿物与长江、黄河沉积物黏土矿物相比,兼具黄河沉积物富蒙脱石的特征和长江沉积物富高岭石的特...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分布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李国刚 《海洋学报》1990,12(4):470-479
本文使用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了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陆架、冲绳海槽、南海北部陆架及北部湾7个海域中的表层沉积物样品300余个.完成了中国近海粘土矿物分布图,给出了粘土矿物在各个海区中的平均值.从粘土矿物的组成分布规律来看,中国近海粘土矿物的分布格局不仅证明了它与前人所述的成因环境及物质来源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发现残留沉积区域内,粘土矿组物合往往以绿泥石、伊利石含量较高而高岭石、蒙皂石含量较低为其显著特征.这意味着,海洋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与分布特征不仅能反映其陆上成因环境及其入海后的搬运途径,而且还能指示残留沉积形成时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9.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一门新的应用技术。其优点是全自动化;分析快速,定性定量准确;并可同时进行多元素的分析。 应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我们采用粉末压片厚样法对东海海洋沉积物中Rb、Sr元素进行了模拟测试,确定其基体的组成与地质矿产部研制的水系沉积物标准样GDs_(1-8)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元素检测方法,即用X射线分析显微镜来引导分离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is)中有机溴化合物。新鲜羊栖菜经提取、浓缩、洗脱等处理,所得洗脱液经冷冻干燥后,用X射线分析显微镜分析其元素组成。X射线荧光光谱得到的结果表明,这种检测方法十分有效,能够证实有机溴化合物在PVPP柱色谱中得到了有效的浓缩与分离。MALDI-TOFMS质谱显示存在两个有机溴化合物,分子量分别为330和554,质谱的同位素特征表明,每个有机溴化合物分子中分别含有一个溴原子。该有机溴化物具有以下的化学特征:水溶性较强,能够被PVPP柱吸附,而在弱碱条件下溶出;在水溶液中不太稳定,容易形成沉淀。该有机溴化物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具有多酚化合物的特点,并与海藻中的砷化物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R1钻孔岩心上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北部湾东北部R_1孔岩心记录。R_1孔岩心长度100m,水深42m。在粒度分析、矿物分析及微体古生物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在上新世时,为浅海相沉积,更新世则以陆相为主,仅在晚更新世时出现两个滨海相沉积层,全新世为浅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2.
东营市东辛2-4井磁性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东辛2—4井岩心样品的古地磁学研究,整段岩心呈现以正极性为主的混合极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的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极性时和布容极性时内清晰显示出的哥德堡和布莱克亚时的界限分别位于井深28.0m、161.0m、274.5m和452.0m。据黄河口南北5个钻孔磁性地层的划分对比,长江口、苏北盆地和东营地区,吉尔伯特、高斯和布容极性时的沉积速度较快,松山极性时较慢或近于缺失;黄河口以北至河北地区,高斯极性时地层不发育,吉尔伯特、松山和布容极性时则较厚,表明它们所处的构造单元、地质基础和沉积环境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Sediment vibracores and surfac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ixed carbonate/siliciclastic inner shelf of west–central Florida in an effort to determine the three-dimensional facies architecture and Holocene geologic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barrier-island and adjacent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s. The unconsolidated sediment veneer is thin (generally <3 m), with a patchy distribution. Nine facies are identified representing Miocene platform deposits (limestone gravel and blue–green clay facies), Pleistocene restricted marine deposits (lime mud facies), and Holocene back-barrier (organic muddy sand, olive-gray mud, and muddy sand facies) and open marine (well-sorted quartz sand, shelly sand, and black sand facies) deposits. Holocene back-barrier facies are separated from overlying open marine facies by a ravinement surface formed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rise in sea level. Facies associations are naturally divided into four discrete types. The pattern of distribution and ages of facies suggest that barrier islands developed approximately 8200 yr BP and in excess of 20 km seaward of the present coastline in the north, and more recently and nearer to their present position in the south. No barrier-island development prior to approximately 8200 yr BP is indicated. Initiation of barrier-island development is most likely due to a slowing in the Holocene sea-level rise ca. 8000 yr BP, coupled with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coast with quartz sand deposits formed during Pleistocene sea-level highstands. This study is an example of a mixed carbonate/siliciclastic shallow marine depositional system that is tightly constrained in both time and sea-level position. It provides a useful analog for the study of other, similar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both the modern and ancient rock record.  相似文献   

14.
黄海南部陆区冰后期沉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内全新统与上更新统间普遍发现沉积间断。晚更新世古地形呈东个完南向西北逐渐抬高的掀斜状。本文以李堡孔为例,讨论了全新统垂向层序,自下而上由滨海,河口海湾,近岸浅海和潮坪相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海浸海退层序。全新世海侵层受古地形及三角洲进积、主河道南偏影响,表现明显的水平相变。通过对区内十几个钻孔剖面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垂向演替及水平相变的规律及其两者间的关系,恢复了全世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纪自然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变迁,作为地球环境演変过程的最新一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第四纪地质和海岸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沉积物中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资料,对古气候及植被变化、海陆变迁等自然环境演变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宁波地区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部分。 宁波滨海平原,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仅850平方公里。本区的第四纪地质调查主要是由浙江省地质局等有关单位进行的。我们利用浙江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提供的钻探岩芯祥品,作了孢粉、微体古生物、软体动物化石分析,并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C14实验室,作了部分样品的测年。本文总结已获得的资料,提出宁波地区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上新世——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磁性地层学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新疆叶城剖面西域砾岩及下伏第三纪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 ,西域砾岩的沉积时代为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 ,磁性地层年龄为 3.5至 <1.8Ma。阿图什组沉积于早上新世 ,古地磁年龄为 4 .6~ 3.5 Ma。阿图什组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砾岩 ,为河流相及冲积扇前缘相。西域砾岩以厚层砾岩为主夹风成粉砂岩 ,为典型洪积—冲积扇堆积。西域砾岩的沉积反映了青藏高原北缘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强烈的隆起和剥蚀  相似文献   

17.
在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海域进行了密集网格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勘探,测线间距主要为120 m和200 m。沉积物穿透厚度最大约80~90 m,划分为2个地震层序(SQ1和SQ2),细分为5个亚层(U1~U5)。位于下部的层序1(U1)为晚更新世陆相沉积,上部的层序2(U2~U5)以全新世海相沉积为主。根据地震相特征研究了各亚层的沉积环境,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三角洲辫状河流—河流刻蚀—古河道充填—河口滨海—三角洲滨浅海—现代潮流脊槽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在早全新世中期,研究区发育了一条窄河口型潮流沙脊,并随海平面的快速上升而被掩埋。现代潮流沙脊形成于末次高海面后,与古潮流沙脊没有继承关系,与晚更新世古地形也没有关系,受控于潮流系统。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中部沉积岩芯的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及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测定南黄海中部两个沉积物柱状样中的有孔虫、介形虫和“C年代,对其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和地层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有孔虫组合表明研究海域为近岸一浅海环境,其含量从下到上由缺失到出现近岸、浅海有孔虫,反映了沉积环境由陆相到滨岸相、浅海相环境的变迁;孢粉组合反映的古气候也同样经历了针、阔叶混交林一草原,到阔叶林或以阔叶树为主的针、落叶混交林的变化,反映出气候由冷干到暖干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柱状样沉积物下部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上部属于全新世。  相似文献   

19.
陈园田  谢志平 《台湾海峡》1996,15(3):235-242
台湾地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成因类型复杂,它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头科山组、中更新世中期大南湾组、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冲-洪积层、晚更新世中-晚期恒春石灰岩层、全新世冲积层和全新世珊瑚礁。  相似文献   

20.
早更新世以来南海中部的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7个岩心的粒度、矿物、化学、微体古生物、氧同位素和古地磁等分析和测试资料,探讨了南海中部早更新以来沉积作用特征及其演化。自早更新世以来,研究区主要处在一种半深海的较为稳定的沉积环境,沉积了一套以陆源碎屑为主要成分,并含有较丰富的生物碎屑和火山碎屑的具有多源性特征的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沉积。但是在漫长的沉积过程中,受到区域地质构造运动、海底火山活动和全球性古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其在不同沉积区和不同沉积历史时期的沉积特征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