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国际地震动态》2006,(12):19-19
中国计划在2007年发射3颗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将帮助实现中国及周边国家自然灾害的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能力。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星座系统由卫星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等组成,中国将以这个系统为契机,并引入航空遥感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国家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是中国计划发射的第一颗用于电离层特性及电离层地震电磁效应研究的空间探测卫星,已被国防科工局列为"十二五"首批发射的民用卫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整个卫星工程发展的必要环节,为保障卫星有效在轨运行,并使卫星接收到的  相似文献   

3.
北斗三号系统进展及性能预测——试验验证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7年11月5日第一和第二颗北斗三号系统卫星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北斗全球系统组网建设工程.为了验证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载荷和设计性能,2015至2016年间先后发射了五颗北斗三号试验卫星,较全面验证了北斗三号系统的性能.文章侧重描述北斗三号试验系统卫星钟、星间测距、时间同步和卫星定轨性能;详细分析了北斗三号民用信号的信噪比、伪距误差随高度角变化、多路径误差、空间信号综合质量、授时精度等;并与北斗二号系统相关性能进行了比较;最后基于现有试验卫星信号性能,预测了未来北斗全球系统的定位、导航和授时(PNT)性能.  相似文献   

4.
小卫星系统对探测全球及区域地质断层、研究矿产资源及预报破坏性地震(火山喷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颗“罗盘”(COMPASS)号小卫星重约80kg,计划发射到400km 高、倾角为79°的圆形轨道上。通过它可实现从地面到空间震前前兆的协调监测,在此基础上可发展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方法。以下就是有关该卫星系统的测量、设备和总体构思的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5.
法国DEMETER(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Transmitted from Earthquake Regions)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专门针对地震电离层扰动监测的电磁卫星, 于2004年发射, 2010年底结束运行, 共在轨飞行6.5年, 获得3万多条整轨数据, 为地震监测及电离层物理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全球科学家利用这颗卫星的数据开展了大量的地震应用研究, 发表文章上百篇, 将电磁卫星的地震应用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中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于2018年2月2日成功发射, 目前已完成在轨测试并交付使用, 科学数据也已正式对外发布。 如何充分发挥CSES卫星的应用效能, 将空间电磁监测向业务化运行转化, 总结和思考DEMETER卫星的技术进步、 研究成果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十分重要。 因此, 本文着重介绍DEMETER卫星在地震监测应用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进展, 并结合CSES卫星的设计和运转实践, 对未来空间地震电磁探测及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1967~1971年期间,美国POGO系列卫星进行了地磁场总强度测量,接着,1979~1980年MAGSAT地磁卫星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分量测量.自此之后,卫星磁测沉静了20年.近年来,这一领域又重新进入高潮,其标志是1999年2月丹麦发射Orsted磁测卫星,2000年7月德国发射CHAMP磁测卫星,2000年11月阿根廷/美国合作发射SAC-C卫星.这一时期的磁测卫星还有南非和澳大利亚的卫星,而欧空局计划在2009年发射三颗磁测卫星Swarm,,中国的地磁卫星也在积极筹备之中.在这20多年的"沉静"中,各国地磁学家潜心研究的结果把POGO-MAGSAT和Orsted-Champ-SAC两代磁测卫星和地面磁测连接在一起,催生了新型地磁场模型和地磁图———"地磁场综合模型"(comprehensive model of geomagnetic field,简称CM).如果说过去的地磁场模型只是对主磁场的形态描述,那么,新一代模型不仅包括地核主磁场模型,而且包括岩石圈磁场模型、电离层磁场模型、磁层磁场模型、内部感应磁场模型以及空间环型磁场模型,力求在更广的范围内,以更深入的物理内涵和更高的精度表述地球磁场的全貌.本文在评述CM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下一代地磁模型的设想,讨论地球磁场三维巡测和综合建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纽约时报》1979年11月25日刊登了威尔福德(Johnnoble Wilford)的一篇文章,题为《卫星激光探测地壳》,摘译如下:一颗小型人造卫星在四千英里的上空掠过。当卫星进入测距范围内时,设在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上、巴西或者加利福尼亚圣安德烈斯断层沿线的地面站每秒发射聚焦的强光脉神一次。这束脉冲激光在几分之一秒内从卫星上反射回地面站,成为测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对海底火山的监视,提高预报技术,日本海上保安厅已着手在从1989年度开始的五年计划中建立利用人造卫星进行空间遥感探测的体制。该保安厅准备利用日美两国发射的两颗地球观测卫星,通过卫星图像观测由日本列岛向南延伸的富士火山带和雾岛火山带,核实有无异变发生并了解喷发活动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9.
MAGSAT地磁卫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宇航局(NASA)1979年10月30日在西海岸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地磁卫星MAGSAT,卫星的近地点和远地点高度分别为352km和561km,轨道倾角为96.76°,运行周期为93.726 min。卫星上载有磁通门式向量磁强计,每秒取样16次,Cs蒸汽标量磁强计,每秒取样8次。为了避免卫星磁场的影响,磁强计装置在6m横杆的末端。卫星姿态由两个测星相机和一个太阳传感器进行测量,姿态测量精度为20″。这样在300-  相似文献   

10.
资讯     
《地球》2009,(1):111-112
2009年将有12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上天,2008’十大地质科技成果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揭晓,2008’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产业十大新闻,王忠诚、徐光宪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华泰特拉卡“无限征服”越野体验营完美结束,超过800台state—of—the—art仪器供货波兰学校,第18届全球青少年环境地图竞赛中国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1.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包括两颗小卫星,将分别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近地赤道区和近地极区.双星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用高分辨率的仪器在近地空间的主要活动区探测场和粒子的时空变化;研究磁层亚暴、磁暴和磁层粒子暴的触发机制及磁层空间暴对太阳活动和行星际扰动的响应过程;建立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模式.为了实现科学目标,赤道卫星和极区卫星上各载有9台探测仪器.赤道卫星的轨道是:近地点550km,远地点60000km,倾角约2.5°;极区卫星轨道是:近地点350km,远地点25000km,倾角约90°左右.为了使双星计划与欧空局ClusterⅡ相配合,赤道卫星计划于2002年12月发射,极区卫星计划于2003年6月发射.双星计划与ClusterⅡ相配合,可形成地球空间6点探测计划,这将成为21世纪初国际上重要的地球空间探测计划.  相似文献   

12.
自1973年以来,NASA已发射了三颗与卫星测高有关的卫星,测高标准误差≥±10cm。已求得全球平均海水面高度图标准误差≤±1m。它的短波成分比卫星重力大地水准面的丰富得多。由于引入卫星测高资料,已把地球重力位系数从原来的22×22阶次提高到现在的180×180阶次,估计在卫星测高加密观测地区,可提高到720×720阶次。现在,卫星测高已成为综合应用卫星SEASAT的主要观测项目之一,这对于研究海洋地球物理和全球性地球动力学问题无疑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研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项目于2013年正式批准立项,卫星预计于2017年8月发射入轨,设计在轨运行5年,这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专用天基平台. 本文简要介绍了电磁卫星工程设计和卫星工程六大系统的功能与任务,并对卫星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研制情况予以阐述. 目前,已基本完成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设计初样阶段的研制,将于2016年6月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应用系统基础平台的建设工作按计划进行,将在卫星发射前半年开始试运行,以确保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数据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4.
打开中国东北部的卫星遥感图,你可以看到在吉林省东南、长白山系龙岗山脉中段的通化市辉南县境内,点缀有7个或大或小的深蓝色水域,仿佛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绿色国土上,这就是发育在龙岗火山的玛珥湖,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它们为“龙湾”——火山爆发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的小而圆形的聚水盆地。带着对火山的敬畏和依偎在它身边的湖水的憧憬,我们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遗迹评价中心走进了这梦幻般的神秘世界。  相似文献   

15.
声发射现象不仅在工程上,而且在地质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岩石声发射信号的频谱携带着有关材料特性,破裂机制以及信号传播路径上的构造特征等信息。因此声发射频谱分析成了声发射研究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1.声发射信号的基本特征及频谱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 个别的声发射信号是不可重复的单次性瞬态信号。一般认为,声发射信号是一种宽频带信号。它所复  相似文献   

16.
小波分析在声发射资料处理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声发射数据分析的一些难点,把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小波技术引入声发射资料处理中,分析证明结果可靠。它在本中的应用有:(1)提取有效信息。小波强大分解(细化0能力可用来从高口音中找出有效记录,分解合成时可以去掉不理想的通道,使声发射数据更加“规则化”,有望实现到时自动判读。(2)对相互叠加的事件进行有效分离。结合全波记录,可使事件尽可能少丢失,提高声发射数量统计及b值计算等的精度。(3)使成份复杂的声发射波形数据分离成具有单一特征的波,但分解后的波究竟属于P波还是S波,甚至面波,尚难确定。  相似文献   

17.
近地空间环境的GNSS无线电掩星探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GPS/MET计划开始,基于GNSS的无线电掩星技术已成为一种强大的近地空间环境探测手段.截至到目前,已经有20多颗发射的低轨道卫星带GPS掩星接收机,其中COSMIC是首个专门用于掩星探测的卫星星座.这些掩星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及空间天气监测和电离层研究.由于COSMIC的成功,相关合作单位目前正积极推动COSMIC-2计划,该计划将总共有12颗卫星,于2016年与2019年各发射6颗.COSMIC-2将携带一个高级的GNSS掩星接收机,它将接受GPS与GLONASS信号,并具备接受其他可获得信号源的能力(如中国北斗定位信号),其每日观测的掩星数量将是COSMIC的4~6倍.同时COSMIC-2还将携带两个空间天气载荷,加强空间天气的监测能力.本文以COSMIC与COSMIC-2计划为主线,对掩星的发展历史、技术要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简要综述了COSMIC取得的部分科学成果,同时对未来包括技术发展和众多的掩星观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震发生后对受灾地区高精度地图的获取需求,考虑到静止轨道轨位的紧张性,研究了一种基于共位衍射的卫星成像系统。该系统由两颗共位卫星构成,一颗为成像卫星,另一颗为薄膜衍射卫星,相比于传统的单颗成像卫星,该系统具有响应迅速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的优势。本文基于共位策略和隔离策略相结合的设计原则,采用倾角/偏心率协调隔离的方法,设计了一组轨位在10. 6E定点经度内的共位衍射成像系统轨道根数。通过仿真分析,将各个共位卫星之间相对距离与实际在轨卫星的相对距离做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间的误差满足一定的设计要求。因此,该组轨道根数在实际在轨应用中具备一定可行性,本文设计的共位衍射卫星系统为灾后应急响应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中,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为重力测量提供了新的途径。与以往探测重力的手段相比,重力卫星的发射大大改善了人们对地球重力场的认识,随着CHAMP、GRACE和GOCE卫星的发射,将把现有静态中长波部分重力场的精度提高1—2个数量级,并提供长波部分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信息。卫星重力学对我国的基础测绘服务和国防建设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地磁测量卫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磁测量卫星是地磁测量的重要工具,它相对于一般地磁测量仪器具有覆盖面广、精度高、实时采集和处理等特点.本文按照发射时间,介绍了早期的POGO、Magsat等磁测卫星,并重点介绍了现仍在使用的Oersted卫星和CHAMP卫星,以及2012年将要发射的Swarm卫星.同时阐述了这些卫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的磁测仪器,最后介绍了卫星资料在各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