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控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泥堡金矿床地处黔西南碳酸盐岩台地相区,赋矿围岩主要为玄武质火山碎屑岩,以断控型矿体为主、层控型矿体为辅,是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之一。详细的野外填图和研究表明,构造是其最主要的控矿要素之一。泥堡金矿区构造类型以断层和褶皱为主,构造线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为辅。矿床受区域性的北东东向潘家庄断裂控制,但矿体主要受次一级的断层和褶皱控制,其中枢纽北东东向二龙抢宝背斜与北西向背斜叠加形成的穹窿构造是层控型金矿体的主要构造控制因素;断控型金矿体主要受控于F_1逆断层,逆冲断层+上盘牵引背斜构造是泥堡金矿最典型的构造控矿组合样式。印支期造山挤压奠定了矿区北东东向的总体构造格架,燕山期叠加了北西向构造。F_1虽总体表现为逆断层性质,但在燕山晚期叠加了正滑运动,并形成了张性空间,有利于的成矿流体运移和金沉淀。根据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分析,提出F_1北部的次级断层F_(1-1)及其上盘牵引背斜为金矿有利的找矿靶区,有待今后工程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黔西南泥堡金矿区获得找矿突破,进一步厘清矿床控矿因素,近年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五地质大队根据其积累的黔西南地区金矿找矿经验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结合该区地表已知金矿体赋存特征,通过对以往大量地质资料再研究,并通过大量深部钻探工程验证,获得了一些新发现:二龙抢宝背斜是一次级褶皱,为隐伏的F1断层上盘的牵引褶皱;新发现了F1断层破碎蚀变带中的厚大金矿体,单矿体达大型矿床规模,从而使泥堡金矿达特大型矿床规模,并新发现了深部泥堡背斜核部的层控型矿体;在黔西南地区,首次在泥堡金矿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中的断层破碎带内发现了金矿体。进一步研究得出泥堡金矿床的控矿因素是:1地层,泥堡金矿体主要产于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一段、二段和三段;2构造,泥堡金矿体产于泥堡背斜南翼,主要受F1逆断层控制,其次受二龙抢宝背斜核部附近的构造蚀变体控制;3岩性,当岩石为角砾岩或砾屑砂岩、沉凝灰岩、不纯碳酸盐岩时有利于成矿,特别是岩层厚度较薄,成分复杂,孔隙多,其顶、底板为透水性差的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时易富集形成金矿(化)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小秦岭金矿带的主要构造特征及其控矿意义进行探讨。小秦岭金矿带位于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东段北缘,是一个严格受构造控制而又具有层控意义的变质热液型脉金矿。它严格地受控于大月坪-金罗班复背斜及其衍生的构造之中,因此金矿床的位置及矿体走向与其关系密切。导矿构造为复背斜及其衍生的构造之中,因此金矿床的位置及矿体走向与其关系密切。导矿构造为复背斜两侧较大的韧性剪切断裂和南、北缘走向大断裂(剪切边界断  相似文献   

4.
厘定了二台子金矿床的主要控矿节理和断裂,运用节理玫瑰花图分析得出矿区在成矿期的主应力方向为NNW-SSE向,矿体主要以柱状矿体的形式产出.通过对控矿断裂的级别、期次划分并与控矿节理相配套,分析了矿床的构造控矿机制与成矿规律,指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庙山金矿位于秦岭造山带西秦岭中部花岗岩带,属北中秦岭陆表海盆中段。赋存于高桥—洮坪大断裂西段。通过对金矿体地质及矿带特征较为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矿体控矿因素指导深部探矿。经深部坑探,矿体氧化深度较深(最深178m),矿体向深部有变富变厚的趋势。庙山金矿属断裂破碎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6.
滇东南那能金矿带之断裂控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那能金矿近年勘查及开发资料,发现该区金矿与近EW向断裂构造间存在极密切的成生联系,并在断裂控矿特征上有诸多具体表现。以矿区实际资料为主要依据,探讨断理解控矿模式,认为断裂控矿、矿体固定及矿床远景评价之间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关联。结合在矿带(区)中实际运用断裂控矿规律,对那能金矿带作预测性远景评价。  相似文献   

7.
魏家钨矿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为201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新发现的矿产地。通过近年的工程控制,在钨矿体内新发现了萤石矿。本文在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基础上,对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本矿区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钨、萤石矿床,矿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受矿区内隐伏型层间破碎带和层间破碎带内充填的花岗斑岩脉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8.
摘要: 安徽宁国石口金矿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是最近新发现的金矿床。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石口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口金矿矿体主要产于断裂破碎带中,呈透镜状、似层状,矿石以断裂角砾岩型为主。晚寒武世—早奥陶世西阳山组泥质灰岩、早奥陶世印渚埠组泥岩是控矿地层,NW向张性断裂是最主要的容矿构造。石口金矿NW向断裂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该金矿的发现为钦杭成矿带金矿找矿勘查提供了新思路,可进一步扩大该区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9.
水银洞超大型金矿位于国家级南盘江-右江成矿区带北部,探明金资源量超过290 t,矿体埋深150 1 400 m,为隐伏金矿床。根据水银洞金矿中矿段成矿模式,开展东部大尺度找矿预测,实施深部钻探验证,实现贵州省金矿二度空间找矿重大突破,是理论指导找矿的典范。主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赋存于茅口组与龙潭组之间的构造蚀变体(SBT)和龙潭组生物碎屑灰岩中,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灰家堡背斜为主要控矿构造。背斜轴部平缓构造简单地段,矿体只产于SBT中;背斜轴线起伏、倾伏角变化、轴线转向突出、轴面倾斜、隐伏断裂发育等地段,在SBT、P3l、P3c、P3d、T1y1中均有矿体产出,层控矿体主要产出P3l中部,同时有断裂型矿体产出;特别是深部不协调过渡转折地段是金矿体集中产出部位。  相似文献   

10.
辽宁五龙金矿为大型石英脉型矿床,主要是断裂构造控矿;其矿体主要赋存于近SN、NW向断裂组成的格子状构造中。随着开采量的增加,该矿步入危机矿山行列,如何解决五龙金矿找矿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两个方向构造所控制的矿体实例,论述辽宁五龙金矿近SN向与NW向控矿构造的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总结出近SN向构造控矿规律是平...  相似文献   

11.
山东英格庄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及深部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振  张学仁 《矿床地质》2006,25(2):175-182
英格庄金矿床位于山东牟乳金矿带巫山断裂的南缘,其围岩主要以古老变质岩与昆嵛山花岗岩为主,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文章通过对英格庄金矿床控矿断裂发展史以及断面几何形态与金矿体赋存位置关系的研究,发现矿体在断层带中的分布具有规律性。深部地球化学原生晕研究表明,英格庄金矿床Bi与Hg关系非常密切,是金矿化的最佳指示元素,且在已知矿体下方出现前缘晕与尾晕相互叠加的现象。结合矿体在断裂中分布的规律以及原生晕特点,对英格庄矿床深部第二富集段进行了预测,并预测在-220m下有第二金富集段存在,且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河南公峪金矿区断裂控矿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峪金矿区以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为主,已发现金矿脉20余条,预测远景储量50t以上,找矿前景良好。根据构造控矿的观点,从区域构造应力场转换入手,分析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对矿区内空矿作用进行了论述,找出正是由于控矿断裂的规律性活动导致了工业矿体具有等间距性、侧列性及侧状性等分布规律,控矿断裂的规模及演化控制了矿体的规模及演化;阐述了构造活动与矿体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金窝子金矿田位于新甘交界的哈密地区,是北山地区最为重要的金矿田之一,其大地构造背景处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交汇部位东北缘的北山裂谷;断裂构造是矿田内最为重要的控矿因素.文章对矿田内主要的控矿断裂构造特征和断裂构造控矿规律特征进行了研究,F210韧脆性剪切断裂带为矿田内的主干断裂,该断裂的逆冲破碎带为210金矿床的直接控矿构造,控制了蚀变岩型金矿化的发育,由逆冲剪切产生的叠瓦式逆断层不含矿,而近SN向缓倾斜构造控制了210金矿床石英脉型矿化的发育:由F210韧脆性剪切断裂逆冲作用在金窝子岩体内形成的近SN向高角度追踪张性断裂控制了金窝子金矿床石英脉型矿体的形态、产状及成矿元素的分布;在对构造控矿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区的控矿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14.
祁连西段是甘肃省重要的金成矿带,分布有鹰嘴山、寒山、阳凹大泉、车路沟、金湾子等金矿床,近年又新发现豹子沟南、滴水山、牛毛泉、积阴功台金矿,显示出较大的区域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典型金矿床和新发现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总结了甘肃祁连山西段金矿的空间分布特征、控矿因素。初步研究认为祁连山西段主要的金矿床呈带状分布于阿尔金走滑断裂与北祁连褶皱断裂构造带交汇部位,明显受不同规模、不同序次的韧、脆性断裂构造破碎带控制;成矿与区域内不同规模中酸性—中基性岩体及岩脉有关;古生代火山碎屑岩、浅变质碎屑岩为主要容矿岩性及含矿建造;矿体普遍具有延深大于延长、深部明显富集的特征。新发现金矿多以化探异常查证为重点,不断浓缩异常源,实现找矿突破。本文对祁连山西段的金矿勘查具有指导意义,对该地区的金矿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杨登美 《西北地质》2000,33(1):26-30
金龙山金矿区位于秦岭山带古生代沉积盆地中,构造是控矿的主要因素。控矿构造主要为褶皱剪切带、破背斜及断裂构造,它们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及富集。  相似文献   

16.
马兰庄铁矿属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以往的工作证实,矿体受倒转向斜构造控制,向斜走向30°,轴面倾向NW,倾角70°~80°;向斜的NE端翘起,倾伏方向SW,倾角18°。近几年,为探测深部矿体赋存情况,投入了地、物研究工作,并进行钻探验证。各项工作表明沙河山矿段深部赋存隐伏矿体,控矿构造形态与先前的认识相比略有变化。综合新获得信息和前人成果,对该区控矿构造进行再认识,初步认为沙河山段矿体受叠加倒转向斜控制,隐伏矿体与浅部矿体间的关系可用"同一矿层叠加两期褶皱作用"来解释。基本褶皱形态——倒转向斜的转折端位置应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向西偏移,向斜深部转折端矿体与原来认识相比增厚。若此控矿构造新认识经探矿工程证实,预期将为矿山增加资源量约3 000×104 t。  相似文献   

17.
姜峰贤 《矿床地质》2010,29(3):529-540
依据构造控矿为成矿主因、矿源层是物质基础,将五台山绿岩带金矿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与次级褶皱有关的条带状铁建造型金矿床、与剪切变形有关的变质中酸性火山沉积岩型金矿床、与剪切变形有关的变质砾岩型金矿床.这些不同类型的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明显.五台山绿岩带的区域性倒转复式向斜构造制约了含矿带呈NEE向展布,大型紧闭褶皱转折端控制了矿床的定位,与紧闭褶皱伴生的剪切变形及次级褶皱控制着矿体的规模、形态和产状,剪切裂隙控制着金矿脉的分布和金矿化的局部富集.紧闭褶皱倒转翼部(近转折端)的剪切变形是五台山绿岩带金矿构造控矿的普遍规律.矿源层是物质基础,而经历了紧闭褶皱及伴生的剪切变形带叠加改造的矿源层才是最佳的成矿和找矿靶区.文章以构造控矿理论为指导,重点剖析了典型矿床的构造控矿特征,深入探讨了控矿构造对矿床定位、规模大小、矿体形态、富集程度的制约,认为褶皱与剪切变形不仅在于控矿,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成矿作用,进而总结了五台山绿岩带金矿构造控矿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8.
陈耀煌 《地质与勘探》2014,50(3):419-431
大坪金矿床位于哀牢山金矿带南部,为研究其规模最大的V1-2-3号矿体的控矿构造和矿化富集规律,本文研究总结了矿体地质特征,对矿体的多级控矿构造及力学性质进行剖析,采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对厚度、品位及其剩余值、趋势值等值线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矿主要受三级断裂构造控制:红河-哀牢山深大断裂控制整个金矿成矿带;小新街断裂为导矿构造;小新街断裂的次级断裂带为容矿构造。在构造应力机制发生转换的大规模成矿时期,矿区受到由顺时针旋转变为逆时针旋转的构造应力场作用,控矿断裂性质由左行压扭性转变为张性。构造应力场严格控制了矿体的空间位置、规模、形态、矿体厚度与品位变化特征。成矿流体运移方向为北西-南东方向,在多期、多阶段成矿作用下,形成层状分布矿化富集带。研究厘定了V1-2-3号矿体共有3个矿化富集带,包括7个矿化富集中心,其侧伏方向为北西-南东方向。矿化富集中心大多形成于构造引张的部位,形成透镜状富厚矿体;在构造闭合的地方,矿脉变薄、品位降低,形成贫化带或无矿段。  相似文献   

19.
河东金矿位于焦家矿田内,属蚀变岩型金矿,矿床受望儿山断裂控制,矿体沿断裂带平行产出,上下盘围岩分别为玲珑型花岗岩和郭家岭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河东金矿的矿体全部落于两断裂之间,尤其位于断裂菱形结环的分叉或复合部位,且其延伸受Ridel剪切带次级断裂系统控制。因此,作者提出了双剪切带控矿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广西隆或金矿最初发现的是似层状矿体,近年又在台缘同生断层中发现了具中型规模的脉状金矿体,因此而成为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中同时具有断控和层控矿体的少数矿床之一。文章介绍了该矿床地质特征,并分析了其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