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系统占用SCPC数字卫星通信地面站的一个话音通道,其带宽仅有45kHz,由1个主站和1个到62个副站组成.所有的系统同步过程都由主站控制自动完成.该系统采用扫描原理,以对话方式实现一点对多点的时间同步.其特点是:占用频带窄,节约卫星资源;实时性强;自动化程度高;自动多点同步;相位自适应技术;时间同步精度高;功能齐全。该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实验证明系统同步准确度优于2μs.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一种用于时间同步系统的高性能数字移相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过程,该系统采用直接数字合成(DDS)技术,其同步精度小于100 ns,移相精度可达5×10-10 s,同时能够实现精度为10-6 Hz的频率调节。该系统是为时间同步系统设计,并可广泛应用到军用、电力、通信等领域中。  相似文献   

3.
针对局域网领域对时间同步的要求,主要利用微控制器STM32和单片网络接口芯片W5100为核心搭建硬件平台来设计一个高精度、高吞吐量的NTP时间服务器系统,为客户端提供高精度的时间信息,从而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时间同步的功能。实验及分析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能够实现网络时间同步。  相似文献   

4.
针对E1线路延迟稳定的优点,给出了溯源到GPS系统时间的时间保持模块,提出时间信息组合以适应E1线路不成帧的传输方式,采用HDB3码作为E1线路传输码型,利用FPGA芯片EP2C8T14418进行开发,设计了基于E1接口的时间同步系统关键模块,并对各关键模块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各模块设计均满足时间同步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种双向测距与时间同步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双向单程伪距测量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双向测距与时间同步(DRTS)终端系统总体构架,阐述了在系统中使用的技术,并搭建了基于DSP+FPGA的双向测距与时间同步系统软硬件平台。实验结果表明,此系统的码速率为5MHz、中心频率为15MI-Iz时,测距和时间同步的分辨率可达0.15cm和5ps(@1S),采用不同频率源时测距和时间同步的精度分别为1.038m和3.46ns,采用相同频率源时分别为0.28cm和9.43ps(参考频率稳定度1×10^-10/d量级)。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测量精度优势,但考虑通用性,此系统的硬件仍需进一步优化,软件上需要做到码速率可调。  相似文献   

6.
利用GPS系统传递时间信息,受到各国时频工作者的关注,中国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昕(BIRM)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WTO)等单位于1987年7月12至18目在北京、西安、临潼三地同时进行中国首次GPS共视法时间传递与同步试验,得到接收点均方根时间起伏值优于3.5ns,单站接收一个GPS卫星时间传递与同步误差可达5~16ns,两站共视接收GPS信号的时间传递与同步误差可以减小5ns左右,利用搬运钟验证,站间时间同步准确度可优于50ns。  相似文献   

7.
电网时间同步系统对电力工业非常重要,制定电网时间同步技术标准也很必要。对参与编制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分部的企业标准《华东电网时间同步系统技术规范》的过程和主要内容作了介绍;对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了讨论;指出:制定规范只是电力时间同步网建设的第一步,还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努力,尤其要加强管理、培训等“软件”工作,才能使电网的时钟等“硬件”设备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TDMA/SS系统同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信卫星系统普遍采用星上信号处理技术,为了满足高容量系统的要求,近几年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其中为了解决多个点波束区域的通信,被称为时分多址/星上交换(TDMA/SS)技术便应运而生。因为使用TDMA时,一方面需要所有地球站的时间系统与同一参考源保持同步,另一方面,参考源也必须与卫星上的同步窗相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许多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TDMA/SS同步解决方案,在此详细论述了TDMA/SS系统同步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对解决同步的方案作了比较,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瑞玉  李焱 《天文学报》2012,53(4):274-290
通过计算双星演化中的角动量转移,研究了潮汐作用下双星系统自转与公转周期的变化以及潮汐作用对双星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密近双星系统在主序演化时,潮汐摩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转与公转达到比较接近的状态,此后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调整才能使自转与公转达到同步转动.物质交换阶段开始后,半相接双星系统更容易出现非同步转动,而相接双星系统物质交换很难破坏系统的同步状态.同时比较了非同步双星模型与同步双星模型演化曲线在赫罗图上的不同,结果表明非同步模型在物质交换阶段主星演化曲线向赫罗图光度和有效温度高的方向移动.最后通过对统计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采用该模型可以解释观测上双星超过潮汐锁定时标后仍然存在非同步转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FPGA的IRIG-B(DC)码的解码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RIG-B码是国际上通用的时间码格式,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的时间同步。针对IRIG-B(DC)码的调制特性,介绍一种基于FPGA的B码解调方案。重点描述了如何在同步时序中准确提取秒同步信号并解调B码中包含的时间信息。整个方案中采用Verilog HDL语言进行设计,已成功实现,并给出了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11.
双向测距与时间同步系统采用的是双向单程伪距测量机制。因此设备时延包含在伪码测距的测距值与钟差值之中,这对系统的测距精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种设备时延,提出了双向测距与时间同步终端闭环校准方法。实验及分析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并为系统的下一步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扼要地评述了各国原子时的历史和现状,并着重叙述了国际时间局(BIH)建立的国际协调时UTC(BIH)的发展过程。在总结我国原子钟、原子时和同步技术的开发情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在我国范围内建立综合原子时(TAJ)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建立综合原子时系统必须考虑的四个基本环节: 1.钟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估计; 2.各天文台内部精密时间频率比对; 3.远距离同步测量; 4.原子时改正值的订定。根据过去若干年中各种原子钟和同步技术资料的分析,制定了综合原子时算法和综合原子时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3.
讨论运用PCI 9054(美国PLX公司生产的接口芯片)作为接口芯片的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板卡的软硬件设计,以实现天线跟踪的两个时间同步中断。利用标准秒信号中断作为系统时钟同步信号,并同步产生时间间隔为20ms(或40、50ms,可选)的中断信号,来处理天线跟踪指令输出。中断信号通过PCI中断口INTA#接入计算机,在驱动中识别不同的中断信号,并在应用程序响应中断处理后,命令ACU(Antenna Control Unit)机,实现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同步跟踪。其控制过程分3部分阐述:硬件设计、驱动程序设计、安装及应用;着重讨论了前两者的设计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叙述了上海天台人卫激光测距站的时频系统。随着测距精度的提高,时频系统也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包括频率标准和时间同步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临潼--蒲城微波时间传输系统承担着守时基准钟房(临潼)与发播控制钟房(蒲城)之间的时间同步比对任务.截至2006年底,该系统已经连续工作了28年,由于设备老化等原因,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指标严重下降.概括介绍了微波时间传输系统的技术改造方案和数字微波系统实现的功能,初步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微波时间传输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有源电视时间同步方法的优点。较为详细地叙述了有源电视时频发播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简短地叙述了接收系统。给出了一些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有源电视同步的准确度可优于0.2μs。  相似文献   

17.
有源电视同步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有源电视时间同步方法的优点。较为详细地叙述了有源电视时频发播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简短地叙述了接收系统,给出了一些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有源电视同步的准确度可优于0.2μs。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要介绍了云南天文台快速记录和时间同步系统(FRTSS),及该系统取得的1989年8月17日与西边缘环状日珥共生的一个射电尖峰辐射(spike)群。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的长波发播系统BPL全面升级改造工程而研制的BPL授时发播时频控制监测软件系统。整个软件系统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局域网的时间同步、时间信号比对、数据采集、数据传递等与整个时频系统的硬件控制有关的软件;第二部分包括系统中各种时间比对数据的定时处理与分析、设备超差报警判断、BPL工作钟时间T(PU)的监测和频率驾驭信息的产生、各种设备运行情况的曲线显示等软件。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转和修改,该软件已正常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1 m红外太阳望远镜多通道高分辨率成像观测系统中实现多个波段太阳图像的同步高分辨率统计重建,需要1 m太阳望远镜多个观测通道图像采集系统同步。研究了如何采用CCD相机外触发工作模式、计算机PCI总线硬件中断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时间相结合实现1 m太阳望远镜多个观测通道图像的同步采集,并在现有的Hα和Ti O两个成像观测通道上搭建实验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波形时序测试,数据记录和分析等实验证明本文所采用的这一数据同步采集技术能满足1 m太阳望远镜多个观测通道图像的同步采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