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印庆 《地理教学》2011,(10):59-59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地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2.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强势语言,地理中有许多知识点与英语密切相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能在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英语,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困扰师生的教学上的疑点往往也可以迎刃而解。下面几个例子皆出自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长江”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大家会唱《长江之歌》吗?回答是:“会”。于是由我指挥全班唱了起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情景,赋予作品以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一片想象的蓝天。其实,"留白"艺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文艺创作中的适当留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艺形象和意境进行积极的再想象,可谓"意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所讲究的“艺术留白”同样适用于地理课堂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应用“留白艺术”,往往能留出精彩。  相似文献   

5.
理解和掌握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学生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周年变化规律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在“公转”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有着重要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只要能恰当运用板图及课本插图.这个难点是可以突破的。  相似文献   

6.
谈“讨论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明 《地理教学》2004,(3):9-11
“讨论法”是一种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果“讨论法”运用得合理,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课堂就成为学生积极思维,闪现智慧灵感的场所。如果运用得不恰当,课堂便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江晔 《地理教学》2010,(19):9-11
《礼记·中庸》篇里说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者,预也。这就是说,任何事情只要做好了准备,就能取得成功,反之则往往事与愿违。其实,这一道理也适用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我们通常所做的“教学设计”就是“豫”矣。  相似文献   

8.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象模式,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综合、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又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在中学阶段一堂地理课讲授的成功还是失败,往往与教师能否充分且又恰当地运用图象模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一节成功的地理课,教师与学生的言语交流中,教师的恰当设疑提问起着关键作用。它能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效果,但要注意好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就是“问什么”、“怎么问”,我在教学提问中,注意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在地理教学中,如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结合诗词和民谣,为学生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试以“天气和气候”一节为例: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提高教材可理解性的重要教学技术。它常被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促进新旧学习材料的连结上。在地理教学中,恰当根据学习课题的特点.设计与呈现“先行组织者”.可在已知与未知、具体与抽象、简单与复杂、实际与理论之间为学生架设“认知桥梁”,提供同化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迁移,从而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中思维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抖学屑负看协调人地和谐发展的重任,社会发展向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提出了正确认识人类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要求。它的这一教育功能使得重视人的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不是一句空话。形象地说.地理课应成为使学生聪明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似乎还难以真正落实到实处。第一.从地理教学的外部环境看,还难以弱化“应考功能”,学生思想中应付考试的意识还十分强烈。在教师一头,为了“应考”,往往采用“注入式”与题海战术。从而把学习地理的思维认识活动的主干看作是感知和再认识,削弱了其中的中心环节——思维。  相似文献   

13.
李志伟 《地理教学》2000,(11):37-38
各种电教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是地理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适时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不分时机随意使用电教媒体,则有可能事与愿违,导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电教媒体的运用要选准最佳作用点、把握最佳作用时机。  相似文献   

14.
胡建权 《地理教学》2012,(1):29-32,28
高中地理总复习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进行的一次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整理,以求完善学生地理认知结构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复习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若能把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巧用复习方法,便能提高复习效率。笔者在几年的高三教学中不断探索发现,提出了“整合教材,先学后教”的“校本化”复习教学策略。现以湘教版地理必修I“大气环境”一节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张伟明 《地理教学》2010,(23):31-32,28
借题发挥,在《成语词典》中解释为“指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去做其它的事。”在当今,电视媒体中的谈话类节目大多受人欢迎。如能将这类方式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之中,教师巧妙地借用各种题材作为话题,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实际展开“发挥”,则往往能加强师生互动,促进课堂生成,收到出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阮航 《中国地名》2010,(8):76-77
一、风光摄影作品的内容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媒介,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也是艺术家艺术创造的结果。它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主要的构成要素。而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个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17.
魏玫 《地理教学》2006,(7):11-14
众所周知,审美既是愉快的,又是陶冶人性情的、升华人性的,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是在感性中体验积淀的理性内涵。从本质上说,教育就应当具有审美的特征,教育是寓教于乐的一门艺术。但是,教育被异化以后,常常被定义为“灌输”、“训导”、“知识传授”,从而丧失了审美的感性和陶冶特征,因此,教育要重建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晔 《地理教学》2011,(11):1-1
20世纪以前,“教学是艺术”的观点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来,在科学思潮以及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发展的影响下,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9.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恰当地运用“反证法”,先提出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和已知的地理结论或地理事物、事象、事实相反,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或地理基本理论相矛盾的结果来,进而最后否定原来的假定.从而更有力地证明已知的地理结论或地理现象、地理事实。此方法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魏建党 《地理教学》2011,(23):55-56
在高中各学科中,地理往往被学生戏称为文科中的“理科”,高中地理的难点主要出现在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如果高中地理教师能够运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形象地概括出本节中难题的解题规律,把广泛而又复杂的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把教学难点简易化,就一定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