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瑾 《地理教学》2009,(8):8-10,7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提问是否有效,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巧妙进行问题情景设置,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不断地探索并促进思维的发展,以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蔡明忠 《地理教学》2021,(16):21-23,30
本文探讨如何立足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开展促进地理学科综合思维进阶的问题式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利用不良结构的情境材料,随主题要素递进叠加,设计有序的问题链,不断提升问题的难度和思维的深度.通过解决问题,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将不良结构材料解构为良性结构的材料;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多元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核心素养水平等级的进阶.  相似文献   

3.
倪普 《地理教学》2011,(4):23-24
一、“问题性教学”的内涵及模式的构建 1.内涵 问题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精心编拟和展示若干系列问题,加强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牛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08,(12):12-15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把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这些能力培养要渗透在具体的地理技能培养的内容之中。在这些能力中,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是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那么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让学生提出问题呢?,  相似文献   

6.
正思维的光芒于学科教育之路而言,自然是星光璀璨,亦足以皓程明远。若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喻成道路,思维的角度和方向即变得举足轻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正是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而思维的培养,却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可视化主要是为科学发现而进行的视觉思维活动,是一种心智行为,它侧重于知识的发掘而不是数据的存储。[1]可视化可看成一个教学实验平台,并以探究、发现和证实为目的。由于前人经验、过程操作、教师水平等诸多因素限制,其在中学地理教育实践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张文军 《地理教学》2011,(10):26-29
一、提出问题1.概念阐述“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创没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最终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将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设疑置问,引起悬念,激发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问其详”的愤悱心理。例如:地球上气温的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本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驱动学生思维的“载体”,通过研究问题的设计、分类、筛选、呈现的优化策略,让学生思维过程、思维水平、思维状态可视化;以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具、数字化技术、测试评价量表的应用为学生思维可视的“工具”,构建“基于问题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模型,对学生的学科思维进行诊断,调控教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和核心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0.
成继龙  严乃超 《地理教学》2009,(12):10-12,2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整个学习与探究过程的主题。好的课堂问题除了来自教师外,学生生成问题也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形式。但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生成问题则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差距。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必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生成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人教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我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的整合和比较、图像预设等方式引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相似文献   

11.
黄灵敏 《地理教学》2014,(21):35-37
学习过程中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即问题。心理学家关于问题学习的研究是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的。问题情境是问题学习的前提,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地理问题是指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研究讨论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或地理过程,包括地理事件发展、演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地理问题复杂多样,本文主要侧重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设问。  相似文献   

12.
夏森烈 《地理教学》2020,(10):34-37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建立地理知识结构并合理表达地理观点。“问题”的确立应与情境相关联,情境的创设应走近学生学习备考的“困”区、日常生活的“领”区、对于生产的“盲”区、学术模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虽然教材中许多插图已经设计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图、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局限于此,而应发动学生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一、地理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1.及时设疑、激疑。“方法指导不在于全盘指导,而在于相机引导”(叶圣陶)。由于中学生还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学习中很少发现问题,所以在其似通非通,似懂非懂处教师必须及时设置疑点,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有问题时,其主动性思维才能被真正激发和启动。试想,如果学生每天能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教室,时时有问题意识,那么我们就不愁学生不想学,就不愁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了。  相似文献   

16.
肖彦军 《地理教学》2013,(3):13-15,33
正一、多元智能的内涵多元智能(Multi—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最早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arvardGardner,1983)在研究了不同对象人脑与智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从三个角度重新界定智能定义:智能是在单元或者多元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并有创造意识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在生活中面对问题情景并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是人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候不断  相似文献   

17.
本教学设计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和问题链培养学生动态生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学习自觉,以及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品格,提升其地理关键能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真问题”发现,以期为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认知冲突指的是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时,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安,从而就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达到新的认知平衡。课堂教学中伴随着认知冲突的产生,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开始被激发,学习积极性逐渐增强,有效地教学契机俨然形成。因此,在知识的不断冲突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1.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思想性及趣昧性。2.通过讲故事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丰富地理学科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沈海燕 《地理教学》2008,(12):41-41
所谓“明知故犯”,就是教师故意犯错,逼着学生质疑。这对于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高中学生而言,意义是重大的。要知道怀疑中往往孕育着新的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正是地理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新的教育教学观,不要把学生思维的火花扼杀在摇篮里,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