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1.石花菜多分布于开放海岸的岩礁上,属于一种好浪藻类。它分为孢子体和雌、雄配子体。雌配子体成熟的果孢受精发育为囊果,放出果孢子,萌发后长成孢子体。孢子体成熟放出四分孢子,萌发后长成雌、雄配子体。因此一般说来,这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细弱蜈蚣藻(Grateloupia tenuis Wang et Luan)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等主要环境因子对其发育影响的研究,同时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1)在4—30°C范围内,盘状体形成与直立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C;(2)在光照强度10—200μmol范围内,盘状体形成和直立枝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为120μmol/(m2s);(3)孢子(果孢子和四分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类型;(4)生活史由单倍体的雌、雄配子体,双倍体的果孢子体(囊果)及四分孢子体构成,四分孢子体和配子体在形态上完全相同,属于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与属模蜈蚣藻(G.filicina)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单条胶黏藻(Dumontia simplex Cotton)的孢子发育类型和生活史,探明其孢子发育的最适环境因子,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培养观察,研究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其孢子(果孢子和四分孢子)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孢子发育过程中无丝状体出现,孢子的发育类型为直接盘状体型。(2)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其孢子的早期发育均有影响,温度6—30°C范围内,果孢子发育的最适温度为9°C,四分孢子为9—12°C;光强80—400μmol/(m2·s)范围内,果孢子发育的最适光强为160μmol/(m2·s),四分孢子为160—200μmol/(m2·s);盐度15—50范围内,孢子(果孢子和四分孢子)发育的最适盐度为30。(3)单条胶黏藻生活史由单倍的雌、雄配子体和二倍的果孢子体及四分孢子体构成,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外形一致,交替出现,属于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  相似文献   

4.
龙须菜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栽培海藻,主要用途是琼胶生产原料和鲍鱼饵料。目前龙须菜大规模栽培采用的是人工夹苗的方式,而其孢子采苗的生产方式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人工培育的由四分孢子萌发长成的一对龙须菜雌、雄配子体进行受精,测试了雌雄配子体藻枝部位、温度、硝酸盐浓度等因素对果孢子体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须菜雌配子体藻枝的不同等级分枝表现出不同的生殖力,一级分枝最尖端新生细胞的成熟速度快于其它等级;温度对果孢子体形成有极显著影响(P<0.01),20℃为最适温度;硝酸盐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生活史中有三个世代,即孢子体、配子体和果孢子体(囊果)。其中:孢子体和配子体均为单生、同形的多分枝藻体,果孢子体则附生在雌配子体上。在生殖期间,江蓠的孢子体,除基部老枝和初生的新枝不形成四分孢子囊外,藻体的各部分分枝,均可形成四分孢子囊,放散出四分孢子。雌配子体也是除基部老枝和初生新枝外,藻体的各部分分枝均可附生果孢子体(囊果)。果孢子体成熟放散出果孢子。关于江蓠四分孢子和果孢子放散方式和放散过程的研究,国内外只有零星记载。曾呈奎等1959年,在进行与江蓠幼苗培育试验时,仅记载着:“经过干燥刺激15分钟的藻体放回海水中,发现20~30分钟后,孢子就大量放出,但四分孢子囊是孢子成团冲破表皮脱离母体,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大连蜈蚣藻(Grateloupia dalianensis H.W.Wang et D.Zhao)的孢子早期发育、盘状体的形成和直立枝生长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详细观察,并进行了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孢子发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型;(2)生活史由雌、雄配子体、四分孢子体和果孢子体三相世代组成,配子体与孢子体形态相同,属于同型世代交替,与属模蜈蚣藻(G.filicina)一致;(3)温度对盘状体和直立枝生长均有影响,最适温度均为16℃;(4)光照强度对盘状体和直立枝生长均有影响,最适光照强度分别为7 500 lx和10 000 lx。  相似文献   

7.
“花粉育种”即单倍体育种已成为高等植物的育种手段之一。海藻方面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Yabu(1964)进行了海带雌、雄配子体的分离,报道了雌配子体可孤雌生殖长成小孢子体,而雄配子体则不能。方宗熙等(1978)报道了由  相似文献   

8.
刘涛  王翔宇  崔竞进 《海洋学报》2005,27(1):145-148
用生物反应技术进行海带配子体克隆的连续培养,将丝状体克隆细胞粉碎后,用两系法培育杂种优势苗种.实验结果表明,雌、雄海带配子体克隆细胞的日增重速率可达14.03%和13.87%,经42d培养增重6.9倍和6.8倍;雌、雄配子体克隆细胞杂交16d,排卵率为100%;培养40d后幼孢子体长度为2~3cm,经海上养殖实验,初步筛选出了一个较好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9.
米萍  隋正红  阙州  周伟  商二磊 《海洋学报》2017,39(8):99-114
龙须菜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在生殖结构的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层面的变化。本实验以龙须菜雌雄配子体和不同品系龙须菜四分孢子体为实验材料,采用连续徒手切片的方法,观察龙须菜配子体发育和不同品系四分孢子体四分孢子形成过程。观察到,雌雄配子体发育经过幼苗期、毛细胞期、性成熟期,幼苗期和毛细胞期雌雄配子体间无明显差异,进入性成熟期后,产生生殖结构时才能将其区分开。四分孢子起源于四分孢子体表皮层细胞,初始为鲜红色直径约5~10 μm的细胞,逐渐生长形成成熟的直径约20~25 μm的四分孢子囊,并分裂为4个四分孢子聚集在四分孢子囊中,在藻体外,四分孢子释放变形成球形,龙须菜四分孢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伴随着髓部细胞中红藻淀粉颗粒的减少。其中"981"龙须菜形成较多的畸形四分孢子,可能是其表现低育的一个原因。龙须菜自基部到尖端的表皮层细胞层数、髓部细胞数目和体积均发生连续的变化。细胞连接广泛存在于龙须菜表皮层、皮层和髓部细胞之间,但各层细胞连接大小、数目、长度等都存在差异。释放的四分孢子可能会附着在四分孢子体上,固着器覆盖包绕四分孢子体甚至侵入到破损有伤口的四分孢子体内,形成四分孢子体和配子体在同一株上的世代混杂现象,这也可能是导致龙须菜表现遗传复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观察了大剂量Co~(60)γ射线对海带多细胞雌、雄配子体的致死影响。 从实验的观察和对实验所得的材料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1)12万伦的Co~(60)γ射线没有立即引起配子体在射线下死亡,而仅仅少数个体的个别细胞,色素体开始有微小的变化。受照射各组配子体的死亡均发生在照射后第2天。 (2)海带多细胞雌配子体对辐射的抗性,要比海带单细胞雌配子体强。因为单细胞雌配子体在30天里的致死X射线剂量是6,000伦左右,但是12万伦的Co~(60)γ射线却不能在30天里使多细胞配子体全部死亡。 (3)海带雄配子体要比多细胞雌配子体对辐射敏感。因为受12万伦Co~(60)γ射线照射,在照射后经过12天,雄配子体已经全部死亡,但雌配子体却仅死亡60%。雄配子体对辐射的敏感性大于雌配子体。 (4)受大剂量γ射线照射后的海带配子体,不仅仅引起许多配子体的死亡,而且还严重地影响配子体的进一步发育。这表现在:受照射各组合子和孢子体的形成很少;孢子体细胞分裂不规则等等。并且大多数的合子和几乎全部的幼孢子体均相继发生死亡。 (5)受照射组的配子体细胞、合子和幼孢子体细胞的死亡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详细观察了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lanceolata)早期发育过程及生活史,研究了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其盘状体发育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披针形蜈蚣藻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类型;(2)披针形蜈蚣藻生活史由单倍体的雌、雄配子体,二倍体的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组成,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形态一致,为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3)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披针形蜈蚣藻盘状体发育及幼苗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由温度与光周期交互实验得出:适宜披针形蜈蚣藻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25°C,在温度15°C、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盘状体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9.902%±0.51%)/d],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9.569%±0.48%)/d]。温度与光照强度交互实验得出:在温度15°C、光照强度80μmol/(m~2·s)条件下,盘状体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10.113%±0.51%)/d],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8.839%±0.44%)/d]。本研究为披针形蜈蚣藻的种质保存、人工育苗、规模化栽培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不同世代大石花菜切段育苗的生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石花菜Gelidium pacificum Okam.的雌配子体、雄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切段为材料,进行切段的再生、附着与直立苗培育的辐照度-温度双因子试验及pH和盐度的试验。观测切段培育的死亡率、再生率、附着率、切段平均再生芽数和再生芽长度的变化,还观察了切段培育出直立苗及其生长的情况。结果表明:雌、雄配子体和孢子体在不同辐照度-温度组合以及不同盐度、pH条件下,切段的培育情况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三者的生态适应性基本一致。适宜的培育条件是温度17.5~22.5℃,辐照度20~60μEm~(-2)·S~(-1),盐度15~35,pH8.0~8.5。  相似文献   

13.
蜈蚣藻属是海膜科中最大的属。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我们详细观察了缢基蜈蚣藻(Grateloupia constricata)早期发育过程及生活史,研究了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其盘状体发育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缢基蜈蚣藻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类型;缢基蜈蚣藻生活史由单倍体的雌、雄配子体,二倍体的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组成,为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温度、光周期和光照强度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盘状体和幼苗的发育有显著影响,其中由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交互实验得出:缢基蜈蚣藻早期发育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0℃、光照强度80 μmol photons/(m2·s) 和光周期16L:8D。本研究为缢基蜈蚣藻的种质保存、大规模栽培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运用RAPD技术,对引种我国的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长海带(L.longissima)的22个配子体克隆进行分析。筛选的19条随机引物共获得252个位点.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000bp之间,多态性位点228个,占90.5%。配子体克隆遗传变异分析表明,长海带和海带的遗传多样性都比较高,两者之间的遗传分化较为明显,且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长海带和海带雄配子体克隆的遗传变异程度均低于雌配子体克隆。另外,两个种的雌、雄配子体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且长海带雌、雄配子体之间的遗传分化大于海带配子体。  相似文献   

15.
胡晓燕 《海洋科学》2002,26(7):30-31
褐藻纲 (Phaerphyceae)中的海藻除墨角藻目 (Fucales)外 ,都具有典型的世代生活交替史 ,即单倍体的配子体与二倍体的孢子体相交替出现 ,尤其是在具有异相世代交替的褐藻中 ,配子体与孢子体形态差别显著 ,孢子体巨大而配子体一般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并且配子体可以独立于孢子体存活。早在30年代 ,Harris就对影响海带目的掌状海带 (Laminariadigitata) ,糖海带 (L.saccharina) ,克氏海带(L.cloustoni)的配子体及幼孢子体生长和发育的环境因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  相似文献   

16.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实验室培养实验,全面地观察描述了浒苔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发育情况。雌雄异体的配子体成熟后,放散双鞭毛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成合子进而发育成孢子体,配子也可以进行单性生殖发育成膜状的配子体。孢子体成熟放散四鞭毛的游孢子,游孢子固着后,可直接发育成配子体。其生活史是单倍体的配子体与二倍体的孢子体相互交替的同形世代交替。雌雄配子具有正趋光性,易大量聚集,结合后同游孢子一样都呈负趋光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海带单倍体育种方面获得一些初步成果,方宗熙等从雌配子体进行孤雌生殖得到只产生雌性后代的海带,我们由雄配子体中培养出二棵成熟的大海带,其后代是雌雄都有,没有发现只产生雄性后代的海带。为了进一步研究海带单倍体育种上的性分化问题,需要培养出更多的由雄配子体产生的孢子体。采用一般的培养方法是无法得到的,只有应用植物激素来提高海带雄配子体的诱导频率。国外,研究激素对藻类的生长影响有一些报导,而在海带配子体诱导方面未见有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生殖细胞观察以及DNA含量检测研究南黄海浒苔(Ulva prolifera)群体的世代结构,发现近岸和近海漂浮浒苔群体均由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构成,呈现混合世代群体结构。利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浒苔孢子体和配子体生殖的影响,发现3个生态因子对浒苔配子体和孢子体生殖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在温度25℃、盐度40和光照7 000lx条件下,在24~48h内可促进配子体和孢子体的生殖发育;较高温度(25℃)和较低盐度(10)处理对配子的放散有极显著影响,而较高温度(25℃)和较高盐度(40)处理对孢子的放散有极显著影响。配子体和孢子体的生殖发育对基本环境因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反应,但两者均可在较宽的温度和盐度范围内生殖,这可能是导致绿潮种群暴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x.)的孢子分为四分孢子及果孢子二种:四分孢子为无性的孢子体所形成,果孢子为雌配子体的生殖细胞受精后所形成。四分孢子及果孢子多形成于藻体的中部以上的小枝上,这种小枝称为孢囊枝。石花菜的孢子即从孢囊枝上放散出来。石花菜的四分孢子及果孢子每天放散的时间与数量之间的规律,日本的须藤(1950),  相似文献   

20.
裙带菜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的光合作用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裙带菜(Undariapinnatifida)幼孢子体光合作用效率和能力明显超过配子体,在17℃时,幼孢子体的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放氧速率分别为61.90μmol/(m2·s)和139.98μmol/(mg·h),而雌配子体分别为46.75μmol/(m2·s)和71.16μmol/(mg·h);幼孢子体所含光合色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配子体;此外,配子体77K荧光发射光谱的长波荧光发射峰在741nm处,而幼孢子体在705nm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