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土壤侵蚀模型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汪文富 《贵州地质》2001,18(2):99-106
在典型岩溶区,由于喀斯特的强烈发育,自然条件差,加上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随着遥感(Remote Sensing)技术的飞跃发展,计算机技术有普遍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使土壤侵蚀研究从土壤侵蚀类型、分类、侵蚀地貌、侵蚀模数等定性、定量研究深入到潜在危害的研究阶段。本文是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普定后寨河岩溶流域(普定岩溶野外试验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起适合于岩溶流域使用的土壤侵蚀定量模型,并在PAMAP GIS的支持下,探讨了利用遥感信息、GIS自动提取土壤侵蚀因子,最后得到流域实际的土壤侵蚀图、潜在的土壤侵蚀图等一系列图件,为岩溶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有效的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镇远县土地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贵州省镇远县农业区划部门在农业用地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了如何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对图形、图象、文字资料进行计算机管理以辅助土地规划,为今后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地区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山区是我国环境最恶劣,经济最不发达的贫困地区之一,根据其特殊的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本文提出了“岩溶单元流域”的概念,并探讨了它的内涵,研究路线及治理技术方法。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以及地下水分岭和非可溶岩体的存在,岩溶山区形成了很多由地下分水岭或非可溶岩体所圈闭或半圈闭的“岩溶单元流域”。岩溶单元流域是一个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的完整的水文系统,也是岩溶发育的岩溶洞穴-裂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通过参考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从岩溶石漠化概念的内涵、分布格局和量化分级、成因分析和演化过程、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回顾了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研究进展:岩溶石漠化的概念和成因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石漠化等级评价指标相差甚远,需要建立统一调查研究方法、分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已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治理模式和方法,但治理建设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目前没有成熟的石漠化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严重影响了石漠化治理措施的修订和完善。指出了我国岩溶石漠化问题研究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不断创新岩溶石漠化的研究方法;把握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深入开展岩溶石漠化过程模拟与调控研究;推广和完善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和模式;重视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石漠化研究中的运用。在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方面,特别要注意加强石漠化地区土地的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的定量研究;实施岩溶山区人类经济活动影响预报和经济社会后果预报,建立岩溶山区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加强不同时空尺度下岩溶石漠化人文驱动机制研究;确定自然因素和人文作用对石漠化过程的正负面影响和各自的贡献率,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一些讨论—-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方岩溶山区生态退化和重建研究实践方面的薄弱环节及国外岩溶区生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特殊性进行了重新认识。指出岩溶山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必须由扶贫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一坡改梯向多途径特色农业转变,由防护型向开发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参与式转变。在恢复和治理生态的前提下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将环境资源转化为有形商业产品,形成生态环境外部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机制,以中止岩溶脆弱生态背景上土地退化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生态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广西科技攻关项目联合资助下,自21世纪以来一直从事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漏失创新性研究。2013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阐明了水土漏失的概念、过程和数学模型;运用野外监测和先进的同位素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生态环境的水土漏失定量差异和原因,建立了适宜岩溶区特点的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和土壤侵蚀回归模型,创建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模式和技术规程,开辟了岩溶石漠化环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火龙果生态产业,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7.
山丘区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下水开采以年均2.8%的速率增长。但迄今不同部门、学者对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问题仍存在不同看法,急需统 一认识。本文提出了对山丘区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的基本认识和评价工作的基础,并以 岩溶水为重点,分别对岩溶山区岩溶水、一般山丘区基岩裂隙水、山间盆地、山区河谷松散 层孔隙水可开采量评价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2碳汇的分区计算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根据中国岩溶碳汇计算的需要,将我国岩溶地区划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4种类型区,各区的岩溶面积分别为56.48万km2、32.58万km2、55.60万km2和200.1万km2。各区岩溶水的径流模数和岩溶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南方岩溶区比其他区的岩溶作用强度明显大得多。以取得的调查监测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对4种类型区和中国的岩溶碳汇量进行了重新计算,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岩溶碳汇量分别为1909.9万tCO2/a、600.5万tCO2/a、580.1万tCO2/a、608.6万tCO2/a,由此获得中国岩溶碳汇总量为3699.1万tCO2/a。该结果比前人的研究更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岩溶地区碳水钙无机循环产生的大气CO2汇量。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侵蚀现象是黄土高原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可概括为三种类型:(1)水流侵蚀;(2)重力侵蚀;(3)风力侵蚀。控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为:降水、地形、植被和岩土性质。降水和地形两个因素称之为“侵蚀性因素”;植被和岩土性质两个因素称之为“可蚀性因素”。土壤侵蚀的发生与否,以及侵蚀的程度,最终取决于上述侵蚀性因素与可蚀性因素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如果侵蚀性因素的效果大于可蚀性因素的效果,则发生侵蚀作用;反之,则侵蚀作用不显示。  相似文献   

10.
<正> 北山矿区岩溶水的研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划分了岩溶发育期、岩溶系统及岩溶水系统,概化了中国南方岩溶发育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模式,建立了由水箱实体模型与层-管耦合拟三维线性模型组合的混合(GSTM)模型;预测评价了矿坑疏干过程及洪水期矿坑最大涌水量。 广西环江县北山铅锌黄铁矿床是一个大型多金属矿,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的桂北山区,面积11.69km2。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表层岩溶带及其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   总被引:45,自引:18,他引:27  
表层岩溶带是地表强烈岩溶化过程的产物,为表层碳酸盐岩各种岩溶个体形态和微形态组合构成的不规则带状的岩溶带,在我国南方岩溶区广泛分布。表层岩溶带对岩溶水的调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入渗补给量;二是延缓降雨后雨水在岩溶水系统停留的时间,并形成了表层岩溶泉。表层岩溶带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大小主要与表层岩溶带的结构、岩层产状、地表覆盖情况和降雨性质有关。石漠化环境与森林环境的表层岩溶带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差异很大。石漠化地区,表层岩溶带泉的出流时间短,动态非常不稳定;表层岩溶带对岩溶管道泉调蓄能力弱,泉水动态与降雨动态一致。森林环境表层岩溶泉则多为常流泉,水文动态比较稳定。表层岩溶带形成的表层岩溶泉为开采深部岩溶水困难的峰丛山区的居民饮水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但只有恢复了岩溶石山区森林生态,才能实现表层岩溶泉应有的供水功能。   相似文献   

12.
刘再华 《中国岩溶》1991,10(4):277-282
本文对表层岩溶带和下部包气带的水温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到以下结论: 1.表层岩溶带的水温变化大,与气温的关系明显;下部包气带的水温较稳定,反映该带具有良好的温度调节功能。 2.表层岩溶带水属于地表浅部系统,而下部包气带水循环较深,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子系统。 3.大雨后表层岩溶带和下部包气带泉水温的降低说明两者均具有管道含水介质的特征。 这些发现对于建立我国南方广大峰丛山区的水资源评价模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近两千年来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多森 《第四纪研究》2004,24(2):184-190
在220~1368A.D.期间内累计有859年,全部黄土高原在非汉族的管辖之下;而其余289年,该地区的某些部分依然被非汉族所控制。非汉族进入黄土高原以后,土壤侵蚀速度随放牧地的扩张而减小。在隋朝和唐朝期间(581~907A.D.),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较当今温暖湿润,植被更为繁茂,林地约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25%。在明朝和清朝期间(1368~1911A.D.),黄土高原的大部分森林被破坏,土壤侵蚀速度随自然植被损毁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依据《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SL461-2009),以蚂蝗田岩溶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实地测量了22组典型地物光谱,发现岩石和土壤在红光-近红外二维光谱特征空间具有线性分布规律,由此推导出土壤—岩石指数方程,并构建了岩溶区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强度分析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上,利用研究区RapidEye卫星遥感影像,通过提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基岩裸露率和坡度等指标因子信息,实现了土壤侵蚀与岩溶石漠化强度的分析评价。研究发现:岩溶区土壤侵蚀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性,与坡度和基岩裸露率无单向相关性;岩溶石漠化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性,与坡度呈正相关性,与基岩裸露率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质环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群死群伤的灾难性滑坡频发,造成严重的人员与财产损失。文章概述了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基本特征和防灾减灾的难点,提出了目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岩溶地质结构与管道流的相互孕灾机理、地下采动下大型崩滑灾害形成机制、灾害高位远程动力成灾模式、灾害早期识别与空间预测。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重点研究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链的孕育发生规律与成灾模式,揭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地下水动力作用及孕灾过程和地下采动、库水波动等工程扰动环境下山体劣化损伤效应,构建岩溶崩滑灾害高速远程动力致灾机制与风险预测方法,形成早期识别、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技术及示范,为我国岩溶山区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安全运营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岩溶地下水面源污染风险评价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发育分布了约80万km2的碳酸盐岩地层、3 620个岩溶地下水系统,赋存了1 806×108 m3/a岩溶水资源,为南方69个城市约5 000万城市居民及8 000多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供水水源。但是岩溶水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污染,而农业面污染源对岩溶水所产生的污染已经远远超过非面源污染,威胁着岩溶地区供水安全。岩溶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研究意义重大。作者在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南方岩溶水特点、污染类型及污染途径等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实验研究结果总结了岩溶地下水污染的防护能力,提出了污染风险识别、污染概率估算、污染风险评价与防控的理论方法,并以贵阳为例,对岩溶地下水面源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针对岩溶地下水面源污染特点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之淦 《中国岩溶》1996,15(1):1-10
中国南方岩溶区地处湿热带,亚热带,水资源充沛,是我国南方水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就地开发20%左右的天然水资源即可满足水稻灌溉的需求,但由于(1)季风固有年际和季节降雨分布不均和(2)裸露岩溶特有的河川径流的剧烈水文变化,旱季河川径流(含地下径流)多数只能满足25%~30%灌溉用水的需求。由于缺调蓄雨季水资源用于旱季灌溉的手段,迄今本区水稻灌溉主要利用未经调蓄的旱季天然径流。这是因为在非岩溶区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岩溶区小流域,查明了泥石流分布及土壤侵蚀现状,分析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并对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了计算,选取了地形地貌和物源状态两类评价因子,基于集水单元完成了研究区泥石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是泥石流的主要固体物质来源,评价结果与泥石流分布特征及活动历史相符合,为指导研究区泥石流防治工作和岩溶区小流域泥石流敏感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草地植被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能很好地改善其生态环境。学者们对草地植被盖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草地植被对水力学参数的影响、草地植被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草地植被减水减沙效应以及草地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草地覆盖诱发的侵蚀作用研究较少。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补充关于草地诱发侵蚀的一些研究结果,继而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旨在减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20.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咨询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科学进展》1995,10(2):113-115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咨询建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五日)1994年2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会决定,今明两年以“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为题开展调研咨询活动。拟选择四个主要生态脆弱地区,即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南方红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