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要完成乡村转型,乡村政策和保障是关键;这就好像中国要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国家政策和保障是核心一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当多数研究者较多关注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时,冯健等学者所撰<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一书则从理论高度,从乡村政策和保障这个核心人手,为国家乃至广大乡村干群指明了一条实现乡村转型的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以怒江流域保山市杨柳乡茶山村为例,在茶山新农村建设中运用PRA理念的具体方法,即社区资源分布图绘制、农事季节历、排序、问题树法,发现茶山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基础设施薄弱、村内卫生条件差、产业单一、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弱4个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茶山新农村建设要借助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申请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实现科技入户、加强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培训5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村居住环境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对北京市首批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村的问卷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素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水平。研究表明:相比新农村建设前,京郊农村人居环境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较大改善;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地域特征显著,近郊平原区优于其他地域类型;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协调水平对村民形成人居环境整体印象最为重要,收入状况、村内道路质量、垃圾处理设施、卫生所等因素对人居环境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建立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京郊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在系统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认真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战略决策。近年来,如何破解农业瓶颈,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自2006年以来,中共平  相似文献   

5.
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与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之一。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64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建立居住环境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4个人居环境评价子系统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定量评价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系统层中居住环境子系统及指标层中公共图书馆藏量的权重最大;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根据综合得分划分为优级发展区、良级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及差级发展区4类发展区;在子系统得分上,苏锡常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最高,苏中及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探索新农村建设道路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以我国人口大省和粮食大省的河南省为例,回顾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演化历程,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模式和演化的动力机制,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模式和发展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国际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①农村土地空心化和人口过疏化现象不断加剧,耕地资源浪费严重;②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滞后;③农村组织建设不健全;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后,各类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缺乏;⑤农村建设决策体系不完善,缺乏规划引导;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性不强,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结合问题分析,总结得出中国新农村建设存在3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即保障力短缺、参与力短缺和服务力短缺。随后,针对各制约因素在国际典型地区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梳理,就德国、比利时、以色列、荷兰、法国、匈牙利、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国在土地资源供给、人才资源供给、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组织构建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综合分析世界各国的农村建设经验和教训,从政府、社会机构和农民个人3个层面对中国今后如何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说过“土地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用地问题人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江苏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土地节约利用、优化布局等土地利用经验,但是目前江苏省在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城镇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小城镇建设用地秩序紊乱,园区建设规划不科学,基建用地量不断增加,征地成本偏低农民利益受损等一系列问题,由此提出创新优化调整园区建设用地,挖掘现有建设用地的空间,城镇化用地和农村用地相协调匹配,借用市场力量抑止土地浪费,清查整顿城镇发展而超标的土地等浅薄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问题,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的热点、难点之一。搞好农村宅基地管理,对于节约集体用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衡阳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给建设用地供给和耕地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农 村居民点用地普遍散乱、粗放的现象为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少占耕地提供了可能。以衡阳南岳区为例,应用GIS 空间分析与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在分析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和生产环境三方面的主要因素对南岳区农村居民点 用地布局的影响后,提出引导南岳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居民时空行为与环境污染暴露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马静  柴彦威  符婷婷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260-1269
环境污染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危害居民的健康状况。已有关于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主要包括宏观区域层面的环境污染与健康指标的相关关系研究;基于居民日常交通出行的空气污染暴露与健康效应的研究;以及关注社会经济属性,重点探讨黑人、儿童、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所承受的环境负面影响,即环境公正和健康不平等研究。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价,基于时空行为、环境公正等学科前沿议题,为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的复杂性提供多样化的理论视角以及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同时提出,需要将个体时空行为、环境污染与健康相关联,从微观层面深入研究基于居民时空行为轨迹的环境污染暴露与健康影响机理,挖掘不同社会、空间背景下的环境公正与健康不平等的内在关系,为发展更为公平、有效的城市与交通规划措施以及环境健康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城镇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城镇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小城镇研究的新热点。小城镇环境研究对于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宏观视角,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城镇环境研究进展,评述了国内外小城镇环境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热点。国外学者对小城镇的环境污染种类、工业化与环境、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政策、人居环境等研究成果居多。对于中国小城镇环境规划和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国内学者在小城镇人居环境与空间分布特征、可持续发展评价、环境规划、生态小城镇建设、环境污染特征和类型、乡镇企业污染、小城镇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等共性问题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国内外小城镇环境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综合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和中国小城镇环境研究进展,文章提出了中国小城镇环境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又是大江大河的河源地,如果发生不利的开发行为,西部大开发可能导致环境的大污染,生态的大破坏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全面枯竭,最终威胁到西部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制定正确的开发战略至关重要。利用地理学原理,客观地分析西部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和比较优势,依据非均衡的增长极开发理论,探讨如何推进西部小城镇建设,培育具有西部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西部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城市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成为动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彭永林  盛连喜 《地理科学》2007,27(5):666-67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吉林省在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土地退化、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林草地及湿地质量和功能退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而环境投资能力、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体制、环境吸纳能力等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从政府行为的视角提出了推进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居民环境感知是其环境行为为基础,研究居民属性对环境问题感知的影响,对煤矿区的环境保护社会措施的实施有重要参考意义。彬长矿区是国家重点产煤区,但其环境问题非常严重。通过实地访谈和407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利用秩和检验等方法,探讨了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感知和调适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是:(1)矿区居民对环境普遍不满,他们认为大气污染最严重,其次是环境卫生、噪音和水污染,最后是塌陷和地裂缝。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由采煤和煤炭加工;(2)在居民属性与环境问题感知方面发现:性别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塌陷和地裂缝的感知有明显的影响。年龄属性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塌陷和地裂缝的感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属性对大气污染、塌陷和地裂缝的感知有显著负向影响。职业属性对各类环境问题的感知均有显著影响。居住时间对噪音污染感知没有显著影响,对其他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居住空间在居民对矿区环境问题的感知上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矿区的环境治理、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水环境非点源污染已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非点源污染的量化是当今国际研究热点, 数学模拟是研究非点源污染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建立以实用性为目标的非点源污染机理模型已成为管理和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手段。本文阐述了国内外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发展、功能、存在的问题, 及构建非点源污染机理模型的思路, 最后展望了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铜川矿区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感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兴民  廖文果 《地理科学》2012,(9):1087-1092
陕西省铜川矿区王石凹矿的资源丰富,但环境问题严重。通过实地调查和490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利用秩和检验等方法,探讨了对居民环境问题感知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是:①矿区居民对居住环境普遍不满意,他们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产生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采煤。②在居民属性与环境问题感知方面发现:性别对大气污染的感知有明显的影响。年龄和居住时间对塌陷和地裂缝的感知有显著影响。居民居住地点对矿区环境问题的感知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gendered crops in northern Gha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rural West Africa, the gendered division of labour extends to labelling certain crops as 'male' or 'femal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crops and technologies, these constructions of gendered plants undergo a process of renegotiation at social intrafaces. This process of attaching meaning to new features in cultivation results in the remaking of gendered crops. These negotiations, in turn, have an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specific ethnic and environmental settings, unlinking labour from its gendered connotations and, thus, unmaking the social meaning and creating room for manoeuvre. Based on fieldwork among the Dagomba and Kusasi people in northern Ghana,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gendered responsibilities and access to the cultivation of crops are linked and expressed in obligations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ideal of a proper meal, in this case consisting of the food categories (male) staple and (female) soup, which serve as the blueprint for assigning crops to a specific gender.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流域景观格局优化理念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流域范围内因水体的联系使得不同类型景观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为紧密, 因而景 观格局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流域内水体质量。着眼于流域尺度上水环境保护的需要, 必须合理考虑 景观斑块的类型、格局和空间分异等特征, 尽可能地减少非点源污染输出量, 从而降低水体遭受 污染的威胁程度。本研究从水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 以“源”“汇”景观在镶嵌组合和空间分异方面 利用的适宜性作为优化依据, 以“源”“汇”景观空间分布的关键地段作为研究战略点, 同时考虑 “源”“汇”景观在数量、空间和转换成本等方面的客观约束条件, 将景观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 优化进行有机结合, 最终确定了流域尺度上以调控非点源污染、保护水体质量为目标的景观格局 优化研究的概念框架。本研究不仅为解决流域尺度上非点源污染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 角, 而且为降低景观类型及其格局对水体质量的威胁程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0.
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基于2016年郑州市区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微观尺度下居民健康与环境危害感知的空间分布,并探讨影响居民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①郑州市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感知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多数居民认为空气污染最严重,其次是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与水污染相对较轻,但这4种环境污染均对居民健康状况具有显著影响。②居民健康感知的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中间低—外围高”的分布特征,即市中心的居民健康水平较低,而处于外围地区的居民健康水平较高。③不同社会经济属性个体对自身健康状况感知差异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健康状况的感知越来越差,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感知最差;高学历与高收入者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或者非常好的比例远大于低学历与低收入者;性别与婚姻状况对健康感知的影响并不明显。④居住地到工作单位的距离越远,健康状况感知很好或者非常好的人数比例越低,街道区位也是影响居民感知自身健康状况的显著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郑州市制定更加公平、有效的环境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