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2000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明星所长和日本气象研究所中山嵩所长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日沙尘合作研究《风送沙尘的形成、输送机制及其气候与环境影响的研究项目》的实施细则协议。 2000年春季我国华北地区多次遭遇沙尘天气,其频数之多,强度之大,为十多年来少见。它给当及广大下游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交通运输、人民的工作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再次引起了中国、日本及其他国家的政府部门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2000年 10月 16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科学院和日本科学技术厅关于…  相似文献   

2.
气压变化可能引起地震一位日本地震学家警告说,大气压的变化就可能足以引起日本太平洋沿海发生大地震。大竹正一指出,在684-1946年之间发生的13次大地震全部发生在大气压高的秋冬季节。大竹的研究局限于日本西南海岸地区,在那里,菲律宾海地壳板块正在向日本...  相似文献   

3.
日本兴起“天气经济学”研究热去年的冷夏,今年的酷暑,气象的异常使日本经济受到巨大影响,这种情况使经济学家对“天气经济学”越来越关心。日本气象协会12日举办的首次关于气象与产业关系的“气象讨论会”盛况空前,许多大超级市场、食品和制药厂家纷纷进来参加。“...  相似文献   

4.
史久恩 《气象》1979,5(8):31-32
一、日本长期预报的历史 日本的长期预报始于1907年,当时主要是为了预报水稻生长的夏季天气。日本的农学家发现,日本东北部的几次冷夏使水稻歉收,造成了饥荒,因此认为在春季开始时,发布夏季的冷暖趋势预报是很重要的。 初期研究了梅雨。发现6—7月的梅雨季节,气压场呈北高南低的型式。由于以后水稻连年丰收,自1914年起长期预报的研究中断了若干年。但在1931年北日本水稻严重歉收,从1941年起,日本北部的仙台地方气象台又系统地开展了长期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5.
《浙江气象》2009,30(1):F0003-F0003
据日本共同网消息,用于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的“呼吸”号卫星于1月23日在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呼吸”是日本宇航研究开发机构与日本环境省、国立环境研究所的共同研究项目。该卫星装备了高精度的观测设备,将利用二氧化碳和沼气等温室气体吸收特定波长红外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读图     
<正>日本空间天气研究活动日本位于地磁低纬,激烈空间天气的社会影响较大。日本信息和通信技术国家研究所(NICT)牵头开展空间天气研究和业务,众多研究机构中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日本确定了开展空间天气研究的几个核心要素,包括利用数值预报建立的空间天气预报系统、大尺度地面观测网(如图)和通过2015年建立的日地环境预测项目(PSTEP)开展合作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日本气象研究厅提供的1980~1997年共18a3h一次的Tbb资料,采用统计Tbb≤-36℃出现频率的方法,研究了南海及邻域对流活动的区域统计分布特征,为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1会议概况 2000年,中国科学院和日本科学技术厅签署了“风送沙尘的形成、输送机制及其对气候与环境影响的研究”项目的实施协议。作为中国沙尘四大源区之一的新疆成为了本项目的重点研究地区。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全方位对沙尘暴的形成机制进行多学科的观测研究,为今后研究沙尘暴的形成、输送机制以及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积累窜啬的其础咨料.  相似文献   

9.
天气在线降水预报与日本传真图的对比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两年天气在线与日本传真图在潍坊本站降水短期预报中进行了评分检验,并针对主要天气系统考察分析了降水预报准确率。检验结果表明:2002年6月一2004年4月天气在线降水12—36小时预报的TS评分达到62.1%,与日本预报的63.5%非常接近,且同样表现出在夏半年质量较高、冬半年较低的特点;冷涡、地面气旋与倒槽造成的降水预报准确率明显低于日本,高空槽、切变线、副高边缘的降水预报准确率与日本接近。  相似文献   

10.
中央台和日本数值模式热带气旋预报误差的对比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中央气象台和日本对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数值预报的质量,用1985~1990年38个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央台和日本数值预报的平均误差。统计结果表明,对热带气旋路径的24小时预报,日本预报明显优于中央台;对中心气压的24小时预报,日本与中央台水平相当;对近中心最大风速24小时预报,中央台略好于日本预报。  相似文献   

11.
对流层与平流层大气气溶胶粒子的若干散射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培强  盛夏 《气象科学》1996,16(3):233-239
本文应用Mie散射理论,采用简洁方案计算了IAMAP提出的大气气溶胶主要粒子的散射效率因子及散射相函数,结果表明,大颗粒的散射能力以75%硫酸液滴最强,其次是水滴,冰晶,沙尘性粒子;小粒子的散射能力仍以75%硫酸滴最强,其次是沙尘性粒子,小颗粒相函数的前向后向基本对称;大粒相函数随X值增大而不对称加大;折射率实部不同,则相函数最小值出现在不同的散射角,折射率虚部较大的煤烟,相函数起伏较小,约在10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沙尘暴时空变化特征及日本、韩国黄沙的源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1~2000年中国681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近40年我国沙尘暴月际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12~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4~6月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4月是中国沙尘暴发生范围最大的月份;对比中国沙尘暴和日韩黄沙天气的月际分布,推测日韩两国冬季的黄沙大部分应该来源于青藏高原,春季青藏高原也有一定的贡献.由于沙尘暴发生在相差悬殊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特别是在春季,扬起的沙尘在低层随涡旋系统而高层随行星西风向下游传输,可能是日韩观测到沙尘多层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使用RegCM3-dust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MIROC3.2-hires全球模式输出结果,在IPCC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对中国及东亚地区进行了当代(1991年-2000年)和未来(2091年-2100年)水平分辨率为50km的气候以及沙尘气溶胶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中国地区地面气温、降水和东亚沙尘气溶胶空间分布模拟较好。未来东亚沙尘气溶胶年平均起沙通量增加2%,其中12月-3月由于地表积雪量的减少而增加,4月-11月由于10m风速的减小而减少,不同强度的强起沙事件同样12月-3月增加,4月-11月减少。年平均沙尘气溶胶柱含量增加14%,其中3月-5月和8月略减少,其它月份增加。沙尘气溶胶引起地面(SRF)负辐射强迫和沙尘源区大气顶(TOA)正辐射强迫、下游地区TOA负辐射强迫,受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影响,地面起沙通量和柱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简要阐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北沙漠地表沙粒运移特性及动力热力参数研究”支持的“我国西北三大沙漠地表风蚀起沙观测试验”的科学意义、试验方案和科学目标,总结了该试验在前期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概括叙述了该项目在地表沙粒跃移特征、起沙风速、沙尘通量等方面的重要发现和一些新的认识。最后,提出并讨论了在沙漠风蚀起沙观测试验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蔡芗宁 《气象》2010,36(8):106-110
为更好地应用T639模式中期预报产品,对2010年3—5月T639模式96小时预报产品进行了天气学检验,并与ECMWF、日本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模式均对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的调整和演变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综合来看,ECMWF模式对各系统及要素的预报最接近实况;日本模式和T639模式次之。另外,选取了2010年3月19—22日的沙尘天气个例进行分析,发现日本模式对于引发此次沙尘天气的地面强风的中期预报指示意义最好。  相似文献   

16.
利用AERONET观测资料从气候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了2001-2011年东亚地区沙尘天气发生时沙尘源区和下游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结果表明:沙尘期间沙尘源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明显大于下游区,而Angstr?m波长指数却小于下游区,当沙尘暴出现时会降至零甚至负值。气溶胶粒子尺度体积谱分布除敦煌为单峰外,其余各站均呈双峰分布,香河和北京的细粒子浓度明显大于西北地区,这可能是由细的沙尘粒子和污染气溶胶共同造成。在440-1020 nm范围内,中国地区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平均值为0.93,韩国和日本站分别为0.93和0.94。沙尘源区与下游区相比,复折射指数实部偏大,虚部偏小。总体来说,沙尘天气下东亚地区在4个波段内平均不对称因子为0.70。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81 ~2010年台站沙尘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日数的时空分布.沙尘频发区主要位于新疆南部和内蒙古西部,这两个中心全季沙尘日数均在10日以上.研究时段内北方沙尘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相关分析发现,春季北方沙尘日数与前冬冬季风环流系统关系密切.春季沙尘日数偏多时,前冬东亚大陆陆地-西太平洋气压差较常年偏大,东亚大槽偏深,低层我国北方地区-蒙古国北风分量偏强,高层的东亚副热带纬向急流偏强、高纬度急流偏弱.上述环流型对应于强冬季风特征,反之亦然.进一步分析指出,冬季风强(弱)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季低层辐散(辐合),降水偏少(多),低层北风偏强(弱),促使(抑制)春季沙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业务系统设计思路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全面介绍了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业务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其先进性。该系统由沙尘天气资料库、沙尘天气监测预警和沙尘天气服务3个子系统构成。它的成功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风沙起动形式与起动假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治宝 《干旱气象》2005,23(2):64-69
风沙颗粒起动是风沙物理学与沙尘释放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很不成熟。本文根据国内外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讨论了风沙起动的形式,将风沙起动理论归纳为风压起动说、升力起动说、冲击起动说、压差起动说、振动起动说、斜面飞升说、猝发起动说、湍流起动说、负压起动说和涡旋起动说等10种假说。进一步将风沙起动假说归纳为以接触力为主的起动学说和以非接触力(气力)为主的起动说两大类。最后认为,风沙起动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各种学说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反映了真理的某个侧面,但试图仅仅靠某一种学说或某一种力来解释风沙的起动是不够完善的。风沙起动过程同时受多种力的作用,只是这些力所起的作用各异,在分析时要分清主次。再者,同一种力在不同性质(如不同密度、粒径和形状等)沙粒的起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在研究中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风沙起动机制尚需全面、深入和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我国共出现了11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4次、强沙尘暴1次,是沙尘天气频次明显偏少、强度明显偏弱、影响范围明显偏小的一年.春季(3~5月)的沙尘天气过程明显少于近6年的平均值,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远少于2000、2001和2002年,该季累计出现的沙尘天气、沙尘暴总站日数较2000~2005年同期平均水平偏少4~7成,创近6年的最低值.分析表明,2004/2005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雨雪偏多,地表积雪偏多,土壤表层湿度偏大,是导致2005年沙尘天气明显偏少、强度偏弱的主要原因.此外,冬末春初北方气温偏低,土壤解冻晚,延迟了沙尘天气的发生,造成早春沙尘天气显著偏少,沙尘多发期偏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