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研究银根一额济纳旗盆地的构造特征,为该区油气资源远景调查评价提供依据,系统地收集、研究了已有的重力调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及其成因,推断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体系。研究区区域重力异常主要是由莫霍面起伏变化引起的,剩余重力异常重力高与重力低相间分布的特征,可能一方面反映了研究区凹陷与隆起分布的范围及展布特征,另一方面反映了凹陷与隆起之间发育非对称的断裂。研究区主要发育北东东向(北东向)、北西西向2组断裂,这2组断裂对基底结构、性质、隆坳格架及中生代盆地展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断裂将研究区分割成多个块体,使盆地形成凹、凸相间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灵泉盆地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表明灵泉盆地两侧重力低异常区主要为侏罗-白垩系断陷区,中部主要为基底隆起区.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向上延拓处理,结果发现深部地质体具有"东、西深,中间浅"分布特征;剩余重力异常也说明中部局部重力高主要反映基底隆起,东部和西部局部重力低主要反映侏罗-白垩系断陷.灵泉盆地基底断裂早期以北东向为主,晚期发育北西向断裂,区内还有早期近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存在.将灵泉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为西部断陷区、中部隆起区和东部断陷区之后发现,灵泉盆地实际上是个相对隆起而不是断陷盆地,这是盆地发生构造反转作用的结果,额尔古纳地块上的其他中生代火山岩盆地普遍具有这种模式,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盆地基底总体上具有"南深北浅"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金羊盆地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震等资料的综合处理,完成了研究区重力场特征及成因分析和断裂构造体系的划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是区内西部凹陷、中东部凸起和中南部凹陷共同作用.重力区域场主要是前中生界底面(基底)起伏变化引起.重力剩余场高、低相间排列的特征反映了区内凹隆格局及凹隆间发育的断裂.研究区断裂体系主要由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断裂构成,前者形成时期早于后者,都对金羊盆地的次级构造形态进行后期的多次改造,形成本区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4.
开鲁凹陷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油气前景优良,但研究程度较低。前人主要针对凹陷内次级构造单元进行研究,而对凹陷整体构造和基底特征缺乏研究。为了研究凹陷构造特征,预测油气有利区,笔者等基于重力资料,综合地质、地震等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了该区的断裂构造;应用Parker法和相关分析法计算了盆地的基底深度;并对凹陷进行了次级构造单元划分及油气有利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开鲁凹陷重力场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重力高和重力低呈条带状相间分布;反映了凹陷内突起与断陷亦由西北向东南相间分布。凹陷内断裂发育,其边界主要受近SN向、EW向及两组NE向断裂控制。开鲁凹陷可进一步划分为8个次级构造单元,各次级构造单元之间以断裂为界。凹陷内新生界、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发育。开鲁凹陷西部清河—苇莲苏断陷带内的平安地断阶,东部茫汉断陷中的茫汉南西缓坡带,南部奈曼旗断陷等区域,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为油气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袁禹涵  张金功  袁炳强  薛健  姚天星 《地质论评》2023,69(2):2023020011-2023020011
开鲁凹陷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油气前景优良,但研究程度较低。前人主要针对凹陷内次级构造单元进行研究,而对凹陷整体构造和基底特征缺乏研究。为了研究凹陷构造特征,预测油气有利区,笔者等基于重力资料,综合地质、地震等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了该区的断裂构造;应用Parker法和相关分析法计算了盆地的基底深度;并对凹陷进行了次级构造单元划分及油气有利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开鲁凹陷重力场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重力高和重力低呈条带状相间分布;反映了凹陷内突起与断陷亦由西北向东南相间分布。凹陷内断裂发育,其边界主要受近SN向、EW向及两组NE向断裂控制。开鲁凹陷可进一步划分为8个次级构造单元,各次级构造单元之间以断裂为界。凹陷内新生界、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发育。开鲁凹陷西部清河—苇莲苏断陷带内的平安地断阶,东部茫汉断陷中的茫汉南西缓坡带,南部奈曼旗断陷等区域,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为油气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洛阳-济源盆地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系统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和磁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钻井等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和磁力场特征及成因,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体系,探讨了断裂构造分布与油气之间的关系,预测了研究区油气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洛阳-济源盆地内重力低是由中生界-新生界引起,重力高是由前新生界或前震旦系基底隆起引起;盆地内发育的断裂按走向主要有近东西(包括东西、北东东、北西西)向、北东(包括北北东)向和北西(包括北北西)向3组断裂,其中以近东西向和北东向这2组断裂最为发育。断裂构造基本控制了研究区地层的展布,断裂不仅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通道及原动力,而且改善了上三叠统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同时可为油气的成藏提供良好圈闭条件。研究区有3个油气有利区、2个油气较有利区。  相似文献   

7.
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及基底构造的耦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底构造在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表地质调查数据,对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分布规律与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基底构造对富油凹陷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二连盆地早白垩世68个断陷总体上自北东向南西呈弥散式分布,这些断陷可分为南部断陷群与北部断陷群,断陷群夹持在隆起之间,总体上构成了正负相间的盆岭构造格局。基底构造控制着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分布,表现为:断陷群沿着深断裂分布;坳陷对应着基底先存复向斜,隆起对应着基底先存复背斜;刚性的锡林浩特地块分割了断陷群。深断裂作为构造薄弱区在伸展变形过程中优先重新活动,并控制着断陷的发育与分布;盖层演化和基底构造之间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基底流变性发生突变的区带对断陷的发育与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盆地基底断裂带上叠的凹陷、基底断裂带交汇处上叠的凹陷和刚性基底上新生的凹陷在伸展变形过程中构造继承性好、沉降量大、优质烃源岩发育,是富油凹陷发育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8.
庐枞盆地位于怀宁-庐江“磁高重高”区域异常带的枞阳-庐江异常区,其区域重力场特征与区域磁场特征明显。本文利用上述特征异常,采用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对庐枞盆地重力和航磁数据进行了边缘检测,得到庐枞盆地不同深度的密度和磁性信息及重磁异常边界。结合重磁异常分布特点进行构造格架的推断、基底隆起区划分,建立了庐枞盆地构造格架。认为庐枞盆地基底断裂有四组方向,以北东走向断裂为主;盆地包含四块基底隆起区和一块基底残块隆起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庐枞盆地主要矿集区与构造格架的关系,提出了“S”形重力高异常带是寻找中深部隐伏矿床的有利部位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丽水市关塘―蛤湖地区位于江山―绍兴拼接带与余姚―丽水深断裂之间的变质基底隆起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为研究区内基底构造形态、火山构造、隐伏岩体等基础地质问题,开展了1∶5万重力调查。重力成果表明,西岱―西溪―季岱梯级带为基底断陷与隆起区的界线,剩余重力正异常为基底隆起的反映,负异常为基底凹陷的反映。区内矿产分布与基底构造关系密切,变质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多分布在变质基底出露区,金银矿多位于基底浅覆盖区,基底凹陷区内多金属矿与侵入岩或火山构造有关。综合地质物化探资料,圈定5个成矿远景区,为区内地质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肯尼亚Anza盆地东南部地处东非裂谷系,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盖层。然而,该区域勘探程度较低,制约了对其构造体系的认识及油气勘探潜力的评价。文章基于研究区的重力异常数据,针对其构造特征的认识进行了数据处理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研究区发育规模较大的北西向基底断裂和规模较小的北东向盖层断裂,且北东向断裂切断北西向断裂;基底深度差异大,总体呈"两凹夹一隆"的特征,凹陷区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盖层;受北西向拉张断裂和沿构造软弱带发育的北东向断裂的控制,研究区划分为东部凹陷、中部凸起、南部隆起和西部凹陷4个构造单元,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是一个研究程度较高的含油气区,前人在构造变形研究方面多注重于伸展变形的几何学分析而忽略了形成机制中走滑分量的作用。本文在对区域地质背景和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分析基础上,设计平、剖面砂箱实验对该凹陷的构造变形进行伸展-走滑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具走滑性质的断裂组合形成的构造样式更加复杂多样,走滑断层弯曲会产生挤压或伸展分量,在相邻的区域内形成局部的凹陷和隆起,主动盘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断裂组合;(2)在区域NNW—SSE向伸展变形下,形成了东濮凹陷两洼一凸的近对称格局,基底深断裂的张扭性开裂加速了凹陷的形成,主断层上、下盘均有明显的活动;(3)受基底断裂活动影响,大约Es~2-Ed沉积期凹陷存在一个明显的右旋走滑变形期,在凹陷的中部隆起带上出现了负花状、火焰状等典型走滑构造样式,走滑变形具有阵发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盐相关断裂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结合中、下寒武统含盐层系展布特征,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主要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塔中隆起主要断裂带表现为上陡下缓,往深部在中、下寒武统含盐层系顶在或内部发生滑脱,滑脱距离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具有典型的"盐相关断裂"特征.塔中地区断裂带的形成演化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基底先存断裂和中、下寒武...  相似文献   

13.
丽水—椒江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是在中生代残留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具有典型东断西超特点的断陷,是油气勘探的新区域。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叠加、沉积厚度大,地震勘探无法获得较好的反射数据,因此采用面积广、深度大的重磁数据结合地震数据来描述基底构造和火成岩岩性特征,通过重磁数据的阶跃边界识别技术划分区域断裂。丽水—椒江凹陷内断裂呈北东向分布,控制凹陷的形状,且断裂作用使凹陷形成多个小型次凹,断陷特征明显。中—新生代火成岩具有较高的重磁异常,结合质量较好的地震剖面来获得地层、火成岩及岩性分布特征,并建立了多联通域地层的计算公式。区域内中—古生界较为发育,但凹陷内中—新生代火成岩侵入较少,不会对于油气构造造成大的破坏,因此该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4.
古近系原型盆地的恢复是关乎西湖凹陷主要勘探层系花港组和平湖组沉积体系和成藏地质研究的关键问题,对西湖凹陷东缘钓鱼岛隆褶带构造演化的合理认识是解决古近纪原型盆地难题的钥匙.受限于研究区薄弱的资料基础,创新性地通过重、磁、震资料综合分析以获取地质认识上的突破.研究表明钓鱼岛隆褶带早期为"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后期经历了强烈的岩浆增生改造.在结构上,隆褶带内T20界面之下主要由古老变质基底、岩浆岩体和残余洼陷充填层构成.隆褶带内的残余洼陷及地层具有北东向、雁列式分布的特征,这些地层主要为渐新世岩浆增生改造前沉积的始新统平湖组,局部为渐新统花港组,是古近系西湖凹陷原型盆地东缘残留的一部分.西湖凹陷古近系原型盆地东边界位于现今的钓鱼岛隆褶带范围内,为北东向雁列式分布的断裂,断裂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变换过渡.在钓鱼岛隆褶带岩浆增生过程中,岩体顺边界断裂上涌,"淹没"了原型盆地边界,原型盆地东缘地层经受了大规模隆升剥蚀,原有的构造面貌和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获取突泉盆地航空物探基础地质资料,为油气调查评价提供参考,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该盆地开展了1:10万航空重磁综合调查工作。利用最新的航空重磁资料及实测岩石物性数据,对突泉盆地及其邻区重磁异常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航空重磁异常与地层展布、断裂活动、岩浆岩体的分布关系,重点探讨盆地的基底性质。结果表明,研究区航空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在强度、范围、形态、梯度和走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该区断裂体系分布与重磁场特征明显相关,NNE-NE向、NW向及NE向3组断裂明显控制盆地沉积岩体及岩浆岩体的展布,盆地基底由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和前古生界中等变质岩系构成。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基底内部石炭—二叠系生烃潜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松深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显示:松辽盆地北部基底及其周边地区石炭—二叠系分布广、厚度大,主要分布于西部断陷区、中央断隆区和东南断隆区,林甸地区厚度达7 km;三肇地区及肇东地区厚度达到6 km,东北隆起区厚度达5 km。基底石炭—二叠系有机质类型一般为Ⅱ2—Ⅲ型,总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不均一。通过TTI-Ro法恢复了松辽盆地北部基底石炭—二叠系上覆地层沉积之前的热演化程度,有机质成熟度有明显变化,盆地东部有利于二次生烃。另外,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具有二次生烃的热演化条件。石炭—二叠系油气远景主要受石炭—二叠系发育情况、二次埋藏前及二次埋藏过程中的热演化程度控制,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存在3个有利的油气远景区:西部断陷区的林甸地区、东北隆起区的绥化断陷区、东南断陷区徐家围子断陷区。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北部航空重力场特征及主要地质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北部重力场信息丰富、梯级带发育、异常特征明显,充分反映了该区隆坳构造格局、断裂展布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认为: NE向断裂构成了南黄海北部主体构造格架,嘉山-响水断裂、南黄海北缘断裂共同构成了苏鲁造山带南部边界; 依据航空重磁资料新发现的NW向宫家岛深大断裂对南黄海北部基底构成、岩浆岩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通过重磁联合反演,发现在南黄海北部坳陷的东北凹陷存在着前寒武系稳定的结晶基底; 航空重力资料表明,胶莱盆地向东延伸进入南黄海,在海域内其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 km。上述地质认识和发现为南黄海北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油气资源调查及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