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高产渔区年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枪鱼类是中西太平洋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种,其中鲣产量约占到总产量的50%。本研究利用1995-2010年16年的中西太平洋(20°S~20°N,120°E~155°W)鲣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和Niño3.4海区(5°S~5°N,120°~170°W)海表温度异常数据,对这16年鲣产量最高的十大渔区(5°×5°)进行时空格局分析,讨论渔场分布差异及CPUE与ENS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6年间十大作业渔区主要分布在5°S~5°N、130°~175°E区域,这十大渔区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47.5%,其中5°S~0°、155°~160°E,0°~5°N、130°~135°E,0°~5°N、135°~140°E及5°S~0°、160°~165°E等4个渔区产量占高产渔区产量的比重均超过10%,是中西太平洋重要的鲣产区。高产渔区的分布受海表温度影响较大,在厄尔尼诺时期,高产渔区分布明显偏东,主要分布在155°~180°E海域;在拉尼娜时期,高产渔区分布明显偏西,主要分布在130°~160°E海域。  相似文献   

2.
南海中部海域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为障碍层的多发区外,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也存在显著的障碍层;春季(1998年4~6月)和秋季(1998年12月)障碍层平均厚度分别为6.8和11.2m,障碍层多位于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此外,吕宋岛以西海域(12°~16°N,116°~120°E)及中沙和西沙群岛附近(16°~18°N,110°~116°E)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超过20%,相对而言,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降水机制和层结机制分别是南海中部海域春、夏季和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机制及东南向的Ekman平流较好的解释了春、夏季吕宋岛以西附近海域成为障碍层多发区的原因;此外,强降水是夏季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障碍层产生的关键,反气旋涡(暖涡)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障碍层,上升流对障碍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西北太平洋(0°-60°N,100°-170°E),5°×5°方区为统计单位,分析研究了西北太平洋温、盐、密、声与深海声道等基本水声环境要素(条件)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夏季影响105°E越赤道气流变化的环流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05°E越赤道气流的发展变化与南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系统发展变化有关,但这些环流系统并非同时起同样重要的作用。作者利用候平均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简称OLR)资料与850hPa风场资料(1979~1986年)对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与(夏季)越赤道气流有关的环流系统做相关分析和越赤道气流偏强类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海洋大陆赤道缓冲区的对流上升运动(90°E~120°E,5°N~5°S)、澳州大陆冷性高压(10°S~30°S,120°E~155°E)的发展,都影响2~3候以后105°E夏季越赤道气流;澳洲大陆北部的冷性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端位置西伸或东缩造成的东中国海季风区上升运动的变化,又是南北半球环流同时影响CEF变化的具体表现。南半球澳洲冷性高压北部(10°S~25°S,120°E~170°E)的辐散下沉气流对CEF加强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中统计分析了1949~1991年西北太平洋近赤道地区(0°~10°N,125°~180°E)和热带地区(10°~25°N,125°~180°E)的台风日数。发现埃尔-尼诺年上述两地区的台风日数明显偏多。因此,冬、春各季该地区的台风日数、可作为该年是否可能发生埃尔-尼诺的一个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6.
文中统计分析了1949-1991年西北太平洋近赤道地区(0°-10°N,125°-180°E)和热带地区(10°-25°N,125°-180°E)的台风日数。发现埃尔-尼诺年上述两地区的台风日数明显偏多。因此,冬,春各季该地区的台风日数,可作为该年是否可能发生埃尔-尼诺的一个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7.
程兆第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4,13(4):335-337
硅藻门沟纹藻属在我国是1个新记录的属。核属最先由Kolbe(1954)在西太平洋赤道区(2°52'S,89°50'W,水深3225m)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1种,订名L.petterssonii。之后,又在1955年从大西洋(0°7'N,19°12'e;0°8′N,16°19′E)和太平洋(6°44′N,129°28′W;2°52′S,89°5′W)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另1种,订名L.hustedt  相似文献   

8.
马黎明  乔然 《海洋预报》2000,17(2):1-11
根据1986年11月~1997年12月期间在114°~130°E,沿22°~18°N航线各航次所测量的大气和表层海水中的CO  相似文献   

9.
从 2 0世纪初开始 ,在夏季日照变化显著的北半球高纬地区 ,可以发现日照和气候之间的联系 ,通常认为夏至期间在 6 5°N的大气层顶部 (TOA)的日照反映了使全球气候变化的太阳引力。这里与Berger等 ( 1 981 )的结论进行商讨 ,他们将两个半球不同纬度大气层顶部日照的月变化与Hays等 ( 1 976 )的大洋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相关分析 ,最高正相关 (P≤ 0 0 1 )出现于 9月而不是在 6月 ,是在 3个代表热带的纬度上 ( 2 5°N ,5°N ,和 1 5°S)而不是在高纬地区。 3月所有进行试验的纬度 ( 85°N ,6 5°N ,45°N ,2 5°N ,5°N ,1 5°S ,3 5°S…  相似文献   

10.
1978年12月18日至1979年7月21日“向阳红”09调查船在执行由联合国组织的首次全球大气考察过程中,同时进行了地质及其他多学科的考察工作。本次考察海区限于170°—173°20′E、4°—10°S(一区)和160。—165E、4°S—5°N(二区)两个海区(图1)。  相似文献   

11.
印度洋近赤道地区风场的变化与ENS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综合海洋大气(COADS)资料,计算了0°—10°N、70°—120°E和0°—10°S、7O°—120°E两地区1950—1979年逐月纬向和经向风的平均值,并与东太平洋表面海温(以下简称海温)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在ENSO发生前,印度洋赤道地区有纬向西风偏强和经向北风偏强,与南印度洋的气旋性环流加强相联系,ENSO发生时,异常情况完全相反,同时分析了30°—40°N、120°—140°E地区经向风的变化与ENSO的关系,在ENSO发生前,印度洋赤道地区的西风偏强和赤道以北的北风偏强与印度尼西亚地区的高海温异常有关,而东亚强的冬季风可影响印度尼西亚纬向西风的异常.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第1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2年1~3月在南印度洋从中山站外普里兹湾到澳大利亚费里曼特尔断面的走航XBT/XCTD资料和CTD资料及1998年1月、1999年2月和2000年3月等其他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航线上海洋锋的位置及其年际变化:(1)在75°~78°E南极陆坡锋的位置在645°~655°S;在84°~100°E范围极地锋在535°~543°S附近;在96°~103°E亚南极锋在46°S~470°S附近;在110°E附近亚热带锋在372~380°S之间;(2)在南极极锋区存在显著等温线、等盐线的上凸和下凹,不同年份发生位置有变化;(3)在亚南极锋北侧,等温线、等盐线呈垂直排列的状态,温度、盐度垂直方向上分布均匀一致;(4)与1979,1991和1992年该区域同期的资料相比,近4a观测到的极地锋显著偏南1个纬距以上.  相似文献   

13.
潘华盛 《海洋通报》1997,16(5):22-30
文中采用美国CODAS和国家气候中心出版的每月海温资料,对按国家气候中心出版的月监测公报所划分的赤道海区C区(0-10°S,180-90°W),W区(0-10°N,180-140°E)和B区(0-10°N,50-150°E),以及西太平洋黑流区A区(25-30°N,130-140°E;30-35°N,140-150°E)裼 海温变化作了互相关分析,海区间互相滞后相关系数、交叉凝聚谱计算表明:C区与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区的风浪特点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1960~1990年间的31 a国际气象船舶报资料,以中国台湾周边海区为中心,范围自20°N~28°N,116.5°E~124°E,划分为1°×1°网格单位,对风向、风速、浪向、浪高、周期等要素进行累年逐月统计和作图.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了该区的风浪特点和分布规律冬季风浪以台湾海峡中部为最大,尤其是澎湖列岛北部地区(风速大于20 m/s,浪高大于3.0m),但在台湾西南部沿岸以高雄为中心,风浪最小;夏季风浪以台湾海峡南口为最大(风速大于13.0 m/s,浪高大于2.0 m),台湾海峡风浪最小(风速小于1.0m/s,浪高小于1.5m).这些新的特点,在以往的2°×2°或5°×5°的大网格分析研究中是显示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南太平洋风场时空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太平洋风场时空统计特征对船舶远洋交通运输、远洋出访、南极考察和科学试验等活动有重要实用价值。本文根据 1 950~ 1 995年共 46a的南太平洋船舶气象报资料 ,按 1°× 1°和5°× 5°网格统计的海面风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每月风各要素的等值线分布图 ,得出南太平洋风场季节变化特点不如北半球各大洋显著 ,但仍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只是季节性差异较小 ,冬季比夏季风强盛 ,相应的平均风速 6级和 8级以上大风频率也较大 ;全年风场基本相似 ,低纬度地区 (2 5°S以北至赤道 )为信风区 ,常年盛行东至东南风 ;2 5°S~ 35°S的广大海域上 ,风力较小 ,风向变化最大 ;40°S以南盛行偏西风 ,风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137°E经向断面上的黑潮与黑潮逆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 137° E 断面 1967~1995 年冬、夏季的温、盐资料,计算和分析该断面的地转流。主要结果是:(1) 黑潮是流速很强且较稳定的单支海流,没有多支现象;黑潮逆流则不同,有时为单支,有时为2 支甚至3 支出现,带有多支性成份;(2) 多年平均而言,该断面上31° N 为黑潮与黑潮逆流的分界线。冬季,黑潮主要出现在31°~33° N 之间,黑潮逆流主要出现在29°~30° N之间;夏季,黑潮主要出现在31°~34° N 之间,黑潮逆流主要出现在 28°~31° N 之间;(3) 该断面 26°~34° N 之间的流速结构,可划分为Ⅰ、Ⅱ、Ⅲ3 种类型,2 支海流均为带状的单核结构。平均而言,黑潮与黑潮逆流流速均具有夏强冬弱的现象,但后者冬、夏季差异不显著。对黑潮逆流的多支性用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先进的LAGFD风、浪数值模式和POM(PrincetonOceanModel)三维海流模式对自1945~1995年间发生并影响南海东部海域的299个历史最强热带气旋过程进行数值后报,给出了南海东部部分海域(19°~23°N,113°~118°E)中1000m等深线内60个点的多年一遇风、浪、流和水位极值,并简要分析了南海东部(15°~27°N,108°~122°E)的气候特征,为该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研究与工程开发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4年夜光遥感数据分析吕宋岛西北部海域(18°~22°N,117°~120°E)灯光渔船的聚集性分布特征,并结合遥感环境数据研究引起该海域渔船聚集的海洋环境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研究区的渔船灯光主要出现在2-4月,其中,3月灯光像元数量最多(3 417个),其次是4月(1 780个)和2月(573个);(2)日灯光像元数量时间序列结果显示,渔船灯光集中出现在2月23日至3月8日(T1),3月25日至4月7日(T2),4月23日至4月27日(T3)3个时段,其中,T1期间,灯光像元在18.6°~20.1°N,117.9°~118.6°E(A区)聚集;T2期间,灯光像元在18.6°~20.1°N,117.9°~118.6°E(B区)聚集;(3)A区和B区两个灯光密集区叶绿素a浓度升高可能与起源于吕宋岛西北部的冷涡相关。  相似文献   

19.
近普里兹湾大陆架外水域水文物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0年12月~1991年1月中国"极地"号南印度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如下一些重要结论:(1)83°E以西、64°S以北海域,南极夏季表层水厚度约20m,冬季残留水厚度30~70m,70m以下的水层逐渐过渡到南极深层水。南极深层水中心温度最高,为1.85~2.00℃;83°E以东、64°S以北海域,0~30m为南极夏季表层水,50~100m层为南极冬季残留水,100m以下为南极深层水。深层水中心温度普遍降低,最低为1.04℃,最高为1.49℃。它表明83°E以东区域受陆架水影响更明显。(2)83°E以西,64°S以南海域,为深水大洋向陆架浅海过渡区域,温度由北向南迅速降低,普里兹湾基本为陆架低温水所盘据;83°E以东、64°S以南海域主要为西冰架、谢克尔顿冰架低温水,64°S附近形成东西方延伸的温、盐锋面。(3)由动力计算知,在83°E以西主要为反时针方向环流;83°~98°E中间,63°S南北各有一个顺时针环流;98°E以东基本为南向流控制。但是,近岸有一顺时针涡旋。(4)83°E以西水文锋面主要有夏季表层水锋面;83°E以东主要为陆坡区温度锋,是陆架外高温水与陆架低温水之间过渡带。(5)83°E是水文  相似文献   

20.
用三峡及邻区(东经108°~113°,北纬29°~33°)地质资料,地震资料,现 场地应力测量资料论证三峡及邻区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稳定性及其分区特 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