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基于SWAT模型的梅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WAT模型对亚热带季风湿润区红壤背景下江西省梅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并根据实测数据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在确定模型适用性的基础上,进行氮、磷营养盐负荷计算,分析了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时间变化上,氮、磷污染负荷与降雨有明显相关性,R2分别是0.909和0.921;硝态氮年平均污染物负荷排放方式主要以下渗为主,下渗硝态氮排放量占总量的63%,与流域内高植被覆盖率有关;在空间分布上,有机氮与有机磷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流域内污染物主要分布在梅江中下游的黄陂河与会同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下非点源污染负荷以耕地排放量为主。  相似文献   

2.
以茅洲河口为研究对象,通过2014年1月对茅洲河口3个站位进行的全潮观测,并测定其各站的无机营养盐质量浓度水平,分析了各站位营养盐的时空变化及成因,并估算了营养盐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茅洲河口NH4+-N、DTN、PO43--P、SiO32--Si等营养盐污染较严重,A1、A2、A3站位的NH4+-N、DTN、PO43--P、SiO32--Si质量浓度范围相应地分别为15.8~19.8、18.0~29.0、0.25~2.15、6.16~9.03 mg/L;11.5~23.4、25.9~53.6、1.70~2.70、5.04~6.28 mg/L;0.74~7.39、3.06~24.9、0.01~0.98、2.77~4.17 mg/L。A2站位的NH4+-N、DTN与潮汐的变化一致,表现出涨潮时升高、落潮时降低的变化特征;而各形态的磷、硅营养盐与潮汐的变化则不明显。在形态分布上,氨氮是溶解态总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溶解态总磷则以磷酸盐为主。除硝态氮外,其余各营养盐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流域内氮、磷等营养盐的来源大致相同,而高质量浓度的氨氮表明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是流域内营养盐的重要影响因素。N/P比值表明茅洲河口水域磷是浮游植物的限制性因子。通量计算表明,茅洲河口A1、A2站位的NH4+-N的入海通量均较大,分别高达48.0和71.8 g/s。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太行山几种土壤类型模拟降雨实验,研究其自然状态的土壤总氮、可溶态氮、总磷、可溶态磷的流失量及流失浓度。研究表明,自然状态土壤氮、磷流失初始浓度最高,随后呈缓慢降低趋势;总氮、总磷及可溶态磷浓度与土壤中氮磷含量有一定相关性,但受其它因素影响也较大;可溶态氮浓度与土壤中氮含量关系不大;各土壤累积产流量大小与土壤渗水性、表层结构及地表植被覆盖有很大关系,总氮、总磷累积流失量大小依次是棕壤土>石灰性褐土>褐土>淋溶褐土>酸性粗骨土。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了反硝化聚磷微生物对湿地受氮、磷污染水体的净化功能及在实践应用中的技术可行性.研究基于从大庆龙凤湿地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并鉴定到的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将其命名为DQ1.结果表明,菌株DQ1在以硝酸盐为唯一氮源,以柠檬酸为唯一碳源,在30℃的条件下静止培养30h,能将培养液中91.64%的总氮去除,去除速率达到11.33 mg/(L·h);在厌氧条件下培养2h,上清液总磷质量浓度上升27 mg/L,菌株DQ1表现出明显的有氧反硝化聚磷的特性;静止培养28h,聚磷量则可达到94.72 mg/L,磷去除率为99.6%.在高碳磷比和低碳磷比的污染体系中,菌株DQ1都对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DQ1固定化技术在湿地水体修复方面有很强的应用潜力,经过6h,水体中的氮和磷都能被有效去除,氨氮质量浓度由5.38 mg/L降至检测限以下,而硝态氮去除率可达98.48%,磷去除率达到97.46%.  相似文献   

5.
基于SCS和USLE的程海总磷总氮参照状态推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流域入湖的氮磷负荷分为点源和非点源两部分,基于SCS模型和USLE模型,分别计算流域入湖的溶解态和颗粒态非点源负荷,根据工业、城镇生活及规模养殖废水排放,计算了流域入湖的点源负荷。通过计算的入湖负荷和现有的湖泊氮磷浓度数据,建立了湖泊氮磷质量守恒模型。根据计算的逐年入湖氮磷负荷和建立的湖泊氮磷质量守恒模型,逆推逐年的湖泊氮磷浓度,确定湖泊氮磷参照状态。应用建立的模型推断程海的TP、TN参照状态分别为0.014 mg/L和0.247 mg/L。构建的湖泊氮磷参照状态推断模型,所需资料少,概念清晰,在资料缺乏的其他湖泊流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汤洁  刘畅  杨巍  李昭阳  吴佳曦 《地理科学》2012,(10):1247-1253
应用SWAT模型对辽宁省大伙房水库汇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利用2006~2009年的水文和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泥沙坡面产量为15.40×104t,属于微度侵蚀,其中耕地的土壤侵蚀模数最高,为475.84 t/(km2.a),疏林地次之,灌林地、有林地的土壤侵蚀模数较小;汇水区农业非点源氮、磷产生量分别为1 248.83 t和102.88 t;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磷的产生量差异较大,耕地远远高于林地等其他类型。总体上,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产生量浑河流域高于苏子河流域,社河流域最小,且河流上游地区高于下游。研究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性,可以为水土保持和非点源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7.
洪泽湖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洪泽湖9 个湖区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 并分析了沉积物理化性质与磷吸附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低磷浓度条件下(0~1 mg/L), 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50.67~85.17 mg/kg, 沉积物在磷酸盐初始质量浓度较低时都存在负吸附(释放)现象。各湖区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 范围为0.06~0.11mg/L, 均小于其上覆水中磷的含量, 沉积物对其上覆水中的磷表现为吸附作用。沉积物最大磷吸附量(Qmax)、本底吸附态磷量(NAP) 和总最大吸附磷量(TQmax) 与沉积物中活性铁和活性铝的含量显著正相关, 与沉积物中总磷、无机磷、有机磷和有机质的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 与沉积物各理化参数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紫色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氮素迁移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选择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通过2002~2004年3 a对主要土地利用地类氮素流失、小流域地表水和井水氮素迁移形态、途径与通量的连续观测,研究非点源氮素的来源、去向、迁移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紫色土坡地氮素主要通过径流与泥沙迁移,坡耕地、居民点氮素流失是小流域非点源氮的主要贡献者,其氮素流失负荷分别为150.4kg、73.84 kg,占小流域氮素迁移总负荷的52.4%、25.7%;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地表水已呈现明显氮索富营养化特征,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较为严重,应重视该地区非点源污染控制;小流域氮素迁移的尺度差异明显,坡地以颗粒态氮为主,小流域以硝酸盐为主,氮素迁移的尺度效应可能导致非点源氮污染的异地效应,从而加剧长江三峡水体富营养化压力。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浙西区不同土地类型的面源污染产出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以太湖流域浙西水利分区为研究区,采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对浙西区进行流域划分,选取以单一农业用地为主的子流域,利用GIS叠加分析方法,获取各子流域的降水、径流深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分析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径流量的统计关系,建立该区年尺度的径流估算模型。基于林地、耕地为主的子流域水质监测数据,结合径流估算模型,分析占该区90%土地利用面积的林地、耕地与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区以林地为主的流域径流各水环境指标为:COD浓度为2.95 mg/l,BOD浓度为1.080 mg/l,总氮浓度为0.715 mg/l,总磷浓度为0.039 mg/l;耕地为主的流域径流水环境指标为:COD浓度为5.721mg/l,BOD浓度为3.097 mg/l,总氮浓度为2.092 mg/l,总磷浓度为0.166 mg/l。这一研究结果适合应用于太湖流域上游山区、丘陵地区年尺度面源污染估算。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3种浓度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污染的模拟实验,研究滇池草海表层(0~20 cm深度)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低、中和高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表层沉积物中的平均全磷质量比分别为1 245.61 mg/kg、1 241.04 mg/kg和1 230.80 mg/kg;在中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磷和钙结合态磷质量比分别由实验开始时的560.05 mg/kg和558.39 mg/kg降至实验结束时的420.96mg/kg和510.98 mg/kg,铁结合态磷和铝结合态磷质量比分别由实验开始时的66.07 mg/kg和175.24 mg/kg增至实验结束时的86.21 mg/kg和188.06 mg/kg,说明铜绿微囊藻浓度增大会促进表层沉积物中内源磷的释放。在中、高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表层沉积物中的全磷含量分别与钙结合态磷含量和有机磷含量显著正相关,钙结合态磷和有机磷是表层沉积物中全磷内源负荷的主要磷形态。在高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叶绿素a含量与铝结合态磷含量显著相关,铝结合态磷是对叶绿素a含量增加贡献最大的磷形态。控制表层沉积物内源磷中钙结合态磷和有机磷的释放,降低铜绿微囊藻对沉积物铝结合态磷的吸收,是减少蓝藻暴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氮肥对三江平原沼泽土氧化CH4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江平原新鲜沼泽土添加不同量的NH4HCO3后,在25°C下进行了6次连续培养。首次在大气浓度CH4(约1.8 μl/l)中培养时,供试沼泽土氧化大气CH4速率与NH4HCO3的加入量成反比,表明NH4+最初抑制沼泽土氧化大气浓度CH4。第1次用高浓度CH4(约8 000 μl/l)培养沼泽土时,铵态氮抑制供试沼泽土氧化高浓度CH4,但随着培养的继续,铵态氮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最终转变为促进供试沼泽土氧化高浓度CH4。经过高浓度CH4培养后,添加NH4HCO3的供试沼泽土氧化大气CH4速率上升2.6~5倍,且与NH4HCO3的加入量呈正相关,表明铵态氮肥最初对沼泽土氧化CH4的抑制作用已经转变为促进作用。铵态氮对沼泽土氧化大气浓度CH4和高浓度CH4的抑制作用都是短暂的,其长期作用将是促进沼泽土氧化CH4。  相似文献   

12.
温州三垟湿地底泥氮、磷含量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探讨温州三垟湿地底泥中氮、磷营养盐含量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测定了三垟湿地水体、底泥中的氮、磷含量。结果表明,三垟湿地底泥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盐,当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可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底泥中的全氮、全磷若有1%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氮增加0.63—3.10mg/L,总磷增加0.94—4.70mg/L;若一次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氮增加62.50~310.00mg/L,总磷增加94.13~470.00mg/L;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即便切断外源污染,三垟湿地水体仍将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北京官厅水库砷和氨氮分布特征及水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市官厅水库湿地生态系统水环境改善状况,于2011年丰水期(9月)在水库采集表层水样52个,采用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和重金属分析仪对水库原典型污染物砷和氨氮的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表层水的T、pH、DO、NH4+-N和As5个指标分别为:22.5~25.8℃、8.57~8.98、17~9.61mg/L、0.13~0.36mg/L、1.94~6.52μg/L。同时结合ArcGIS技术对各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表层水DO和As空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pH和氨氮差异不显著。官厅水库近几年水质有所好转,pH、氨氮转变尤为明显。综合分析可看出,官厅水库水库水质良好,除个别点外,上述指标均符合地表水II类标准。  相似文献   

1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OF SHALLOW LAKE IN THE ZHALONG WETLAN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INTRODUCTI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water are the nu-trients limited in natural wetlands,which seriously in-fluence on the ecosystem production and the biodiver-sity(Mitsch,Grosselin,2000).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cycles have been interrupted b…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广西锰矿区、铅锌矿区和金矿区土壤和植物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所调查的24种植物中,Cu含量在30.8~183.8mg/kg范围,Mn含量在143.6~27514mg/kg范围,Zn含量在113.3~1773mg/kg范围。相对于正常条件下生长的普通植物来说,其Cu、Mn和Zn含量都较高。生长在锰矿区的狗牙根、香附子和菜蕨中Mn的含量分别达到27514、16144和11516mg/kg,相应的富集系数为11.4、6.7和4.8。这3种植物均达到Mn超富集植物的相关标准,因此是潜在的Mn超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CO2浓度和不同土壤水化学条件下的岩溶作用发生程度,文章对广西桂林地区的土壤CO2浓度、土壤水和石灰岩试片溶蚀速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该地区土壤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总体上夏季是其他季节的3~5倍,最大值时达到60 899.64 mg/m2,而最小值时仅为5 587.21 mg/m2;2)就相同深度的土壤CO2浓度来说,洼地大于坡地,夏季时洼地比坡地高近20 000 mg/m2,且深层土CO2浓度大于表层土,其平均值比表层土高4 353.54 mg/m2;3)坡地和洼地土壤水水化学指标平均值分别是:pH为7.49和6.41、电导率为300和78 μS/cm、Ca2+为60和15.43 mg/L、 为2.78和0.44 mg/L,坡地处的pH、电导率、Ca2+和 均高于洼地;4)从溶蚀试验说明该地区的岩溶作用发生程度非常明显,说明土壤CO2和土壤水能驱动岩溶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对达里湖开展了野外调查并采集了水样,测定了水样的氮、磷含量和非离子氨含量与水体pH的关系,并将研究结果与以往的达里湖相对应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探讨了达里湖水体中氮、磷含量特征的形成及其对达里湖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达里湖水体中的CODCr和C...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某县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预处理+MBR+NF工艺进行处理研究,研究了各工艺段对渗滤液中COD、氨氮和TN的去除效果,并对MBR的溶解氧、PH等影响因素进行单独分析。膜系统对纳滤系统回收率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外置式MBR系统对有机物和氨氮有着较高的去除率;外置式MBR系统对DO、PH要求较高,最佳运行参数分别为DO 2~3mg/L,pH 7~8;纳滤系统对重金属、色度、有机物有着较高的截留率,对氨氮截留效果有限。纳滤用于外置式MBR后,处理超滤出水,对未降解有机物有着有效的截留和处理效果。该工艺对COD、氨氮、SS的去除率达到了99%、99.5%、99%,较低的出水浓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中亚热带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真菌生物量特征及影响因子,采用玻璃珠细胞破碎提取麦角甾醇法对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0~10 cm土层真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2)相同植被类型,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米槠天然林0~10 cm和10~20 cm土层真菌生物量分别由1.34 mg·g^-1和0.63 mg·g^-1增加到3.28 mg·g^-1和1.46 mg·g^-1,增幅分别达到144.8%和131.7%,但只有0~10 cm土层差异显著。3)不同植被类型,米槠天然林0~10 cm和10~20 cm土层真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相应土层,分别是杉木人工林的1.65和1.91倍。真菌生物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真菌生物量主要受pH值、土壤有机碳、硝态氮、总氮和C/N的影响,表现为真菌生物量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碳和C/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和硝态氮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