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及“九五”遥测地震台网数字化改造的需要 ,我们研制了GDFM-97无线调制解调器 (以下简称 GDFM-97)。该设备于 1 998年 5月通过了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组织的有关专家的验收。并在国内外进行了推广应用。实践证明该设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其在功能和性能方面优于国内同类产品。GDFM-97是远距离传输数字信号的无线信道设备 ,可用于点对点的无线双向数据传输 ,且只占用单个高频频点 ,特别适合于数字地震信号传输 ,端口速率为 4 80 0 bps,信道速率为 960 0 bps。1 工作原理GDFM97由以下几个单元构成 :系统控制单…  相似文献   

2.
序言     
为了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震情监测和地震预报研究,本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东省地震局在国家地震局(现中国地震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及有关市、县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一套分辨率为24位、记录动态范围约在110 dB左右、观测频带主要为短周期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经自行集成安装,建成了由12个台站、一个装有国产数字复接分和微波传输设备的无线中继站,和一个数据记录、处理分析中心组成的广州珠江三角州无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该台网于1996年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的验收.这是我国第一个用国外设备建成的高分辨率无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  相似文献   

3.
宋太成  陈勇 《内陆地震》2002,16(3):281-288
新疆乌鲁木齐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以下简称区域台网)是在模拟遥测地震台网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的。区域台网由数字汇集中心、4个中继站、12个遥测子台和9个准实时远程子台组成。中国地震局港震公司提供地震计、数据采集器和应用软件,新疆地震局与厂家共同研制无线同步传输设备。区域台网的技术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具有宽频带、大动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以无线实时传输台网为主,远程扩展子台为辅,构成了全国最大的省级台网。2001年4月22日,乌鲁木齐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通过了中国地震局专家组验收。  相似文献   

4.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于1983年9月11日至16日在山西临汾市召开了有关地震无线传输技术方面的会议。国家地震局,北京、成都、昆明、兰州、沈阳、上海六大传输台网及安徽、临汾两个区域性小台网,四川省地震局仪器厂等18个单位近7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768工程组织研制的无线地震遥测设备在地震台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768单路无线地震遥测仪,先后已有十余个省市利用它组建了区域性的无线传输地震台网。如何增加这些设备的传输距离,提高传输质量是每一个从事传输地震台网的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对待传输路径中的障碍问题谈谈我们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国家地震局于1984年下达给天津市地震局在天津地区进行地下水位数字化传输的任务,要求在两年内利用现有的地震传输台网的有线线路完成对3个井孔水位动态信息的传输、建立一个有3个子台、1个中心台的数字传输及终端处理系统。天津市地震局仪器传输室的科研人员承担了这一任务。自1984年初开始总体方案设计和方案论证后确定:①用6802单板机为井口采集  相似文献   

7.
智能误码测试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误码测试数据往往作为评判数字传输设备的性能或系统传输质量优劣的依据。智能误码测试仪是一种专为地震数据传输质量测试而研制的设备。该设备是我们针对地震数据的无线传输采用同步传输制式的特点而专门研制和生产的。智能误码测试仪能将测试过程中的误码数据自动跟踪累加显示和定时打印留存。上述功能既保证了测试数据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王碧泉、范洪顺等人已将“地震预报专家系统 ESEP 的核心移置到微机上,于1990年完成了转机工作。“地震预报专家系统 ESEP”是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王碧泉、陈祖荫、马淑田、范洪顺等人研制的。该项目是国家地震局下达的合同项目,于1989年5月完成,同年11月1日通过了国家地震局组织的鉴定,认为该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转到微机上的 ESEP 称为 ESEP(IG2.0  相似文献   

9.
《地震》1983,(6)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于1983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水位遥测仪鉴定会。 根据地震局总工作计划,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承担了研制水位遥测仪的任务。1980年完成两台样机,于1981年5月在上海市地震局台网室与768工程配接。并在方案论证会上又进一步提出将水位遥测探头配以打印记录,以构成井边打印水位记录仪。1982年完成一个中心台(收端)和两个子台(发端)(即SSY-1型水位遥测仪)及两套原地打印记录的设备(即SSJ-1型数字水位记录仪)。仪器鉴定前,为了验证该机记录  相似文献   

10.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于1986年12月10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763长周期地震仪台网的验收鉴定会。国家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长沙台、长春台、北京台、武昌台、新疆地震局等有关单位共17人参加了会议。我国研究人员盼望已久的我国自己的长周期地震台网,在1980年长周期地震仪研制完成  相似文献   

11.
国家地震局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五日至廿六日在武汉召开了验收会议,对武汉地震研究所筹建的“激光测量仪器研制及标定实验室”和“重力仪研制及标定实验室”进行了验收并通过相应的验收报告。 这两个实验室是一九八○年提出的国家地震局的重点科研项目,经过四年多的努力,于去年底基本建成。实验室总体布局科学、合理,设计基本符合精密激光测量仪器和重力仪器的检验、标定要求,设备比较齐全,初具规模,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有些设备和测试手段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在地震观测系统中采用CDMA无线技术传输地震数据的传输系统构成,以及设备选择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震局1981年下达,由山西省地震局承担组建的重点项目——临汾无线遥测地震台网,在国家地震局的直接关怀,山西省、临汾地区有关领导部门的热情支持和兄弟单位的无私援助下,经过省局和临汾中心地震台业务技术人员加刻苦努力,于1983年7月胜利建成,国家地震局9月11日—16日在临汾召开“临汾无线遥测地震台网验收暨无线遥测技术交流会议”,国家地震局科拉监测司副处长葛洽洲、山西省地震局局长孙国学、甘肃兰州地震研究所副所长杜振民、云南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童汪练以及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分析预报研究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仪器厂,江苏、安徽、山东、上海、辽宁、四川、云南、河南、广东、内  相似文献   

14.
1975年海城地震后,为进一步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工作,国家地震局于1976年成立了“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分析处理系统总体设计组”,决定对北京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同时新建上海、昆明、成都、兰州、沈阳等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六个台网的技术系统由总体设计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实施.这一整套技术系统的设计研制和实施建设,简称为“768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地震观测手段中不少观测仪器是利用光点感光照像记录,如磁变仪、倾斜仪以及其他地震仪器等。其工作程序繁杂,人为误差大,不利于观测系统数字化。随着数字处理现代化和自动传输系统在地震部门的应用和发展,光点感光照像记录的方法已无法适应科技发展变革的步伐。从五十年代起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并进行研究。但因受科技条件的制约,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师会等同志经过一年时间的研制,采用目前  相似文献   

16.
《地震》1989,(6)
地震综合预报专家系统与地震预报专家系统和地震预报专家系统微机版11月2日在北京同时通过鉴定。参加鉴定会的有国内著名的地震预报与人工智能专家、教授20人。这三个专家系统是由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省地震局分别研制完成的,他们分别应用综合预报或测震学预报地震的专家知识,采用人工智确高技术来解决全国或分区的地震预报问题,这三个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水位动态作为地震的一种前兆观测方法,已引起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国内业已布设了大量水位观测井网,进行大范围的水位观测。但迄今,水位观测仍是分散的、单井孔的,其数据尚不能向中心传输,更不能自动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SSC-1型水位数字传输系统系采用微计算机技术进行远程数字传输的设备。该系统采用PCM-ASK-FM/TDMA制式对水位变化进行无线,有线以及混合信道传输,亦  相似文献   

18.
电信传输地震台网是为地震科学研究,及地震预报获取高质量的地震观测资料和地震前兆观测数据而建立的。将台网中各子台的信号传输汇集到记录、分析、处理中心,都是采用有大(?)载波话路传输、无线传输、无线→微波接力传输、无线→有线接力传输信道而进行的。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遥测信道,在传输有用信号的同时都会有各种干扰信号混入。这些干扰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仪器研究所长期进行模拟地震信号无线遥测设备的研制和生产,1997年为四川省地震局赴三峡无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勘选工作研制了一次群无线数传设备,勘选工作的结果较好,所有子台的误码指标均在10-6,即说明我所研制的这套数传设备基本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地震观测技术是地震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近20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了地震观测方法的更新,地震观测设备的换代和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使当代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推进了地震学研究的发展,获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科研成果。值此世纪之交,回顾近20年来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对下个世纪的近期展望,既很必要也颇具意义。8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采用768工程独立开发研制完成的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设备的地震观测系统,在全国建成了20余个不同孔径的模拟遥测地震台网,使我国的地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