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地区“暗绿色硬土层”基本特征有三: 1.上部呈暗绿色,故有现称。下部渐变为黄色。上细(亚粘土为主),下粗(轻亚粘土、亚砂土等)渐变过度。总厚5—10米。 2.土的固结程度较高,多呈硬塑状态,物理力学指标较好。 3.在市区,正常分布时,顶板标高略低于-20米(吴淞标高系统),顶面起伏不大,略向东倾斜。  相似文献   

2.
Ⅰ.桩尖持力层分类:上海高重建筑物桩尖持力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过去传统习惯,以暗绿色硬土层作为桩尖持力层;2.浅层局部分布的砂性土层(潜水砂层或第一软土层中砂性土夹层);3.由于暗绿色硬土层缺失或建筑物荷重太大,桩打入与暗绿色硬土层相应深度或更深的砂性土层中,甚至有的已打到第一承压水砂层。  相似文献   

3.
该工业厂房平面尺寸为42.0×21.0米,高八层(39.6米)。预制短柱装配式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箱形基础46.0×25.0×3.9米,座于“褐黄色表土层”上。该处地基土层特征见图1。由图可见,在负二十余米标高处缺失上海地区正常的“暗绿色硬土层”,持力层范围内几乎均为全新世淤泥质软土。  相似文献   

4.
上海湖沼平原地貌分界线上地层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湖沼平原和滨海平原地貌类型划分应遵从地貌特征,为工程应用方便,可划分地貌亚区。地貌分界线上典型的地质剖面,为湖沼平原第一硬土层与滨海平原暗绿色硬土层属于同一地质时代提供了直接证据。由于古河道、台地等古地貌特征,造就了不同地貌及地貌亚区之间地层差异。  相似文献   

5.
暗绿色硬土层,以它特殊的颜色和强度夹于地下二个海相软土层之间,因而取名于“暗绿色硬土层”。它是上海地区全新统与更新统分层的标志层,是高层建筑物良好的桩基持力层,在地面沉降中它具有抗沉降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暗绿色硬土层的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对研究上海地区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控制地面沉降等都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暗绿色硬土层是晚更新世末期干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湖沼相沉积物,属于海退期三角洲平原相,组成河岸阶地,与现今东海大陆架构成统一的大陆平原。由于海水不断东退,河流  相似文献   

6.
吴刚  陈锦剑  杨建军  陈迟 《地质与勘探》2003,39(Z2):119-122
上海暗绿色粉质粘土是桩基础的持力层,对这层土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通过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对上海暗绿色粉质粘土进行试验研究,得到在不同围压下暗绿色粉质粘土的轴向应力、轴向应变和孔隙水压力等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土样的破坏形态;在扰动状态概念理论的基础上,建立饱和软粘土的扰动状态概念本构模型,并利用有关试验的结果检验提出的本构模型.研究表明,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本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该土层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郭连江  陈锦剑  王建华 《岩土力学》2004,25(Z2):174-177
从现有计算单桩承载力的方法出发,结合工程实践分析上海湖沼平原地区浅层硬土对预制短桩承载力的影响.上海泻湖沼泽平原地区的地基土层次分布与上海市区滨海平原有较大差别,存在较厚的浅部硬塑态粉质粘土和中密性砂质粉土层(称为浅层硬土),该层土具有压缩性低、承载力高的特点.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比较了按现行规范计算单桩承载力和实测结果的差异,分析了浅层硬土中预制短桩的极限侧摩阻力,讨论了侧摩阻力和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的关系,所得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相关场地的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多年来对本专题的研究,提出了目前沿海平原地区在“暗绿色硬土层”的第四纪地研究和岩土工程勘探中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倾向性意见,对新版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讨论,指出随着当代工程建筑规模的发展,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转向硬土层下埋藏更深的桩基持力层。  相似文献   

9.
软土后生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软土地区的褐黄色硬壳层、暗绿色硬土层和所谓“次生硬土”等特殊土层的成因,提出后生作用对软土改造的观点。这类土往往是建构筑物的天然地基或桩基持力层,因此进一步搞清其成因变化将是研究土力学和工程特性的重要地质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浦东新区高层建筑主要桩基持力层之一的暗绿色和褐黄色硬土层系统勘察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地层对比研究,对硬土层的沉积特征作一剖析。认为该硬土层为末次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风成黄土沉积物经过次生变化作用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11.
挖孔桩端一般支承在砂砾层或深层基岩上,而置于有软弱下卧层的硬塑粘土层上较少用,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说明挖孔桩支承于浅层硬塑土层上是可行的,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15-17ka.BP.的古地貌与工程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制了100m以浅多幅地质剖面图和30ka.BP.以来多个时段的古地理图。这些图件清楚地反映出在于25-24.5ka.BP和17-15ka.BP的低海面时期,地面曾经历过两次强烈的侵蚀切割。本文着重分析研究埋深60m以浅各陆相粘性土层(俗称暗绿色粘土或硬粘土层)的成因、时代、空间分布和17-15ka.BP间的古叶貌格局及其与工程地质分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浦东新区“硬土层”原沉积物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浦东新区高层建筑主要桩基特力层之一的暗绿色和褐黄色硬土层系统勘察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地层对比研究,对硬土层的沉积特征作一部析。认为该硬土层为末次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风成黄土沉积物经过生变化作用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14.
吴炳  郑敬宾  王栋 《工程地质学报》2021,29(6):1744-1751
海洋浅基础设计所遇地层条件通常由于基础大尺寸的特点而涉及多土层剖面,其中“硬-软-硬”三层黏土是最常见的地层条件之一。现行海洋浅基础设计常用的API和ISO规范尚无针对“硬-软-硬”黏土竖向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本文基于自升式平台基础设计规范推荐的“bottom-up”预测模型,假定“硬-软-硬”黏土上基础的承载力为“硬-软”黏土冲剪破坏产生的侧向摩阻力与“软-硬”黏土挤压破坏提供的承载力之和。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验证了“bottom-up”方法所假定破坏模型的合理性,但由于规范推荐的相关公式忽略了上覆土层对挤压破坏模式的影响,使其严重低估了“软-硬”黏土挤压破坏产生的承载力。基于变参数有限元分析结果,本文对挤压破坏承载力公式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硬-软-硬”三层黏土上圆形基础竖向承载力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开展硬塑-流塑浅埋黄土隧道室内大型三维YTLH岩土联合地质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硬塑、软塑、流塑3种状态,12 m和24 m两种埋深下的围岩内部位移、预收敛变形、掌子面挤出位移和径向围岩压力。结果表明:硬塑、软塑和流塑条件下围岩内部位移差率均呈现出"拱顶极小、两侧边墙极大"的特征,拱顶位移差率小于20%、两侧边墙位移差率大于91%;拱顶设计4.5 m长锚杆抗拉效果甚微,边墙围岩内部位移差利于锚杆抗拉效应的充分发挥;硬塑、软塑、流塑预收敛率分别接近65%、70%、80%,开挖对掌子面前方影响范围分别为0.5D、0.6D、0.8D,且呈现出直立型、鼓出型、滑塌型不同失稳破坏模式;应力释放率关系为硬塑<软塑<流塑,软流塑态拱顶应力释放率最大约70%,实际工程应避免软流塑态瞬时应力释放过渡而失稳。双线浅埋黄土隧道合理预留变形量建议取值:硬塑(拱顶55~70 mm、边墙15~20 mm),软塑(拱顶166~180 mm、边墙40~50 mm),流塑(拱顶290~300 mm、边墙125~140 mm),且拱顶和边墙之间按曲线过渡非等量留设。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用横波反射法对浅部(80m以浅)地层分层,特别是追踪硬土层的横向变化非常有效.这在上海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横波反射法获得了东、西部硬土层间的过渡关系.文中针对这一工程案例进行了细致分析,客观评价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根据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与静力触探贯入阻力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能代表上海地区晚更新世末期暗绿色亚粘土及上部全新世土层的双桥探头触探曲线线型特征和贯入阻力值的变化规律,作为利用静力触探直测图象较确切地划分土层、确定土名及其特征的地区性解释标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叙述了离地表30米以内暗绿色硬质亚粘土层。此土层在上海地区分布较广,土质坚硬,常作为建(构)筑物的桩基持力层,文章从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土质特性及桩基承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並举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以内环线工程地质勘察剖面所揭示的宏观及微观变化为主要依据,采用岩相旋迥分析法分析第⑥层 暗绿色硬土层的成因,提出了是地壳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第⑥层埋深起伏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全新统是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实践的主要对象,土质软弱。其表部的氧化带和作为底界的硬土层常为工程勘察目的层,上海地区全新统分层和该区工程地质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上海地区全新统研究资料十分丰富,不少单位及个人均曾发表专门的研究成果,一般均以大理冰期末形成的暗绿色硬土层为其底界,并将全新统进行三分(已具备由相对分层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