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引言黑潮是东海的主要流系之一,它对东海的自然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尚缺乏海上固定点较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资料,本文试图通过对琉球诸岛气象站气象资料的整理、分析,为从事东海黑潮研究工作的海洋工作者提供一个气候背景.同时为了说明岛屿站的资料对描述附近开阔洋面的海洋大气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还整理分析了日本气象厅布设在28°20′N、126°05′E的海洋浮标(No.4 Buoy)气象资料,并将它与同纬度名濑站对应时段的资料作一对比分析.然后全面探讨该海域的气候规律,希望有助于航海、渔业、海洋调查等各项海上活动的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利用位于东海黑潮区G断面温、盐度的多年观测资料,对该断面平均温、盐度变化与厄尔尼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有助于研究黑潮对我国东海及邻近海域环流和沿海气候的影响。 Ⅰ.资料来源及统计方法 由于采用的划分标准和指数不同,因而对  相似文献   

3.
黑潮是世界上著名的强流,它是影响黄海、东海陆架环流的主要流系。黑潮的变异,不仅对几乎整个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文状况的变化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东亚气候的变迁也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黑潮变异问题的研究,对于大洋环流及其动力学的研究以及黄海、东海海洋水文状况、东亚气候变迁的预测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东海黑潮的变异问题,在管秉贤(1979,1981,1982)及管秉贤等(1979)的论文中,己作了不少分析;但由于资料系列长度的限制,这些分析工作主要是定性的。诚然,即使在目前,要获得关于东海黑潮变异特征的定量关系也决非易事。有鉴于此,本文想在尽可能收集更多资料的基础上,对东海黑潮变异的若干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以期获得若干定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建的中大温盐资料集、HadISST和ICOADS的逐月海温资料,对东海黑潮关键区30 a(1981-2010年)气候态海表温度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SODA海表资料尝试找出海表温度变化的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在东海黑潮关键区范围内,1981-2010年海表温度整体呈现增温趋势,春冬两季增暖幅度最大,1997年是...  相似文献   

5.
中更新世以来东海陆架的古环境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基于1996年中法合作在东海陆架进行的电火花单道地震调查资料,并与位于东海外陆架钻孔DZQ4对比,发现对应于氧同位素6期以来的六个地震地层与钻孔地层呈现很好的对应关系,其间共有四次海退-海进的沉积旋回。资料分析表明东海第四纪环境演变与全球气候冷暖变化所导致的海面升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影响东海气候的太阳活动信息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逐次滤波法逐次提取东海气温资料序列中蕴涵的太阳活动影响信息并加以分析,发现东海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十分清楚,主要表现为:(1)突变性,东海夏季7月海平面层及对流层大气温度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发生过一次急剧变化,突变点是1978年7月.从1978年7月由历时30多年的温度偏低时期跃变为持续高温时期,高温期持续至20世纪末,升温幅度超过0.4℃.资料分析表明,整个对流层东海夏季大气温度都具有这种年代际变化特征;(2)高空气候持续增温型,东海夏季7月平流层中部10 hPa大气温度表现为一种波动式的持续升温过程,50多年来温度升高4℃,年升温率超过0.075℃/a.东海平流层底部100 hPa温度也具有持续升温的特点,从1948年至今呈缓慢升高的趋势,53 a升高了1.9℃,升温率为0.036℃/a;(3)周期性,东海不同高度大气温度都具有显著程度不同的22 a周期性年代际变化特征,22 a周期分量的振幅由高空到低空迅速减小,表明22 a周期高空清楚,低空不太明显.东海对流层中部和平流层底部还具有显著的11 a周期性年代际变化.据分析认为22 a周期是太阳黑子磁场磁性变化周期所激发,11 a周期与太阳黑子相对数11 a周期相吻合,二者均为太阳活动在大气气候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王青  战淑芸 《海洋预报》1995,12(4):81-84
我国黄、东海海域海雾气候资料王青,战淑芸,杨淑瑞(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海雾是海上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它对海上航运、渔业捕捞等作业的安全有极大威胁。由于浓雾的影响,造成船舶沉没的悲剧,国内外均有发生,其经济损失是相当严重的。因此,作好海雾预报,对...  相似文献   

8.
东海沿岸海水表层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东海沿岸引水船、嵊山、大陈、南麂、北礵、平潭、厦门和东山8个海洋观测站的40a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沿岸SST主要受制于太阳辐射,呈南高北低分布,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的影响;SST的年变化具有显著的年周期和半年周期;东海沿岸SST存在多种显著周期的振荡,且南北测站SST的主导振荡有差异;就近40a的资料而言,东海沿岸的SST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幅度最大,暖冬是SST总体呈上升趋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东海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为370米,最大深度为2719米。其陆架宽广,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东海处亚热带地区,海洋环境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开展多种海洋开发活动。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两大性质不同的水系——东部的黑潮暖流水系和西部的沿岸流水系相互作用,左右着东海的水文特征。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入东海,它和许多大小河流夹带  相似文献   

10.
东海的构造运动及演化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东海新生代(包括白垩世)构造运动主要根据地震资料,反映了九次构造运动.其中六次代表了影响整个东海的全区性构造运动,对东海陆架盆地成生演化具重大影响的有三次,即基隆、玉泉和龙井运动;对冲绳海槽盆地有影响的是两次即龙井和冲绳海槽运动.东海构造运动的演化有自西向东逐渐推进之势.早第三纪断陷作用在陆架西部有较强的表现,玉泉运动时其重心移至陆架东部,龙井运动后构造及沉积作用转向钓鱼岛隆褶带以东冲绳海槽,第四纪以来运动的中心则向冲绳海槽南部海槽坳陷转移.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全球海温资料(OISST)及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研究了东亚夏季低层(925hPa)大气环流对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热力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夏季,当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温升高0.5和1.0℃时,在中国东部和东海及其邻近海域上空均会出现一个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而且海温越高,气旋性环流越明显,并在海面上空形成辐合中心;反之,当东海及其邻近海域海温降低时,中国东部和东海及其邻近海域上空将出现一个异常的反气旋性环流,并在海面上空形成辐散中心.东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海温的异常可通过热力作用影响低层大气的辐合(散)和垂向运动,并影响局地低层大气和上层海洋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东亚大气环流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对中国大陆东部气候和近海环境的变化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海海平面变化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龙  王晶  杨俊钢 《海洋学报》2014,36(1):28-37
利用1993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卫星高度计数据,研究了东海海平面变化的季节信号、线性趋势和低频信号,并结合风应力资料、Ishii温盐数据和海表面温度数据分析了季节信号和低频信号的驱动机制。东海季节性海平面变化主要由年信号组成,其占海平面变化的大部分;年信号振幅和相位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海季节性海平面变化主要受海面风和海水热膨胀驱动,而且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两种驱动机制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主导地位也不断变化;季节信号还受到黑潮的一定影响。1993-2011年间东海海平面线性上升速率为3.28mm/a,各海域海平面上升速率不同。东海海平面变化低频信号与比容海平面变化低频信号具有显著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55;东海比容海平面变化低频信号与SOI低频信号同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3。ENSO通过大气环流和黑潮洋流等对东海海域的比容海平面变化产生影响,比容海平面变化进而对东海年际间海平面变化产生调制作用,因此ENSO可以通过东海年际间比容海平面变化对东海年际间海平面变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氧同位素古气候与全新世底界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东海南部7055站岩芯的氧同位素组成,绘制了东海26600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曲线,对东海玉木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迁情况进行了探讨。将岩芯划分为九个氧同位素气候期,上述九个氧同位素气候期均可与欧洲的气候期相吻合,反映了较好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岩性、有孔虫组合标志,按气候地层学的原则,对比V28-238标准氧同位素曲线,把该区全新世底界定为13000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1949~1989年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影响东海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在东海的活动相当频繁,特别是7、8、9三个月;热带气旋逐年出现个数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季节性变化;进入东海的热带气旋大致分为七类路径,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对东海沿岸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其灾情以具体实例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2007年发布的全球海域温、盐数据库资料,美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2006年发布的海底地形数据库资料以及日本海洋科学与技术机构2003年发布的1997—2002年东海地区月平均降水量资料,研究东海黑潮表层盐度的月季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海黑潮表层盐度存在明显的月季变化特征。总体而言,12月至次年3月表层盐度高,6—9月表层盐度低,4、5月和10、11月为过渡阶段;表层盐度高值分布在东海黑潮主段靠近东边界一侧;6—9月入口段的表层盐度高于出口段的表层盐度,其他月份入口段的表层盐度低于出口段的表层盐度。东海黑潮表层盐度主要受表层温度、降水、径流的影响。冬、春、秋季的表层盐度分布在黑潮主段靠近陆架一侧区域受表层温度影响大;降水对东海黑潮表层盐度产生局部小范围的影响,时间主要集中在1月和6—8月份,区域分布在低纬25°N以南和30°N附近。长江冲淡水夏季对东海黑潮表层盐度的影响大于其他季节对东海黑潮表层盐度的影响,7月长江径流量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黑潮扇形区的盐度最低。  相似文献   

16.
东海近海声速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东海近海1907—1991年水文观测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海区声速分布和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就其对水声仪器设备使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海、东海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海和东海,连同渤海,是面积广阔的陆缘海,绝大部分区域的深度不超过160m,超过200m的深水区范围很小,东海平均深度370m,黄海平均深度44m ,渤海只有18m。黄海、东海的海底地形、海流系统和水团结构都相当复杂。强大的高温高盐黑潮暖流水和以长江为主体的低盐冲淡水占主导地位。北部的黄海冷水则是在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夏季低温水团,而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对局部海域水文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黄海和东海海域的底栖动物区系性质。此外,海底沉积物结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对底栖动物的组成和分布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同种的分布式样明显地反映了粗、细、软、硬底质的分布轮廓;而有些底内动物的活动又对沉积物的物理纹层和化学特点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海、东海底栖动物种类很多,有的种数量很大,不少种(虾类)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渔业捕捞对象,或是经济鱼虾的天然饵料,有些又可作为水团、海流的指示种,与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物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多年调查资料,系统反映中国东部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的概貌和生态特点,内容包括种类和群落组成、分布及其与水文和沉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东海及邻近地区百年来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阎俊岳  李江龙 《海洋学报》1997,19(6):121-126
东海是紧邻我国大陆的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之一,由于处在大陆和大洋的交绥地带,陆-海-气相互作用相当强烈.揭示有关东海气候长期变化规律,不仅是东海海洋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研究的主要课题,而且对于陆上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海高精度无线电定位系统”是地质矿产部在八十年代中建立起来主要用于物探的定位系统,也是东海海洋地质调查主要的定位手段。该系统精度的难证、工作方式、实际工作的资料统计结果进一步论证了该系统在东海的实用价值,随着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和深化,对导航定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东海高精度无线电定位系统”的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以适应东海对外开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东海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徐兆礼 《海洋与湖沼》2006,37(2):97-104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聚集强度等生态学方法和回归方差贡献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精致真刺水蚤自然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精致真刺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其丰度和优势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除夏季东海北部近海丛生指标I为1·34外,冬、春和夏3季I均为负值,秋季I值最高,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与20年前结果相比,东海精致真刺水蚤优势度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比例有所上升,这种现象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的变化和暖流势力的强弱是影响东海精致真刺水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