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刚 《地理教学》1993,(2):12-13
为了在以讲解为主的地理课堂中,提高45分钟的效益,我采取了“课内预习”的方法。这种预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读书,而是在教师的指点下,有目的、有重点、快速地预习。在本来时间很紧的一堂课内,再划出学生预习的时间,其效果怎样?笔经对照试验和调查,感到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王珏 《地理教学》2012,(11):18-19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关键。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课堂结构,让课前的预习、课上的预习交流成为教师了解学生认知起点,从而有效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一、有效组织学生预习是预习活动的基础预习活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由于学生对  相似文献   

3.
美国心理学家RBainbrdge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谅解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也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误法。”教学中,学生出错再正常不过,即使是教师,也常会出错,一节好课不应该是“完美”的,不在于有没有错误,而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茧”中破茧化蝶,将“错误”变成一种“美丽”,在于教师能否抓住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完成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作业,学生自然会想到堆积如山的习题集,没完没了却又不得不做的题海。但一提起地理作业,学生们便有些嗤之以鼻,不就是些几分钟内可完事的填充或选择题吗?如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我认为地理作业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相似文献   

5.
尽管“土壤”一节内容不是高一地理的重点,但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构成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因此,教材安排“土壤”这一节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住在城市的学生对土壤太陌生了,也许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水泥地。所以,如果在讲课过程中,一味地由教师讲,学生肯定没有兴趣听,于是,我改变了“土壤”这一节的教学方法,没想到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曹锁庆 《地理教学》2008,(3):28-29,23
在一次关于初中学生对地理课堂喜欢程度的调查中,有21%明确表示不喜欢,有51%的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只有28%的学生表示喜欢。这些数据非常不乐观,也迫使我们地理教师反思:为什么学生普遍不太喜欢地理课?我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学科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遥远他们主动构建知识的基础经验不足。  相似文献   

7.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由于与实际生活关系甚密,所以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对冷暖气团相遇会产生云,进而形成大风和阴雨天气,同学们也一直认为是很正常的现象,很少会深入地去探究。我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有一次一名平时调皮捣蛋的男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使我不禁对这一内容又重新研究了一遍。  相似文献   

8.
卫晓燕 《地理教学》2006,(12):39-40
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上午第三节课的铃声响过后,我走进六年级11班教室。由于持续的高温,教室里特别闷热,看着一张张陌生但又可爱的脸庞挂着汗水,心中顿生怜爱之情。这是六年级的第一节地理课,刚进教室,学生就大声告诉我:“老师,我们还没拿到地理书!“学生还没有拿到课本,这节课该怎么上呢”?我心里想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也无“用武之地”了。我先按照惯例,讲了地理课的要求,但接下来如何安排?忽然,一个想法在我脑中闪现,何不让学生讲讲暑假旅游见闻呢?  相似文献   

9.
想想刚毕业任教时,不喜欢学生在课堂上插嘴,尤其是自己正讲得高兴时。现在评价一节好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学生课堂反映的情况,包括小组、个人活动,尤其提倡学生主动问老师。某种意义上讲,插嘴也是值得赞许的。  相似文献   

10.
一、指导思想 设计“北京市的气候”一节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六大基本理念,认真分析研究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一方面,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不仅是一项基本技能,还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素材,它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要求,一是阅读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二是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概括北京市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1.
黄桂芬 《地理教学》2012,(19):49-49
一、背景介绍这是在辽宁省实行减负增效后的一堂地理课,我们学校也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利用导学案,由于减负双休日没有补课,就提前下发了导学案让学生预习。"热力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文科学生对此很是头疼,所以  相似文献   

12.
赵新杰 《地理教学》2010,(24):56-57
这是一节复习展示课。在做了自认为万无一失的准备之后,我满怀信心地来到教室,可是眼前的情景无疑给了我当头一棒!我暗暗叫苦:学生情绪竞如此低落,这可如何是好?教室后面可坐满了来听课的领导、老师呀!  相似文献   

13.
徐毅 《地理教学》2001,(7):29-30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部分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要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仅凭简单的设计、平直的讲述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模拟实验等形式,突出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大环节,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美,并且善始善终,使知识的掌握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及思维活动能力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对本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节地理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确,下课前老师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老师就放心了。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  相似文献   

15.
李静 《地理教学》1998,(6):23-24
“自然带”一节是在前面各章节比较系统地讲述每个地理要素的重要属性及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整个地理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本节容量大,理论性强,学生不容易记忆.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计算机、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地理教研活动中笔经常听到一些中学地理教师抱怨:现在地理学科在学校没有地位,学生上地理课不认真,布置的作业也不愿意做。地理已不知道怎么教了。于是乎有许多地理老师多有同感,都对中学地理的教学现状感到忧虑,甚至部分地理教师感到地理学科已无发展前途。笔认为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不少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师多提向,学生多回答。这种教师简单的满堂问,学生的简单参与,远远不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求的。那么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设问呢?笔通过对高中地理下册“城市化”一节的教学后认为,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设问的艺术性,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民族”一节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如复习旧课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等。但是,我认为利用地图,根据民族的形成导入较好。这是因为民族本来就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具有地理性;同时,学生对民族的形成也感到玄妙,因而比较好奇,而利用地图就能便利地让学生初步感知民族的形成。这样做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和需求,也能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长江”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大家会唱《长江之歌》吗?回答是:“会”。于是由我指挥全班唱了起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相似文献   

20.
在地理教学中,如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结合诗词和民谣,为学生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试以“天气和气候”一节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