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北部湾和大亚湾两个地域的野生合浦珠母贝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成贝的鳃组织,经空气干燥法制片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两地种群的核型公式都为2N=28=16m+6sm+4st+2t,NF=50,但在染色体排序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群体差异。并与以往研究报道相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实验结果及可能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RAPD方法研究了洪湖微齿眼子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矛初步探讨了它的遗传结构及影响因素。在97个脚标记中有28条(28.87%)是多态性标记,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该种群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193,说明洪湖微齿眼子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研究发现距离和种群发展历史对洪湖微齿眼子菜种群的遗传结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索溶液。取头肾细胞以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星斑裸颊鲷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48t,NF=48.未发现有随体染色体、次缢痕及性染色体。其核型属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帝企鹅是南极生态的指示器,其种群栖息地分布变化对研究南极气候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人工实地调查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种群栖息地信息。本文依据帝企鹅种群排泄物在卫星影像上的蓝、红波段和近红外与短波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提出2种可以有效判别种群排泄物的光谱指数(NDII、EI),据此精确识别帝企鹅种群排泄物并确定其种群栖息地位置。根据2009年195景时相合适、质量较好的Landsat 7 ETM+卫星影像,获取了南极共计38个帝企鹅种群栖息地,其中新发现7处(Bowman Island , Dibble Glacier , Auster, Point Geologie , Cape Crozier , Brownson Islands和Rupert Coast),消失2处(Amundsen Bay 和Ledda Bay),另外25处(除Thuston Glacier, Luitpold, Sanae, Gould, Ragnhild和Beaufort Island外)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实现了全南极帝企鹅种群栖息地的识别与定位。种群栖息地提取的正确率为94%,提取结果受限于影像质量和种群规模,且随着种群规模的提高,该方法的提取效果也越好。帝企鹅种群栖息地的分布与气候要素息息相关,种群栖息地往往倾向于气温较低和海冰密集度较高的区域,气候变化对每个种群栖息地的影响不同,因此气候与种群栖息地变化的具体关系需要长时间、区域性的观测进行研究。随着气温持续上升和海冰密集度的变化,南纬70°以北的种群栖息地面临较大的威胁,帝企鹅种群呈现向极点逐渐收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湛江沿海大黄鱼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闻和硇州两海区所产的大黄鱼,过去一直认为是同一种群--粤西种群。通过生物学测定,发现在体长组成、年龄组成、体重组成和年渔获量方面,两者有显著的差异,应叙说了种群硇州种群。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研究了两个种群具有非线性密度制约的捕食-被捕食者系统:dxdt=b0x(b1+b2x-b3x2)-b4xy,dydt=-cy+(αx-βy)y,的平衡点的性质,并证明了该系统存在唯一极限环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以六带石斑鱼肾细胞为材料,采用 PHA 和秋水仙素进行分步活体注射,经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六带石斑鱼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8。其中2条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46条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包括两条有明显的次缢痕的染色体),故总臂数 NF=50。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研究了两个种群具有非线性密度制约的捕食-被捕食者系统:dx/dt=box(b1+b2x-b3x^2)-b4xy,dy/dt=-cy+(ax-βy)y,的平衡点的性质,并证明了该系统存在唯一极限环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徐闻和硇州两海区所产的大黄鱼,过去一直认为是同一种群—粤西种群。通过生物学测定,发现在体长组成、年龄组成、体重组成和年渔获量方面,两者有显著的差异,应分为徐闻种群和硇州种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与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杂交F1代(下称"金虎斑")的染色体核型。【方法】采用头肾-PHA注射法制备金虎斑染色体,并分析其核型。【结果与结论】金虎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包括2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是2n=48=2sm+46t,染色体臂数(NF)为50。与其他石斑鱼核型相比,金虎斑染色体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根据染色体臂数,金虎斑属于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11.
以洛氏鱥(Phoxinus lagowskii)肾组织为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秋水仙素和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洛氏鱥染色体为50条,核型公式为2n=50=24m+14sm+12t,臂数NF=88,未发现异型染色体、随体染色体和次缢痕。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赫尔蒙种群中分离获得的一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定位研究,将源于赫尔蒙山具抗杀锈病的种系T.dicoccides H52与普通的栽培种Langdon进行杂交并创建了F2代遗传图。研究发现H52种系抗条锈病的能力由一种显性基因控制,将其暂定名为YrH52。从120个微卫星标记中,已经检测到来自亲本91%的多态性,而且从其中56个微卫星分子标记中产生了79个分离的位点,有9个位点显示出了与YrH52基因连锁,其重组率0.02~0.35,遗传距离2.00~43.37cm之间,LOD值3.56~54.22。由10个微卫星位点和YrH52构建的染色体1B遗传图,其图距全长为101.5cm。YrH52基因位于Xgwm264a和Xgwm264c之间,且与Xgwm264a、Xgwm18紧密连锁,两则依次  相似文献   

13.
管角螺、细角螺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管角螺、细角螺鳃组织为材料,经过秋水仙素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观察分析获得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管角螺核型公式为2n=60=44m+10sm+6t,染色体总臂数NF=114。细角螺核型公式为2n=42m+10sm+2st+6t,总臂数NF=112。两种螺的全套染色体中未发现次缢痕、随体,也无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批量培育法研究了在面包酵母悬浮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脂溶性维生素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bionusplicatilis)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包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繁殖是有营养缺陷的。在面包酵母悬浮液中.当添加维生素A为0.02~5.00μg/ml时,随着添加浓度的增大,轮虫的种群增殖率R值也增大。以添加5.00μg/ml为最佳,第4天的R值达0.75,是对照组的5.6倍。添加维生素D0.005~0.20μg/ml对轮虫的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以添加0.05μg/ml为最佳,第7天的R值为0.407,是对照组的2.7倍。添加维生素E0.001~0.01μg/ml和添加维生素K0.01~0.10μg/ml时,第4天的R值与对照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近江牡蛎的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0,NF=40,核型公式为20m。  相似文献   

16.
运用差异系数检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4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用5个比例性状,比较研究了广西北海、广东湛江和汕尾的3个翡翠贻贝野生种群的形态性状差异。结果表明:(1)3个种群间5个比例性状的差异系数在0.024~1.134之间,种群间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2)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PC1、PC2和PC3贡献率分别为40.134%、27.956%和20.614%,累计贡献率为88.704%;(3)利用逐步判别法选择3个贡献率较大的性状进行判别分析,建立了3种群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P1为73.0%~88.0%,P2为74.6%~86.8%,综合判别率为79.7%;(4)聚类分析显示,北海种群与汕尾种群形态较为接近,湛江种群趋异程度最大。各种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这种差异是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以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星斑裸颊鲷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48t,NF=48,未发现有随体染色体、次缢痕及性染色体。其核型属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气候室不同温度下研究了禾谷缢管蚜(RhopqlosiphumPadi(Linnaeus))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在10~3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禾谷缢管蚜的发育速率加快,到一定温度之后又随温度升高而减慢;在25.4℃时,rm值最大为0.4196;在25℃时的种群出生率最高。当种群达稳定状态后,若蚜的比例在25℃时最小,占73.5%,而成蚜的比例最大,达26.4%;随着温度的升高,禾谷缢管蚜的产仔期变短,产仔量减少.但产仔峰值加大,峰值来临时间提前。同时还对极端温度对禾谷缢管蚜存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测定。  相似文献   

19.
采用RAPD方法研究了洪湖微齿眼子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了它的遗传结构及影响因素。在97个RAPD标记中有28条(28.87%)是多态性标记,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该种群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193,说明洪湖微齿眼子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研究发现距离和种群发展历史对洪湖微齿眼子菜种群的遗传结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神农架林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地形地貌复杂,对植被分布影响巨大。本文利用该地区2007年数字高程数据、2007年植被分布图以及2017年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基于最大熵模型和空间分析理论,从植被类型和种群两个角度研究该地区不同尺度植被空间分布的地形特征,分别量化植被类型和种群空间分布的地形范围,得到植被类型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植被种群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结果表明:①神农架林区影响植被空间分布的地形因子不同,其中影响针叶林分布的最重要的地形因子是高程和高程变异系数,影响阔叶林分布的是高程和坡向,影响灌丛分布的是坡向变率和坡向,影响草丛分布的较为分散;②典型植被种群分布的地形范围和植被类型的基本一致,其中90%针叶林分布在高程1600~2600 m间,典型种群巴山冷杉和华山松主要分布在高程1700~3200 m和1700~2200 m;85%的阔叶林分布在高程1000~2000 m间,典型种群青冈类和鹅耳枥主要分布在高程1200~2200 m间;95%的灌丛分布在坡向变率0~40°间,典型种群杜鹃和蔷薇主要分布在坡向变率小于40°的范围,但相应的关系模型存在差异,植被类型与地形因子为高斯模型,典型种群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相对复杂,不同种群的分布模式不同;③虽然坡度常作为数字地形的重要因子,但本文研究发现该地区坡度对植被类型和种群分布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神农架林区植被保护和恢复,以及植被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