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下辽河盆地大地热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辽河盆地属华北地堑系的一部分,是一个在前中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张文佑等,1981;马杏垣等,1983;朱夏等,1983),解政文等(1980)曾报道过一个异常高的热流值,引起了各方面的不同反响。近年来,我们于辽河油田开展系统地热研究的同时,取得了一大批实测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理性质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下辽河盆地大地热流值,并对盆地深部热状况作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2.
王尧  潘正甫 《地质科学》1980,15(3):218-230
华北奥陶系的研究,从刘季辰等(1919)在徐州贾汪进行地质调查,及孙云铸等(1922)在唐山建立标准剖面起,至今约有60年。以往的研究,主要限于地层和古生物方面,岩石学的研究,只是近来才逐渐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3.
中子活化分析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在单一样品中可同时测定多种微量元素,以及无“空白”影响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微量组份分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文探索了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法同时测定钒钛磁铁矿中钪、钻、镍、铬、锌、钛、镧、铕、铪、钽和铁等十种元素的可能性,对BH0101、BH0102、BH0103、BH0104和H-J等五种钒钛磁铁矿样中的钪等元素进行了测定,并估价了方法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东北地区的印支运动,一直受到地学界的关注(赵宗溥,1959;潘广,1963;黄振辉,1966),但由于缺乏三叠纪地层资料而未能作深入论述。近年来,本区三叠纪的调查研究有了重大进展,相继在东北南部发现或对比确定了早、中、晚三叠世的陆相地层(张武、董国义,1983);在东北北部,除早已报道的海相三叠系外,又发现早、晚三叠世的陆相堆积层和火山岩建造(长春地质学院等,1977;吴水波等,1980;陈巫基等,1981)1)。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大地热流资料报道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的我国第一批正式热流数据,系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地温普查、矿山地温等工作的同时,选取了一部分较为理想的钻孔进行大地热流测量的结果。测点主要位于华北平原及其近邻的山区,个别在江淮地区。这项工作得到煤炭、地质、冶金等部门的大力协助。  相似文献   

6.
鄂西二叠系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西二叠系生物礁分布于利川县境,它是由海绵、水螅等造架生物组成的典型的生物礁,其层位属晚二叠世长兴组,出露于见天坝、黄泥塘等地(图1)。此生物礁从出露之完整、化石之丰富、结构之清楚来看,是我国最发育的生物礁之一。  相似文献   

7.
2002年11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等著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隆重召开。会议由以李德生先生在京学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教授为主任,陈蟒蛟、刘友元、张兴、何登发等其余在京学生为委员的组委会发起组织。  相似文献   

8.
氟碳铈钡矿(Cebaite)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氟碳铈钡矿产于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中。1965年发现于西矿区。贵阳地球化学所稀有矿物研究组(1972)和彭志忠、沈今川等(1980)及后来李方华等对该矿物进行了矿物学研究。本文报道了采自东矿区几个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 一号氟碳铈钡矿(样品编号:东1606),产于东矿体靠近上盘的钠辉石型矿石中,与钠辉石、萤石、重晶石等矿物共生,矿物呈粒状或板状,大小不一,集合体大者直径可达数毫米。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沿岸全新世地层与海面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希涛  彭贵  张景文 《地质科学》1979,14(4):350-358
研究沿海地区全新世沉积特征与形成年代,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恢复沉积环境及演变历史,对探讨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等理论问题,有重要意义。以往,海南岛沿岸全新世沉积与地层的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涉及珊瑚礁、沿岸砂堤等。  相似文献   

10.
1955年,北京地貭学院和地貭部南岭区测队在广东各地先后发現了下侏罗統海相地层,为华南地史增加了新的一頁。1959年,孙云鑄等在开平、恩平两县作了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1961年作者等先后两次到开平、恩平、高鶴、韶关、乐昌、惠阳等县市进行調查,测制剖面,采集化石。第一次参加者为丁培榛、张守信、楊兴泰和刘椿。第二次参加者为尹贊勋、范嘉松和张守信,并承广东省地貭局倪岳英同志参加部分工作,担任响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的晚石炭世早期菊石群采自宁夏中卫校育川、下河沿的靖远组.所采菊石经鉴定计有14属,24个种,其中包括2个新属,14个新种.本文对这些化石进行了描述,其中就属而言,以Reticu-loceras,Bilinguites,Gastrioceras,Cancelloceras最为丰富,它们分属本区的Reticuloceras带和Gastrioceras带的Cancelloceras bisati-Gastrioceras wongi 亚带.此二带分别与广西七圩的Retites catinatus带和Branneroceras branneri带相当,与西欧的R带和G1亚带亦可比较.  相似文献   

12.
盛怀斌 《地球学报》1995,16(1):87-100
二叠系是广东省的主要产煤地层。阳春地区的上二叠统为阳春组,下二叠统有童子岩组、花园组和栖霞组。童子岩组含煤层;花园组产菊石化石。本文所记述的菊石化石共有4属6种,即Para-gastriocerasirwinense(Teichert),P.cf.artolobatumRuzhencev,Daubichitescf.shouchangensis(Chao),D.yangchunensisSheng(sp.nov),Crimitescf.krotowi(Karpinsky),ProstacheocerasguangenseSheng(sp.nov.).这在广东尚属首次发现,其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相当我国南方早二叠世茅口期早期。本文为在我国南方寻找新的煤田及国内外二叠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泥盆系发现颗石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颗石藻作为一种超微远洋浮游生物,出现于侏罗纪里阿斯世(Lias),繁盛于晚白垩世至第三纪。最近又有所进展。哈克(Hag,1981)面告,最老的颗石藻出现于石炭纪和二叠纪。本文所报道之颗石藻发现于晚泥盆世,是截至目前为止最老的颗石藻化石。 颗石藻演化迅速,分布广泛,形态特征明显,而且数量众多,对划分对比海相地层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只对研究区所采标本的颗石藻进行鉴定、描述和分类。  相似文献   

14.
Species of the ammonite genus Metoicoceras are not generally strongly differentiated with respect to coiling and ornament. The present study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how well purely visual (subjective) identification succeeds in identifying taxonomically and hence evolutionarily relev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orm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coiling, standard dimensions of the conch and ornamental properties, indicates that quantitative procedures reproduce traditional methods to a conspicuous degree, with the added advantage of objective repeatability. Additionally, uncertain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could be resolved by appropriate methods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possible new information on dimorphism in the conch was obtained.  相似文献   

15.
张维 《地质科学》1985,(4):364-374
湖北省西部利川县境内的上二叠统发育有我国最典型的生物礁。礁体产于长兴组二段(含古纺锤(竹蜓) Palaeofusulina 带),以见天坝一带出露最佳。1977—1978年,江汉石油学院刘怀波、高振中等报道了黄泥塘生物礁的发现,并对该区生物礁的组成、形成环境提出了看法。1980—1982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江汉石油学院及江汉石油管理局等曾先后赴见天坝考察,并分别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一致确认该区生物礁是以钙质海绵为主要造架生物的、晚二叠世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双壳类的地质时代延限,前人认为是从奥陶纪或中寒武世至现代。Barrande 和Walcott 将纽约州早寒武世的Fordilla troyensisModioloides prisca等属种作为双壳类描述,但Ulrich和Bassler认为该属种是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类,而非软体动物门的瓣鳃类(双壳类)。  相似文献   

17.
Nautilus subplicatusSteinmann, 1895 is a latest Cretaceous species of nautiloid which is common in southern South America (Chile, Argentina) and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and which is best assigned to the genus EutrephocerasHyatt, 1894. Nautilus dorbignyanusForbes in Darwin, 1846 and Nautilus valenciennii Hupé in Gay, 1854 are here considered to be senior synonyms which later authors have apparently overlooked. The type material of these two taxa is reillustrated. On the basis of this and additional material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only a single nautiloid species occurs in the Quiriquina Formation of late Maastrichtian age. For this we propose to use N. dorbignyanus as the oldest available name.  相似文献   

18.
湖南栖霞期的生物群落、古地理与生物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柳祖汉 《地质科学》2003,38(2):190-199
湖南栖霞期发育了8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各自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这些生物群落的时空分布规律反映了当时的古地理概貌。根据群落分布及岩性特征可将栖霞期的湖南浅海划分为5个古地理单元。在涟(源)浏(阳)开阔浅海的部分海底隆起区,由Peronidella群落形成了生物礁。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栖霞期生物礁。  相似文献   

19.
陈润业 《地质科学》1983,(2):203-204
洒普山虫是关杨虫(Kuanyangia)的一个亚属,乃1966年张文堂教授建立的,过去只有两个种:一个种名瘤点洒普山虫Kuanyangia(Sapushania)granulosa Chang,产于云南武定洒普山及狮子山,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另一个种名陕西洒普山虫Kuanyangia(Sapushania)shaanxiensis Zhang et Lin,产于陕西宁强坑家洞,下寒武统郭家坝组。本新种Kuanyangia(Sapushania)bella Chen(sp.nov.),产于云南昆明筇竹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虽然只有一块标本,但标本保存的十分精美完好,与之共生的还有云南云南头虫Yunnanocephalus yunnanensis(Mansuy),产出层位系筇竹寺组的中上部。  相似文献   

20.
魏明秀 《地质科学》1981,(3):232-234
由于前人在自然界没有找到过金的硫化物,因此硫金银矿(Liujiyinite)[1]以及沃登堡矿(据Uytenbogaardtite译音)[2]的相继发现,引起了矿物学家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