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对某个地区的构造、沉积及成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准确地寻找新的勘探靶区或油田。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各自独立的进行,这对新的勘探地区进行综合评价与预测,尤其是精确布井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因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则是当前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主要方法与内容。作者以松辽盆地南部梨树坳陷后五家户气田为例。从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分布的分析入手,研究了该区的主要产气层位的成岩特征及成岩演化机理,建立了构造、沉积与成岩三者的综合一体化模式,进而对该区的储层发育、成因与展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一研究思路与方法或许是今后油气勘探研究的方向与主体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鄂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等标志将鄂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沉积划分为五种不同的相带,其中以开阔台地相最为发育。并采用阴极发光、氧碳同位素、混合染色等手段,详细研究了该区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特征。认为胶结、溶解、压溶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控制该区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因素,聚集期孔隙形成于深埋藏成岩环境,与压溶作用和深部溶解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的特殊地质构造,说明了在该地区开展沉积与构造演化研究的地理意义、地质意义、经济义意、并就该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煤田、煤成气资源勘探调查问题应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缘二叠-三叠系扇控成岩储集相成因机理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对准噶尔盆地西缘前陆冲断背景下形成的扇控沉积储层特征的研究,发现沉积、构造、流体和热演化4种机制是主要的成岩成孔作用,各自的成因机理不同,据此提出了4种成岩储集相成因机制和相应的发育模式。指出二叠-三叠系储层孔隙空间主要以溶孔为主,发育粘土收缩孔缝、粒内缝、颗粒溶蚀、沸石溶蚀、构造缝及气孔等多种成岩储集相。不同成岩成孔机制相互配合是形成该区有利成岩储集相的条件,预测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有利埋深度可达7000m,非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有利埋藏深度可达4500m,改变了原来对该地区有效储集层埋藏下限深度为3500m的观点。这对我国类似地区的有利成岩储集相预测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博格达山前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东段,构造变形复杂、沉积演化认识不清、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等关键地质问题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新疆项目组在博格达山前带开展了一系列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等综合研究,厘清了该区构造变形样式和演化过程,明确了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沉积中心,评价了油气资源潜力,提出了该区复式油气成藏模式。钻探实践进一步证实了该区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推动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对类似地区开展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轮南地区下奥陶统潜山是一个具有良好勘探前景的油气富集区 ,但该区碳酸盐岩储层的不均一性及其预测的难度制约了该区勘探的进展 ,这也是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的难题之一。从影响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基本地质条件入手 ,对该区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分别进行了探讨 ,同时结合近年来的钻探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储层的储集性主要与次生孔隙有关 ,即主要受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 ,而与沉积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一分析为该区碳酸盐岩储层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Ⅰ)--油气成因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沉积岩石中广泛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它们与许多重要的沉积矿产在成因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机体进入沉积物之后,在沉积岩成岩作用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即有机质演化。有机质演化影响到一些沉积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煤、煤成烃类以及某些层控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勘探评价。作者试图根据我所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地球化学研究室近年来部分研究结果与兄弟单位的资料,从有机质演化观点出发探讨这些沉积矿产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博格达山前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东段,构造变形复杂、沉积演化认识不清、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等关键地质问题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新疆项目组在博格达山前带开展了一系列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等综合研究,厘清了该区构造变形样式和演化过程,明确了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沉积中心,评价了油气资源潜力,提出了该区复式油气成藏模式。钻探实践进一步证实了该区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推动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对类似地区开展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新一轮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研究,以解决塔里木油气勘探中的技术难关为主攻方向,其主要内容包括塔里木盆地地层沉积、构造演化、控油规律和勘探靶区的选择与评价,深井钻探、固井、测试工艺和寻找非背斜油气藏的方法技术等.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997~1998年)目标是评价并提供一批可进行勘探的大油气田目标区,力争发现若干大中型油气田或油气田群,新增一批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第二阶段(1999~2000年),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塔里木盆地油气富集成藏规律和理论,提出21世纪初期在该盆地进一步勘探的…  相似文献   

10.
袁静  俞国鼎  钟剑辉  董志芳  谢君  单康 《沉积学报》2018,36(6):1177-1189
构造成岩作用(structural diagenesis)是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前沿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构造作用、构造和非构造成因的变形构造和变形效应与沉积物(岩)成岩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形构造及变形过程通过影响成岩流体流动对成岩作用非均质性产生重要影响;与变形构造相关的成岩作用研究则有助于揭示储层成岩演化、流体流动以及构造活动时期、期次及速率等重要信息。构造成岩作用提供了构造-成岩格架下探讨储层演化的新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这一思路在储层成因与预测、致密化机制及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方面的应用。碳酸盐岩变形条带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较薄弱,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亟待建立考虑碳酸盐岩在内的新的变形条带分类体系。目前,不同变形构造之间的研究程度不均衡,变形条带与裂缝几乎构成了构造成岩作用研究的主体;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砂岩脉等变形构造有关的构造成岩作用研究有待强化。变形构造空间分布预测及其对流体流动影响的研究要综合岩芯、露头及数值模拟等多种资料与方法。国内学者就中国中西部盆地深层系构造作用对储层演化的物理影响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构造作用对储层化学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起步;未来应重视运用构造成岩作用思路探究储层演化与分布的动力机制和过程,推进储层成岩动力学过程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的发展历程与热点问题思考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于兴河  李胜利 《沉积学报》2009,27(5):880-895
随着世界各大产油国(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成熟度的日益增高,储层地质问题业已上升为制约石油工业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为了提高油气田勘探成功率与开发采收率,进一步实现“增储上产”之目的,全面开展储层多参数的空间展布的准确预测和表征方法技术研究已成为当前油气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尤为重要的是它们均离不开储层沉积学这一根本基础。储层沉积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本文在总结阐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阶段地从这一学科的形成背景、石油工业的需求、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专业化的形成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当前碎屑岩系储层沉积学所涉及的热点领域,如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研究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多参数沉积相图的编制方法、层序地层学的应用、深水沉积储层的成因、地震沉积学的形成与应用、陆相盆地沉积充填模式以及储层成岩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与讨论,并就我国如何深化这一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02,自引:5,他引:97  
运用了大量勘探的实际数据,分析了低渗透储层在中国石油勘探中的地位,无疑低渗透储层的油气藏无论在东部还是西部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石油勘探的主战场。因此,对低渗透油气储层的研究将是我们储层研究工作的重点,必须引起研究人员充分的重视。文章研究和总结了中国低渗透储层特点,认为具有沉积物偏细、沉积物结构和矿物成熟度低、储层物性差、孔喉半径小、基质渗透率低、成岩差异大、应力敏感性强、裂缝比较发育以及宏观和微观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针对上述特点作者分析了其形成原因,认为沉积环境是主要的控制因素之一,特别是在近似夷平面上沉积的含煤沉积地层最易形成低孔低渗的特点,并分析了煤系地层低孔低渗的成因;同时,沉积后的成岩作用 (包括成岩的原始物质、成岩的强弱、成岩的性质和成岩流体的性质等 )和构造作用 (包括构造的抬升、侧向的变形、侧向压力、方向,断裂的发育和断裂发育后流体的运移等 )也是重要的成因之一。本文的研究和总结将对今后在低孔低渗的储层中进行勘探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成果总结,初步提出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的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的“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及其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成藏—破坏规律及古构造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进行了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为川东北大巴山前缘及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汊参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云南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勘查基地,其铀资源勘查一直难以突破。通过对准东喀木斯特地区煤田资料的“二次开发”,进而择优开展钻探验证,发现了工业铀矿体。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是该区的含矿目的层位,具有十分良好的找矿前景和研究意义。为了深入了解该区目的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及铀成矿作用,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钻孔岩心观察等方法,利用实验室分析测试技术,结合室内地质工作和前人已有成果,研究了该区砂岩的碎屑成分特征、蚀变作用及成岩作用等岩石学特征,并对其铀矿物成分及后生铀成矿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该区砂岩成岩作用较强,主要铀矿物类型为铀石、钛铀矿,具备发育铀储层的良好条件,铀矿化作用较好,找矿远景好。   相似文献   

15.
川西坳陷的油气勘探已经从源储分离的常规油气勘探逐渐转变为源储一体的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协同勘探,其中致密储层发育特征及成藏特点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运用石油地质学与沉积岩石学原理及分析方法,对川西坳陷须五段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须五段砂岩储层的孔隙度为1.371%~8%,小于10%,渗透率为(0.005~0.701)×10-3 μm 2,小于1×10-3 μm 2,属致密储层范畴。基于砂岩粒度大小结合储层物性以及含气性分析,须五段识别出三类优质储层,即粗砂、中砂和细砂。研究区粗砂较少发育,厚度较大的中砂和细砂在上亚段、中亚段和下亚段的三角洲前缘亚相较发育,储集空间发育微孔隙、少量微裂缝。粒度中值控制致密砂岩优质储层的发育类型、沉积相带与层序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位置,成岩作用控制优质储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Th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our knowledge of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East Saharan countries are described. Much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on the history and progress of geographical, socioeconomic and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in North Africa. Little attention, however, has been paid to the question of how our knowledge of the geology of this vast area was developed. Thus, even though progress in geology i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Saharan countries, little has been recorded of this progress. 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geology and without a good knowledge of groundwater, mineral and petroleum potentials, these countries would be in very different situations today. The author has, over the last 35 years, been involv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petroleum, mineral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Libya, Egypt, Sudan and Chad.  相似文献   

17.
Through an integrated study of Mesozoic and Palaeozoic petroleum geology in southern China and a summing-up of the results of exploration, the authors tentatively put forward a set of methods of studying petroleum systems in modified residual basins or superposed basins. Its core idea is to put emphasis on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petroleum systems. The tempo-spatial evolution, hydrocarbon-generating processes and hydrocarbon-generating intensities and amounts of resources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stages of chief source rocks are mainly deduced backward by 3-D basin modelling. The regularities of 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are summarized by analyzing the fossil and existing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the direction of migration is studied by palaeo-structural analysis, and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Palaeozoic and Mesozoic petroleum systems in southern China is studied according to stages of major tectonic movement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realistic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地区不同方向断裂带的封闭性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同时期活动断裂走向的相互关系决定着断裂的封闭程度 ,两者的锐夹角越大 ,断裂的封闭性越好 ;两者的锐夹角越小 ,断裂的封闭性越差 ,渗透性越好 ,有利于流体的运移。据此用线性代数法换算出的断裂闭合系数可半定量地评价断裂的封闭条件 ;再结合不同油气主运移期的封闭性变化的历史 ,可对断裂带的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进行预测。通过对渤海湾地区的油气聚集进行综合评价 ,认识到东西向和南北向展布的断陷带对油气的聚集最为有利 ,北西向展布的和现今断裂活动性较弱的北东向展布的断陷带中的部分地段也很有前景。预测庙西 1号、垦利 3号、庙西 3号等断裂带为下一步有利的油气勘探构造带。  相似文献   

19.
自“七五”以来,为配合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在川西坳陷开展了一系列油气化探工作,对该区油气的发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川西坳陷的地质条件有利于微渗漏烃类以较高浓度赋存于土壤中,从而有利于油气地球化学探测方法的使用。选择有代表性的大型气田——新场气田进行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特征与石油地质关系解剖,结果表明气田上方近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是客观存在的,与本区独特的地质环境相对应,并优选出勘探天然气的有效指标组合。这些有效的油气化探方法在川西天然气富集区的预测中同样效果显著,以川西新都-金堂地区油气化探详查为例,许多化探异常经钻探后证实具有工业油气流。上述研究表明,油气化探技术在川西坳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