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渭南市冰雹时空分布及天气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6—2005年30a渭南市的冰雹资料及1996—2005年5—9月历史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渭南市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及单站物理量指标。总结出渭南市冰雹以4—9月最多,其中5—8月为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及东北部;降雹天气形势主要有西北气流型、低涡型和低槽型,以西北气流天气形势下冰雹天气发生的概率最大;降雹区的大气层结呈明显的对流不稳定,K指数及S指数对降雹天气的预报有很好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下垫面物理过程在一次北京地区强冰雹天气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王华  孙继松 《气象》2008,34(3):16-21
北京地区下垫面具有地形和城市边界层的双重性造成了天气变化的多样性.结合2005年5月31日发生的强冰雹天气个例,分析了下垫面物理过程在北京强对流天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区的地形、城市边界层对雹云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至冰雹的落区、强度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此次降雹的初始回波是在西部山区地形的热力环流和动力强迫下局地触发的;城市下垫面热力作用形成的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线以及所造成的上升运动和能量、水汽的聚集,是对流回波在城市中心上空明显增强的主要原因;北部山区的喇叭口地形、西部山区的迎风坡抬升作用对局地强对流的发生、入境积云的发展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取发生在金华的5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背景、下垫面、物理条件和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性冰雹天气多发在午后到前半夜,落区多是引导气流前方山地的迎风坡或是被大山包围、水体附近的迎风坡上;需要具备不稳定的大气层结(IC指数-5℃)和适宜冰雹成长的温度层结(0℃层高度位于620 h Pa附近,-20℃层高度位于420 h Pa附近);垂直风切变和CAPE值都是区域性冰雹天气条件发生很好的表征;区域性冰雹天气按照风暴类型可以分为多个超级单体风暴和强烈多单体风暴两种,前者在雷达回波上反映更为明显和剧烈。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西中东部大柴旦、德令哈、乌兰、天峻、都兰、茶卡6个气象站建站至2010年每年4-9月冰雹资料,分析冰雹时空分布;通过分析2006-2010年共6年30次冰雹个例高空实况资料,通过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分析了海西州中东部冰雹天气的高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的特征,归纳出冰雹天气形成的短期环流形势和短临预报特征,为更好地提高预报冰雹天气准确率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1993~1994年出现在咸阳地区的比较强的10次冰雹天气过程的高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和能量场的材征,归纳出冰雹天气的形成条件和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 2001年9月4日出现在桃仙机场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 ,根据自动观测记录和冰雹影响期间气象要素的变化 ,结合天气图和探空图资料对冰雹产生的天气形势及其生成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7~2000年天气图资料,分析了焦作市冰雹天气的环流形势、地面中尺度流场、物理参数,揭示了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产生的天气形势.  相似文献   

8.
冰雹天气系统具有水平尺度小,时间尺度短等许多不同于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特点,因此,需要对过去个例的统计分析,找出它的活动规律及降雹前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和气象要素特征,建立判别模型,提高冰雹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克拉玛依市2006年4月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及雷达回波演变,利用克拉玛依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基本产品和导出产品,找出了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等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对冰雹的雷达识别,提高克拉玛依市及盆地中下游地区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冰雹是我省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它不仅危害农业生产,而且对航空、国防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都有很大的威胁。为了揭露冰雹云的活动规律和得到更长的预报时效,本文把79年到83年五年间的冰雹雷达回波资料汇集到一起,再结合天气形势作一次冰雹回波特征分类分析。一、冰雹雷达回波与天气系统的关系:冰雹天气是中、小尺度天气现象,根据我省79年到83年32次有灾害的降雹资料分析来看,也都说明了这一点。表中列出冰雹形势在我省大体分五种类型,在这些天气形势下,常见到的冰雹雷达回波有带状、回波群,复合单体和超级单  相似文献   

11.
下垫面对雹云形成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观测的雷达回波、冰雹云移动路径和冰雹落区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和农田两种下垫面对雹云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城市下垫面的地面感热通量显著增加,有利于雹云的发展增强和大冰雹的形成,使地面累积降雹量增加,但对雹云移动路径影响不大。农田下垫面具有较大的潜热通量,局地蒸发强,有利于大量小冰雹的形成,云中冰雹含量增加,但降雹强度较弱,地面累积降雹量小。  相似文献   

12.
郝建平  曹刚  李斌  魏璐 《广东气象》2014,36(6):20-2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雷达观测资料对发生在粤北地区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次降雹过程是在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弱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雷达基本反射率产品、VIL产品以及VWP产品对降雹云具有较好的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解决山区冰雹预报及防控技术难题,深入认识复杂山地环境下冰雹灾害天气形成机理。【方法】采用多源观测资料与数值模拟结合,使用乌蒙山东侧雹源地(贵州冰雹防控外场试验基地)布设的垂直观测系统加密观测资料及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结合云贵高原下垫面资料,研究了贵州西部冰雹源地的地形影响、环境条件、深对流触发动力因子、云微物理形成和人工防雹催化等方面的特征和机制。【结果】建立了贵州西部冰雹观测数据集;探讨了冰雹源地地形位涡的存在性、演变以及它的产生机制; 分析了雹源地上空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深对流触发的动力学特征,发现存在三个加减速关键区:云底加速、云顶加速、下沉减速,上升气流、下沉气流和水汽条件等因素对冰雹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对贵州西部一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催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催化高度、催化剂量和催化时间的催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给出了最佳的催化方案。【结论】研究为理解和预测雹暴等深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实际的防雹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晓东 《气象科学》1995,15(4):57-63
本文就我们5年来在下垫面强迫对东亚区域气候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这些工作包括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及热带西太平洋热源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积雪,地温及海温等下垫面状况与短期气候变化关系的分析研究,以及在特征地质时期的边界条件下对东亚古气候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3(Regional Climate Mode version 4.3)对新疆地区冬季的地表状态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温度分布形势模拟较好,地面热力状态受地形影响显著,陡峭地形附近由于热性质差异大和非均匀性强会导致较大模拟误差;模式较好模拟出降水和潜热通量北疆多南疆少,山区多盆地少的分布特征,模拟出通过反照率影响,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呈现出沙漠腹地吸收多而天山地区吸收少的分布,对北疆呈感热通量汇而南疆呈感热通量源的感热分布形势也模拟较好;模拟的雪水当量与降水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春季融雪径流与冬季雪水当量分布及降水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模拟分析也发现,现有方案实际感热通量计算中以地面温度代替地面位温,造成感热通量偏小,因此会低估南疆感热源效应和高估北疆感热汇效应。此外,积雪量和地面温度模拟偏高可能是春季北疆主要积雪区径流偏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APPLICATION OF PROBABILITY WAVE IN LONG-RANGE SEASONAL PREDI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t is discussed that the anomaly in long-range weather is due to the stable sustained circulation.Waveson monthly or seasonal departure maps can essentially be regarded as probability waves which reflectthe anomaly distribution of heat sources and sinks on the earth's surface.The persistent stable circulationcreats these distributions which serve as persistent disturbance sources and in turn feedback the generalcirculation with persistent stability in later period.The departure probability waves on a six-month (September—February)chart reflect the anomalous dis-tribution of heat sources and sinks on the underlying surface.The waves north of 30°N move slowly andeastward on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gainst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while they are stationary south of 30°N.A statis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spring—summe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next yearby using the six-month departure probability wave of last year.During 1982--1985 it was tested in several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 with encousaging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2009年6月6日鄂北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09年6月6日鄂北冰雹天气发生前的抬升、水汽及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冰雹天气发生提供了抬升条件,促进强对流天气爆发;垂直水汽分布上,中低层干盖的形成有效地抑制了边界层对流的发展,为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干线”的形成,增加了大气的潜在斜压性,促进了次级环流的发展,增加了大气不稳定性。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闪电定位等监测数据分析表明:雷达回波组合反射率强度、回波顶高和垂直液态水含量的迅速跃增,对降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10 min闪电频次在降雹前出现了20次以上的峰值,可以起到冰雹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WRF模式6种适合高分辨率且包含多种固态水成物粒子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分别对2012年5月16日江苏北部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LIN方案模拟的飑线回波反射率、强降水TS评分、结构和强度等均要优于其余5种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分析不同参数化试验结果中不同水成物粒子占比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针对LIN方案采取敏感性试验和水成物转化微物理过程分析指出,在此次飑线过程中的各水成物粒子中,霰/雹粒子占比最大,是降水过程中最重要的粒子;地面降水直接来源是雨水,雨水主要来源于中层霰/雹粒子的融化,小部分来源于云水的自动转化;中层霰/雹粒子最主要来源是通过雨霰转化过程中的雨水撞冻冰雹微物理过程,其次是霰撞冻云水的微物理过程,而冰相物质雪晶和云冰的碰并、撞冻和自动转化过程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9.
一次冰雹云过程及其催化试验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中科院大气所建立的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模式,对2000年6月9日发生在江苏射阳地区的一次冰雹云过程及其催化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分析了冰雹云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热力和动力场作用及微物理过程的变化,对这次冰雹云形成的机制作了初步分析,并作了一系列碘化银催化试验,对催化防雹的物理机制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沈树勤  顾锋峰 《气象》1988,14(6):3-6
本文对苏北东部地区的8次冰雹过程,利用38个地面站的气象资料,进行1小时1次的物理量计算。并使用活动网.格对物理量场合成,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地面气压、温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及能量通量散度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变化具有超前性。根据这一超前特征和1980—1986年24次降雹过程物理量资料,分别制作了1—3小时临近预报的判别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