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信阳地处淮河中上游,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境内气候复杂,暴雨灾害频繁.在2003年汛期(6~8月),接连出现的强降水,引发了淮河流域自1991年以来的又一次大洪水.信阳境内绝大多数的大、中型水库超汛期限制水位,淮河水位猛涨,王家坝超保证水位,两次分洪,造成了严重的汛情.  相似文献   

2.
2007年淮河暴雨洪涝的气象水文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和水文资料, 分析了2007年淮河洪涝期间的气象水文特征, 探讨了淮河暴雨致洪原因。结果表明: 2007年淮河入梅后经历了7次暴雨和大暴雨过程, 其中导致淮河洪涝的强降雨主要出现在2007年6月29日—7月10日的4场强暴雨过程。大尺度的环流分析表明:淮河的强降水出现在大尺度环流形势相对稳定的梅雨形势下, 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对于强雨带的建立影响最明显; 淮河干流的水位流量变化呈现出上游水位高, 汛情严重的特征。王家坝的水位经历了两次快速上涨后超过保证水位, 水位的变化与淮河强降雨、尤其是淮河上游强降雨过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与历史上淮河洪涝年比较发现:2007年淮河梅雨期的总降水量低于历史上淮河洪涝年的1954年、1991年和2003年的降水量, 为历史第4位; 淮河干流的水位则超过了1991年和2003年, 为历史第2位, 上游降水量大导致了淮河出现1954年以来的高水位。  相似文献   

3.
200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维国  章建成  李想 《气象》2008,34(7):68-74
利用淮河流域实测降水资料和水文资料,分析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大洪水期间的降水时空分布、气候统计特征以及水情特征,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7年淮河流域汛期强降水过程集中在6月29日至7月26日,强降水主要分为四个时段,淮河干流四次洪峰对应着4个强降水阶段,累积降水量越大,相应的流量越大,洪峰水位也越高.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少于1954年,和2003年基本持平,但淮河中上游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从而导致了淮河流域出现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相似文献   

4.
淮河洪峰与致洪暴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气象与水文角度, 首先研究淮河关键地段(王家坝)水位变化规律和洪峰出现的特征, 并从数理统计理论上对超定量出现次数和洪峰数值进行了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检验, 然后求出淮河洪峰遵从的概率分布, 并定性和定量地给出超定量大小与超定量历时关系。最后, 结合多年气象资料分析, 指出洪峰出现与淮河致洪暴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松花江汛期水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59-1998年黑龙江省13个站的降水和松花江水位资料,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松花江汛期最高水位进行模拟和专家网络训练,并对1996-1998年松花江水位进行了预报,预报效果良好,并与逐步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1998年松花江发生超百年大洪水,预报水位119.69m,与实况(120.89m)仅差1.2m,在1999年和2000年业务预报中也准确预报松花江出现枯水位。该方法可在业务预报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1998和2010年长江流域汛期洪涝成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陶玫  蒋薇  项瑛  买苗  肖卉 《气象科学》2012,32(3):282-287
1998年和2010年长江流域均出现区域性大洪水,水位均超警戒线。2010年长江上游嘉陵江、岷沱江流域支流渠江发生超历史性洪水,虽然江苏省沿江地区汛期降水量正常略多,但汛期有降水较集中的时段,上游客水和江苏省的强降水时段叠加,造成长江下游超警水位。对比分析了1998年与2010年夏季长江流域区域性洪涝的的成因,这两年,前冬都表现为厄尔尼诺事件,而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虽不同,但南海夏季风都明显偏弱,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偏强,位置明显偏南,冬季积雪偏多。  相似文献   

7.
淮河大水年的地热涡活动特征及预测途径探讨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通过对2003年地温场的演变形势分析,讨论了引发2003年汛期淮河大水的主要原因。指出:冬季淮河流域有地热涡活跃和缅甸北中部或我国西部中段有6.5级以上强震发生是淮河发生大水的两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和水情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2007年6月19日~7月23日淮河流域167个测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和水情特征进行分析,并与2003年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天气集中于6月19日~7月23日,期间共经历了10次暴雨过程, 2007年总降水量和水位都超过2003年同期,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期间王家坝上游的面雨量大于2003年,下游的面雨量和2003年持平。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雨情的重要特点是:雨带稳定,前期强降水过程的降雨中心基本上出现在淮河支流分布比较密集的淮北地区和上游地区,致使淮河流域底水明显增加,是后期强降水导致全流域性洪水的主要原因。造成淮河流域降水稳定持续的重要原因是副高稳定、位置偏南,冷空气活动频繁等。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5~2003年信阳气象资料和地质灾害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预报模式。该预报模式成功地预报出2004年汛期的两起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0.
水阳江洪峰与强降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1964-1999年水阳江水位和雨量资料,分析水阳江水位、面雨量变化规律和洪峰出现特征。结果表明,6月平均面雨量为241.5mm,7、8月平均面雨量分别为186.5mm、155.7mm。宣城出现13次超警戒水位过程;新河庄出现25次超警戒水位过程,且连续超警戒水位日数长。洪峰出现前一周为连阴雨天气,一周平均面雨量为164.5mm。季内日面雨量存在60天周期变化现象,新河庄日平均水位存在60-120天周期变化;1999年宣城日平均水位的小波分析结果为60天周期变化,与新河庄日平均水位功率谱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前言1994年7月中旬未至下旬,冷位低压槽持续在两广境内,造成广西梧州地区和广东大范围的大暴雨到特大暴雨。20~25日广东省内有4个市县出现了特大暴雨,37个市县下了大暴雨。其中:珠海市总降雨量达805.smm,斗门县591.smm,深圳市达4804mm。20~23日,贺县307mm,华州27lmm。连山220mm。清远84.smm,连县130mm,连南169mm。加上西、北江上游洪流下冲,特大洪水再次形成,ZI日江门境内的水位再次超警戒标准,直到暴雨过程结束(26日),洪峰才过境b本次汪雨继6月份百年一遇的洪水很坏的设施尚未修复之际,第二次洪水又泛滥起来,部分…  相似文献   

12.
利用MM5V37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对江门境内的主要水域(江河、水库)的面雨量进行预报,着重分析了汛期的两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并与由江门境内全部自动站和气象观测站的实况24h雨量计算得来的面雨量进行对比分析和误差检验。结果表明:用MM5模式产品预报江门水域面雨量,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孙玉桂  盛家荣 《气象》1980,6(12):17-18
“冻大水大”这条谚语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谚语的含义很清楚,如果冬天气温低、结冰厚,则汛期雨水多,发大水。 为了验证这条谚语,我们首先依据史料,对淮河一千五百年来16次封冻进行了分析,发现16次封冻均伴随沿淮、淮北发大水,从而证明这条谚语在历史时期还是可靠的。然后,我们根据本站历史资料,用多  相似文献   

14.
秦岭邻近地区旬降水气候学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秦岭及其邻近地区76个气象台1961~2000年的旬降水量和NCEP/NCAR850hPa格点风场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降水气候时空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多年平均汛期出现在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间7月上旬和9月上旬先后出现两次降水峰值。该地区平均汛期降水量为403mm,占年总降水量的60%。秦岭南侧气候平均汛期降水量明显高于秦岭北侧,但秦岭南、北汛期降水年际变化基本一致。从流场分析看,秦岭及其邻近地区的汛期降水既受西南季风,又受到东南季风系统的影响。合成分析表明,汛期降水量偏多(少)的年份通常对应于同期对流层低层研究区南侧偏南气流的增强(减弱)。回归分析发现,汛期中旬雨量增加与超前2旬索马里急流和热带印度洋西南气流增强。以及超前1旬及同期台湾附近距平反气旋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近52年淮河流域的梅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资料表明梅雨期不仅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区,也会出现于淮河流域中南部。为此应用淮河流域分布均匀的5站日雨量资料结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季节进程划分出近52年(1953—2004年)淮河流域梅雨期。该处梅雨期和长江中下游沿江区一样十分显著,其平均入梅及出梅期分别比长江中下游沿江区推迟5 d和7 d,其梅雨量年际丰枯是形成该地区汛期旱涝的主要因素。江淮流域梅雨在多数年趋势一致,但有1/4年份淮河梅雨与长江中下游沿江区距平符号相反。1979年附近淮河梅雨出现突变,即由此前的梅雨偏少、出梅偏早趋势突变为有较大振幅的2.2~2.3年短波振荡,梅雨量大及出梅迟年明显增多。在1979年前后也因此出现了两段梅雨异常期:1958—1966年淮河枯梅期和1979—1987年淮河丰梅期。进一步发现7月东亚中纬沿海槽的伸缩对淮河梅雨量、出梅的影响比鄂霍次克海高压及乌拉尔高压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逐步回归方法对松花江汛期最高水位进行模拟,并对1996、1997、1998年的最高水位进行了试报,效果极佳。试报1998年松花江最高水位119.69m,实况120.89m,仅差1.2m;报出大洪水;而且在1999、2000年业务预报中也准确报出松花江出现的枯水位。两种方法可以在实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5~2003年信阳气象资料和地质灾害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预报模式.该预报模式成功地预报出2004年汛期的两起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8.
统计湖口站1951~2001年的水位资料,了解鄱阳湖高洪水位变化特点。以汛期多雨年与少雨年6月上旬~7月上旬500 hPa平均高度距平图,分析江西汛期降水异常与西太平洋副高季节活动有关,特别是与副高第2次稳定北跳过25°N的早晚有关:凡汛期多雨年,其候平均脊线北跳过25°N一般偏晚;凡少雨年其候平均脊线北跳过25°N一般偏早。从高洪水位与江西暴雨的关系,以及青藏高原夏季热力状况可能对江西汛期降水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对鄱阳湖高洪水位进行预报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黄治逢 《广西气象》2005,26(A02):68-68
2004年7月9~12日,广西东北部和南部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导致部分河流超警戒水位。现简要分析了这次大范围强降雨的原因,主要是华北低槽在东移加深过程,与北涌的西南季风云系相遇,从而进一步加强次级环流所造成的。华北低槽在缓慢东移过程中,引导河套的冷空气南下入侵到广西。同时,在副热带高压西侧由于季风云系北涌,华南西部盛行西南气流,南北风在广西境内交换,高空槽的南伸为冷暖空气交换提供了次级环流加强的条件,为强降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它直接产生的动力不稳定扰动是造成这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另外,西太平洋副高处于加强期,对高空槽起到阻挡作用,使低槽东移缓慢或滞溜,  相似文献   

20.
2013年进入主汛期以来,黑龙江境内洪水肆虐,洪魔张狂。黑龙江干流发生1984年以来最大洪水,其中黑龙江嘉荫至萝北江段发生195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萝北江段发生1952年有水文资料以来最大洪水,同江至抚远江段发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松花江干流、嫩江干流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乌苏里江下游发生了1971年以来最大洪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