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8月27~29日桂南出现了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钦州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天气,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提高对暴雨天气过程的认识和预报能力,我们 对这次特大暴雨的形成过程进行诊断分析。 一、暴雨概况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六月下旬到九月初,我省发生了六次范围广、强度大的暴雨天气,出现了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七月十三日前后的大范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造成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省共有一百三十八个县(市、区)约二千万人受灾,五十七个县城七百七十六个场镇被淹,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八一年入汛后频繁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3.
1995年7月1日江口县出现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日最大降雨量突破了铜仁地区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的最高记录,造成我县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江口成为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特大暴雨中心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除了高低空天气影响系统有利的配置,还有单站要素的异常变化,从中找了一些预报着眼点,并提出对策,对提高夏季暴雨预报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2001年8月27日至9月1日海南岛受热带风暴"菲特"的各个阶段影响而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特大降水是由"菲特"的特征、路径以及海南岛的地形等因素造成了降水分布的时空不均匀。  相似文献   

5.
1975年8月14日至18日安徽省皖东地区受7504号台风低压影响出现了一次特大的暴雨天气。暴雨持续了四天,15、16、17日夜间连续降了三场特大暴雨,都落在来安县北部山区,该区的杨郢总降水量达850毫米。由于这次暴雨强度特大,雨区集中,持续时间长,危害较大。 这次皖东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7504号台风,因而预报台风的路径是暴雨预报的前提。但这个路径特殊,在预报中是难以掌握的。台风在12日17时前后于浙江乐清县  相似文献   

6.
登陆台风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联寿 《气象》1977,3(11):10-12
我国从有气象和水文观测以来,打破降雨量历史记录的三场特大暴雨都和台风活动有关。这三场特大暴雨中占首位的是1967年10月17—19日台湾省新寮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672毫米,三天降雨总量达2749毫米,主要降雨系统是6718号台风的倒槽。第二位是1963年9月10—12日台湾省百新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248毫米,三天降雨总量为1794毫米。这场暴雨是由6312号台风造成。著名的“75.8”(1975  相似文献   

7.
1987年8月26日济南地区下了一场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70毫米,市区最大降水量达340毫米(解放桥)。这是继1962年7月13日特大暴雨之后,25年以来的又一场特大暴雨。1962年7月13日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298毫米。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长江中游夏季持续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大气环流形势及其主要影响系统。通过对“98.7”与“91.7”两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对比分析,提出了长江中游夏季特大暴雨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9.
1987年8月26日至27日,我省自西向东出现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其中20多个县、市出现了暴雨,10个县,市的雨量大于100mm,局部出现了龙卷和特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大范围的暴雨区集中在济南、淄博到  相似文献   

10.
1983年7月28—31日,陕南连降暴雨和大暴雨。汉江流域暴雨连片、时间集中,致使大小河流同时猛涨;形成安康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对于这次重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从中  相似文献   

11.
宋琳琳 《广西气象》2002,23(4):30-31
对2001年8月27日至9月1日海南岛受热带风暴“菲特”的各个阶段影响而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特大降水是由“菲特”的特征,路径以及海南岛的地形等因素造成了降水分布的时空不均匀。  相似文献   

12.
一、概况 冷切变是指对流层低层西南气流与偏北气流之间的切变线。它是华北地区夏季产生暴雨的一类重要天气系统。冷切变与地面冷锋是我区巨野1990年9月8日产生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天气系统。 这次降水从开始到终止仅历时5小时14分  相似文献   

13.
近50a长江中下游不同量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晶  翟伶俐  高辉 《气象科学》2018,38(6):780-789
利用1966—2015年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数据集降水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秋三季不同量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在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不同量级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暴雨在春秋季变化平稳,但在夏季呈现1990s频发,2000年之后少发的特征,并存在准20 a周期变化。大暴雨则在近30 a来呈现频发的特征,其中春季大暴雨在2010年之后显著增加,秋季大暴雨则在2000年之后明显增加。特大暴雨发生概率很小,但夏季特大暴雨在1990s之后一直呈现频发的趋势,并表现为准32 a的周期变化特征,秋季特大暴雨在2000年之后明显频发。大暴雨、特大暴雨在各季节均表现为近十几年来显著增加的趋势。暴雨和大暴雨均存在明显年代际跃变,这种跃变在暴雨、大暴雨频发的区域增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1—2017年夏季(6—8月)内蒙古地区111个国家站逐时降雨量资料和1971—2017年夏季(6—8月)内蒙古地区115个国家站日降雨量资料,分别对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和日降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过程持续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持续最长时间为38 h,其中持续3 h所占比例最大。持续时间在12 h内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在16:00(北京时,下同)—18:00降雨量偏离程度最大,但持续时间超过12 h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在03:00降雨量偏离程度最大,短时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越长,降雨量极值越低。自2010年以来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次数开始增多,其中持续时间在4~6 h和7~12 h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增加显著,但持续时间在1~3 h短时强降水过程明显减少。(2)内蒙古地区小雨过程和暴雨过程发生次数呈现递减趋势,但近年来持续长时间的小雨过程、中雨过程和暴雨过程偏多。在2017年出现首场特大暴雨过程。内蒙古地区特大暴雨过程最长持续日数2天,其余日降雨过程最长持续日数在10~15天,其中大雨过程持续日数最长可达15天,小雨过程和中雨过程(大雨过程和暴雨过程)持续1天(2天)所占比例最高,日降雨过程降雨量极值易发生在前3天。(3)内蒙古地区降雨过程发生次数、持续小时(日)数极值和累计降雨量极值空间分布特征都表现为自内蒙古西部地区向中部偏南和东部地区递增,高值区易发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北京“7.21”特大暴雨环流形势极端性客观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2012年7月21日(简称“7.21”),北京发生了自1951年以来最强的暴雨事件。利用倾斜旋转T模态主成分分析法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北京“7.21”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极端性。结果表明,北京“7.21”暴雨日所属的大尺度环流型在1951—2012年夏季出现的频率为10.9%,而在“7.21”同类环流型中暴雨出现的概率为4.51%。和同类暴雨日平均场相比,“7.21”暴雨日当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更强,北京地区对流层低空急流更强,并伴随环境大气中极端充沛的可降水量和较大的风垂直切变。在“7.21”同类环流型下的621 d中,“7.21”暴雨日北京南侧的低空急流排在第54位,北京局地风垂直切变排在第209位,可降水量排在第8位,显示出其在低空急流和可降水量上的极端性。1951—2012年夏季,具有“7.21”暴雨日同类环流形势、且925 hPa低空急流和可降水量均达到或超过“7.21”暴雨日值的个例有3次,相当于每21年发生一次。  相似文献   

16.
安顺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TBB和螺旋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27日夜间和2012年7月12日夜间贵州南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安顺的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受高空槽和中低层切变共同影响,并配合低空急流,形成了有利于强降水的环流背景。安顺处于假相当位温的高能舌区和K指数、螺旋度的大值区,为特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能量和动力条件。MCC是造成安顺特大暴雨天气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发生在云团的冷核中心内,最强降水均出现在MCC的成熟期。关岭滑坡现场与周围环境明显的海拔高度差和温度差造成的热力差异,为关岭岗乌两次特大暴雨提供了动力源和暖湿气流,并造成了关岭岗乌多次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17.
一暴雨调查概况1977年8月1日晚至2日晨陕西省与内蒙古毗连的毛乌素沙漠下了一次特大暴雨。为查清这场特大暴雨,黄委会、中央气象局、陕西省水电局、内蒙古水利局联合一起或单独到现场调查过五次。通过调查,确认该地区雨情严重,暴雨中心区雨量特大,必须认真慎重对待这场特大暴雨。调查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18.
滁州地区不同类型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晨  张雪晨  毛冬艳 《气象》2010,36(11):18-25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安徽省滁州地区2008年8月1日减弱台风特大暴雨(简称"0808"过程)和2003年7月5日梅雨期特大暴雨(简称"0307"过程)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低空急流的增强对暴雨尤其是夜间暴雨的形成有提示作用;两次过程中都有次级环流的存在,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对高低空系统都有加强作用;其中"0808"过程中减弱台风携带的大量水汽对特大暴雨产生有重要作用,不需要很强的水汽输送就能产生强降水;特大暴雨强的水汽辐合中心都位于边界层内;冷空气的侵入对特大暴雨有重要作用;长时间降水回波的停滞是"0307"过程的主要原因。由强风暴造成的对流降水是"0808"过程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三年七月,陕西省发生了三次大暴雨和连续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特别是七月廿八至卅一日,陕南连降暴雨和大暴雨,安康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县城全部被淹。与此同时,旬阳、白河、石泉等县城和汉江两岸的数十个城镇,均遭到洪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三年7月31日安康汉江出现了四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这次暴雨预报服务中,安康气象台副台长预报工程师胡中联同志和全体预报员一道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尽到了责任,受到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