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春山 《城市地质》1996,8(2):11-20
本文简述了北京北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基本情况,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本区泥石流活动的危险性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并据此对本区的11个小流域进行了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是和龙市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研究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区旨在为减轻和龙市地质灾害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获取了评价和龙市泥石流灾害的定量指标,并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得出各区域的泥石流危险度,据此对各区域进行了危险性分区。泥石流高危险区位于和龙市东北部。这些区域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是由植被覆盖率低、地质环境质量较差、人类工程活动不当等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3.
以吉林省江源县石人镇泥石流观测资料为背景,对该区泥石流形成及活动条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取出11项影响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价因子,利用灰色关联方法计算出评价因子间的关联度,并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石人镇13条泥石流沟进行了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较为可信,对监测和整治泥石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位于青海省黄河右岸的某沟谷于2016年8月21日暴发一定规模泥石流,严重威胁流域内生产运营与沟口附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现场调查、试验与计算,详细分析了本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激发雨量及形成机制,评价了相关的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参照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评价因子,增加了24 h最大降雨量作为本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对该沟谷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8·21"泥石流容重为1. 635 t/m3,为稀性泥石流,一次泥石流冲出总量为3. 89×104m3,属中型泥石流,泥石流危险性值为0. 57,属于中度危险。考虑最大降雨量这一影响因子能较合理揭示泥石流的危险性。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沙沟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调(勘)查,详细分析了该沟谷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固体物源、激发条件,并对泥石流的运动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评价,对主要的物源(滑坡)进行了稳定评价,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该泥石流成灾可能性大,针对该泥石流的特征提出工程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灰色系统理论在北京山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泥石流灾害是北京地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危险度的评价与预测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文章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多因素关联度分析法,进行泥石流沟危险度评价。泥石流的形成暴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多因素关联度分析就是要找出这些因素与泥石流的密切关系程度,根据各因素对泥石流作用的大小,做出综合评判。文章应用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参数——物质冲出量、流域面积、相对高差、沟谷切割深度、沟床纵坡、植被覆盖度、土层厚度、形成区山体平均坡度、降水量、崩滑塌密度进行关联度分析,将泥石流的各影响因素与泥石流规模、发展态势的紧密程度做定量分析,以此衡量各因素与泥石流之间的关联程度,寻找主、次因素。各因素按不同数量等级划分为危险、较危险及一般3个条件值,并给予3个级别划分值。再根据各因素所占权重获得各量级得分,通过泥石流各因子权重、因素量级划分及评分标准,对北京市816条沟谷进行了危险度评价。确定危险沟谷104条,较危险沟谷542条,一般危险沟谷170条。在此基础上,结合泥石流沟危害目标的性质、灾害损失及保护价值,进行泥石流危害程度评价,确定危害严重沟谷41条,较严重沟谷331条,轻微沟谷444条。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白龙江流域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集分布区。2020年8月由于强降雨激发,白龙江流域武都段发生了大规模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损失。文章以白龙江流域甘肃省陇南市武都段(宕昌县两河口乡—武都区桔柑镇)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选取流域面积、流域形状系数、平均坡度、沟谷密度、物源参照值(HI)、岩性、流域中心距活动断层距离、一小时最大降雨量、植被覆盖度作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基于灾害熵理论,分别以泥石流单沟和小流域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石流沟大多数都属于中、高危险性。致灾因子中岩性、物源参照值(HI)、距断层距离、植被覆盖度及平均坡度的权重最大,与实际考察结果一致。且以小流域单元作为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更符合研究区的泥石流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8.
针对基于泥石流因子评价方法中选取因子不一及训练样本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型网络的沟谷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元学习方式组织训练数据,计算每一类沟谷的原型中心。其次,计算未知样本与每一类原型中心的距离,得到其从属类别的概率。最后,根据类别概率计算沟谷的泥石流易发性指数,得到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等级。运用模型对怒江州的沟谷进行评价,并与历史灾害数据进行比对,分类正确率达到67.39%,历史事件中泥石流灾害严重程度与模型的评价等级吻合度较好。相比传统实地勘测和因子评价等方法,文章方法能够通过遥感影像进行泥石流灾害区域的快速识别与评价,为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测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灾害往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但由于其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合理进行危险性评判一直是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以研究项目为依托,选择泥石流流域沟谷的纵剖面形态指数作为流域的地貌特征指标,用超熵理论量化泥石流流域地貌系统的稳定性与演化趋势,并借助于模糊综合评判手段,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评判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为泥石流流域系统的演化趋势预测以及危险性等级划分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矿山泥石流沟谷形态的分形分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区域的矿山泥石流为背景,利用分形理论分析了矿山泥石流沟谷形态特征,并与4个区域的自然泥石流沟谷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沟谷形态的分形维数具有相同的地学意义:维数越小,该要素对沟道及泥石流的发育和形成的影响越大。沟道比降、汇水面积和沟道长度3个沟谷形态要素中,汇水面积影响最为显著;但矿山泥石流沟谷具有汇水面积少、沟谷尺度小,沟谷比降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矿山型泥石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席呈虎  邓辉  阚艳伶 《地下水》2012,(2):144-145
本文主要对映汶高速公路发育的4条泥石流进行危险性性评价,主要是运用沟谷地震之前的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方法进行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然后用震前的危险度乘以危险度增加系数,得到震后的危险度进行危险性分析,以期对拟建公路的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岫岩县作为研究区域,以自然流域作为评价单元格,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该区泥石流的区域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三级以上危险区囊括了99%的泥石流灾害点,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以流域作为评价单元充分体现了泥石流发生的空间特征和物理机制,危险性区划图直观明了。可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区域泥石流灾害的定量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区域泥石流灾害的风险分析体系,指出了过去区域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研究中的某些误区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的难点。借助于“灾害熵”的概念,提出了区域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定量分析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将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和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进行分级,建立了风险评价矩阵。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泥石流灾害的风险进行了分级,可为有效地进行区域泥石流灾害的预警,以及为减灾防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灾区震后泥石流灾害较震前活跃,对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是灾后重建过程中合理防灾减灾的基础工作。通过研究泥石流灾害事件中的泥石流规模、泥石流沟堆积扇面积及相应的灾害损失等基础资料,提出以泥石流在泥石流沟堆积扇上的平均堆积厚度替代泥石流规模作为主要危险因子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用该方法对汶川震区都江堰市龙池镇龙溪河流域2010年"8.13"泥石流事件中的29条沟谷型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中9条为高度危险,12条为中度危险,8条为低度危险。用以泥石流规模为主要危险因子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对比评价,2种评价方法中有65.5%的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一致。以泥石流沟堆积扇平均堆积厚度为主要危险因子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更能突出规模对泥石流综合危险度的贡献,能更好地反映小泥石流流域和小泥石流堆积扇的泥石流在中小规模的泥石流总量下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5.
台风暴雨型泥石流单沟危险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台风暴雨型泥石流分布广泛并常造成重大灾害,有必要对其危险度进行研究。选取温州山区的14处典型台风暴雨型泥石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组合因子的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选取泥石流规模(M)、泥石流频率(F)、冲沟纵比降(J)、形成区完整系数(C)、台风降雨综合值(E)和地质综合因子(G)来表征泥石流危险程度,并基于信息熵理论获得各组合因子权重值。针对研究区均为低频泥石流的特点,引入麦尔登比率(R值)以间接确定基于不同R值范围的泥石流爆发频率(F)。将评价模型应用于所选的典型沟谷,得到各沟谷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结果符合研究区泥石流沟谷为中、小型低频泥石流的实际情况,并且评价为危险度高的沟谷具备区域上最易形成泥石流的地质地貌条件。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对于重大工程选址、建设和防护具有指导意义。现阶段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等主观方法上,对于客观方法应用较少。基于此现状,本文确定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主要影响指标,对客观变异系数法进行改进,使之同时考虑主客观因素,基于综合指数模型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并以西藏国道G109拉萨市和那曲市地区路段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变异系数法,借助ArcGIS软件建立评价模型并进行危险性分区。评价结果显示:泥石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拉萨至羊八井路段,与现场实地调查结果吻合较好,改进变异系数法可以作为评价泥石流危险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洮河谷地(岷县段)所处的地质环境和条件的多样性、变异性、复杂性,泥石流沟谷从形成、发展至消亡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泥石流灾害"模糊"巨系统,本文将模糊数学理论引入泥石流危险度的评价研究中。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参考国内刘希林、宫雪、陈伟等的相关文献,最后确定了沟谷纵比降、流域相对高差、泥沙沿程长度补给比、冲淤变幅、植被覆盖率等8个因素作为泥石流危险性评判因子,对岷县洮河流域21条泥石流沟做了单沟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危险性的研究对于兰州市城区泥石流治理、防灾减灾对策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调查的12条典型沟道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取得了评价兰州市城区泥石流灾害的定量指标,并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兰州市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以此来对兰州市城区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并计算出了12条沟道的危险度作为检验,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结果表明本方法可靠、简便和实用。  相似文献   

19.
孙健  刘海  刘钦  卢玲 《华东地质》2021,(1):108-115
在总结皖南地区泥石流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沟谷型泥石流调查评价过程中的调查要素和评价因子,提出了沟谷型泥石流调查评价工作方法:对沟谷进行泥石流初步评价,以可搬运物源量和可淤积容量比值系数作为初步评判标准; 以沟谷泥石流集水盆地形态特征、可搬运物源属性分布及储量、堆积区地形等特征作为主要调查内容,对易发性评价因子赋予分值。在此基础上,以皖南小容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为例,探讨更直观、更科学、更切合实际的沟谷型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大渡河次级支流斯合沟泥石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泥石流作为地质环境较差、的山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它的研究尤其是泥石流规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对于泥石流的研究思路却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对山区的工程建设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从工程地质研究思路的角度出发,对位于大渡河支流官料河上某水电站下闸址区的斯合沟泥石流进行了研究。文中采用工程地质分析的方法对大渡河次级支流斯台沟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地层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地貌条件、气象条件、植被发育及人类活动)、基本特征(泥石流沟的基本特征、泥石流的堆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该泥石流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机制模型(初期是堰塞式沟谷型泥石流,后期逐渐转向汇聚式沟谷型泥石流)。并在此基础上对泥石流沟沿岸的岸坡稳定性(可能泥石流的物源)等进行了评价分析。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泥石流的活动趋势以及可能泥石流的体积(未来泥石流形成将主要是在面蚀和沟蚀作用下的坡面泥石流。泥石流规模较小,且由于沟谷中下游坡降的进一步减缓,形成的泥石流物质一般将沿途停积.实际进入官料河内的体积很小)做出了较为科学的评价预测。经过这样的系统分析对工程建设中的泥石流防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