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航磁资料和三维磁性层反演理论,对菏泽震区的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计算出震区枧磁化强度分布图、基底磁性界面埋深图和居里等温面埋深图。结果显示东濮凹陷基底磁性界面深达12km,下部居里等温面上隆,凹陷内被弱磁性物质填充。地震发生在凹陷附近视磁化强度、基底磁性界面、居里等温面的变异带上。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河套断陷带及其邻区地壳磁性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航磁资料和频率域磁性单界反演方法,计算了河套断陷带及其邻区的基底磁性界埋深;依据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求取了该区磁性层下界面,即居里界面的埋深;分析了磁性层上下界面的定量特征,并结合重力、地热、地形变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讨论了该区的地壳结构特征及地震成因。  相似文献   

3.
航磁异常在地质构造研究中具有覆盖广、成本低以及横向分辨率高等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隐伏岩浆岩及断层探测,俯冲带、大陆裂谷、岩墙群及地幔柱等构造特征分析,磁性界面(包含结晶基底及居里等温面)反演,区域构造划分,以及孕震构造背景研究等领域.近来随着航空磁测技术的发展,积累了越来越多大比例尺、高精度的航磁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产...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和相邻地域航磁场特征与汶川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化极、水平及垂向导数、向上延拓、视磁化强度填图及磁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处理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最新的航空磁测数据,分析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的航磁异常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造山带与其东、西两侧可划分为三个磁异常区:松潘—甘孜磁异常区、龙门山负磁异常带、四川盆地磁异常区;三个区、带的地壳介质磁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2)根据该区航空磁异常场的分布特征分别研究了,松潘—甘孜地块、龙门山造山带和四川地块的磁场特征.3)除识别前人识别的断层外,还推断鲜水河ES延伸甘洛—雷波北断裂作为四川盆地与滇西的界带.4)航空磁异常,磁性体上、下界面及磁源体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汶川MS8.0大地震及芦山地震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张先  焦铁华 《地震地质》1992,14(1):47-54
扼要地叙述了频率域磁性单界面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运用该程序对唐山震区航磁资料进行了数字处理,获得了震区结晶基底磁性界面的定量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处在华北平原北部与燕山隆起毗邻的褶皱拗陷中,震源区开平向斜的底部基底磁质界面为一拗陷,周围受3条深断裂切割围限。文章最后,结合人工地壳测深、地形变、地应力等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了唐山地震的发生及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6.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深部磁性构造与地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三维磁性层反演理论和方法,对延庆、怀来地区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反演计算了该区磁性基底埋深、居里等温面埋深和视磁化强度分布。揭示了延庆盆地、矾山盆地、怀来盆地、涿鹿盆地等四个相互联通盆地的磁性基底的定量特征。对该区地震发生的深部原因和地壳内不同特性块体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该区地震分布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初步提出了该区地震的危险区划和今后的重点监测区。  相似文献   

7.
1983年,我们应用航磁ΔT资料和“异常能谱”方法求解了辽宁地区深部磁性块体统计平均埋深。其成果图件使我们初步看到了本区深部磁性界面的起伏状态和磁性不均一的特征;通过深部磁界面与辽河裂谷型地温场分布的对比,可以看到深部磁界面与地热、地温场间的密切关系;地壳深部探测剖面提供了断裂与深层磁界面关系的线索;特别是NW向深层磁界面梯级带的存在,可为7.3级海城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深部背景和热应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以南北构造带北段区域内一火电厂工程场地为例,利用航磁资料进行反演所得到的磁场异常结果,对深部地质结构特别是隐伏活动断裂的存在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航磁资料在区域稳定性研究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坦桑尼亚是东非第一产金大国,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是该国的一个重要金矿床类型,该类型金矿床与断裂构造中的构造蚀变带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东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绿岩带中;凯巴卡瑞地区内岩石磁性表现为强-中-弱-微或无的强度等级,岩石相互之间磁性差异明显,其航磁异常显示的地质信息比较详尽,反映的磁性地层、岩体界线清晰,线性构造特征明显.依据坦桑尼亚凯巴卡瑞地区尼亚斯罗利金矿床上的航磁异常表现形式,对凯巴卡瑞地区航磁异常强度、规模、形态及延伸等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对比研判,认为该区域航磁异常客观地反映了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有关联的断裂构造和绿岩分布区,构造蚀变带、金矿脉以及所赋存的绿岩地层在航磁异常上表现为低强度磁异常,其他岩石(条带状铁建造、辉绿岩、花岗岩)在航磁异常上表现为高强度磁异常,据此选择的找矿靶区通过地面物探方法(高精度磁测、微磁测量)查证,取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凯巴卡瑞地区航磁异常解译厘定的地质信息,为进一步预测成矿区域、圈定找矿靶区及间接发现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奠定了基础,因而预判坦桑尼亚凯巴卡瑞地区分布的航磁异常具有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基底磁性界面反演及断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先  赵丽 《中国地震》2007,23(3):276-285
在对北京地区1∶10万航磁异常进行定性分析、小波多尺度分解及功率谱计算的基础上,运用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计算了北京地区基底磁性界面的定量埋深。根据反演结果对北京地区几条重要的基底断裂及其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StudyofCurieisothermalsurfaceinSichuanBasinandtheseismicareaonitswesternmar┐ginXIANZHANG(张先),XI-FENGHU(虎喜凤),JING-XIUSHEN(沈京秀...  相似文献   

12.
在对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震区航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频率域磁化强度反演方法和程序对航磁异常进行了数据处理,求取了研究区内视磁化强度的水平分布。反演结果反映出盆地西部边缘震区视磁化强度与川中地区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造成震区岩石视磁化强度偏低,主要是由于岩性、构造应力、温度诸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本文就视磁化强度分布结合深部构造特征,对盆地西部边缘震区地壳的弱磁性成因及地震的孕育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The Sichuan basin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middle-upper Yangtze block, which has been experienced a long-term tectonic evolution since Archean. The Yangtze block was regarded as a stable block until the collision with the Cathaysia block in late Neoproterozoic. A new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conducted in the eastern Sichuan fold belt (ESFB) discovered a serials of south-dipping reflectors shown from lower crust to the mantle imply a frozen subduction zone within the Yangtze block. In order to prove the speculation, we also obtain the middle-lower crustal gravity anomalies by removing the gravity anomalies induced by the sedimentary rocks and the mantle beneath the Moho, which shows the mid-lower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Sichuan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Combined with the geochronology and Aeromagnetic anomalies, we speculated the Yangtze block was amalgamated by the West Sichuan and East Sichuan blocks separated by the Huayin-Chongqing line. The frozen subduction zone subsequently shifted to a shear zone accommodated the lower crustal shortening when the decollement at the base of the Nanhua system functioned in the upper plate.  相似文献   

14.
渤海、黄海和东海等中国东部海域在地质构造上是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海域内的构造方向与大陆一致,均为NNE-NE向,但属于不同的二级大地构造单元,渤海和北黄海属于华北地块,南黄海属于扬子地块,东海属于华南地块。由于各地块与现今活动板块边界位置不同,构造与地震活动性差异较大,渤海和北黄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东喜马拉雅构造节远场效应影响,地震活动强烈;南黄海地区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东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琉球俯冲带影响。冲绳海槽是正在形成的(活动的)边缘海盆地,不仅有浅源地震,且有中源地震活动。东海陆架盆地由于受冲绳海槽扩张的影响,停止发育,构造与地震活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秦岭造山带和邻域磁异常特征及结晶基底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最新的跨越南鄂尔多斯盆地-渭河盆地-秦岭-大巴造山带-四川盆地东北缘,即榆林-咸阳-万源-涪陵综合地球物理大剖面的高精度地磁观测数据和1:10万与1:20万航磁异常资料,经数据处理和反演分析了该研究区域内地磁异常场展布特征、构造分区及结晶基底起伏.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反演与研究结果分析表明,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地磁异常场和结晶基底起伏均存在明显差异和分区特征.南鄂尔多斯盆地磁异常较平稳,由于燕山运动导致盆地整体抬升,其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剥蚀作用,结晶基底埋藏较浅;渭河盆地与四川盆地东北部却长期接受沉积作用,结晶基底埋藏相对较深;而秦岭-大巴造山带磁异常变化剧烈,由于其经历了长期的碰撞、挤压和陆内造山作用,地层、岩性和构造分布极不均匀,且在深部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运移.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化认识研究区域内的上地壳属性、构造格局、深层运动学与动力学过程及深部潜在资源远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由四川地震台网的P波数据所进行的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区地壳及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20-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与地表构造特征密切有关,反映了地壳的岩性分布,呈现为断块结构;龙门山、鲜水河主要断裂及南北构造带和四川盆地清晰地成像在图上.一直被认为是隐伏存在的华蓥山断裂则鲜明地展现在20-85km深度的速度图像上.2.50±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则反映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明显起伏;四川盆地、徽(县)成(县)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壳厚度小于50km,上地幔顶部速度约8.1km/s.龙门山以104°E为界,北段地壳厚度与四川盆地一样,中南段与川西相近.康滇地轴为四川地区地壳由东向西增厚的过渡地带.3.岩石层厚度显著变化,扬子准地台为比较活动的褶皱区,具有较厚的岩石层.4.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存在一定的联系,该区1930年以来M≥6.0的强震震中在20-km深度(上地壳)上的投影大都分布在速度梯度带上,成条带分布.考虑到强震的余震区大都偏高速体一侧,似乎表明,高速体有高于周围介质的剪切强度,它可能起沿断裂带凹凸体的作用.强震震中在50+km深度(上地幔顶部)上的投影几乎都分布在低速区及其边缘,那里壳幔间速度呈过渡关系,是软流层顶部较浅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陆域磁性基底深度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起伏变化特征和沉积盖层的厚度变化对研究地质构造、能源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而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磁性差异,这就为利用航磁资料研究磁性基底深度提供了地球物理条件.本文集合了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30多年来编制的中国陆域30多个盆地和地区的磁性基底深度图以及补算的部分地区磁性基底深度,经过统一坐标系、统一比例尺之后编制了1/100万比例尺的中国陆域磁性基底深度图(成图比例尺为1/250万).研究结果表明,以E105°线为界,我国西部地区沉积坳陷区盖层厚度大,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西藏地区;东部地区沉积坳陷区盖层厚度整体上相对较薄,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华北南部盆地、四川盆地、南黄海—苏北盆地等,但最厚处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这些研究成果展现了我国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岩浆岩侵入岩体的深度变化特征,同时反映了沉积盖层的厚度和赋存现状,可直观了解各种类型的沉积盆地和沉积坳陷区的深度和范围,为寻找基底之上油气藏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8.
川西龙门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远震P波层析成像   总被引:31,自引:1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川西地震台阵记录到的远震P波走时数据和非线性层析成像算法,获得龙门山地区400 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为了适应川西地区复杂的地质结构,本文的层析成像方法采用了快速行进三维走时计算算法和Tarantola非线性反演算法.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三个不同地块构造差异及该区深部动力学特征.本文的研究表明:1)研究区地壳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区特征,松潘-甘孜地块和川滇地块岩石圈速度较低,四川盆地岩石圈速度较高,四川盆地的岩石圈厚度从南250 km向北逐渐减薄至100 km.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幔存在地幔上涌的特征.2)川滇地块和四川盆地仅是垂直接触关系,而在龙门山地区四川盆地前缘存在减薄的现象,并伴随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幔低速物质有侵入四川盆地岩石圈下方的特征,这显示了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和川滇地块的动力学关系的差异.3)以映秀为界,龙门山断裂带被从松潘-甘孜侵入的低速异常分为南北两段:龙门山南段和龙门山北段,汶川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均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在青藏高原向东挤压和地幔上涌的双重作用下造成松潘-甘孜地块隆升,由于汶川处于龙门山北段的最南端,应力容易在此集中.这些因素可能是汶川MS8.0地震的基本动力学背景.本文的结果不支持四川盆地的俯冲及层间流动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深地震测深揭示的华南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与华南地区有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达57条.本文收集该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利用保真能力强的三维克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了100°E~125°E,18°N~34°N区域内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地壳结构模型,分别探讨了华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地壳厚度空间变化特征、地壳属性、上地幔顶部地震波速变化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