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大地震前包含异常活动时段的地震序列全过程可以看作是非齐次油松过程的理论,详细研究了1988年11月澜沧-耿马大地震前(1980.1-1988.10)澜沧到腾冲地区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1985年4月-1988年4月全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澜沧向北延伸分别出现210km的M≥3.5和160km的M≥3.0的地震活动平静地段。因此,由南向北将全带划分为南区、中区、中′区、北区四个研究小区;②在包含主震和余震区的中区,主震前分别出现了持续时间长达42个月(M≥3.5)和32.5个月(中′区,M≥3.0)的异常地震活动平静,并在0.99和0.97的置信度水平上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③与此同时,在南区却出现了长达42个月(M≥3.5)的异常地震活动增强时段,其置信度可达0.95。然而在北区,于1985年9月结束了长达52个月的地震活动增强,置信度仅0.85,显然它是受1976年龙陵地震余震活动的影响,因为该区正好包含龙陵地震的余震区。  相似文献   

2.
滇西南黑河断裂带近代构造活动的初步研究1前言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7.6级地震,仅次于1970年通海7.7级地震,是省内18年来发生的第二个大地震。根据震时地面地质考察,结合航片、卫片解释,发现黑河断裂带有突出的近代构造活动的地质、地貌及其它新...  相似文献   

3.
杨继登  范杨 《华南地震》1998,18(4):41-49
分析了1995 ̄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 ̄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重复发生时地震学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静观  张喜玲 《地震研究》1997,20(4):357-364
通过地强震重复发生的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澜沧江以西3个地震区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波参数的动态追踪,发现在同一地震区重复发生的强震,震前的异常形态可以具有相惟性,反向变化的特征。如滇东北地区中小地震在1985年禄劝强震前的活跃和1995年武定强震前的平静;澜沧地震叶波速比月均值在1988年澜沧--耿马大震前的低值异常和1995年孟连西中缅边境大震前的高值异常。本同时以b值和波速比为例,讨论了强震  相似文献   

5.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澜沧-耿马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之前,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有一个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下降时段,震后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6.
滇西南地区龙陵—澜沧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延秀  袁道阳  梁明剑 《地震学报》2015,37(6):1011-1023
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断裂带位于地震活动强烈的滇西南地区, 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MS≥7.0大地震, 已知的历史地震破裂几乎覆盖了整条断裂带. 本文首先对滇西南地区主要断裂的最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然后通过该区域地震活动b值图像的空间扫描计算, 圈定出高应力集中区, 并结合历史地震和现今小震的分布情况以及晚第四纪以来断裂的活动强度、 古地震最晚离逝时间等定量参数, 综合分析龙陵—澜沧断裂带的未来大震危险性; 最后基于地震空区理论, 识别该断裂带存在的地震空区. 研究结果表明, 龙陵—澜沧断裂带内的龙陵、 永德、 沧源、 澜沧及孟连断裂中东段在未来10年内均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
用整体的观点、综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8年中澜沧、腾冲、洱源3个地震台单台波速比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自1983年始,远在250km以外地区发生的中强震、强震可澜沧地区波速比突变,其突变幅度随大震的临近和距离的逼近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澜沧—耿马地震短期和临震阶段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月君  陆远忠 《地震》1994,(5):78-83
本文主要分析了澜沧-耿马地震震前短临阶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包括b值、震群、临震的小震活动等,文中也简要回顾了大同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同时探讨了地震系列的算法复杂性在实际震例中应用的可能,表现为在时间分布上强震前大小地震的有序性增加,随机性降低的过程。目的是寻找强震前一定时空范围内,中期向短期阶段过渡及短临阶段普遍存在的地震活动图象的演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龙陵-澜沧断裂带双震型强震活动破裂模型讨论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瑞琦  虢顺民 《地震地质》1998,20(3):70-268
龙陵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是龙陵-澜沧断裂带上两次典型的双震型强震活动,但它们在地质构造背景、应力场分布、发震构造和烈度分布等方面却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龙陵地震发生在主要由花岗岩构成的地块内,地质构造比较均一;地震处在NNW向挤压的统一应力场中;两主震的发震构造走向和两个Ⅸ度区长轴近于直交。澜沧-耿马地震发生在一古板块边界附近,震区构造复杂,耿马7.2级地震和澜沧7.6级地震发生于不同的应力环境中,发震构造和极震区长轴近于平行,呈斜列状分布。通过对龙陵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双震型强震活动的共轭型和牵动型两种破裂模型,并对各自的特点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澜沧-秋马Ms7.6和Ms7.2地震前每一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计算发震概率,利用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的关系。分析了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Ms7.6和Ms7.2地震前这种信息熵变化的特点。地震前,出现了明显的减熵有序变化。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和余震序列特征。发再震前一年,震中区及其所在的思茅、普洱地震带地震活动平衡,而与其相邻的耿马、澜沧震带地震活动增强,表现出与该地区往中强震之前不同的地震活动特点。余震序列各项参数则表现主余震型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赵洪声 《内陆地震》1991,5(3):206-215
构造运动强烈、不断发生强震的云南地壳,可能经常有部分区域处于不稳定状态,外力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对地震活动显示出明显的调制效应。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7.2级大地震前的大量观测资料表明,云南地区,特别是澜沧—耿马附近地区又再次出现了类似1970年通海7.7级、1974年大关7.1级和1976年龙陵7.4级大地震之前,曾发生过的那种地表涝旱剧变和大气压力巨涨落现象。这种震前的外部异常扰动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在对应地震上也显示了很强的应验性,故其很有可能在云南未来7级大地震的监视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震区野外考察和分析总结本组地震破裂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根据震区的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和弹性理论,从现代构造运动的观点,探讨了本组地震破裂的成因,尤其是两次主震在破裂方面的联系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自1985年至1989年,震区以2.1厘米/年的平均速率向北37.4°东方向水平推挤了0.64米;②与此同时,它还兼有绕铅垂铀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其平均角速度为9.4×10^-8度  相似文献   

14.
用整体的观点、综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8年中澜沧、腾冲、洱源3个地震台单台波速比(简称波速比)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自1983年始,远在250km以外地区发生的中强震、强震可引起澜沧地区波速比突变,其突变幅度随大震的临近和距离的逼近而增大。对波速比突变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并对波速比突变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其物理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马文涛  周挚 《地震研究》1994,17(1):16-23
本文使用中国CDSN长周期数字资料,采用理论地震图试错法,确定了1988年云南澜沧7.6级强震的震源机制参数,改进Kikuchi方法,计算出震源破裂时间过程函数,讨论了该地区发展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16.
黄永祥  黄浩雄 《地震研究》1998,21(2):196-204
本根据云南深井精密地温观测网的实测值,求得震前(1988年10月1日-28日短临变温场;参照张之立热应力模型解析法,同时采用热力差分有限元法;详细计算与展示了震前热应力场与本次地震的关系。经研究表明:91)该次地城前出现了强烈的热异常,其最大热异常梯度带位于未来强震区(澜沧-耿马)附近;最大热异常时段出现于临震前(1988年10月1日-28日)。最大热异常梯度带的变温值-浅层(200m左右深处的  相似文献   

17.
地热涡合并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的地热涡活动,研究了地热涡活动与唐山大地震的关系,追踪了有关地热涡的发展演化史及其合并活动对有关地震的影响.研究表明,唐山大地震前我国大华北地区有巨大的地热涡群活动,与邢台地震前地热涡的成群聚集类似,并且同样在地震爆发前发生地热涡合并.这一现象是大华北地区强地震发生的重要前期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定义了地震活动模糊熵概念,计算了唐山地震前地震活动模糊熵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发现唐山Ms7.8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模糊熵值下降,唐山Ms7.8地震发生在地震活动模糊熵值较低的地方,这符合大地震前震源区地震活动从无序趋向有序的规律,地震活动模糊熵反模糊因子与震群活动熵统一起来,比震群活动熵更突出地反映地震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M-t图,频度图,震中分布图的细致分析以及相关地震的统计分析指出祁连山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由东向西迁移特征以及与唐古拉山西段及澜沧,孟连地区地震活动相关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的地震构造研究中,注重了那些继承活动的断裂带.但在与现今区域地质环境和应力场性质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还有正在产生的新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由地震活动揭示出的北东向唐山-河间-磁县和北西向腾冲-耿马-澜沧两条地震带,对应的正是新生断裂带.为示区别,称其为新生地震构造带.以这两条地震构造带为例,从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方面论证它们的存在,初步分析它们的特征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