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季风与贵州的雨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恕 《气象学报》1965,37(1):96-106
本文利用1944—1962年气象资料,对贵州季风特征和雨季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划分雨季标准和季风分类的意见,并初步确定了贵州季风进退和雨季始止日期。对季风与自然天气季节以及季风与贵州旱涝的关系,也作了初步的整理,以供日常中长期天气分析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亚洲季风建立及其中期振荡的高空环流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主要通过对100毫巴散度场、高度场和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场的分析,着重讨论了1979年整个亚洲季风区季风建立及其振荡中的高空环流特征。发现南亚高压周围不同部位的高空辐散场的建立导致了这些地区夏季风的建立,且南亚高压脊线中部和东部散度场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从而使得印度季风有与长江流域梅雨同时开始而与华南雨季降水反位相的特点.在东亚,南亚高压外围东风对于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具有很好的指示性。在印度,伊朗高压(南亚高压环流的一部分)外围的东北气流对于印度季风的爆发具有指示性。100毫巴若干地区高度场和亚洲季风区域大范围水汽输送场的40—50天振荡清楚地显示出向东向北移动,而20—30天的散度场的振荡在印度季风爆发后则有系统地向西移动.   相似文献   

3.
应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位涡分离反演等方法,对华南沿海2011年7月15—18日持续暴雨过程中季风槽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暴雨发生期间季风槽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的机理及其对季风槽维持发展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季风槽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于弱斜压性环境中,大多在槽东西两端涡度中心区发展最强。南侧盛行的西南低空急流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了对流发展的“可维持性”条件,是对流得以组织发展成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重要原因。涡度收支诊断表明,季风槽气旋性涡度生成主要由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辐合引起。位涡分离反演结果证实,季风槽气旋性环流增强主要由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相关的扰动位涡造成,并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加热峰值高度升高而向上发展,是大尺度环流对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动力响应的结果。在季风槽东西两端,由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强烈且持续,具有更高的加热效率,引起的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最为明显。其结果可引起中尺度对流系统西南一侧向北非地转风发展,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增强西风,维持低空急流的发展,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条件。这些都说明季风槽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相互作用在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持续暴雨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夏季风活动异常与对流层上层涡度收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ECMWF200hPa1980-1986年格点资料(u,v),利用距平涡度方程对季风年际异常的形成和维持机制作了涡度收支方面的仍断。结果指出:亚洲季风区上空年际异常流场的涡旋特具有明显的季风振荡变化;不同年份及不同区域,涡度方程各项所揭示的变化特征不尽相同;距平涡度方程中各项的月平均值在旱涝年间的大陆上空其符号或数值大小有明显的差别;气平均季风环流在年际异常扰动的维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梅雨  相似文献   

5.
应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位涡分离反演等方法,对华南沿海2011年7月15—18日持续暴雨过程中季风槽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暴雨发生期间季风槽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的机理及其对季风槽维持发展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季风槽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于弱斜压性环境中,大多在槽东西两端涡度中心区发展最强。南侧盛行的西南低空急流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了对流发展的"可维持性"条件,是对流得以组织发展成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重要原因。涡度收支诊断表明,季风槽气旋性涡度生成主要由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辐合引起。位涡分离反演结果证实,季风槽气旋性环流增强主要由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相关的扰动位涡造成,并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加热峰值高度升高而向上发展,是大尺度环流对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动力响应的结果。在季风槽东西两端,由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强烈且持续,具有更高的加热效率,引起的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最为明显。其结果可引起中尺度对流系统西南一侧向北非地转风发展,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增强西风,维持低空急流的发展,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条件。这些都说明季风槽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相互作用在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持续暴雨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季风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区域季风和全球季风的分布依赖于季风的定义。基于“季风是热带大气水汽中心随越赤道气流向赤道外季节扩展”的定义总结并讨论了东亚季风的区域特征、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和全球季风的分布以及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最后对季风研究的潜在方向作了适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2001年夏季风活动与我国南方暴雨某些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GMS TBB资料对2001年亚洲夏季风活动作了诊断分析,得到中南半岛和我国南海共经历了3次季风爆发过程,且强度都强于历史同期水平;揭示了印度—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以及我国南海3个季风区季风爆发与间歇的特征。分析了季风对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次(6月上旬至中旬初、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末)暴雨过程的影响,指出季风爆发及其与北方南下冷空气的结合,是造成东南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强降水的必要条件,从而为该地区强降水过程预报提供某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梯度风原理和大气热力学原理,采用了不同的物理量进行分析,对原划分的季风区域作了科学的合理的修正。分析结果使我们对季风的成因、季风天气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且对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性质差异也更清楚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印度西南季风和我国东南季风的建立,讨论高层季风和低层季风与梅雨量的关系,并对东经120度逐日经圈环流进行分析,发现在我国东部夏季存在一个600—1000公里范围的季风垂直环流(方向和哈特莱[Had1ey]环流相反),自南向北移动,它的升支恰好对应一条东西向雨带,初夏移至江淮地区就是梅雨。由于它的空间尺度较小,在较长时间的平均图上不易发现。还通过l965年和1969年的个例分析指出:季风垂直环流强的年份当年梅雨也明显,反之,季风垂直环流弱的年份当年梅雨也不清楚,本文还指出青藏高原前期的热力状况对季风有很大影响,同时发现中纬度冬季西风强度与夏季环流、梅雨期雨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STI),以及定义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群发标准,分析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TC群发活动的影响,研究了TC群发与季风槽的关系。结果表明,孟加拉湾—西太平洋的近赤道地区有两支主要的对流区,分别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和孟加拉湾东南部。10~20 d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周期是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的主要周期,大部分年份QBWO占原始序列的方差贡献达20%以上。QBWO的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强度变化较大,80年代之后变化较小。根据定义的TC群发标准,发现1990年6—9月西北太平洋地区共有4次TC群发过程,都发生在低频对流活动的湿位相。分析对流活动干位相—湿位相—干位相的演变,发现TC的群发期集中在湿位相,湿位相期间大气低层为低频气旋性环流,较强的正涡度有利于初始涡旋扰动的形成和发展,为TC群发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场。根据定义的季风槽强度指数,发现季风槽强度与TC群发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由于季风槽的活跃使得对流活动处于湿位相期,同时季风槽区提供了有利的正涡度条件,促使TC群发活动产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ECMWF以及OLR资料,分析印度和东亚两个季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一个关于南亚季风系统双周振荡的机制。机制的主要内容是:(1)南亚季风系统的双周振荡以澳大利亚高压为启动系统,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北半球;(2)印度季风槽的振荡通过自西向东传播影响ITCZ,使两者活动存在一定的位相差;(3)季风向大陆的水汽输送制约着东亚副热带地区环流系统的变化,影响到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最终通过东亚季风环流圈影响澳大利亚高压。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systems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is analyzed using U.S.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reanalysis and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bsystems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changes of intensity over the same period show that weak large-scale Asian monsoon, Southeast Asia monsoon and South Asian monsoon are associated with strong East Asian monsoon and decreasing rainfall in related areas. And when the large-scale Asian monsoon is strong,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monsoons will be strong and precipitation will increase. While the Southeast Asia monsoon is strong, the South Asia monsoon is weak and the rainfall of South Asia is decreasing, and vice versa. The various subsystem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for all periods of intensity changes.  相似文献   

13.
南亚地区季风与邻近海域海温相互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中利用简化的海 气耦合模式及低谱方法和多平衡态理论 ,讨论了南亚地区冬夏季风与邻近海域海温季节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 :(1)冬季风较强时 ,冬季海温较低 ,翌年夏季海温也较低 ;反之亦然。夏季风较强时 ,夏季海温较高 ;反之亦然。夏季风强弱对冬季海温的影响不明显。 (2 )海 气相互作用使南亚冬季风和夏季风都加强。海温经向梯度使冬季风加强 ,而夏季风减弱。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变差度诊断分析,分析讨论了亚洲夏季风建立及前后(4月1日至6月30日)气候风场变差度的时空特征,发现北半球在4月10日和21日、5月15日和31日、6月11日和28日分别有6次大气环流大调整;变差度的大值区则均位于广义季风区;变差度确实是诊断大气环流调整和研究广义季风的客观定量工具.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该6次环流大...  相似文献   

15.
高原季风强弱对南亚高压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马振锋 《高原气象》2003,22(2):143-146
分析了高原季风强弱对夏季南亚高压活动和三峡库区旱涝的影响,揭示了如高原夏季风偏强(弱),育藏高原上空及其以东地区100hPa南亚高压也偏强(弱),位置偏北偏东(偏南偏西)。高原季风强年,南亚高压脊线6月北跳比多年平均早1候,8月南撤晚1~2侯;高原季风弱年。脊线北跳晚1~2候,南撤早1候。同时显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年,5~6月三峡库区降水随着南亚高压脊线北移而增多,7~8月三峡库区降水减少;高原夏季风弱年,主汛期前期库区降水少,后期降水略有增多。  相似文献   

16.
2001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燕 《气象》2002,28(4):25-28
全球气候仍持续偏暖。亚洲大部出现异常冷冬,许多地区遇到数十年未见的风雪严寒;美国冬季也连续遭受暴风雪袭击。东亚、南亚、中亚有西亚发生了大范围的持久干旱,南亚、东南亚夏季暴雨频繁,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欧洲、非洲及南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导致不同程度的洪水,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北大西洋飓风较常年显著偏多,西北太平洋台风也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17.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model outputs of the South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variability and their tele-connections are investigated using historical simulations (1861-2005) and future projections under the RCP4.5 scenario (2006-2100). Detailed analyses are performed using nine models having better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cent monsoon teleconnections for the interactive Asian monsoon sub-systems. However, these models underestimate rainfall mainly over South Asia and Korea-Japan sector, the regions of heavy rainfall, along with a bias in location of rainfall maxima. Indeed, the simulation biases, underestimations of monsoon variability and teleconnections suggest further improvements for better representation of Asian monsoon in the climate models. Interestingly, the performance of Australian Community Climate and Earth System Simulator version 1.0 (ACCESS1.0) in simulating the annual cycle, spatial pattern of rainfall and multi-decadal variations of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over South and East Asia appears to more realistic. In spite of large spread among the CMIP5 models, historical simulations as well as future projections of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dicate multi-decadal variability. These rainfall variations, displaying certain epochs of more rainfall over South Asia than over East Asia and vice versa, suggest an oscillatory behaviour. Teleconnections between South and East Asian monsoon rainfall also exhibit a multi-decadal variation with alternate epochs of strengthening and weakening relationship. Furthermor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features such as South Asian monsoon trough and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depict zonal oscillatory behaviour with east-west-east shifts. Periods with eastward or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Mascarene High, intensif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upper tropospheric South Asian High are also projected by the CMIP5 models.  相似文献   

18.
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   总被引:72,自引:5,他引:67  
利用中国194站1961~1995年日降水资料及NCEP1979~1997年候格点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地区自春到夏的雨季开始分布。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自春到夏存在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和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前者于4月初开始于华南北部和江南地区,随后向南和向西南扩展,于4月末扩展到华南沿海和中南半岛,这个雨带主要是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转向的SW风以及南亚地区冬春副热带南支西风槽中西风汇合而形成的,是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后者是南海热带季风爆发后使原来由江南移到华南沿岸的副热带季风雨带随副热带高压北进而北进,前汛期雨季进入盛期,江南出现第二次雨峰,形成梅雨期和江淮及华北雨季。同时,热带季风雨带也自东向西传播到达南亚地区而形成热带季风雨季。还讨论了1998年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指出南海夏季风爆发期的季风由副高北侧形成的新生气旋进入南海造成南海中部西风和南海越赤道气流转向的SW季风加强汇合而形成,因而是东亚季风系统中环流系统季节变化造成的,和印度季风无关。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阿拉伯海仍由副热带反气旋控制,南亚仍是上述副热带反气旋北侧NW风南下后转向的偏西副热带气流所控制,索马里低空急流仍未爆发,赤道西风并未影响南海。  相似文献   

19.
文中采用时间域的带通滤波方法和合成分析技术,通过对1981年夏季月份OLR资料的准40天和准双周振荡的对比分析得到:(1)南亚季风区普遍存在准40天和准双周振荡,季风的活跃和中断要受其影响。(2)江淮流域到日本地区和南海到西太平洋地区OLR的分布是反位相的,它表明只有当南海季风槽断裂时,热带西南季风才能进入东亚大陆,这时大陆的季风雨较强。(3)OLR的分布表明,东亚大陆和印度北部平原季风雨的活跃与中断,对准40天振荡是同步的,而对准双周振荡是反位相的。(4)东亚大陆季风雨活跃与中断位相的转变,准40天振荡是从南海扰动中分裂出一块向北移动引起,而准双周振荡则是来自印度北部平原的季风扰动有规律的向东移动引起。   相似文献   

20.
亚洲季风季节进程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归纳了不同时期随着观测资料的更新对亚洲季风季节进程的若干认识。南海季风试验前,研究认识了东亚季风系统与南亚季风系统的区别。南海季风试验后,对季风进程有了更多的认识,江南副热带雨季开始于4月初,中印半岛热带雨季开始于4月底,南海热带雨季突然建立于5月中旬,都具有半年际的干湿转换。南海中部季风爆发后,亚洲季风在南亚、青藏高原东侧和东亚-太平洋地区全面爆发并由南向北推进。利用近年来高分辨率资料并考虑热带地区半岛陆海地形与热力的影响,认识到亚洲存在5个夏季季风槽与降水相联系的系统,它们分别是西南亚(阿拉伯海)夏季热带季风、南亚(孟加拉湾)夏季热带季风、东南亚(南海)夏季热带季风、西北太平洋夏季热带季风和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