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进军1984年11月20日考察队乘"向阳红10号"从上海起航。船一出长江口,我们生物小组就开始工作。航行中考察队并没有安排观测项目,我们只是觉得一个多月的航行不能只当乘客。从上海到南极考察的出发地——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是一条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穿越太平洋的大剖面。中间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是了解某些海洋参数大尺度分布特征的好机会。由于船以18节每小时的速度航行,只能采取表层海水做一些分析。每天早晚两次,这样单程就获得了近70个测点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2,(10):7
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完成考察任务后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93天,实现了我国北冰洋科学考察的多个"首次"。本航次航行18600余海里,"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  相似文献   

3.
车忱 《海洋世界》2005,(6):23-23,26,27
1895年4月24日,乔舒·斯洛坎驾驶着他的“斯普雷”号单桅帆船从波士顿启航,开始了长达3年的环球航海,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完成单人环球航海的人。100多年后,另一条名为“斯普雷”的小船又书写了新的历史。新“斯普雷”号是世界上第一条无人驾驶水下航船(AUV),它穿越湾流的行动证明了用这种船进行长途水下航行的可行性,并为海洋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看上去像一架滑翔机,船体用铝制成,总重约55千克,全长2米,呈橘红色,翼展1.6米。2004年  相似文献   

4.
通航环境是决定船舶北极航行安全的关键因素。针对北极地区通航环境的复杂性与危险性,对北极地区整体通航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通航环境评估模型,进一步实现了模型的验证。其中,水文环境、助航及信息情报环境对北极地区安全通航影响最大。该研究为北极地区航行安全以及航线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苏联科学院“勇士号”所进行的海洋调查工作是举世闻名的。为完成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科学任务,这艘船航行了几千海里,最后一次航行是在太平洋。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H.舍索也夫领导了这次调查工作。 他说:苏联科学家用“勇士号”进行了四次航行。最后—次是在太平洋的北部,历时160天,航  相似文献   

6.
从亚丁到芒格乐尔在“雪龙”号船离开亚丁港驶入印度洋时,正逢印度洋季风期。此时的印度洋洋面上,一个接着一个的气旋横挡在我们的航线上。我们刚刚驶入阿拉伯海主机2号缸套出现故障,望不到头的长波涌浪,不停地向船击来。我们只好封缸航行。封缸后航速下降到6节,无力抵住排山倒海的涌浪。我们被迫改变航线,向印度孟买港方向驶去。经过十多天艰苦航行才到达孟买港外。“雪龙”号船抛锚修理更换缸套。可  相似文献   

7.
1888年南森从东到西穿越格陵兰冰盖。1893年-1896年南森率领“前进”号在北冰洋中漂流。  相似文献   

8.
海洋人物     
诺尔 ,O.van( Olivier van Noort( Noordt) ,约 1 559~ 1 6 2 7)荷兰最早的环球航行舰队司令。 1 587年到鹿特丹 ,1 598~ 1 6 0 1年首次横渡太平洋。 1 598年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两城市合作 ,联合派遣 4艘东洋贸易船。在从太平洋到亚洲航行时任司令。船队穿越麦哲伦海峡 ,1 6 0 0年 1 0月抵菲律宾 ,经瓜哇岛西行 ,绕过非洲南端 ,于 1 6 0 1年 8月回到荷兰。之后 ,作为荷兰舰队的顾问 ,其航行记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维维亚尼 ,V.( Vincenco Viviani,1 6 2 2~ 1 70 3)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生卒不详。加利略最后一名学生。 1 6 43年与 …  相似文献   

9.
1987年4月底,北方远洋公司"安江"轮(化名)在英国伦敦港卸完货后,突然接到公司要该轮立刻启航去美国新奥尔良装小麦回国内的加急任务,而且要求走高纬度,特别提醒注意北大西洋这个季节冰山的浮动。这个季节北大西洋大圆航行,被航海者称为是死亡之旅。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英国皇家"泰坦尼克"号豪华邮轮首航去纽约,在离开欧洲最后一个港南安普顿,航行至北纬49°、西经41°,距纽芬兰260海里处碰上  相似文献   

10.
孙洁 《海洋世界》2012,(4):18-21
他们隔海相望。隧道穿越海底,从这座岛到那座岛,从海这边到海那边。从上野开出的夜行列车,走下来的时候。青森站矗立在雪中,回去北方的人群。大家都默默无言,只听到海浪波涛的声音。我独自走上渡船,看见快冻僵的海鸥。不禁掉下泪来啊,津轻海峡冬景色。  相似文献   

11.
翟兆锋 《海洋预报》2000,17(3):49-53
1998年10月,笔者随船从南海北部拖“渤海四号钻井平台”去大连,在南海航行期间,恰好有9809和9810号台风活动,对拖航带来一定威胁。笔者对当时的天气形势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后,发布了准确的预报并提出正确的防风建议,使拖航任务得以安全顺利地完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某船在返航途中的一次强冷空气南下天气过程以及0724号台风米娜在菲律宾以东洋面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准确的预报了强冷空气影响东海海域的时间和台风的移动路径,分析了它们对船舶的影响,提出了某船的最佳航行路线,使某船在台风转向北上之前穿越台风活动区域,强冷空气爆发南下影响东海海域之前抵达长江口锚地,成功地规避了两个主要天气系统引起的大风大浪对船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京唐港,原称唐山港,即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到的“北方大港”。京唐港始建于1989年,1992年正式对国内通航,1993年与北京市达成协议合资建港,易名为京唐港,并于同年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籍船舶开放。目前,京唐港拥有8个万吨级泊位(其中3.5万吨级泊位1个,回.5万吨级泊位7个),年综合通过能力780万吨。自1993年对外通航以来,京唐港吞吐量以每年76.82%的速度迅速增长,在我国沿海港口中增长速度仅次于营口港。1996年港口完成吞吐量450万吨,居全国沿海港口第23位。1997年因受东南亚经济危机影响,出口量锐减,港口完成…  相似文献   

14.
洋底地质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8年以前,研究洋底地质学的手段主要是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地质学.1968年,联合海洋研究所深部取样组织(JOIDES)成立,并在同一年发起开展深海钻探计划(DSDP).从1968年到1983年,格拉玛挑战者号钻井船做了多次环球航行,在96个航次中总共完成了624个钻孔.这些工作使海洋地质学发展成为一门可以与大陆地质学并驾齐驱的学科.现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深钻或直接研究深海岩芯来验证早先根据地球物理调查提出的各种理论推测,钻探本身还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这些新数据、新思想和新结论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海洋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试图就我们在深海钻探计划实施15年以后获得的主要成果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5.
对水下多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的编队协同控制和队形重构技术进行研究是水下AUV系统协同完成作业任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人工物理法通过设定虚拟的物理力完成机器人速度和方向信息的计算,并根据结果进行实时控制。由于分布式具有对水下传感信息和通信的依赖度较低的控制特点,因此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可扩展的水下多AUV协同控制中。本文采用人工物理法完成多AUV的队形协同控制,研究了7个AUV采用人工物理法保持六边形队形,进行编队控制穿越障碍区间,AUV通过传感器探测外界环境,获得相关环境信息并确定障碍物的位置;AUV编队在穿越障碍区间时转换为一字队形,并采用边界检测法,沿边行走绕过障碍物;在穿越障碍区间后,AUV编队再次转换为六边形;依据判决条件完成多智能体控制的模态转换,进行队形重构。仿真结果证明本章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并具有较好的适时性与柔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北极东北航道6个关键海峡为研究目标,构建东北航道自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海冰融化背景下北极东北航道航行安全问题,引入犹豫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主观权重、采用粗糙集思想来确定客观权重,集成得到组合权重。基于所建风险分析模型,对其中3个关键海峡的自然环境风险进行了量化评估和时空特征分析,同时计算了2013年8月份6个关键海峡的风险度,模拟了一条最优通航线路并与同时期永盛号轮船的实际航行线路进行了比对。研究表明:(1)2000-2014年东北航道3个关键海峡自然环境风险均呈现减小趋势,红军海峡自然环境风险减小趋势最大;(2)对比3个海峡海峡自然环境风险度,德朗海峡最低,维利基茨基海峡次之,二者均适合通航;红军海峡风险度最高,且不适宜通航;(3)模型模拟路线与实际航线较吻合,对实时航行路线的选择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潜龙一号"是我国2011年启动研发的6 000 m级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用于深海海底锰结核探测,是"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由于潜深大,AUV在未知大深度水域航行时,一般需要2~3次下潜才可完成预定深度航行配平要求。研发了"潜龙一号"使用的单向浮力调节系统,在陌生水域进行初次下潜时,将浮力调节装置搭载于"潜龙一号"外部,在航行深度进行自动浮力调节,通过浮力调节,单次便可实现预定下潜深度的最优化配平,并可同步开展该深度下的探测任务。实现了在未知海域、大潜深探测过程无需进行配平的目的,极大提高了"潜龙一号"AUV使用的经济性和方便性。该系统具有功能独立、体积小、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该工作对大潜深航行器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开发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动态·信息     
凯旋“大洋一号”船完成南海综合海试任务11月16日上午10时,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完成第18航次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暨南海综合海试任务后胜利返回青岛,受到了热烈欢迎。“大洋一号”船此次任务分两个航段,历时189天,航行26000多海里。期间,于8月5日完成DY115-18航次大洋科考  相似文献   

19.
南极考察航线选择和灾害性天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胡胜利 《海洋预报》1995,12(2):74-78
根据近几年对南极考察船在南大洋西风带所遇到强气旋大风大浪灾害性天气系统分析,找出气旋在南大洋移动强度变化规律,选择考察船穿越西风带最佳航时,其中最佳时段有二个:一、高空西风带气流比较平直无大槽大脊,地面无大气旋发展东移;二、大气旋过境后,从气旋后部穿越西风带,在两个气旋之间航行。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北极航道的全面开通成为可能。受航道内冰情与气象海洋等综合因素影响,航道航行存在较大风险。本文主要基于北极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观测结果,综合风速、温度、能见度与水深等数据信息,利用权重和风险等级划分法建立了无破冰能力船只在北极航道航行风险评估体系,计算得到日平均航道航行风险度。通过与“雪龙”号科考船在西北航道航行线路与航道航行风险度比对,发现“雪龙”号科考船均沿低航行风险度航道航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北极航道航行风险评估体系计算日平均北极航道航行风险度是可行的,可为极地科考或航道选取提供准确的航行风险评估信息,对积极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