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要回顾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的由来与发展;讨论了组建广东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对策;提出救援队建设的原则和形式,探讨今后地震救援事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大震后及其强余震结束后,地震紧急救灾工作告一段落,重建家园与恢复生产问题则提到议事日程。为了既经济合理而又能抗御今后的地震,本文首先讨论了重建家园的基本烈度评定的对策,包括最大地震的强度判定、几十年至百年内大震区地震强度上限的确定,以及最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强度等三个方面;然后提出了重建家园与恢复生产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紧急救援有关问题的探讨与思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首先简要回顾了紧急救援的发展过程;简述了与紧急救援有关的一些概念;讨论了城市搜索与救援、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两个概念的由来和区别;回顾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设计并提出了地方救援力量建立的原则。最后是关于紧急救援未来发展的思考,并对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是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本文通过救灾工作事例概述了震后的自救互救,抢救压埋人员,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空中与地面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通讯工程等的抢通与修复,安置群众生活,社会治安,现场地震工作,以及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对策。实践表明,强烈地震突然发生后,灾区军民迅速采取自救互救等应急行动是有效的。对如此严重的地震灾害迅速由国家采取对策,组织大规模救援工作,对及时控制灾情,保持社会安定和保障群众生活,恢复经济,加快重建步伐等是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的众灾之首,对震后灾情时空分布的快速认识以及紧急应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目前灾害应对领域与政府工作的热点。地震灾害研究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涉及构造地质学、社会学、灾害学、公共管理和危机管理等众多领域,必须在多学科综合的框架下,研究“地震-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应对”这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但目前地震灾害时空分布研究的尺度对一次特定地震紧急处置的应用价值有限;构造地质学研究地震发生发展规律,偏重于地震灾害的自然属性,而在震后应急救援中的应用研究比较薄弱;地震紧急救援的指挥布局等也未进行详细分析,缺少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地震灾害概况和减灾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地处濒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汇部,活动构造十分发育,有史以来就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和受地震灾害威胁最大的国家之一。本文从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角度,简要地回顾中国的地震灾害以及为减轻灾害所进行的地震预报、抗震防灾和地震救灾工作,并对未来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7.
简要地介绍了国际、国内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的做法和现状,提出了建设广东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体系的思路、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有关农村地区防震减灾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造成农村地震灾害的多种因素,从地震监测预报、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农村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规划部门的作用、加强民房的抗震防震措施以及地震紧急救助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农村防震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地震灾害预测与评估系统设计及实现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的基础之上,融合近些年工程地震和震害预测研究成果。建立了四川省地震灾害预测与评估系统。该系统可对发生在四川省境内的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和灾民安置人数及经济损失,快速高效地做出科学意义的预测与评估,其结果可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部署紧急救灾工作和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毁灭性的大地震是一种极可怕的天灾。在古代,地震被列为“灾祥”事件,是获罪于天的惩罚。科学发达后,人们逐步在认识地震。在地震发生前后,人们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预测预防和救灾的措施和方法,减轻了灾害的损失。地震对策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即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研究减轻地震灾害、以获取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战略和战术。它包括震前预测和预防、震时和震后早期救灾措施和震后晚期恢复重建三个方面的内容。地震对策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震本身的运动特征及其所造成的直接破坏;二是人与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反应,即“地震社会学”。这二者都是亟需长期深入研究的科研课题。由于地震的科学预测尚未成熟,地震对策还是一个新课题,尚需积累更多的经验,作更深入的研究。本书借助于半经验的研究,总结了我国近20年来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经验,较系统地提出震前预测和预防、震后救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地震对策,它是我国第一部地震对策的论述,是开展防震救灾工作的实用参考书。  相似文献   

11.
2003年中国地震救灾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3年,中国地震灾害救援取得巨大成就。中央地震应急资金在震后1~2天拨付到灾区,大大增强了地震救灾的能力;救灾物资走向标准化;建立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地震紧急救援队开始发挥作用。但在救援物资调度上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2.
简要回顾了江苏地震灾害的基本情况,介绍了该地区地震灾害的特点,从加强开展地震科普教育,加强农村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和施工质量的建设、地震紧急救助体系建设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震灾害时间进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景来  杨子汉 《地震研究》1997,20(4):424-430
人们用各处方法、试图在震前对未来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测,尽管考虑到各咎因素,如地震灾害与震级、烈度、人口密度、伤亡与房屋倒塌、场地、发震时间和地区性指数等关系,但是震后的实际地震灾害往往与震前预测的情况有很大出入。地震发生后,对灾害的发展趋势如何评估,是地震救灾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它不能等到数天的报告才来决策救灾问题,到那里将会贻误救灾时机。阪神地震对灾情的错误评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部署救这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唐山开滦煤矿抗震救灾的经验和教训为基础,初步探讨了矿山地震灾害的特点、矿山地震灾害与天然地震的关系,同时提出了矿山地震灾害的震前预防、震后救灾和震后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预防”转化的热门课题。本文回顾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地震小区划的城市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城市用地类型的城市地震易损性评价方法以及基于专家打分法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方法。最后设计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流程,并给出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算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轻地震灾害工作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治 《中国地震》1991,7(1):20-24
本文介绍了中国近期地震预报经验系统化、程序化、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的若干重要进展,论述了如何加强政府在减轻地震灾害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并针对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对我国救灾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震应急对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从地震灾害学理论和地震应急工作需求出发,讨论了应急工作的内容和层次,提出了应急目标和应急资源的定义;并对城市地震应急对策支持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模块、数据库、模型库以及系统的实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地震监测是一个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因此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前能够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在地震灾害突然袭击时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救灾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录保存好历次地震震动持续时间对于研制减震器各种工程性防御设施、设备、仪器和各种应急、救助装备以及在震时、震后采取各种有效的救灾行动等都将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各测震台网在地震发生后不但要记录保存地震“三要素”,还要作好地震震动持续时间的记录保存工作应重视记录保存历次地震震动的持续时间$镇江市地震局@黎建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震局代表团赴欧洲进行紧急救援工作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尽快落实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之一--“紧急救援”有关工作的开展,加速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建设,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岳明生率11人代表团于2001年8月访问了瑞士、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对这些国家在紧急事务管理、灾害紧急救援组织与运作、救援装备的制造与配置及救援队培训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关键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地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地震系统总任务:“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我们必须进行综合防震减灾工作.综合防震减灾是由“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几部份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防震减灾工作除了“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以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外,“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