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翟兆锋 《海洋预报》2002,19(2):47-53
本文主要介绍了2000年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在中山站进行气象考察期间,用获得的现场观测资料,对中山站地区的气温、气压、大气湿度、风向风速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与中山站过去十年的气象要素平均值进行对比,得出了2000年中山站地区气温偏高、大风日数和日照时数多、海冰解冻早等特点,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气候概况。  相似文献   

2.
胡胜利 《海洋预报》1997,14(3):65-70
本文以第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在中山站气象观测和天气分析预报资料收集情况,对中山站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统计,并与建站以来历次考察队在中山站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得出了1995年中山站天气比历次观测年份异常,在1~5月份天气特点雪多,阴天多,日照短,7月份气温异常高,月平均气温比一般年份要高出9.8℃,大风日数28天,极大风速达47.2m/s。  相似文献   

3.
姜德中  钱平 《海洋预报》1993,10(2):33-39
在南极中山站进行首次气象考察,主要开展了地面气象观测,日常气象预报,海冰分布及海冰厚度测量等工作。 地面气象观测的项目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云量、风向风速等。我们将地面观测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邻近的外国站多年平均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得出了1989年中山站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的特点 利用中山站当时现有的仪器设备,逐日接收了由苏联青年站播发的地面传真天气图,高空500hPa天气图,卫星云图分析等资料。首次开展了中山站地区夏、冬两季天气预报。并总结分析了西风带中极地气旋影响中山站时的路径特点,初步探讨了东南极下降风的发生及其强度变化的基本规律。这些资料对从事南极考察的气象专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翟兆锋 《海洋预报》2008,25(1):41-46
本文主要介绍2006年中国第二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中山站越冬气象考察期间进行地面气象常规观测,从取得每日四次的观测资料中,对该地区的气压、气温、风、相对湿度、日照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历史(1989~2005年)平均资料进行对比,可以大致看出中山站地区的气候概况,得出2006年一些天气特点,将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气候概况,对南极科学考察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极中山站天气系统和气象要素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胜利 《海洋预报》2001,18(1):34-39
本文分析了南极中山站建站以来(1989-1999年)天气资料,对气温、风速、湿度、气旋等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统计,获得了中山站的气候特点和历年年平均气要素分布特征,造成中山站暴风雪、大风、寒冷等灾害性主要天气系统有:南极大陆冷高压、极地气旋、东移锋面扰动、南极下降风。  相似文献   

6.
李凯 《海洋预报》2011,28(5):82-88
利用第25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的中山站海洋、气象考察资料,结合中山站过去2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中山站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同时围绕互联网络带来的预报手段的进步、预报能力的提高等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天气预报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南极中山站的越冬观测平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2010年起,在中山站附近海域选取固定海冰观测点,陆续布放各种自动化观测设备,初步建立海冰综合观测系统,开展常规气象要素、辐射、涡动通量、积雪和海冰温度、厚度、海水温盐等多要素的业务化观测。目前每年度的现场观测始于南半球初冬,即3—4月份,持续时间一般为8—10个月,自动观测要素的采样频率一般为1 min,人工观测要素的采样频率一般为7 d。结果表明:获取的高精度、长时间序列的现场数据可以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南极海冰数值预报和雪龙船海冰服务保障等工作中,初步解决了极地海冰预报保障对现场海冰观测数据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平潭大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潭是福建省最大岛屿,处于东亚季风区,是东、西风带交替影响的过度区,其气候季节性特征明显。通过对平潭站1953年建站到201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平潭年大风日数递减趋势明显。通过平潭沿海自动站与本站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不论是偏北还是偏南风,沿海自动站的风速都大于本站观测值,说明平潭本站风力已经不能真实代表平潭沿海风力。经过仔细研究,进一步总结出平潭本站与沿海自动站风速的相关性,为沿海大风的预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有许多海洋气象调查船、商船和遥测气象浮标站的甲板上安装有气温、湿度和风速测量仪器,其中不少仪器本身测量精度是符合要求的,可是在船上使用能否获取符合要求的气象资料,其代表性如何,即是否能准确代表和反映观测船所在地点一定海域的海面上气温、湿度和风速的实际自然状况,这是应当进行探讨的。因为船上获取的气象资料的代表性如何,关系到海上天气分析和海洋气象科学研究能否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10.
南极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9—2008年南极中山站及戴维斯站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表面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年际、年和日尺度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各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站年均气温趋于升高,气压趋于下降,但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南极中山站的大气要素仍保持相对稳定。但也有一些比较显著的变化趋势,如风速减弱,以及秋季气温增暖趋势等。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地增暖挑战,世界气象组织(WMO)于2013年启动了"极地预报计划"(PPP,2013-2022年),并于2017年启动了PPP的核心行动"极地预报年"(YOPP,2017年中期至2019年中期)。本文对"极地预报计划"和"极地预报年"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重点说明了该研究项目支撑下在社会效益、检验、观测、模拟、资料同化、集合预报、可预报性和诊断、全球关联8个领域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开展的工作。同时,探讨了我国借PPP/YOPP实施契机,在极地现场观测、数值预报和信息服务方面需要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begins by reviewing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polar bear (Ursus maritimus) management in Canada and in the Territory of Nunavut since the inception of the Agreement on the Conservation of Polar Bears in the 1970s. This is followed by the paper's main focus,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ortance of polar bears for Inuit and the success of the Agreement in supporting contemporary Inuit subsistence relations in Nunavut.  相似文献   

13.
植物常见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指示菌,采用平板扩散法对实验室保藏的38株极地细菌进行了抑菌活性验证,并对其中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功能基因(PKS和NRPS)的克隆与分析。结果表明,38株极地细菌中,13株具有明显的抗病原真菌活性;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1株活性菌株属于Pseudomonas,1株属于Psychrobacter,1株属于Arthrobacter;对活性菌株PKS和NRP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表明,从10株活性菌株克隆到12条NRPS A结构域基因片段,其中5株活性菌株同时含有PKS I型KS结构域基因片段。据此为从聚酮和非核糖体肽等生物合成途径深入研究活性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基因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V. Prabhakar  J. Pandurangan   《Ocean Engineering》2006,33(8-9):1044-1055
A polar method for obtaining wave resonating quadruplets {K1, K2, K3, K4} in the computation of nonlinear wave–wave interaction source term of the wave model is presented with results for both deep and finite water depths. The method first determines the end radial points of the locus equation for K2, for each set of input wave vectors (K1, K3) on the symmetry. The locus of K2 (and hence K4) is then traced in the anti-clockwise direction starting with the maximum radial point on the line of symmetry. It is shown that when k3>k1, the number of points on the locus varies when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input wave vectors are changed and reduces when the difference in the magnitude of the input wave vectors is increased.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in this method is that the angular increment on the locus for K2 can be kept constant.  相似文献   

15.
李彦 《海洋技术学报》2007,26(3):97-100
针对极地科学考察的实际情况与科学数据管理的迫切需求,对基于XM L的极地数据模型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模型的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并以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走航气象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实现了XM L标准格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南极中山站夏季下降风数值模拟个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极内陆地面辐射冷却产生的近表层冷空气,沿高原斜坡向下流动而形成下降风,其分布形态决定了南极大陆近表层风场的主要特征。我国南极中山站全年均受下降风的强烈影响。夏季晴天时,中山站的下降风一般在傍晚开始出现,风速在午夜达到极值,在次日中午之前逐渐减弱,风速有显著的日循环特征。本文选取南极中山站2010年1月的夏季下降风个例,使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Polar WRF极地大气数值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夏季夜间晴天出现偏东向的下降风时,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与地面气温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数值模拟发现,中山站下降风在距地面高度约100~150 m之间时风速最大,约为15~21 m/s。在下降风发生时,近地层大气存在逆温现象。下降风较强时,近地层逆温也较强,逆温层厚度约为200~300 m,逆温强度约为4~6℃。在地面摩擦的作用下,中山站近地面下降风风向为东南,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逆时针偏转,最终趋于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没有太阳直接辐射时,南极大陆地区存在持续的逆温层,逆温层的出现加强了下降风气流,随着逆温的增强,大风区逐渐西移,且面积不断增加。在夏季太阳辐射造成的逆温消失的短暂时间内,逆温时产生的下降风尚不能完全消失,由此形成了较稳定的风向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用于极地的中尺度大气模式Polar MM5的改进和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个用于极地研究的中尺度大气模式———Polar MM5,阐述了该模式区别于标准的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的动力学和物理特征。利用Polar MM5获得了10 d的模拟结果表明,Polar MM5能较好地模拟高纬度地区近地面气象变量特征,尤其是对近地面温度和水汽混合比可得到高精度模拟结果,证实了在高纬度地区对标准MM5所进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极地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响应和反馈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HBCDs作为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近几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对HBCDs特性及近几年来极地、中低纬度区域HBCDs研究进行了综述,对比分析了环境中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植被和生物等多介质中HBCDs赋存水平,探讨了其异构体在多介质中的浓度分配差异,并对其可能原因给出解释,论证了HBCDs污染防治及其进一步环境行为研究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护南极和北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和实施了极地环境监测计划,部署了各学科监测传感器阵列;采集了多学科数据,包括海洋、大气、冰冻圈、生物圈等主题;架构了"R/V雪龙号破冰船—极地考察站—国内基地"之间的快速数据传输网络;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太阳能地面空间监测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等系列监测系统。为了实现长期监测,达到预测和预警目标,本文针对国内外现状,在现有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中国极地环境长期监测网(Pola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etwork of China,CPEMN)。该监测网集成各监测系统并在监测指标设计上覆盖我国极地所有常规监测/观测任务,且根据国际科研动态和长期监测规划拓展了预期监测范围。最后本文利用南极普里兹湾进行的破冰导航应用示范验证了CPEMN具有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20.
多棘海盘车幽门盲囊极性脂和脂肪酸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幽门盲囊中总脂、极性脂及脂仿酸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脂含量占湿重的7.85%。磷脂中PC、PE、PS含量较高,PI和DPG含量较低。主要的脂肪酸是16:0,18:0,18:1(n=9),20:1(n=9)。20:1(n=7),20:4(n=6),20:5(n=3),22:6(n=3),占总脂肪酸的74%以上。其中以20:1(n=9)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