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了1995~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震的趋势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幕的划分,并综合分析近年来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带自1998年后已进入20世纪以来第V地震活动幕的平静幕时段。文章还分析了九江—瑞昌地区地震对福建乃至华南地区地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区域地震无明显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九江—瑞昌地区处于华北和华南大陆板块内的一级地块交界处,发震动力背景与福建并不相同。福建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主要还是受菲律宾海板块沿NW方向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推挤作用,并遵循其强弱交替的幕式活动为主。目前处于第V活动幕的平静幕时段,本时段将持续至2008年前后,按平静时段的活动特征,今后1-2年福建内陆发生M≥4级地震的可能性小,沿海地区有可能发生4-5级,而台湾海峡中、东部有M≥5级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3.
地球韵律的时空表现及动力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文章介绍了大洋底1566Ma以来六个时段增生构造的划分,前五个时段平均30Ma,具一定韵律性,以此与中国大陆175Ma以来岩浆 构造活动的分段进行了比较,它们共同的韵律时段是(30±8)Ma。文中还介绍了一组全球地震活动的分幕性及其空间展布的有趣现象,包括低、中纬度与高纬度地震20年左右的交替活动,南、北极区地震的交替活动,Ms≥8级大震呈现正交型与斜交型全球图像的分幕性交替活动,还有地球转速加速期和减速期地震发生地区的韵律性分布等。就上述中期和短期的地球韵律表现,进行了地球韵律判定的复杂性和动力学背景的讨论,强调了地球韵律的应用和地球本体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1999年福建及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震活动概况1999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在经历了1998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相对平静之后,今年下半年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相继发生惠安海域48级地震、福州38级震群和水口库区32级震群活动,地震活动继续呈现强弱交替起伏变化的特征,显示该区地震活动仍呈较强态势。东南沿海地震带目前处于二十世纪以来第Ⅴ个地震活跃幕的后期阶段,估计中强地震活跃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二、地震频度和强度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1999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共发生ML≥20级地震132次,其中20≤ML≤29级地震123次;30≤ML≤39级地震16次;40≤ML≤49…  相似文献   

5.
本文统计分析了1900年以来大范围(东北及日本海沟地区)的深震与中国大陆强震及中国东北(指中国东北E41.5°~44.5°,N128.5°~133°范围)深震与中国大陆各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级以上大范围深震与中国大陆 Ms≥7.5浅震有着很好的同步性,今后我国大陆地区存在发生7.5级以上强震的背景。中国东北深震与华北MLS≥6.0地震、华南5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同步性,与南北带北段、中南段及天山地区的7级以上地震的同步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1年 1月 1日至 1 2月 3 1日福建及其近海地区共发生ML≥ 2 0级地震 82次 ,其中 2 0~ 2 9级地震 71次 ,3 0~ 3 9级地震 1 0次 ,最大地震为 8月 6日漳浦海外 4 2级 ;台湾海峡地区发生ML≥ 3 0级地震 4次 ,最大地震为 1 0月 1 3日海峡南部 4 2级 ;台湾地区共发生MS≥ 5 0级地震 1 3次 ,最大地震为 6月 1 4日苏澳以东海中的 6 1级。对比 1 991年以来闽台地区年度地震活动水平 ,今年各区地震活动在去年较为平静的基础上 ,继续呈现减弱态势。 1 999年 9月 2 1日台湾南投 7 6级强震群活动前后 ,福…  相似文献   

7.
根据岩石地层学与地貌地层学特征,将江西修水地区的第四系划分为5个岩石地层单位。由老到新为:①赣县组为一套暗红色强风化砾石层,组成修水河第五级阶地,形成时代大于10MaBP;②进贤组分上、下两段。下段为棕红色强网纹化红土和砂砾层,组成第四级河流阶地;上段为一套褐红色网纹化亚粘土与砂、砂砾石组合,组成第三级阶地。进贤组形成的年龄大致为09~01MaBP;③莲塘组岩性以厚层的褐黄色砂砾石层与薄层亚砂土为主,组成第二级阶地,中上部OSL年龄为650×103aBP;④联圩组为褐灰、黄灰色砂砾、砂及亚砂土,组成第一级阶地,中部的C14年龄为80×103aBP;⑤赣江组为灰白色粗砂砾石层,顶部发育薄层灰色亚砂土。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1995年云南孟连西73级地震的前震序列时,发现跟踪最大前震62级的余震序列中,有一组较大震级的地震呈现出随时间的增长不断线性递增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云南其他震例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利用修正的大森公式n(t)=k/(t+c)p拟合该序列,在获得的参数重新构造的频度-线性化时间坐标中,这一组地震显示出与海城前震序列随时间变化震级出现非线性增强的共同特征。采用表征物质加速应变而失稳的方程d(∑M01/2)/dt=c/(tm-t)n,对孟连西前震序列多方面进行跟踪定量分析,预测主震的发生时间平均比实发时间仅推迟26min,震级相差017级。  相似文献   

9.
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与锆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008~010mol/LHCl介质中,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存在下,Zr(Ⅳ)与5′_硝基水杨基荧光酮(5′_NSF)发生显色反应,形成1∶4的桔红色络合物,λmax=540nm,ε为146×105L·mol-1·cm-1,Zr(Ⅳ)含量在0~05mg/L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氧化铝及陶瓷釉料中锆的测定,结果与ICP_AES法相符,RSD(n=5)在13%~37%。  相似文献   

10.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清江下游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几何轨迹结构,并从几何形态、结构特性和现今活动性三方面对其进行自然段划分;进而利用分形分维分析,估算活动断层不同区段轨迹结构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一个断层段具有一个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现今活动性越强;其中,仙女山断层带中段分维值最高, D= 1257,而松园坪断层北段最低, D= 1018。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发现:仙女山断层带是清江下游现今活动最强的活动断裂;仙女山断层带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间歇式 分段振荡迁移的特性;时间上地震活动期为1~5a,相对平静期为10a 左右;空间上地震活动从南段开始,振荡迁移到北段,然后又向中段迁移,目前地震活动似乎正在向中南段边界迁移;并且,中南段断裂轨迹结构比北段复杂,分维值也高,地震活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未来仙女山断层带可能发生的中强地震( Ms= 50 级左右)将主要集中于中南段,而不是北段。  相似文献   

11.
广泛出露于四川会理-会东及云南东川等地的中元古代东川群地层,由于其中赋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铜 矿、铁矿等而倍受重视。前人对其地层划分、岩石学及其含矿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认识,但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层序地层研究。本文在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的详细分析,建立了东川群的沉积层序,即1个I级层序(时限约2.3亿年),12个Ⅱ级层序。  相似文献   

12.
黔桂地区石炭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黔桂地区的石炭系可划分为下统和上统,其中下统又划分为岩关阶、大塘阶和德坞阶,上统划分为罗苏阶、滑石板阶、达拉阶和逍遥阶。多年来一直作为石炭系的马平组则成为一个跨系的岩石地层单位,因此石炭系最顶部的地层与下二叠统一起构成1个三级层序。从石炭系到下二叠统构成1个二级层序,其底面为紫云运动主幕产生的不整合面,顶界面为黔桂运动产生的不整合面,包含6个三级沉积层序,分别简称为SQ14,SQ15,SQ16,SQ17,SQ18,SQ19。研究区范围内从连陆台地到孤立台地乃至台沟背景,沉积特征明显不同,连陆台地上发育煤系地层并且发育较多的白云岩地层,孤立台地上则以大套碳酸盐岩地层为特征,台沟背景中以暗色细粒沉积为主。所以,尽管三级层序的相序特征在空间上变化较大,但它们所代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在前人大量的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以及相应的古地理图较为清楚地反映了研究区石炭纪至二叠纪船山世复杂而有序的时间相变与空间相变。  相似文献   

13.
西秦岭中泥盆世沉积环境及其与铅—锌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建中  高兆奎 《地质论评》1993,39(2):156-164
西秦岭中泥盆世沉积环境可分为深海—次深海盆地相区、碳酸盐台地及浅海陆棚相区和浅海盆地相区三大部分,其中又可划出若干相、亚相及微相。对于铅—锌矿产至关重要的是断陷滞流盆地相及碳酸盐台地相。矿床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生成于断陷滞流盆地环境中,受生长断裂、热水沉积作用及断陷滞流盆地的联合控制;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生成于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礁亚相中,受碳酸盐台地、生物礁及热水沉积改造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塔中地区中及上奥陶统沉积相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及上奥陶统是塔中地区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系之一。在综合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塔中地区不同沉积相的分布规律。礁滩沉积和斜坡沉积构成了台地边缘相的主体。碳酸盐台地上不同期次发育的边缘相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它们主要分布于塔中I号断裂构造带和TZ10井构造带和塔中南缘断裂构造带上,沉积厚度相对较大。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分布状况代表了塔中地区构造对沉积相带的控制作用。通过大量二维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发现在塔中广泛分布的丘状隆起地震相、楔状前积反射地震相和杂乱反射地震相相同样多沿主要构造线延伸,内部反射杂乱,成乱岗状反射。把已经认识的沉积相类型和这些地震相的分布特征相比较,可以确定这种地震相就是碳酸盐台地边缘相沉积体。这样,就有可能利用丰富的地震资料,预测有利油气富集的储集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概述茅口组沉积时,四川盆地为一沉积碳酸盐的浅海台地,东北与已上升为陆的中朝陆台毗邻。北有秦岭、西有康滇、东南有雪峰等古陆呈岛链孤立于广阔浅海中。有的已经沉没水中。海水来自特提斯海,从西和西南进入本区,再向东流入杨子海槽。陆源物质主要来自中朝陆台和邻近古陆。  相似文献   

16.
张家界地区中晚寒武世岩相带3分格局明显,自NW向SE依次为台地相、台缘斜坡相和陆棚相。3相区之间分别以花坦-张家界、古丈-张家界深大断裂为界。台地相欧孔王溪组属邻近盆缘陡坡地带类似于深水陆棚沉积,重力沉积发育;娄山关组北西小区记录了由台地边缘浅滩→局限台地潮坪→台地边缘浅滩的变迁过程;而东南小区则属台地边缘与斜坡的过渡地带。台缘斜坡相区敖溪组反映了缓慢的海退过程,沉积环境由陆棚向陆棚内缘带变迁;车夫组属台地前缘斜坡带,重力沉积转化为蚀流沉积;比条组为背景沉积综合产物,反映了台地前缘斜坡上带环境,陆棚相区探溪组旋回性明显。反映了陆棚内缘沉积特点;田家坪属台缘斜坡下带-陆棚内缘环境,沉积了一套多具鲍玛层序的远源风暴岩。各自有其岩石类型组合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并讨论了岩相古地一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1 Introduction As a Mesozoic relict terrestrial basin controlled and reformed by fracture activities in themiddle to late stage in Mesozoic, Jiaolai basin is situ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Ludong uplift, beingoverthrusted upon Jiaobei uplift in the north, adjoining Jiaonan uplift in the south atWulian-Rongcheng fracture, being connected to Tanlu fracture belt in the west, with its NE partextending into the Yellow Sea and connecting to Qianliyan uplift at Qianliyan fracture. Due totec…  相似文献   

18.
贵州盘县火铺茅口组微相组合及其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贵州火铺茅口组剖面的实际材料,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该地茅口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火铺茅口组存在8种微相类型,它们分别代表浪基面以下静水,盐度正常的浅海,高能浅滩,水循环受阻的泻湖等环境的沉积。微同的纵向分布规律显示,剖面中,下部以开阔台地沉积环境为主,上部为开阔台地到局限台地过渡带的沉积,其环境经历了开阔浅海逐渐变浅的过程。在此变化过程中。茅口早期处于海侵入高峰阶段.海水相对较豫。海底水动荡条件较弱、氧音量偏低。底牺生物音量相应较低;茅口中期海水以较浅-中等探度为主。水体清清,循环良好、盐度正常、营养充分、生物丰富,总体反映了开阔台地浅海为主的环境特征;茅口晚期,海水变浅、循环受阻、盐度不稳定以及蕞类的繁荣产生耗氧等导致海洋环境中主要因子发生恶化,生物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张位及 《云南地质》2001,20(3):308-313
滇中昆阳群分布区,地史上至少出现过四次岩溶作用,其中以晋宁期和华力西期的古岩溶作用为主。古岩溶作用使靠近侵蚀面的昆阳群碳酸岩层,在断裂和层理裂隙通过处形成岩溶洞穴,并发展形成洞穴堆积角砾岩,因此,古岩溶作用是刺穿体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些角砾岩可称为古岩溶洞穴堆积角砾岩。因民角砾岩主要也是这种成因的角砾岩。滇中昆阳群分布区是研究古岩溶作用十分理想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红岩黄铁矿床是产于广东英德盆地中泥盆统东岗岭碳酸盐地层中的一个层控矿床。作者经详细研究之后,认为在含矿地层沉积时就存在着一个古水下隆起,由于古水下隆起控制了古地形,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沉积作用。在矿区的中部东岗岭组较薄,主要为潮坪一泻湖相,而矿区的东、西部东岗岭组沉积较厚,表现为礁滩相。黄铁矿在东岗岭组沉积期和成岩早期沉积并再富集。 在东岗岭组成岩的晚期发生白云岩化作用。来自下伏地层砂岩、泥岩的富含Mg、Fe的水与孔隙水以及地下淡水发生混合引起了灰岩的白云岩化,以及矿源层中成矿元素的活化,并与来自砂岩和泥岩中的成矿物质叠加在一起。在白云岩中,特别是在古水下隆起之上经白云岩化之后,含矿溶液经过充填和交代作用而形成红岩矿床。显微镜研究,微量元素分析,硫、铅、氧、碳同位素研究的结果都支持这一成岩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