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新疆地震台网目录,利用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对2007~2018年新疆天山中段各分区的小震活动月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并对月频次累积次数和月频次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小震月频分布接近正态分布,但不符合泊松分布;北天山西段小震月频次累积次数和月频次之间存在单对数线性关系,这种关系与震级-频度关系类似,对小震月频次分布的峰度K_u、偏度S_k、C_V、σ等统计学参数随时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山中段中强地震前,月频次统计参数均表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为震情研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1975-2010年4月山东区域地震台网地震目录,确定研究区地震震级下限,剔除余震,对预处理后的小震活动月频次进行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及小震月频次(X)与累计次数之间的函数拟合.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小震活动月频次符合正态分布,月频次与其累计次数之间存在类似G-R关系.对小震月频次分布的峰度K...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2001年7月首都圈地区(38.0°~41.0 °N,113.0°~120.0°E)共发生ML≥2.0地震17次,其中ML≥3.0地震有3次(见表1).16日12时21分发生在献县的ML 4.1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地区本月地震活动强度较上 2个月有所回升,频度与3月相当,能量释放略低于3月.本月地震的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部地区(唐山地区 ),东部地区小震活动频次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但中部地区本月地震能量释放有较明显的增强.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北京地区的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1999年到2003年间频度异常与首都圈地区Ms4.0以上地震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频度异常对未来地震地点判定的意义不大,需要将北京地区小震频度异常和首都圈及附近地区小震活动的有序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中等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指出,频度异常指标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根据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利用2000年以来1.7≤ML≤2.9地震目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前震中附近地区200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月频次和2007年7月以来地震活动的周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周频次和月频次都不符合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但周、月频次累积次数的对数与周、月频次之间呈线性关系,类似于G-R关系。分析了周、月频次的标准差σ、CV值、偏度Sk、峰度Ku和bm值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前,这些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其中周频次的分布参数随时间的变化似乎呈现出了某种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本文利用Kolmogorow-Smirnov分布检验法, 对玉树地区不同空间范围内1995—2010年小震月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 得到玉树周边地区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月频次不服从正态分布和泊松分布, 并根据峰度、 偏度、 标准差σCV值以及bm等统计参数, 对玉树周边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活动分布特征的时间变化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结果显示, 在玉树地震前, 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月频次的峰度、 偏度、 标准差σCV值以及bm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7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7次 ,其中 ML≥ 3 .0地震有 3次 (见表 1 )。 1 6日 1 2时 2 1分发生在献县的 ML 4.1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地区本月地震活动强度较上 2个月有所回升 ,频度与 3月相当 ,能量释放略低于 3月。本月地震的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部地区 (唐山地区 ) ,东部地区小震活动频次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但中部地区本月地震能量释放有较明显的增强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  相似文献   

8.
对山西地区1970年至2008年的小震年频次分布用Klo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进行检验,得出,山西地区的年频次累计次数与年频次有类似G-R的关系;由年频次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析,山西带及其北、中、南三个区域在中强震前,小震年频次的峰度、偏度、标准差、CV值、bm值等统计函数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岳晓媛  武安绪  冯刚  李红  武敏捷  李腊月 《地震》2016,36(2):119-131
选用首都圈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波形资料,利用近震源Brune模式计算首都圈地区2002年至今ML≥2.0地震的视应力值,探讨了震源参数的标度关系,最终选取2.0≤ML≤2.9地震对首都圈地区2002年以来中强地震前视应力的时空异常变化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都圈中强地震前,多次地震出现显著的视应力高值异常,且地震多发生在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域附近。同时与波速比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印证了异常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由此可见,分析识别首都圈地区的应力状态可以为该地区中强震的危险性提供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震活动的月相效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丁鉴海  黄雪香 《地震》1994,(4):7-13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1910年以来6.0级以上和首都圈地区1966以来1.0级以上大量地震资料,对地震活动的月相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在各个月相上的地震频次明显受月相的调制和制约,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月相效应的最大幅度可影响地震活动平均频次的25%以上,证明了地震活动的月相效应明显存在,其影响不可忽略。结果还表明,月相效应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半月和全月周期性,此外,对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以及唐山,邢  相似文献   

11.
陈学忠  郭祥云  李艳娥 《地震》2010,30(2):20-28
利用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 对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的月尺度频度分布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1970年以来ML≥3.0地震活动半年频度符合正态分布, 而2000年以来ML≥2.0级地震活动月频度符合泊松分布。 对半年频度和月频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做了进一步分析, 发现在1999年9月、 11月四川绵竹2次MS5.0地震前和汶川MS8.0地震前, 龙门山断裂带ML≥3.0地震活动半年频度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 在汶川地震前ML≥2.0地震活动月频度分布出现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
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地震窗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莹甄  曲延军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4):368-375,406
分析研究了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阿困什余震窗和喀什地震窗月频、旬频、日频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两地震窗的异常形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起止时间也具有同步性。月频度异常形态多经过2-3个峰值后在高值发震;旬频率、日频率异常形态则表现为高值-低值-发震;日频度异常出现在震前1-3d。通过对比分析伽师强震群1997年和1998年的活动特征发现,阿图什余震窗和喀什余震窗在1997年几组后续6级地震前小震日频率均在指数衰减背景上明显升高,而1998年2组强震前指数衰减背景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震灾防御技术》2022,17(4):691-700
大量研究表明地震孕育过程中存在相对平静期,该阶段b值会相对下降,b值变化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MS7.4地震,为研究地震前b值时空变化特征,本文截取2009年至震前地震目录,将地震目录分为去除余震目录、完整地震目录,对比研究b值变化特征。研究发现,玛多MS7.4地震前1年b值开始低于均值且不断下降,至b值有上升趋势时地震发生,扩大到区域内其它5级以上地震,也符合此规律,地震发生后b值明显上升,短时间内又下降至较低位置,并一直处于较低位置直至下次地震发生;从b值空间扫描结果看,玛多MS7.4地震前,震中位于低b值区域,该位置为b值最低处;通过不同时间段的b值空间扫描结果,可发现玛多MS7.4地震发生前低b值区域向震中不断迁移,表明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应力不断集中;b值空间扫描时,完整地震目录掩盖了中强震震中区域低b值特性,去余震地震目录较好的凸显了中强震震中区域低b值特性。  相似文献   

14.
Dynamic tracing of space-time evolution pattern of wave velocity ratio before the Lijiang earthquake with M=7.0 occurred on February 3, 1996 in northwestern Yunnan. We compared the Ninglang earthquakes with M=6.7 and M=6.4 which occurred on November 7 and December 13. 1976, 90 km away from the Lijiang earthquake. We found that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patterns of velocity that various authors' studied at different times are very similar.Anomaly areas of wave velocity ratio with high values appeared in the seismogenic areas 5 -7 years before the strong earthquake. Anomalies with low values in large areas appeared 3-4 years before the earthquake. Once again the anomaly areas of wave velocity ratio with high values appear in a lower range 1 ~2 years before. The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overlapping area of two high value anomaly areas, surrounded by the anomaly areas with low values. The monthly mean values of wave velocity ratio before the two strong earthquakes had maintained low value anomalies  相似文献   

15.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1970—2017年地震目录,在评估目录完整性和删除余震的基础上,使用最大似然法对鄂尔多斯地块北缘进行b值时空扫描. 扫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北缘的低b值区域主要分布于阿拉善和晋冀蒙地区,低b值区域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呈现一定变化. 低b值区域与中强地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对14次震例的回溯性检验显示,其中10次地震发生在低b值区域及其边缘. 使用Molchan图表法和R值评分法对b值时空扫描结果进行预测效能检验,以低于阈值的区域为预测区域,计算不同阈值的漏报率、报准率和时空占有率。Molchan图表法检验结果显示,本文所使用的b值时空扫描方法的预测效果优于泊松分布,最优结果的概率增益达到2,显著性水平达到0.25. R值曲线显示,当阈值为0.8时,达到最高R值0.28,并达到97.5%置信水平.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2020年伽师M S6.4地震周围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分析了M S6.4地震前新疆地区和柯坪块体地震活动状态、区域地震活动图像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前1~2年和震前半年,新疆境内中强和中小地震呈现“平静—成组活跃”或显著增强特征;②本次地震发生在柯坪块体M S≥6.0地震平静近15年的背景下,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时间渐进的中短期异常特征,即震前2年,5级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有序条带分布;震前1年南天山西段小震群累积月频度呈现“加速”活动特征;震前半年震区附近4级地震条带形成共扼分布特征;震前3个月震区附近出现地震窗超限异常;震前2个月震区附近地区视应力呈现显著高值异常;③震前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长、中、短”期异常配套出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tidal triggering evidence on the earthquakes of the seismic area of the Hellenic Arc using the Hist(ogram)Cum(mulation) method. We analyze the series of th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area which is confined by the longitudes 22° and 28°E and latitudes 34° and 36°N in the time period from 1964 to 2012. In this time period 16,137 shallow and of intermediate depth earthquakes with ML up to 6.0 and 1,482 deep earthquakes with ML up to 6.2 occurred. The result of the this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monthly variation of the frequencies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iod of the tidal lunar monthly variations, and the same happen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daily variations of the frequencies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with the diurnal luni-solar (K1) and semidiurnal solar (S2) tidal variations. These results are in favor of a tidal triggering process on earthquakes when the stress in the focal area is near the critica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