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威  李莉  黎奥  王冲  孙同秋  张国范 《海洋科学》2020,44(2):108-112
近江牡蛎(Crassostreaariakensis)为广温、广盐分布的河口区大型种,曾在中国南北方河口区都有分布。由于近岸河口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北方河口区一度难以寻觅,甚至被认为濒临灭绝。利用黄河三角洲区域滨州、东营主要河口近江牡蛎资源,借助南方丰富的淡水资源,在福建宁德迅速开展了近江牡蛎的规模化人工育苗工作,总计获得了1092万粒种苗。在近江牡蛎原产地滨州进行中间培养及海上养成,在长牡蛎主养海区山东乳山进行转场育肥试养并获得初步成功。与同期养殖的长牡蛎相比,近江牡蛎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无明显差异,且生长速度快,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推动其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的牡蛎养殖新品种。规模化育苗及养殖还有助于降低对野生近江牡蛎资源的采捕需求,对其资源的保护、牡蛎礁的恢复重构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沿海牡蛎的人工养殖面积很大,养殖方法有滩涂垒石,插植和浅海筏式养殖等。养殖所采用的固着基,因各地的习惯、海区环境及本地资源情况而有所不同,但大都十分笨重。目前尚无专用于牡蛎养殖而且又轻便的器材。为了研制一种轻便、无污染、成本低、加工工艺简单,适合于浅海筏式养殖的牡蛎固着器,作者于1988年开始立项研究,经过4a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的牡蛎固着基──树脂纸板。1固着基的筛选目前,我国沿海牡蛎养殖所采用的固着基,多为贝壳、石块、水泥板(条)、竹片、树枝、橡皮条等。因笨重,易污染海水,操作繁琐等缺点,…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潮间带污染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范振刚 《海洋科学》1982,6(6):39-41
胶州湾是一个半封闭性的海湾。湾口距离仅有3.5公里。湾内最大深度65.39米,沿岸入海河流较多,环境中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湾内水温为2—28℃;潮间带滩涂的间隙水温为-1.5至27℃。盐度28.80—33.01‰。由于河流的冲积,湾内潮间带滩涂比较平坦,多属泥沙  相似文献   

4.
普兰店湾四周大量的滩涂逐步被开发成海参及贝类围堰养殖池塘,致使普兰店湾出现自然岸线不断萎缩、水体交换通道堵塞等系列问题,通过拓宽海湾水体交换通道恢复其水文和水动力条件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文章采用 MIKE21 模型对普兰店湾的潮流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在潮位、流速模拟验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养殖围堰拆除工程实施前后普兰店湾的水动力情况。结果表明:养殖围堰拆除区域的局部滩涂流速增大,其值在0.3~0.4 m/s左右变化,围堰拆除对于距离在1.5 km以内的海域有一定影响,而对较远的金州湾及外海的整体流场基本无影响;拆除养殖围堰拓宽了普兰店湾的水域面积,提高了湾内的涨落潮流速,湾内的纳潮量增大了8.535%,位于北岸的养殖池拆除区域流场呈现明显的潮滩特征,上述变化有利于加快潮滩上盐沼植物、海洋生物生境的营养物质交换。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宽输沙、沿岸输沙、海图对比及钻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乳山湾内泥沙运移趋势及蚀淤量变化两方面问题,蚀淤分析将乳山湾划分为:东汊、西汊、潮流通道和口门4部分进行讨论。研究认为乳山湾以河流来沙为主,湾内泥沙主要被落潮流带出湾外,在口门附近沉降形成落潮流三角洲,湾外两侧岸段破波带泥沙主要向口门方向运移,而悬移质泥沙主要被涨潮流带向湾顶。淤积区域集中在东西两汊及口门附近,潮流通道以侵蚀为主,东汊淤积速率为0.4~13.2 cm/a,口门附近淤积速率为6~20 cm/a,潮流通道侵蚀速率在5.7~23 cm/a之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绿潮灾害频发,滤食性贝类对浒苔的生物防控是潜在的防控策略之一。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内可控实验,探究了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和紫贻贝(Mytilusedulis)对浒苔微观繁殖体的滤食作用,并在江苏如东紫菜养殖区进行了长牡蛎和紫贻贝离底式平挂养殖试验。室内滤除实验结果表明,牡蛎和贻贝均可有效截留浒苔微观繁殖体,平均截留速率分别为6892和1589ind/(ind·h),部分被截留的颗粒失去萌发活性,有效滤除速率为3980和574ind/(ind·h)。现场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长牡蛎和紫贻贝可在紫菜养殖区生长存活,每天约能滤除水体中63.7万个浒苔微观繁殖体。研究证实了两种贝类对微观繁殖体的有效滤除能力及江苏浅滩进行牡蛎和贻贝养殖的可行性。养殖方式的进一步的优化改进,以及研究江苏浅滩其他滩涂贝类对浒苔的防控潜力,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长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近年其大规模死亡现象频繁发生。为了解长牡蛎的免疫基因在季节上的表达模式变化规律及死亡爆发高峰期的水环境情况,在其主养区山东乳山进行了相关研究。分别在 2018 年 1、 3、5—9 月对该地区牡蛎鳃样品做了免疫基因定量分析,在 6、7、9 月对养殖海域的环境因子 (水温、盐度、pH、溶解氧)、各时间点水体里的浮游植物数量及各采样点牡蛎条件指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HSP70 在 7 月份高表达,其余 5 个抗性相关基因在 8 月表达水平达到峰值。在测量的三个月中,7 月水温最高,6 月和 9 月水温略低于 7 月,这一结果和表达模式相关。研究表明近岸的藻类丰度更大。因此,温度是影响长牡蛎存活的各环境因子中的主要因素,温度显著影响到体内抗性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且间接影响到夏季牡蛎的条件指数。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1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利用化学参数法以及综合指数法(营养水平指数(E)和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评价了乳山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周年养殖区和秋季暂养育肥区的水质状况和营养状况。结果显示,2个养殖区总磷、总氮、无机磷、无机氮的含量变动范围分别为2.01~7.00μmol.L-1,11.38~75.45μmol.L-1,0.002~0.035mg.L-1,0.03~0.54mg.L-1;两地COD和叶绿素a的含量变动范围分别为1.03~3.41mg.L-1和0.68~42.17μg.L-1,季节差异较大。化学参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乳山牡蛎养殖区春季水质状况最优,冬夏季次之,秋季稍差。由于养殖区内潮流畅通但水深较浅,水中的磷含量易受再悬浮颗粒的影响,E和NQI的评价结果并不吻合。牡蛎养殖对于养殖区叶绿素a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对氮、磷含量直接效用不显著,但长期养殖可能会造成氮、磷在海区底质中的积累,再悬浮的沉积物颗粒可能会增加水体中的氮磷含量。  相似文献   

9.
贝类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了养殖海区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向海底的输送。在桑沟湾中筏式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将大量的有机物以生物沉积物(真粪和假粪)的形式排向养殖区海底。为完成对桑沟湾筏式养殖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质影响的量化研究,作者通过在桑沟湾内不同的海区设置采样点(5个养殖区,3个对照点),对采样点SG 2与SG 6两个点的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与海区悬浮颗粒物进行了稳定同位测定及有机物来源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选取的采样点沉积物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集中于δ~(13)C–22.82‰~–21.62‰,δ~(15)N 4.73‰~6.21‰。在SG 2点的悬浮颗粒物中,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贡献有机物占9.95%,对照区沉积物与SG 2区沉积物贡献分别为54.19%和35.86%。在典型的采样点,稳定同位素法能较准确地量化出各有机物来源的贡献比例。以SG C点为对照,其余7个采样点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有机物贡献在4.06%~28.64%,平均贡献率为13.96%±8.62%,牡蛎养殖已经对桑沟湾底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牡蛎是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世界性海洋主养贝类。我国牡蛎养殖历史悠久,但高质牡蛎产品的长期匮乏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卡点。在国际海鲜市场,高质牡蛎就意味着品质好、品相优。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了中国经济牡蛎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揭示了温度是不同尺度种性形成的重要环境驱动因子之一;构建了首个贝类全基因组序列精细图谱,发现基因组的高变异性和基因家族的特异性扩张是种性形成的重要遗传基础;对全球27个长牡蛎群体487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深度重测序,构建了50M级单核苷酸多态(SNP)资源库并制成190k高密度SNP分型芯片。这些资源基因组学(Resourceomics)研究为高质牡蛎创制奠定了基础。其次进一步查清了牡蛎经济性状的遗传力及表型相关性,锚定糖原含量调控的基因组模块区域,建立品质性状基因模块选育技术,育成"海蛎1号"新品种,糖原含量提高25.37%,比传统育种效率提高65.81%,实现了单一营养物质的定向选育,破解了牡蛎肉质改良的世界性难题。所建立的基因模块育种技术使高质牡蛎遗传创制成为可能。在育成新品种的基础上,还利用牡蛎附着变态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及上升流和下降流的物理学原理,创新牡蛎单体种苗制备技术,使种苗单体化率提高3倍;建立设施塑形生态育肥技术,通过壳型重塑并结合养殖水层的增肥调控,优型率达92%,出肉率达20%—23%。单体塑形养殖技术使牡蛎品相也达到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标准。团队建立的高质牡蛎创制技术体系在县域规模进行标准化应用示范,支撑了"乳山牡蛎"成为行业第一品牌,产业经济效益提高2—3倍,实现了牡蛎产业从低质低效到高质高效的嬗变,示范带动了中国牡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于瑞海 《海洋科学》1991,15(4):15-15
牡蛎在世界上是第一大养殖贝类,在我国为4大养殖贝类之一。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海洋中的“牛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牡蛎有100多种,而我国比较常见并用于养殖的种类主要有5种:大连湾牡蛎、褶牡蛎、长牡蛎、近江牡蛎、密鳞牡蛎。牡蛎养殖在世界  相似文献   

12.
长牡蛎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长牡蛎的繁殖策略,自2004年3月—2005年2月对乳山湾养殖海区的环境因子(水温、盐度、叶绿素a含量)、长牡蛎繁殖周期及其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RNA/DNA比值)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温在一年中呈现显著变化,夏季水温最高,最高值为29.5℃(8月),冬季水温最低,最低值为1.8℃(1月);盐度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略有降低;叶绿素a含量在夏末秋初(8月和9月)和春季(4月)有2个峰值,冬季最低。长牡蛎的繁殖周期分为冬季的休止期和从春季到夏季的繁殖期,在长牡蛎的繁殖期,条件指数逐渐下降到最低值,表明繁殖期长牡蛎生长变慢。在长牡蛎的配子发生过程中软体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略有上升,而糖原含量显著下降,表明长牡蛎配子的发生需要储存的糖原提供能量;RNA/DNA比值在配子发生过程中逐渐升高,显示RNA/DNA比值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指示长牡蛎的性成熟。配子发生过程中,长牡蛎的灰分含量逐渐升高,表明长牡蛎通过分解自身的贮能物质提供能量,使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灰分含量上升。实验结果表明长牡蛎的配子发生类型为保守种。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9年8月在乳山湾及其毗邻海域的综合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磷含量及其组成形态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影响底质理化参数变化的原因及对乳山湾外近岸底层低氧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山湾外近海为粉砂质岸滩,以细颗粒为主;底质中有机碳含量介于0.49% ~0.93%,平均值为0.69%;总氮含量介于382~1020 mg/kg,平均值为671 mg/kg;可溶性总氮含量介于23.0 ~ 60.0 mg/kg,平均值为44.0mg/kg,其中可溶性有机氮和氨氮分别占可溶性总氮的58.8%和38.8%;总磷含量介于138~769 mg/kg,平均值为356 mg/kg,有机磷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磷形态(62.5%).研究区域沉积物中总氮和湾内相当,有机碳、总磷含量普遍低于乳山湾内,但均明显高于南黄海区域,且呈还原性状态.调查区域内沉积物中相对较高的有机碳、氮、磷可能是在潮流作用下乳山湾与外海的物质交换所致,其耗氧过程是导致底层溶解氧亏损的重要原因,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4.
罗源湾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宇 《海洋科学》1998,22(6):49-51
罗源湾位于福建省东北部(26°19′~26°31′N,119°34′~119°50′E),水域总面积188.6km2,内湾口宽仅950m,通往湾口的可门水道宽约1.8km、长7.2km,是一个典型的口小腹大的港湾(图1)。湾内滩涂面积较大,水产资源丰富,而且水文条件较适合于海洋水产养殖,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养殖基地。因此,弄清该湾的主要水文特征,对于湾内鱼虾贝养殖地点、方式的选择以及人工增殖放流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罗源湾的主要水文特征1.1 潮流、余流根据罗源湾春、夏、冬季共22个站的海流实测资料及文献[1]等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该湾潮流、余流…  相似文献   

15.
化学生态调控对鳌山湾氮磷营养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鳌山湾,是一个营养类型特殊的海湾,湾中基本无径流输入,呈“C”字形,封闭性较强,水较浅,湾内主要有筏式扇贝养殖和底播贝类养殖,沿岸有滩涂池塘养殖.根据1996年11月至1998年5月的调查结果得知,鳌山湾海域为贫营养海域[1,2].为探讨贫营养海域进行化学生态调控的可能性,利用鳌山湾的封闭性,根据其水交换规律[3],于1999年6月首次对鳌山湾进行了全湾规模较大的化学生态调控试验,旨在有效提高鳌山湾的营养水平,为今后在贫营养海域合理发展海水养殖业提供科学依据,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97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曾呈奎教授提出水产农牧化的设想和方案,几年来,有关单位做了大量工作。现对胶州湾实现水产农牧化的依据与设想作一简要介绍。农牧化的水产生产包括两种生产方式方法:(1)农业式生产:可以形象地称为“耕海”。最少有四个类型。①滩涂、礁盘式生产。这个类型适于贝、藻类的生产。为牡蛎、蚶、蛏、江蓠等,都在滩涂上养殖、栽培。  相似文献   

17.
沿海滩涂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以及社会、经济价值.滩涂贝类养殖是滩涂开发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伴随其养殖规模的扩大,滩涂底质的老化,以及陆源污染的加剧,滩涂贝类养殖环境日益恶化,贝类病害日趋严重,严重阻碍了滩涂贝类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滩涂贝类养殖环境的可开发空间,分别从滩涂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底栖...  相似文献   

18.
张起信 《海洋科学》1988,12(2):57-57
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生活习性分别适于在水体上层、中层、甚至于海底。人们根据海洋生物的这些生态特点,在近海水域进行多品种的养殖,这种养殖形式被称之为“立体养殖”。现将我们1986年在山东荣成县桑沟湾开展立体养殖的情况简报如下。 桑沟湾是山东荣成东部沿海的一个半封闭式海域。湾内水面20万亩,平均水深7—8m,最大水深15—17m。湾内底质大致分为基石、砂砾石、中细砂、粉砂及泥质粉砂5类。湾内潮汐为不正规半日潮型,平均大潮差1.47m,平均大潮流速24cm/5(湾口处为60  相似文献   

19.
1 材料与方法实验用牡蛎为乳山湾当地养殖1a的长牡蛎,平均壳长9.63cm,肥满度20.75%,洗刷干净后,放入池内暂养。实验时随机抽取3~5个牡蛎,剥去右壳,露出软体部分,用水滴法区分雌、雄个体并将雌、雄牡蛎严格分开放置。镜检精卵的质量,选取卵子发育较好的雌体,将卵巢剥离下来,破碎后用78μm的筛绢过滤,去除较大的组织碎片,制成卵液盛于200ml的烧杯中,每隔3h观察卵子的形态,并取约8000~10000个卵子盛入10ml的小瓶中,加入2滴活泼的精液使之受精,2h后统计受精率。选取精子活跃的雄贝,取少量性腺通过滴管的吹打使精子从精巢上脱落下来,制成精液…  相似文献   

20.
肖顺洪 《海洋科学》1984,8(3):49-52
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 Gmelin)是我省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它具有资源丰富、适应性强、分布广、养殖周期短等特点,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有药用价值,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 褶牡蛎的养殖有悠久的历史,但历年来只停留在潮间带养殖。由于潮间带生长的牡蛎摄食时间短,敌害多,所以产量低、个体小,每亩(1000块条石)年产蛎肉250公斤左右,并且养殖业的发展也受海区条件的限制。为了提高牡蛎的产量及垦区的利用率,1979年开始在莆田县忠门乌垞大队综合场进行褶牡蛎垦区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