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惠麟 《地质论评》1984,30(5):425-429
一、前言关于滇西的寒武纪地层,最早孙云铸(1939)报道,在保山蒲缥孔雀寺棕黄色页岩中采到晚寒武世凤山期三叶虫:Agnostus cyclopyge Tullberg,Saukia acamus(Walcott),S.grabaui Sun,Quadraticephalus yunnanensis Sun,Tsinania sp.,Xenostegium sp.等。肯定了滇西保山一带有晚寒武世地层的存生,并将此段地层命名为保山页岩。黄缓堂1939年在施甸附近陶然村三棵树,于黄色云母质页岩与石灰岩夹层的岩层中发现三叶  相似文献   

2.
<正> 滇西是云南寒武系比较发育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晚寒武世地层出露广泛,生物化石丰富,并具有独特的区域性色彩。寒武系主要出露于保山、施甸、龙陵、昌宁及潞西等地,可分为一个群3个组。 (一)上公养河群 公养河群为云南省地质局区测队(1965)所建立,标准地点位于龙陵县公养河一带。公养河群可分为上、下两个亚群,下亚群含藻类化石,可能属震旦系;上亚群划归寒武系。  相似文献   

3.
该地区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近两年来新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Kunmingaspis sp., Chittidilla sp.和遗迹化石Chondites、Planolites,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省内外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期在桂西四城岭地区寒武系中新发现三叶虫Chuangia sp、Skirakiella atilimbata及Rhaptagnostus sp.等,首次发现腕足类Lingulla ef.sanfangensis等及遗迹化石Chondritessp.等一批古生物化石,填补了桂西碎屑岩型寒武系下部地层的化石空白,并将该区寒武系首次划分为芙蓉统第九阶、第十阶。江南型晚寒武世半游泳、漂游、深水混合型斜坡至次深海生物群落的发现,指示该区为次深海盆地相环境,应为江南盆地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寒武纪地层的研究程度,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古地理及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前言陕南大巴山西段,位于扬子地台北缘,是我国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发育较全的地区之一。早在五十年代及七十年代,一些地质工作者,先后在宽川铺组顶部泥质灰岩中采到腕足类:Palaeocapucus cf.,Ladiensis(Meek),Saterclla sp.及软舌螺 Hyolithes等化石。我们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开展了对该区震旦系与寒武系界面的研究,首先对  相似文献   

6.
陈光艳  段向东  张虎  曾文涛 《地质通报》2012,31(203):321-325
在进行云南l∶5万板桥幅区域地质调查的过程中,对该区保山地块中前人划分的双麦地群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该区的双麦地群实为一套细碎屑板岩夹大理岩和安山质、玄武质火山岩组合,并在其中首次发现了晚寒武世崮山期Blackwelderia带的三叶虫化石分子Blackwelderia baoshanensis Luo,Blackwelderia sp.,Parashengia elongata Luo等,且具明显的底栖-浮游的混生现象,从而确定该套地层应属寒武系上统核桃坪组,而非寒武系下—中统双麦地群。该套地层岩石组合及其时代的确定,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保山地块的构造属性、构造单元划分和发展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云南l∶5万板桥幅区域地质调查的过程中,对该区保山地块中前人划分的双麦地群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该区的双麦地群实为一套细碎屑板岩夹大理岩和安山质、玄武质火山岩组合,并在其中首次发现了晚寒武世崮山期Blackwelderia带的三叶虫化石分子Blackwelderia baoshanensis Luo,Blackwelderia sp.,Parashengia elongata Luo等,且具明显的底栖-浮游的混生现象,从而确定该套地层应属寒武系上统核桃坪组,而非寒武系下—中统双麦地群。该套地层岩石组合及其时代的确定,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保山地块的构造属性、构造单元划分和发展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引言这里考虑的早前寒武系包括太古界(35—26亿年)和早元古界(26—16.5亿年),整个早前寒武系大多是经受了各种变形和变质的上地壳岩和深成岩类。而晚前寒武系(比16.5亿年年青)主要是由广泛发育的地台型沉积覆盖物组成,因此,早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是以造山幕为根据的,而对于晚前寒武系则用岩性和生物地层标志则更为合适。在苏联研究早前寒武系的主要地区是欧洲的波罗的地盾和亚洲的阿尔丹地盾(东西伯利亚),它们的上地壳岩层序可作为古老的前寒武系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寒武纪地层,早在1928—1932年间,诺林(E.Norin)就将其命名为“突尔沙克塔格建造”。所采化石经丘迪生(G.T.Troedsson,1937)研究发表在中国占生物志上(中国古生物志,新乙种,第2号,总号106册),确定该动物群的时代为晚寒武世。张日东,俞昌民等(1959)对本区寒武系作了详细划分:突尔沙克塔格统(上统),莫合尔  相似文献   

10.
Budurovignathus和Pseudofurnishius牙形类动物群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地层研究价值且比较稀有的牙形类动物群,迄止目前,在滇西保山地区发现:Budurovignathus hungaricus(Kozur et Vigh)、B.mungoensis(Diebel)、B.aff.mungoensis(Diebel)or B.baoshanensis sp.nov.、B.diebeli(Kozur et Mostler)、Pseudofurnishius socioensis(Gullo et Kozur),P.murcianus(Van Den Boogaard)和Pseudofurnishius sp.A等重要的属种,本次发现,为云南保山地区中—晚三叠世地层提供有力的生物年代约束,拓展了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带,同时也丰富了中国这两个牙形类动物群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分析目前世界上所研究的上前寒武—下寒武统含遗迹化石地层,一般地层层序(由上而下)如下:(a)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古杯类和大量遗迹化石的岩层;(b)含有三叶虫和其他遗迹化石的岩层;(c)含有软体后生动物(Ediacara和有关动物)或简单遗迹化石的岩层;(d)含少量遗迹化石和迭层石的岩层。上述各个间隔通常分别称为下寒武统(a),“寒武系或前寒武系?”(b和c),以及前寒武系(d)。  相似文献   

12.
滇东南寒武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东南是云南寒武系发育最全的一个地区,早、中、晚寒武世地层均有出露,特别是中、上寒武统生物群异常丰富,是我国扬子区研究寒武系比较理想的地区。早在20世纪初,法人戴普拉(J.Deprat,1915),满苏(H.Mansuy,1915,1916)在中越交界地区的长蓬、田蓬、董干等地发现寒武纪地层,并描述了其中所含的三叶虫动  相似文献   

13.
据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I.A.Dyson报导(“Nature”1985,Vol.318,No.6043,P.283—285),近期在南澳大利亚州晚前寒武系威尔彭纳群底部发现了叶状化石(Frond——Like fossils),经鉴定为后生动物,作者暂将其归为Pteridinium属。 在南澳弗林德斯山脉晚前寒武系庞德亚群朗斯利石英岩下部,产有典型的埃迪卡拉化石组合。此次在埃迪卡拉段(Ediacara Member)以下3000余米处发现了叶状化石,从而将原埃迪卡拉化石组合之下界,由沃诺卡组的底界推至威尔彭纳群与翁贝拉塔拉群的分界面,即晚元古代冰碛岩的顶界(见图1)。  相似文献   

14.
滇西保山地区晚寒武世火山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虎  冯庆来  曾文涛  姚雪  王晓林  赵云江 《地质通报》2015,34(12):2280-2291
滇西保山地区上岩箐—白岩凹林场一带的晚寒武世火山岩虽不甚发育,但分布广泛。早期为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晚期为钙碱性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早期火山岩形成于伸展环境,晚期火山岩为消减作用产物。保山地体构造背景在晚寒武世由伸展环境向挤压环境转换,并形成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的不整合,为东冈瓦纳大陆北缘由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转换提供了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鲁西地区的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地层,由于发生了较强烈的白云岩化作用,地层中的沉积构造和生物化石几乎消失殆尽,地层划分对比很困难,甚至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也难以确定。调查发现,青州尧王山地区该时期的地层发育齐全,白云岩化程度较弱,牙形石化石丰富,可与国际层型剖面对比,是鲁西地区完善地层划分和确定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的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16.
平南盆地位于中朝地台东缘朝鲜半岛中部。平南盆地古生界比较发育,特别是盆地中南部地区发育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仅在盆地东南部谷山、法洞地区发现了晚奥陶世到志留纪的地层,其它地区末曾发现过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的地层。最近在平南盆地中部平壤之东原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发现了Chaetetes cf. nantanensis, Calceola sp., Thamnopora sp., Cladopora sp. 等指示泥盆纪的化石;该含化石层的走向延续性比较好,延伸长度2~3 km。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原来的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可能为泥盆系。在中朝地台,除了西缘和西南缘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现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地层,只有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的地质时代被认定为早石炭世晚期到晚石炭世早期。这些泥盆纪、早石炭世化石都发育在中朝地台东部,说明古生代时期中朝地台西部和东部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有差别,因而对于中朝地台古生代古地理和构造演化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山阳一带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都比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较为系统的地区。近几年来在这一带首次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 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 Kunmingaspis、chittidilla和丰富的遗迹化石。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与省内外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保山地块采获大量古生物化石,首次发现施甸地区缺失早奥陶世沉积,并发现施甸地区的奥陶系与寒武系之间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通过对下奥陶统缺失区的追索与调查,初步圈定出早奥陶世施甸隆起范围,该隆起区大致与施甸地区的晚寒武世碳酸盐台地重叠,其形成过程受寒武纪末期地壳抬升与海平面下降的双重因素控制,以晚寒武世碳酸盐台地的剧烈隆升起主导作用。施甸隆起概念的提出及其范围的圈定,对深化保山地块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盛怀斌  曲景川 《地球学报》1991,12(1):179-189
晚泥盆世菊石相地层,国内以往仅见于东北的大兴安岭和黔南地区。本文记述的材料采自西藏仲巴地区柴曲(河)两岸的巨日桑群下段,菊石化石包括?Lobotornoceras sp.,Sporadoceras sp.,S.pompeckji Wedekind,S.of.biferum(Phillips),Cheiloceras sp.等属种,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早期。  相似文献   

20.
四川峨眉、甘洛等地寒武纪早期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西部峨眉、甘洛等地是我国研究寒武系与震旦系界线重要地区之一。近年来在该区震旦系上统上部至寒武系下统最低三叶虫化石层位以下,发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遗迹化石。它们从寒武系底部向上,逐渐丰富多样,并与小壳动物化石同时存在,为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相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