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海良 《地理教学》2021,(11):38-42
当前,中学地理的试题课多处于"教师讲题、学生听题、不会做题"的尴尬处境.从个问题到类问题是一种新型的地理试题案例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从个问题到类问题的试题案例课的教学模式和操作路径的研究,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改变低效的学习方式,摆脱题海战术,让试题教学成为新时期中学地理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杨洋  狄维维 《地理教学》2021,(18):38-39
基于2017版课标的要求,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增加了"问题导引"栏目.文章介绍了问题与问题式教学之间的联系,以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册的"问题导引"栏目为研究对象,从问题内容与栏目数量、栏目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用好"问题导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立栋 《地理教学》2020,(6):48-49,56
人口问题是高中地理必修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教学中适时关注一些疑难易混问题,及时补充拓展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更好理解所学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答题速度和正确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廖书庆 《地理教学》2021,(13):58-60
地理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其核心,也是"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前提及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依据教材内容、借助课外材料、结合地理实验、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当然,问题的创设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设的,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把握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使之成为问题式课堂教学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白一鸣 《西部资源》2014,(3):145-146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达36.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煤层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可以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能源结构,但我国在煤层气的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煤层气在开发过程中引发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中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有关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管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增强环保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8.
刘导  陈实 《地理教学》2022,(3):37-41
苏格拉底问答法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问答步骤及提问范式,对现行地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视问题式教学”具有重要的发展启示。结合地理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设计不足现象,本文从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具体案例入手,归纳其特点,从促进问题教学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审思,得到构建地理问题式教学中问题设计模式的发展启示,并结合课例加以运用说明。  相似文献   

9.
张扬 《地理教学》2021,(13):44-47,53
本文以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为例,运用问题式教学的方式,阐述了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区域地理教学中,选择问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知识建构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改进建议,对区域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计问题是教案设计的核心部分,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主要是由它在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主要功能所决定的。"问题化"课堂教学已在新课标理念的浸润下焕发着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1.
人口移动中一个重要的现象——难民迁移正越来越为世人所注目。难民问题已成为本世纪下半叶最严重的国际问题之一。据联合国难民署的不完全统计.全球现有2400万难民,遍布世界各地,给所在国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并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许伟麟  柴彦威 《地理学报》2023,(4):1015-1027
在人类移动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移动性地理学深刻地影响了地理学不同分支学科。本文梳理了移动性地理学视角下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创新与方向。研究发现:(1)移动性地理学从“基于地方”转向“基于人”的视角,研究不可分割的个体在连续时空间中的行为及其与时空间的互动,避免了因忽视了地理情境不确定性问题和邻里效应平均化问题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可靠。(2)致力于捕捉个体复杂变化的移动性特征和暴露的“真实”的地理情境。地理情境的测度方法不断丰富发展,从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的估算到基于移动设备实时的精准度量、从对地理情境的客观测度到个体对地理情境的主观感知,以深入研究移动性下行为与时空间互动的内在机理。(3)移动性地理学创新了环境暴露与健康研究、社会空间隔离研究、城市安全研究等方向。中国城市移动性大大增强的现实既挑战了传统的研究范式,也为创新方法论创造机遇。中国行为学派要坚持移动性导向,大力创新行为地理学的方法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行政区划图>首次由政府部门以发布形式问世,充分体现了该图的法定性和权威性,同时其编制也是有关档案编研的重要范例.本文通过总结该图发布的意义和回顾编制中所解决的若干问题,论证地图编制专业技术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研究宜进行可持续发展类型划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指标及构建 价模型。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以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之间的以馈作用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的形式反映相互间的协调机理。  相似文献   

15.
陈志斌 《地理教学》2022,(12):31-33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问题式教学,但在问题设计时易忽略学生认知水平,不适切的问题设计给学生带来了较高的认知负荷,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找出产生认知负荷的原因,提出设计有效问题的策略:地理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地理化;明确核心问题,设计问题链;适当追问,拓宽思维深度和广度;借助教学演示,巧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孙逊  刘中山 《地理教学》2021,(21):38-4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对高中地理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变革提出要求,尤其重视"项目式问题教学".针对近年各级各类公开课"问题情境感染力不强、单个问题综合思维欠缺、问题链条层次关联弱"等常见问题,本文以"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例,展开课堂教学设计,以挑战性项目问题为开端,以贯深性问题链为线索,围绕项目问题的解决,完成对课标要求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施璐 《地理教学》2007,(9):29-30
2006年3月8日(星期三) 今天5班的课讲“城市化”的第二课时,先回顾城市化的概念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然后介绍城市群、城市问题和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说到城市问题,说到交通问题,学生吵吵嚷嚷的开始对学校的校门开放不满起来。如果说有些班级是太沉闷,那么5班就是太活跃,而且一贯以来的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得部分同学肆无忌惮,想说就说,结果课堂近似小菜场,变成老师和学生争课堂了。  相似文献   

18.
一、案例背景 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经过四年的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考虑最多的是教师“如何教”,现在思考最多的是学生“如何学”。教学方式方法也由以前的“满堂灌”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向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能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生存和发展。如何保障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是今后长时期内各国内政外交工作的重点。这一点在美国、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得到了越来越清晰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evolved from a scientific problem into 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blem oI worlOwloe rater- est. National perspectiv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perspectives is nec- essary to result in rational policies and a consensus among stakeholders with divergent interests. Conceptual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largest greenhouse gas emitter,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climate change. Chinese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have recently been in tension with an emerging Western perspective that frames climate change as a security issue. This paper explores Chinese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s expressed in recent governmental policy statements, public opinion surveys, and academic scholarship with a focus on publications in Chinese-language journals, often unfamiliar in the West. It looks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research and policy and finds that the Chinese policy frame of climate change 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draws from the body of domestic research and is reflective of the perspectives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of Chinese researchers in areas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