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蔡难儿 《海洋与湖沼》1993,24(3):242-247
于1984—1985年应用PEG(聚乙二醇)浸泡不同发育时期的金鱼卵子,运用UV(紫外线)辐射卵子植物性半球卵质,进行尾鳍发育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法均可以导致双尾鳍金鱼变成单尾鳍鱼。在5%—18%PEG溶液中浸泡96h,单尾鳍形成率为16%—83.3%;UV辐射10—20min,单尾形成率为40%—66.7%。作者认为,是PEG和UV影响卵子中某些细胞质而诱导金鱼产生单尾鳍的。为此,可以提出一个假说,即金鱼卵子中存着一种调控物质,这种物质一旦被损伤、切除,便导致单尾鳍的形成。此种物质位于植物性半球之中,它随着胚胎的发育而流向胚盘。实验表明,性状的表达为细胞质所控制。  相似文献   

2.
从鲤鱼卵巢中提取核酸(mRNA)注入不同发育阶段的金鱼胚胎中,观察mRNA对尾鳍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一次注射的或多次注射的,在胚胎早期均能使双尾鳍变成单尾鳍,但多次注射的,出现单尾鳍数要高;大剂量注射,甚至还可以使晚期胚胎(耳石期),也能形成单尾鳍;mRNA注入卵黄囊中所产生的单尾鳍鱼要比注入胚盘中为多;失活的mRNA不能诱导出单尾鳍的形成。 从实验所得的资料表明:鲤鱼卵巢mRNA能够诱导双尾鳍金鱼转变成单尾鳍,但这种外源mRNA的作用性质,是由具有活性的mRNA翻译成蛋白质或者以它本身直接影响或干扰胚胎中某种“调节因子”,致使双尾鳍基因不能表达,从而导致单尾鳍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鲎的生殖习性和早期胚胎发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次详细报道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的产卵季节、产卵场条件、产卵方式、怀卵量及排卵量。中国鲎卵径有季节变化,此与国外报道有所不同。中国鲎的卵裂属全裂到表裂的一种过渡形式,最先在有假分裂沟的一极开始卵裂,分裂核不断增加数目并从卵黄中外移,然后分别与所在部分卵质共同形成一层分裂球居于胚的表面,形成胚膜,被此细胞层包围在内的许多呈多角形细胞相当于昆虫卵裂期的“卵黄细胞”,卵裂结果形成表裂囊胚。胚基发生位置决定于卵内细胞核分裂后向表面移动和聚集的方向以及细胞质在卵子皮质分布情况,并非固定于卵子呈扁平的一侧。本文应用活体染色法就染色粒的性质作了初步探索并就胚体在染色后发生死亡的原因和正式卵裂开始前出现假分裂沟问题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透射电镜下比较研究了海水浸泡前、后太平洋牡蛎卵子 (Crassostrea,gigas Thunberg)的超微结构。太平洋牡蛎卵子为均黄卵 ,由卵黄膜、质膜、卵质与卵核 4部分组成。卵质内除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之外 ,还含有多种来源的卵黄颗粒 ,但缺乏皮层颗粒。海水浸泡前 ,内质网含量少 ,线粒体丰富 ,集中分布在核膜附近 ,卵核 (生发泡 )未破裂 ;海水浸泡后 ,胞质含有十分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线粒体分散分布 ,生发泡破裂 ,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核仁存在 ,核仁组织中心与粗面内质网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5.
栉孔扇贝成熟卵形态与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栉孔扇贝成熟卵的形态与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卵子表面呈蜂窝状,无卵极标志。受精前质膜形态模糊,属非典型单位膜。卵质内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但缺乏中心粒复合体。皮层内含有皮层颗粒。卵黄形态不同,来源于多种细胞器。卵子的成熟核相为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相似文献   

6.
莫知 《海洋世界》2008,(7):51-52
如果一条斑马鱼在捕食或者逃命的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尾鳍,不必担心,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它会重新拥有一个完整的尾鳍。这一特点就像蜥蜴、蝾螈和蛙类损失一部分肢体之后能够再生一样。斑马鱼可以再生身体上许多非常复杂的部分,这一点非常令人吃惊。就拿尾鳍来说,它由很多类型完全不同的细胞发育而成,并且拥有错综复杂的结构。与人类相比。鱼类尾鳍的地位就相当于手臂或双腿。  相似文献   

7.
糙海参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了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糙海参卵子属于均黄卵,其卵子发生经历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其中,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分别包括卵黄发生早期、中期、后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卵原细胞核大且呈椭圆形,胞质中只分布少量的线粒体;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内有一个空泡状的生发泡(卵核);卵黄发生早期,细胞器种类丰富,数量多;卵黄发生中期,卵黄合成旺盛,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形成的阶段,多种细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卵黄;卵黄发生后期,细胞体积最大,细胞核明显,且位于胞质中间或者靠近动物极突。高尔基体、线粒体及核糖体是形成内源性卵黄最主要的细胞器。卵质膜通过胞饮作用参与外源性卵黄的形成。本结果可为糙海参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鱼类的推进方式相较于螺旋桨推进更为高效且噪声更低,如何将鱼类的游动机理与机电驱动相结合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之一。以一款单关节尾鳍驱动式机器鱼为模型,结合鱼类的游动机理,介绍了实现机器鱼在水中基本运动的方法;建立机器鱼在水中的运动方程,探究机器鱼在推进过程中的尾鳍摆动频率与推进速度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参数确定推进系数,利用FLUENT软件验证运动方程的正确性,其中包含对机器鱼阻力方程和推力方程的仿真验证。通过对单关节机器鱼的运动分析及仿真,确定机器鱼推进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结构优化设计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9.
仿生机器鱼作为一种高效、高机动的水下机器人,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对BCF方式机器鱼尾鳍推进效率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方向。目前对尾鳍推进效率的优化研究,大多局限于尾鳍单一参数的优化,这与自然鱼类的游动状态相差甚远,因而不能真正达到推进效率最大化的目的。本文提出了尾鳍多参数优化方案,通过对尾鳍转动频率、摆动幅值、击水角度和摆动周期等参数的联合优化,得到一组特定游速下的参数值,结果表明本研究对象在游速0.6L m/s时(L为体长),数值计算推进效率为65.7%,仿真推进效率为64.3%的,均大于目前单一参数的优化结果,充分体现了尾鳍多参数配合的优越性。本文的研究,对提高仿生机器鱼的推进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栉江瑶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方永强  齐襄 《海洋学报》1987,9(5):612-616
本文报道栉江瑶卵母细胞从大生长期到成熟期卵母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从大生长期开始出现核外膜形成的环形瓣状体,粗面内质网也更加发达,可见单膜和双膜的卵黄颗粒,线粒体发达,内贮有卵黄物质.高尔基液泡在酿造卵黄颗粒,表明在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的来源不同,到成熟期,细胞质中环形瓣状体和高尔基体消失,只见少数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江瑶人工繁殖时可据此了解其卵子的成熟度.文中还讨论了环孔瓣状体的起源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1.
鲎的卵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术和电镜显微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的卵黄发生,概述了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并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早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4个阶段。卵黄粒是在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中出现。5种细胞组分为:线粒体、平滑内质网膜囊、高尔基液泡、多泡小体和微吞饮泡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本文还讨论了卵黄粒的形成与细胞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中国鲎与美洲鲎之间卵黄发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研究——Ⅰ.卵子发生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叙述了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过程及发生过程中卵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根据细胞的大小、核仁的形态、卵黄粒的有无、粘液泡的出现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长毛对虾的卵子发生可以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三个时期。 卵原细胞直径约20μm,核大而圆,核仁较为疏松,一至数个;细胞质空虚透明,呈嗜酸性。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大小在20—40μm之间;核仁数量多,紧贴核内膜围成一圈;细胞质细密,细胞器发达,数量丰富,表现强的嗜碱性,靠近核外膜的细胞质部分出现核仁外排物。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直径约40—300μm;细胞质形成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卵黄粒,皮质部分出现粘液泡,卵母细胞外围有一层滤泡细胞。本文还讨论了卵子发生与性腺成熟的关系,卵子发生各期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海太平洋鲱受精前后卵膜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透射电镜,细胞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在亚微水平上对黄海太平洋鲱鱼(ClupeapalasiCvv,&Vol.)卵黄膜和受精膜的结构以及皮层小泡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过程中的作用,受精卵新质膜的形成及其细胞化学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太平洋鲱鱼卵黄膜由5层组成,皮层小泡参与了受精膜的形成,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的过程中,5层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和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的变化。另外发现太平洋鲱有3种皮层小泡存在。在皮层反应中,第一种皮层小泡在受精后3min内迅速破裂,未受精卵尚含有PTA染色的小颗粒从小泡中泌出,其界膜形成了质膜的一部份。受精后,此质膜与皮层小泡形成的质膜相同排列构成卵子新的质膜。另外,还发现第一小泡顶部,与卵子质膜相接触的卵子表面有富含糖蛋白的泡状结构。卵子质膜表面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随时间推延而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的细胞学特点,利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存在游离的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卵原细胞的细胞器少,核质比大。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的细胞器有所增加,大量核仁外排物进入胞质中;出现卵黄膜和胶质膜,卵黄膜遍布微孔。卵黄形成初期卵母细胞核有较多突起,细胞器大量增加,出现分散分布的卵黄粒。卵黄旺盛合成期卵母细胞迅速增大,卵黄大量积累。成熟期卵母细胞核膜突起回缩,胶质膜易于脱落。(3)卵黄分为2种。Ⅰ型卵黄电子密度高,不发生融合,为内源性卵黄;II型卵黄中等电子密度,可融合为无定形卵黄块,为外源性卵黄。(4)成熟卵母细胞卵黄膜为三层,外层为颗粒层,表面具有粒状突;中层初始为均质结构,不断增厚并纤维化;内层致密,厚度不均。胶质膜电子密度极低。(5)卵子外有滤泡细胞,其核质比很大,细胞器少,在卵母细胞成熟期发生凋亡。文章还探讨了胶质膜、卵黄膜、滤泡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器在卵黄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积累了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细胞学资料,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将经直接消化的斑马鱼头肾细胞或经短暂培养的尾鳍细胞核移植到同种成熟具核卵子中 ,移核卵可发育到原肠晚期 ;将移核卵发育成的囊胚细胞核作供体进行第 2次核移植 ,受体卵可发育到尾芽期或肌肉感应期。流式细胞仪测定 DNA含量表明 ,受体卵发育形成的囊胚细胞 DNA含量与正常囊胚细胞 DNA含量相同 ,由此可知 ,移核卵中的雌原核没有参与移核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研究Ⅱ.卵黄发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洪水根 《海洋与湖沼》1992,23(3):280-284
自1985—1988年,每年4,5月间取厦门海区捕捞的长毛对虾雌虾卵巢为材料,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并结合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长毛对虾的卵黄发生。结果表明,卵黄粒在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核外围的卵质中最早出现;卵黄粒的形成有多种途径,最先参与卵黄粒形成的细胞器是线粒体;随后高尔基液泡、内质网膜囊、溶酶体及核糖体等细胞组分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还讨论了滤泡细胞与卵黄蛋白来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太平洋牡蛎正常卵子与雄核发育卵子在受精过程、减数分裂和卵裂早期中的核相变化。雄核发育单倍体是将强度为2.8mW.cm-2.s-1的紫外线照射30s的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得到的。结果表明,尽管紫外线照射并没有影响卵子的成熟分裂及雌性、雄性原核的形成,但使它们的发生过程滞后。在第1卵裂中期,雄核发育卵子中雌性原核并不像雄性原核一样形成染色体,而是形成1个浓缩的染色质小体(DCB)。第1卵裂后期,DCB不参与核分裂。第1卵裂结束时,DCB位于2个分裂球其中之一的细胞质内或在赤道板处被分割成2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太平洋牡蛎雄核发育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摆动尾鳍水动力性能的试验和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玉民  张曦  杨亮 《海洋工程》2012,30(3):150-158
鱼类能够在水下高速度、低噪音、高效率地游动。鱼类出色的推进性能通过其摆动尾鳍实现。这种摆动尾鳍推进方式已经用在了水下无人航行器上。因此研究摆动尾鳍的水动力性能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摆动尾鳍的推进水动力性能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设计、装配了一套仿尾鳍推进系统,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水动力试验。在试验中研究了运动参数对摆动尾鳍水动力性能的影响。与此同时,采用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的数值方法对摆动尾鳍的水动力性能进行了研究。在数值计算中采用了k-ωSST湍流模型和有限体积法。数值计算结果和水动力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对尾鳍表面的压力分布和流场中的尾涡结构进行了分析。水动力试验和数值计算都表明摆动尾鳍可以产生推进力和较高的推进效率。  相似文献   

19.
海马属剌鱼目,海龙科。这种鱼平均体长20厘米,长着一个外形与马相似的脑袋和一个管状的吻,一条逐渐变细能卷曲盘缠的尾巴、尾巴上生有一个尾鳍。海马最为奇特的是,雄性海鸟有一个像袋鼠一样的腹部育儿囊。连入繁殖期后,海马妈妈把卵子排在海马爸爸的育儿囊中,使其在囊里受精;直到长成幼崽.小海马一直在爸爸的肚子里  相似文献   

20.
类似鱼、海豚尾鳍摆式推进装置的研究是机械工程原理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鳍摆式推进装置与普通螺旋桨推进相比,具有低噪音、较好的可靠性等优点,它可用于船舶及潜水器上。本文概括的叙述了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并用鱼类游动的力学理论进行了讨论、并对鳍摆式推进装置效率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