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福泉桅杆坪地区寒武系底部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以炭质印模的形式保存有大量宏观后生动物化石.化石微细特征保存较差,多属于疑难化石.该化石组合以化石个体较大的蠕虫状化石和疑似杆壁虫类化石为优势分子,还常见管状类化石、遗迹化石,以及少量的软舌螺、海绵骨针等化石碎片.该化石组合紧位于镍钼多金属层之上,与遵义等地区的松林生物群(牛蹄塘组下生物群)的层位相当,化石组成基本一致,但优势生物存在明显差异.福泉地区牛蹄塘组蠕虫状化石组合的发现,丰富了寒武系牛蹄塘组的生物群面貌,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演化提供了新资料和新信息.对该化石组合的进一步研究,也必将为这种特殊生物群的古环境恢复和埋藏学研究提供有利的古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恐龙蛋化石及其生态地层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系统地对中国恐龙蛋化石的地理分布作了总结,并将恐龙蛋化石类型归纳为9科,13属,21种。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恐龙蛋化石古生态特征,分别从蛋化石的排列方式,恐龙产蛋的方式,不同类型蛋化石间及蛋化石与骨骼化石共生几方面作了探讨,并进一步阐述恐龙蛋化石在晚白垩世地层划分对比所具有的直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陕南早寒武世宽川铺生物群中保存了大量磷酸盐化动物胚胎化石和小壳化石.在已报道的这些胚胎化石中, 主要是囊胚期之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化石标本, 缺少卵裂期胚胎化石材料.报道了从宽川铺生物群中新发现的多枚从4分细胞、64分细胞、128分细胞、512分细胞到千分级细胞的卵裂期胚胎化石, 以及大量囊胚期、原肠胚期和不同孵化幼体阶段的化石标本, 他们共同构成了从单个细胞(Olivooides)经卵裂到囊胚、原肠胚, 再到孵化的锥形幼体(Punctatus)的完整胚胎发育序列.从卵裂子细胞数量的变化、形态的变化、排列方式及囊胚腔形态等特征, 基本上可与贵州瓮安生物群(地质时代为伊迪卡拉纪Ediacaran)中卵裂细胞化石对比.同时也可与一些现生的低等动物卵裂胚胎对比.新化石材料的发现, 不仅填补了宽川铺生物群中卵裂期胚胎化石的空白, 而且对揭示Olivooides胚胎的卵裂过程和特点, 探讨其亲缘关系, 以及后生动物的早期演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西新元古代末期奇异骨骼化石新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洪  张录易  谢从瑞 《地球学报》2002,23(5):387-394
陕西宁强新元古代末期灯影组高家山段上部发现与Cloudina,Sinotubulites等管状动物骨骼化石共生的大量微体奇异骨骼化石,其中的一些似与寒武纪早期的小壳化石有一定的亲缘,如形态奇特的铆钉状化石、腹足类化石等,证实寒武纪与前寒武纪生物界之间存在明显的连续性;奇异骨骼与陡山沱期生物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一些分枝的管状化石,这一化石组合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该组合包含了可能的矿化后生藻类(具各种分枝类型)、矿化的蓝绿藻类化石等。种种迹象表明,在新元古代末期整个生物界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生物矿化事件,这一发现弥补了国内外新元古代末期矿化后生植物资料的空缺;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所展示的球状化石由于形态多样,数量众多,内部结构各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望在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5.
河南西峡白垩纪地层和蛋化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在对西峡地区恐龙蛋化石分布进行全面评价同时,还首次报道了鳄类蛋化石、鸟类蛋化石、赵营组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西峡地区生物群面貌,也揭示了伏牛山南麓白垩纪构造盆地特点.  相似文献   

6.
有关辽东五行山群“水母化石”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以下简称“化石”)是刘桂芝1974年冬首先发现的。后经邢裕盛、刘桂芝(1979)以及段吉业、林蔚兴(1980)的研究、描述并发表。 澳大利亚M. F. Glaessner到化石产地进行考察后认为,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乃是气体逃逸或水渗漏形成的构造而非水母化石1)。这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广泛注意。 1981年9月,笔者实地考察了五行山群“水母化石”产地,采集了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并观察了沈阳地矿所和辽宁省地质局科研队的丰富标本和薄片,得到了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后生动物遗迹的拓扑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一鸣 《现代地质》1999,13(3):301-308
后生动物遗迹的拓扑结构可归并为3 族、8 种基本拓扑型、3 种组合拓扑型和21 种拓扑遗迹类, 它们与习性类有较好的成因联系。中元古代以来后生动物遗迹的演化过程在质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过程。现今所看到的后生动物遗迹的拓扑类别和欧氏几何形态格局在显生宙初期即已形成; 至少从晚古生代以来, 后生动物遗迹不论在非同胚演化方面, 还是在同胚演化方面均无重大变化。后生动物遗迹的演化过程, 在量上具积累演化特征, 即拓扑类和习性类只有新生, 没有绝灭。新元古代以Ediacara动物群为代表的后生动物大爆发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分别奠定了后生动物遗迹的非同胚和同胚演化格局  相似文献   

8.
复理石相中丰富的原生生物沉积构造-遗迹化石是该地层的良好示底构造。(1)典型的遗迹化石如Skolithos,Granularia本身是工的极好生物成因构造,(2)浊流事件前的Nereites相遗迹化石占复理相中遗迹化石总量的大多数,主要保存于浊积砂岩底面且主要为下凸良形成雕画迹,指示岩层底面,(3)泥岩层面遗迹化石以凹状、填平补状刘为主,内部纹饰较发育,指示岩层顶面,加强贵迹化石示底标志的研究应是今后值得重视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对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中6个习性类、9种遗迹群落中28个遗迹属的野外和室内观测,首次从遗迹化石个体或群体间排列状态和空间分布角度提出了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的概念,并将其区分为3类15型.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的研究对详细的古环境、古生态分析和对蕴含在遗迹化石中尚未揭示的奥秘的探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贵州瓮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新观察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崇玉  高林志等 《地质学报》2001,75(2):145-150,T001,T002
我国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微体化石。对于它们的生物亲缘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动植物之争,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内部保存了2、4、8、16等几何级数增长的细胞特征,根据化石的大小、细胞排列方式和表面纹饰可与现生甲壳类动物的胚胎比较,认为它们很可能是运动胚胎化石,但另一些学者却持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它们不是动物胚胎化石的观察与研究,同时结合相同层位岩石薄片所发现的大量同类化石微细结构的对比。特别是把磷块岩中的化石与燧石中发现的化石详细比较,对一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归属和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燧石中发现的化石详细比较,对一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归属和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群具有多样性特征,包含不同门类,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好的晚新元古代磷酸盐化的化石库。  相似文献   

11.
清河镇动物群化石之否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允平 《地质科学》1994,29(2):175-185
在华北陆台北缘“发现”分布达二千公里早寒武世小亮化石带并建立了“清河镇动物群”的报道引起了地质学家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相继又在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高级变质岩石、糜棱岩、甚至火成岩岩石中发现了该动物群的“化石”.对上述“化石”及其与岩石标本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结果证明,这些物体根本就不是化石,而是在用酸处理岩石样品时所形成的化学反应生成物。依据此类假化石进行地层时代划分及填图将会带来极大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对首次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发现的分布于不同剖面、不同层位中的动物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分析了研究区内动物遗迹化石的特征 ,将之划分为六大类型 :( 1 )垂直居住迹 ;( 2 )垂直觅食迹 ;( 3 )“U”形管 ;( 4)潜穴系统 ;( 5)逃逸迹 ;( 6)停息迹。较详细地分析了各类型的形态特征和保存特点 ,简要分析了造迹生物的行为习性及环境意义。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本区动物遗迹化石的环境模式。同时指出 ,遗迹化石在陆相含油气盆地确实大量存在 ,并在储层研究中具广泛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Phosphatic fossils from the lower Cenomanian have been studied for mineralogy and trace-element content. The values obtained for the fossils are compar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in surrounding limestone and ash of Recent marine animals.Calcinated Recent animals yield alkali phosphates, zinc and strontium; rare earths are lacking. Presence of rare earths in fossils suggests that they were obtained during diagenesis. Their distribution in fossils fluctuates strongly even among specimens of the same species.  相似文献   

14.
中国“震旦生物群”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唐烽  高林志 《地质学报》1998,72(3):193-204
本文将以“震旦生物群”来总括中国境内所发现的震旦纪范围内的后生生物化石类群,避免更多具有同时代意义的地方特色的名词术语。本文归纲了“震旦生物群”各类群的主要组合面貌,强调其演化特征和地层对比意义,并总结了迄今为止中国“震旦生物群”的地理分布和地层分布。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onventional geochemistry analysis including thin sections and SEM observations, different shapes of bacterial fossils, with size ranging from dozens of nanometers to several micron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low-mature marine source rocks and coal seams in South China, of which the Permian source rocks were dominated by the bacterial fossils derived from symbiotic sulphur bacteria with gypsum, and the Chengkou section in the Cambrian strata were occupied by abundant nanoscale bacterial fossils with rod and bar shapes. In contrast, a large quantity of possible bacterial fossils found in the high-mature Permian, Silurian, and Cambrian source rocks using SEM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Despite this, this study has indicated that bacterial fossils were prevalent in the source rocks, such as mudstone, siliceous rock and gypsum-bearing coal seams in South China, which has been ignored before.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bacterial fossil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hale gas in the geological history.  相似文献   

16.
成吉思汗驿站龙江组剖面位于扎兰屯成吉思汗镇东南部,组内大化石稀少,但孢粉化石丰富,下部岩性为沉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砂岩、砾岩,上部岩性为安山岩、英安岩。通过对成吉思汗驿站龙江组孢粉化石的分析,在龙江组中识别出圆形粒面孢-二连粉孢粉组合带(Cyclogranisporites-Erlianpollis)。通过对孢粉化石属种的分析,根据具有时代指示意义的孢粉化石,如Erlian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等,认为成吉思汗地区龙江组孢粉化石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结合地质、古植物及孢粉化石的定量分析,认为龙江组植被类型反映亚热带气候,指示温暖潮湿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西藏吉隆地区白垩纪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新  李金和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45-748
系统描述了西藏南部吉隆地区白垩纪甲不拉组和宗卓组首次发现的复理石相遗迹化石5属、7种。主要遗迹属有Chondrites,Cosmorhophe helminthoida,Muensteria,Phycosiphon,Phymatoderma。遗迹化石的形态、习性、水深分布等环境成因特征清楚地显示其为深海Nereites遗迹相的典型代表,反映复理石相深水沉积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早期生命进化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中国在晚前寒武纪——寒武纪生物化石群研究多方面(尤其是大化石)的主要成就。其中,近年发现的震旦纪陡山沱期化石生物(包括庙河生物群和蓝田植物群),对植物界的进化说来是个重要阶段;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包括软躯体生物和软部保存的带骨骼生物)早于国外著名的布吉斯页岩生物群,逼近了带骨骼动物最初的爆发式辐射期。这些珍稀化石的研究将促进对早期生物进化历程的重新认识。这个研究领域有无可限量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恐龙骨骼化石保护中化石风化状态难以监测的问题,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TLS)方法获取化石表面的精细三维点云数据,通过间隔7个月前后两期三维数据对比,分析化石表面因风化作用产生的变化。选取山东诸城恐龙化石产地2处恐龙骨骼化石进行了两期数据采集并对化石表面整体及其裂缝进行分析,发现在监测周期内,监测对象整体无明显变化,局部存在斑状变化(偏差达0.7 mm),主要裂缝区域变化小于0.2 mm。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取的监测方法可以监测化石亚毫米级变化,对同类化石风化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