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生态学及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条件下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 Savigny)亲体培育条件及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齿围沙蚕雌雄异体,非成熟季节外观上无法辨别雌雄,性成熟时,雌(异沙蚕体)灰绿色,雄(异沙蚕体)红白色.生殖细胞起源于体腔膜上皮,不久就释放到体腔中,在体腔内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http://ebook/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index.htm分裂增殖形成卵原细胞群和精原细胞群,体腔中充满了外形不规则或近圆形的滋养细胞,细胞内可见嗜伊红颗粒,滋养细胞之间可见发达的微血管.卵原细胞群不断增殖发育,至初级卵母细胞后游离至体腔中继续发育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精原细胞群形成精子合胞体(syncytium),各级精母细胞在合胞体内发育,直至形成成熟精子时才分散游离.水温18℃以上,多齿围沙蚕的生长体经培育才可能形成异沙蚕体.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定的低温期后,再提高温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异沙蚕体形成.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8~25℃;适宜盐度为25~32.胚胎发育过程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膜内游毛幼虫期等阶段,在水温25℃、盐度30条件下,从受精至孵出3刚节幼虫约需65 h.3刚节游毛幼虫至10刚节幼体约需28 d.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研究青岛潮间带多齿围沙蚕的群浮,发现野外多齿围沙蚕每年6月初到9月底群浮,海水的表层水温从17.5℃到24.5℃,高峰期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水温范围20.7℃到23.5℃,而室内多齿围沙蚕在13℃就出现群浮。随着温度的升高,群浮的异沙蚕体数也增加。多齿围沙蚕在新月和满月之间出现群浮,受潮汐和日照的共同制约,表现出半月相型群浮周期。  相似文献   

3.
沙蚕科性信息素的种间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明远  杨宇  吴宝铃 《海洋学报》1992,14(5):95-100
本文对海洋多毛类沙蚕科4属7种沙蚕:褐片阔沙蚕(Platynereis dumerilii)、双管阔沙蚕(P.bicanaliculata)、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琥珀刺沙蚕(N.succinea)、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绿沙蚕(Nereis virens)和涂沙蚕(N.fucata)性信息素的种间作用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属的双管阔沙蚕和褐片阔沙蚕及日本刺沙蚕和琥珀刺沙蚕的异沙蚕体的体腔液可以互相诱导异性的异沙蚕体发生婚舞(naptial dance)和释放配子;雌性或雄性的多齿围沙蚕、雄性的绿沙蚕和涂沙蚕的异沙蚕体体腔液分别可以诱导异性褐片阔沙蚕异沙蚕体发生婚舞并释放配子;但雌性或雄性褐片阔沙蚕、雄性的日本利沙蚕、琥珀刺沙蚕和涂沙蚕的异沙蚕体的体腔液却不能诱导异性多齿围沙的异沙蚕体发生婚舞或释放配子.不过,雌性褐片阔沙蚕异沙蚕体的体腔液能引起雄性多齿围沙蚕异沙蚕体脑电活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4.
双齿围沙蚕对潮汐更替的行为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汐更替对潮间带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影响显著,底内动物可以通过行为过程建立适宜的微环境适应潮间带环境变化。本实验运用行为学观测装置研究了双齿围沙蚕对潮汐更替的行为响应特征。实验设置3个温度梯度(15℃、20℃和25℃)和4个时间段(T1: 退潮前、T2: 退潮后、T3: 涨潮30 min内和T4: 涨潮30 min后),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段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频率、径向起伏泵水速率、轴向爬行速度和头尾对调次数呈增大的趋势,头尾对调一次的时间逐渐缩短。同一温度下,双齿围沙蚕在T3时间段内的径向起伏频率、轴向爬行速度、径向起伏泵水速率、径向起伏泵水效率、轴向爬行时间和头尾对调次数均高于其他时间段,头尾对调一次的时间均有短于其他时间段的趋势;T1和T4时间段内的所有运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0℃时,双齿围沙蚕在T3时间段比T1时间段的径向起伏频率和泵水速率的增幅均高于15℃和25℃时。同一时间段内,双齿围沙蚕径向起伏时间的最大值和轴向爬行时间的最小值均出现在20℃。15℃和20℃时,双齿围沙蚕在T1和T3时间段内的轴向爬行速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25℃时,T3时间段内双齿围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显著高于T1时间段(p<0.05)。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运动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水温为20℃时,其在沉积物中的运动状态较佳。退潮后双齿围沙蚕轴向爬行运动较为缓慢;刚涨潮时,双齿围沙蚕的运动强度显著增加;涨潮30 min后,双齿围沙蚕的运动逐渐恢复到与退潮前相近的状态。双齿围沙蚕可以通过一系列运动行为应对潮汐更替产生的不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双齿围沙蚕对温度、盐度和干露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主要研究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盐度突变、温度突变和盐度渐变、温度渐变及干露的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耐受盐度的范围比较广泛,为5~45,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0~30,求得双齿围沙蚕96 h半致死盐度上限为33.1。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对低温有很强的耐受力。双齿围沙蚕在低温保湿干露10 d未发生死亡,大量死亡集中在13~14 d。本研究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温、耐盐范围较广,且具有很强的耐干露能力。  相似文献   

6.
盐度对双齿围沙蚕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双齿围沙蚕养殖条件,促进沙蚕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作者探讨了不同盐度下(8、16、24、32、40、45)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情况。结果表明:盐度对双齿围沙蚕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盐度为8~32时,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盐度为24时耗氧率最低(0.22 mg/(g·h)±0.01 mg/(g·h));在盐度为32时耗氧率达到最大值(0.37 mg/(g·h)±0.05 mg/(g·h))。在盐度为8~40条件下,沙蚕的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在盐度为24时,双齿围沙蚕的排氨率最低(0.10μmol/(g·h)±0.02μmol/(g·h));当盐度为40时排氨率达到最大值(0.94μmol/(g·h)±0.11μmol/(g·h))。盐度为8~40时,沙蚕的O︰N比值随着盐度的上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盐度24和32时,沙蚕的O︰N比值分别为130.84和126.47,且变化较小,当盐度40时,O︰N比值急剧下降到13.3,然后再度上升。综合上述结果,双齿围沙蚕生活的最适盐度为24~32。  相似文献   

7.
经观察,发现本种沙蚕有异沙蚕型,并有明显的“群浮”和“婚舞”现象。异沙蚕出现的高峰期为4—5月和10—11月。沙蚕能当年成熟。测量了异沙蚕体的大小,重量和怀卵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氮收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硕  董双林  王芳 《海洋学报》1999,21(6):81-86
研究在20、25和30℃的正常海水(盐度为31)和5个盐度、水温为25℃条件下,分别测定了3个规格中国对虾摄食沙蚕和配合饲料的氮收支。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的氮摄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盐度为5时氮摄食率最小为11.78mg·g-1d-1,盐度为13时最大为13.88mg·g-1d-1.生长氮的比例随温度的升高显着减小;盐度为20的生长氮比例最大为26.52%,此时的特定生长率也最大为7.8%,盐度为5时的最小。中国对虾摄食沙蚕和配合饲料的平均氮收支模式分别为100I=27.63G+3.58E+1.66F+67.13U;100I=18.34G+4.10E+6.07F+71.49U.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紫菜"高温烂菜"现象频发,为开发耐高温紫菜栽培种质,本文研究了4种温度(15、20、25、28℃)对皱紫菜壳孢子萌发及叶状体形态建成的影响,并观察了藻体的繁殖特性。结果显示,在试验设定的培养条件下,适宜皱紫菜壳孢子萌发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0℃。皱紫菜壳孢子幼苗萌发初期细胞分裂为横分裂,叶状体细胞呈直线排列,生长至7—10个细胞后,细胞开始出现纵分裂。15、20℃温度组藻体多为不规则的半圆形裂片。25、28℃温度组藻体多为细长型叶片。有性生殖是皱紫菜主要的繁殖方式,但15—20℃培养组的部分藻体能够少量形成并放散类似无性生殖的单孢子并萌发形成叶状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福建近海天然与养殖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进行基本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以及沙蚕毒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论是天然或是养殖的,双齿围沙蚕均富含粗蛋白质(60%,干基)和氨基酸(TAA∶54.27%~56.80%);必需氨基酸(EAA/TAA约37%,EAA/NEAA≥0.58)基本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呈味氨基酸所占的比例(FAA/TAA约45%)也较高.其油脂含量为9.9%~12.5%,且脂肪酸中富含n-3 PUFAs.双齿围沙蚕体所含的必需矿物元素种类齐全,Fe、Zn、I、Se等含量丰富;而有毒元素(Pb、Hg、Cd、总As与无机砷)的含量却较其它海洋水产动物低.沙蚕毒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的双齿围沙蚕均含有沙蚕毒素(1.68~2.42 mg/kg),而经80℃以上烘干或煮熟后的NTX为未检出.因此,不论是天然的还是养殖的双齿围沙蚕均属于高蛋白质,且富含n-3 PUFAs和微量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