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黔南独山泥盆纪露头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约 《贵州地质》2001,18(3):154-162
通过独山地区10余条剖面的追踪调查,分析了独地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除河湖相沉积的丹林组外,可识别出31个层序,其平均形成时限约1.29Ma,组成4个层序组;在出露较完整的晚泥盆世中可识别出195个副层序,其平均形成时限为102.6ka。层序相当于Ⅲ级T-R旋回,受沉积作用、冰川作用和构造作用等的影响,更明显地受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具有全球性对比的意义,副层序,相当于Ⅳ级T-R旋回,与米兰科维奇效应相关。通过生物组合、地质事件和层序地层的对比,下、中统界线应置于海平面明显下降,并且有古风化层的大河口组之上;中、上统界线应置于望地统组第一次最大海泛面,其艾菲尔阶-吉维特阶的界线应置于鸡泡组之下的风化壳,受地壳运动影响、发生于P.varcus带早中期的独山抬升可进行全球对比;泥盆-石炭系界线应置于Cystophrentis-Psudouralina间隔带之中的汤粑沟组第一次最大海侵面,其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应置于生物绝灭与复苏的尧梭组四方坡段第一个层序界面。还探讨了该有关矿产矿的形成与海平面变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韩迎建 《地球学报》1987,9(3):171-197
笔者在广西象州中坪马鞍山剖面上泥盆统“融县组”中部,首次发现了地层连续、岩性均一、牙形石带齐全的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层。这一界线层完全符合国际泥盆纪地层分会(SDS 1983)作出的关于划分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条件的决议。并与被誉为盆地相最佳剖面的西德Schmidt剖面(SDS Newsl.1986,no.1,Doc.C)的牙形石序列基本一致。无论是从岩石的均一性或是牙形石生物的连续性上,马鞍山剖面完全可与西德Schmidt剖面媲美,它是目前国内研究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的理想剖面之一。本文除了对这一界线进  相似文献   

3.
严正  侯鸿飞 《地质科学》1993,28(2):135-144
本文对广西香田晚泥盆世弗拉斯-法门阶界线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研究。发现随着弗拉斯-法门期之交的生物大量死亡和绝灭,在弗拉斯-法门阶界线层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这和白垩—第三系界线灾变事件中出现的异常颇为相似。碳同位素异常达-6.6‰左右,氧同位素出现正异常达2‰。此外,在界线层中出现铱异常为230×10-12g/g。这些表明,上述同位素地球化学异常是地球历史中生物绝灭灾变事件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王成源 《地质论评》2003,49(6):561-566
新疆巴楚小海子剖面发现的牙形刺被有关作者鉴定为Icriodus de formatus Han,并将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置于巴楚组中段底部,认为东河塘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或更老。但巴楚小海子剖面的牙形刺不是Icriodus de formatus,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应划在巴楚组中段下部之内,东河塘组的时代很可能是法门期的。  相似文献   

5.
位于我国湖南省冷水江地区锡矿山矿区的老江冲剖面为发育良好的浅水台地相沉积,出露著名的上泥盆统弗拉斯-法门阶(Fr/Fa)界线,多年的地层古生物学工作已详细地了解了该区的古生物面貌,本研究采用了基不可一世保存完好的腕足动物Cyrospirifer uernemili壳体进行了稳定C、O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δ^18O值为-8.4‰-9.6‰,δ^13C值为-2.2‰-0.5‰,二值在弗拉斯-法门阶交界处均发生了异常波动,将此值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可以认为,弗拉斯-法门期交界时所发生的剧烈而大范围的事件所造成的同位素波动可以作为大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经过计算,推断从弗拉斯期末至法门期初,我国华南地区的古海洋发生了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6.
古新世特提斯北缘前黑海地区盆地的演化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EXXON公司P.R.Vail等人创立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准,对华南泥盆系的层序地层进行了区域上的研究、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从下泥盆统的洛赫科夫阶至上泥盆统的法门阶可识别出20~21个Ⅲ级层序。华南泥盆系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系、统、阶界线均已确定,与层序地层研究结果对比,生物地层界线均比相应的层序地层界线滞后。本文试图以层序地层序列为准,建立一新的地层系统作为相应的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系、统、阶相对应的辅助性地层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程度高的地区,可建立层序地层的系、统、阶界线系统以利于野外作业。华南地区的泥盆系内,除弗拉斯阶与法门阶的阶间界线置于饥饿层(starvedsection)外,其他的阶、统、系界线均位于有关阶(统)顶部层序中的HST的顶面。  相似文献   

7.
国际泥盆系GSSP与华南泥盆系划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侯鸿飞  马学平 《地层学杂志》2005,29(2):154-159,164
简要介绍国际泥盆系各阶界线定义、界线层型,以及目前进行的国际泥盆系埃姆斯阶、吉维阶、弗拉斯阶和法门阶亚阶划分的情况,并讨论了中国区域性阶与国际性阶之间的关系:除了埃姆斯阶和法门阶在华南分别进一步细分为郁江阶和四排阶以及锡矿山阶和邵东阶等外,那高岭阶、应堂阶、东岗岭阶和佘田桥阶大致分别相当于布拉格阶、艾费尔阶、吉维阶和弗拉斯阶;今后需加强对上述几个中国区域性阶底界确切时代的研究。国际泥盆系中各亚阶在我国大体可以应用,但吉维阶中亚阶-上亚阶、弗拉斯阶下亚阶-中亚阶的分界及最上法门亚阶的底界在华南台地相区岩石地层上不易划分。  相似文献   

8.
独山附近泥盆一石炭系界线地层,包括汤粑沟组(底部),革老河组、者王组和尧梭组(上部)。其中前三个地层单位历来被归入石炭系,后者属于泥盆系。它们分布于县城东郊的白虎坡、五里桥及城南尧梭(村)至岩关(村)一带。本文以野外观察结合白虎坡剖面的碳酸盐薄片研究(剖面D/C界线层厚122米,取碳酸盐薄片样26件),对独山附近D/C界线层岩石类型和沉积相试作初步探讨。在野外和室内工作期间承蒙吴祥和、李德明工程师及尹宝生、谢建华等同志协助,谨以致谢。 一、主要岩石类型  相似文献   

9.
泥盆纪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六景泥盆系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分析表明:从落霍柯夫期到布拉格期海洋中的δ~13C是逐渐变重,埃姆斯期明显变轻.艾菲尔期又开始变重,特别是基维特期有较明显的正向偏移,并继续向上变重,至弗拉斯期与法门期之交达到最大,尔后逐渐变轻,反映了泥盆纪海洋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变趋势.这和泥盆纪(二级)海平面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反映海洋碳同位素组成与海平面变化及相关的气候和海洋、大气中CO_2含量的成因联系。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附近δ~13C的变化型式表明其间发生的生物绝灭事件是海平面升降和缺氧环境的周期性扩展等因素的累积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贵州南部独山弗拉斯期的望城坡组含有两种无洞贝类腕足动物组合:下部为出现于贺家寨段底部的Atryparia(Costatrypa)dushanensis动物群,大致相当于牙形石falsiovalis至transitans带;上部为出现于卢家寨段的Radiatrypa yangi动物群,大致与hassi至上rhenana牙形石带相当。独山剖面无洞贝类及其他腕足动物资料表明,贺家寨段为弗拉斯期地层。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东北部泥盆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对研究中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生物地层具有重要意义。对广西全州地区东山剖面上泥盆统佘田桥组、锡矿山组和孟公坳组进行了系统的化石采集及室内分析,共获得104枚牙形石化石和34件腕足类化石。经鉴定,牙形石共21属19种,腕足类化石共6属9种。根据化石种属在东山剖面上的分布,自下而上可划分出8个牙形石带:Icriodus brecis带,Schmidtognathus hermanni-Polygnathus cristatus带,Schmidtognatus wittekindtii带,Palmatolepis linguiformis带,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Palmatolepis rhomboidea带,Icriodus cornutus带和Palmatolepis gracilis manca-Rhodalepis polylophodontiformis带,指示研究区内佘田桥组、锡矿山组、孟公坳组分别对应国际年代地层单位的弗拉斯阶上部、法门阶下部和法门阶中上部,并通过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的首现确立了该地区弗拉斯阶和法门阶(F-F)的界线;在东山剖面共划分出2个腕足类组合带:弓石燕(Cyrtospirifer)组合带和云南贝(Yunnanella)-帐幕石燕(Tenticosififer)组合带,它们分别与东山剖面中牙形石Palmatolepis falsiovalis-Palmatolepis linguiformis带、Palmatolepis rhomboidea-Palmatolepis marginifera带对应。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中带弗拉斯—法门期生物绝灭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泥盆世弗拉斯—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之间存在一次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简称F—F事件)。这次事件在西秦岭地区有所表现。西秦岭中带西成地区吉维特到弗拉斯期为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沉积。法门期以暗灰色和灰绿色板岩、粉砂质板岩沉积为主。弗拉斯期末(相当于gigas最上亚带),该区大量的层孔虫、珊瑚、腕足及兰绿藻等生物绝灭。沉积相、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都表明该事件是山于海水急剧加深引起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为gigas上亚带和最上亚带之间。  相似文献   

13.
华南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训练  李世隆  王约 《地球学报》1997,18(1):98-105
本文把华南法门阶上部和杜内阶分为4个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0、SQ1、SQ2和SQ3。其中SQ0属斯图年阶(Strunian)(泥盆系最顶部),其余3个层序归杜内阶。这4个层序可以与欧美等地同期的层序进行对比,表明当时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及其由此而产生的沉积层序具有全球的一致性。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浅海相区与Siphonodelapraesulcata-S.sulcata界线一致的泥盆-石炭系界线不仅高于Cystophrentis带顶界,而且还应高于引起Cystophrentis绝灭的海退事件层的顶界。因此建议以Cystophrentis-Pseudouralina间隔带中最明显的一个海进面,即SQ1的海进体系域的底界作为华南浅海相区泥盆-石炭系界线。这条界线与泥盆-石炭纪之交海退事件层的顶界正好一致,大致相当于Pseudouralina组合带底部。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海相石炭—二叠系界线典型剖面陕西镇安西口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事件地层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建立了4个牙形石生物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treptogna-thoduselegantulus带,S·elongatus带,S·gracilis带和S·isolatus带。将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S·isolatus带的底界,较以带Pseudofusulinakrotowisphaeroidea-Dunbarinella(PD)带的底界为标志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层位低3·3m。在西口剖面上石炭统逍遥阶至下二叠统隆林阶,以初始海泛面作为层序界面,识别出12个四级层序(大体相当于副层序组),构成5个Ⅱ型三级层序。这5个三级层序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与贵州独山、罗甸纳水、紫云扁平剖面同期地层中三级层序及海平面变化旋回之间显示出较好的对应关系。除下杨家河阶外,其余各阶的底界,包括逍遥阶、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及隆林阶的底界,基本上都位于沉积相转换点或其附近,即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关键界面或其附近。表明这5个三级层序的关键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的关系相当密切。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与碳酸盐岩微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显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在重要地层界线附近常出现磁化率异常高值,说明碳酸盐岩磁化率可能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西口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中可识别出两次明显的类辐射事件。第一次类辐射事件发生在Occidentoschwagerinaalpina-O·postgallowayi(OS)组合带底部,即下杨家河阶的底部。第二次辐射事件发生在Mccloudiaregularis-Par-aschwagerinafragosa-Robustoschwagerinaxiaodushanica(MPR)组合带底部,即范家河阶的底部。具有三级和三级以上隔壁的四射珊瑚动物群突然大量繁盛,代表四射珊瑚演化进程中一次重大变革。在陕西镇安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这个生物事件首现层位相当于类Pseudofusulinaurdalensi(PU)带下部,高于该带底界不到12m,以Xikouphyllum-Shaannanophyllum-Szechuanophyllum-Wentzellophyllum组合带为代表。在这个层位牙形石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出现的层位关系密切。在垭口阶底界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吻合最好,隆林阶底界次之,然后是范家河阶底界。与上述3条界线相比,在镇安西口剖面上,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的首现位置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事件地层特征不明显,既不是一个生物辐射演化面,碳酸盐岩磁化率变化也不太明显,在实际工作中不易使用。  相似文献   

15.
滇东路南地区晚泥盆世晚期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世义  白建中 《云南地质》1992,11(4):295-307
滇东地区上泥盆统上部地层,虽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先后做过工作,但属法门阶还是弗拉斯阶的问题,由于缺乏特征性化石依据,致使认识得不到统一。近两年来,笔者参加我校1:5万路南幅的地质填图,在上泥盆统上部的“寨黑组”内,找到许多可与华南地区锡矿山阶对比的腕足类化石,发现了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的法门期世界性特征分子——Plectorhynchella腕足动物群,以及大量的牙形石,肯定了滇东地层分区存在法门阶地层。  相似文献   

16.
新疆巴楚小海子剖面泥盆系Frasnian-Famennian界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化学 -生物地层学方法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首次识别出了泥盆系 Frasnian- Fam ennian界线。在巴楚小海子剖面 ,以出现牙形石 Icriodus deformatus和可与华南 F- F界线化学异常对比的化学元素丰度或比值异常为标志 ,将 F- F界线置于巴楚组中段底部灰岩中。研究结果表明 ,重要的储油层和开发层——东河砂岩段位于 F- F界线之下 ,为泥盆纪弗拉斯期。同时 ,本文为探讨地史期间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F- F事件的特征和机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7.
贵州独山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约  王训练 《地层学杂志》1996,20(4):285-290
独山地区的革老河组和汤粑沟组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可分为:Skolithos-Diplocraterion,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Chondrites-Palaeophycus,Teichichnus-Planolites,Planolites-Cochlichnus等5个反映不同沉积环境的遗迹组合,并在剖面上展现出较好的海平面变化。通过对遗迹组合所反映环境的研究,独山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受脉动式海平面升降的影响和控制,界线可能在汤粑沟组底部钙泥质条带灰岩明显海退事件之上的第一次海进层附近。  相似文献   

18.
贵州独山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独山地区的革老河组和汤粑沟组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可分为:Skolithos-Diplocraterion,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Chondrites-Palaeophycus,Teichichnus-Planolites,Planolites-Cochlichnus等5个反映不同沉积环境的遗迹组合,并在剖面上展现出较好的海平面变化。通过对遗迹组合所反映环境的研究,独山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受脉动式海平面升降的影响和控制,界线可能在汤粑沟组底部钙泥质条带灰岩明显海退事件之上的第一次海进层附近。  相似文献   

19.
广西六景泥盆系剖面是中国泥盆系标准剖面之一,通过对其弗拉斯阶-法门阶(F-F)界线附近地层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自下而上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晚rhenana带、linguiformis带和triangularis带。F-F界线位于融县组下部(第7号层与第8号层之间),在谷闭组顶界之上3.32,m处。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F-F之交δ13C具有显著正偏移,增幅为2.0‰,与湖南老江冲、广西垌村和杨堤以及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等地的F-F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记录一致,且具有相近的变化幅度。δ13C正异常与F-F界线上的生物灭绝有关,由于食微生物的高等生物灭绝,微生物大量繁盛,诱导海水缺氧,导致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增加,从而形成δ13C的正偏。F-F界线层发育一套以碎屑灰岩为特色的事件沉积,该事件沉积在广西乃至全球具有等时性,可能与小行星碰撞地球引起的全球性海啸有关。  相似文献   

20.
季强 《地球学报》1991,12(2):115-127
在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显生代,生物的演化发展十分迅速,因而生物的发生和衰亡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能被人们认识为地质事件的巨大生物绝灭却是稀少的,它们的性质和起因也不尽相同。本文研究的弗拉斯—法门事件就是其中一次比较明显的巨大生物绝灭事件。我国泥盆纪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齐全,化石十分丰富,极有利于弗拉斯—法门期生物绝灭事件的研究。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阐述这一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方式和特征,进而探讨这一事件的性质和起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