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郯庐断裂中段鲁中基底的韧性变形带可分为两类:(1)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发育中深层次的构造片麻岩为特征,形成于早中元古代花岗质岩体(2488Ma)侵位之前;(2)北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中浅层次糜棱岩为特征,形成于晋宁期(941Ma)。文中对以上两类韧性变形带的形成机制和时代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鞍山地区太古宙地壳的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山地区的太古宙变质岩,主要由花岗质岩石(约占90%)和表壳岩(含铁岩系)组成。其中花岗岩包括铁架山花岗岩和弓长岭花岗岩,表壳岩由磁铁石英岩和绢云绿泥石石英片岩组成。表壳岩沉积年龄大于3000Ma,铁架山花岗岩侵位于2900Ma,稍后即发生第一幕韧性变形,在铁架山花岗岩中发育了NE走向片麻理,在表壳岩中形成同斜褶皱及轴面片理S_1。2600Ma左右弓长岭花岗岩侵位,稍后又发生第二幕韧性变形,产生了NNW逆向剪切带和NEE走滑剪切带,这时含铁岩系中形成平行韧性剪切带的片理S_2。2000Ma发生第三幕韧性变形,其中NEE和NNW向剪切性质与第二幕恰好相反。以上三幕韧性剪切序次,相对应的形成了片麻岩、糜棱岩和构造片岩。  相似文献   

3.
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赵靖  钟大赉 《岩石学报》1994,10(1):27-40
滇西澜沧变质带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519Ma和280~190Ma。早期变质变形事件(M1D1)可由销长石和石榴石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确定,形成近E-W向的变形构造格局。晚期变质变形作用(M2D2)以形成蓝片岩相矿物组合,如以蓝门石(青铝门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石英等为特征,并形成近N-S向的变形构造格局.钠质问石以青铝闪石和蓝闪石为主,白云母多为3T+2M;型多硅白云母,其bo均值在9.040A以上;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估计分别为0.6~0.7GPa和300℃。晚期变质变形事件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M2aD2a和M2bD2b),分别伴随透入性面理(S2)和褶劈理(S3)的形成,蓝门石的40Ar-39Ar定年分别为279Ma和214Ma;M2cD2c期局部受到热的扰动,以及出现大量的膝折带或宽缓褶皱。上述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代表了澜沧变质带的隆升及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4.
1∶20万曲水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一条东西向巨大韧性剪切带,据几何形态和显微组构特征,该剪切带属于正剪切带性质,是在始新世晚期(40~42Ma)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时的产物。区内在构造—岩浆作用下,造成地壳不同层次拆离滑脱及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解释了地壳增厚、构造变形弱及地球物理多层结构不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冀东太古宙高级区主要由两个构造单元组成,以三屯营-洒河-金厂峪一线为界,北西侧为线性构造区,南东侧为卵形构造区。卵形构造是由紫苏花岗岩固态气球膨胀侵位形成的,之后又受到深部构造相韧性变形带的叠加,使卵形构造由东到西受改造的程度逐渐增大。线性构造则是中部构造相韧性变形带对深部构造相和卵形构造叠加的结果。尽管冀东地区南东、北西分异早于3563Ma,但卵形构造区和线性构造区出现相对较晚(2500Ma)。  相似文献   

6.
杨光忠 《贵州地质》2001,18(4):224-227
在隆里地区新元古界下江群中发育有剪切变形的构造,形成脆-韧性剪切带(过渡性剪切带)。按其产状可分为切层和顺层过渡性剪切带两类,具有较典型的脆性-韧性变形的宏观和微观特征。此类变形是地壳浅层次剪切构造作用产物,显示了江南造山带外带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徐家堡子地区以黑云英云闪长质片麻岩(2.47Ga)为围岩的上壳岩(>2.98Ga)包体中,发育几条近东西走向的韧性变形变质带(2.7Ga)。研究表明,该韧性变形变质带在平面和剖面上均呈舒缓波状,发育糜棱叶理、矿物线理和S-C组构。带内的糜棱片麻岩矿物成分复杂且多世代矿物共存。变形前以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500~520℃,压力为0.4GPa;韧性变形同期以夕线石、石榴石、石墨、黑云母、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630~700℃,压力0.58~0.72GPa;变形期后以十字石、石榴石、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586℃。形成了一条顺时针演化的pTt轨迹。这种复杂的糜棱片麻岩是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甘肃北山榴辉岩-花岗岩带、柴北缘含柯石英榴辉岩-花岗岩带和阿尔金韧性剪切带岩石构造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认为, 在新元古代, 塔里木、华北 (?) 和柴达木三个地块在中国西部甘青新交界处逐步汇聚。其中, 华北与柴达木在800~1000Ma 期间首先汇聚, 形成柴北缘含柯石英榴辉岩-花岗岩带。之后, 塔里木向东运移并与柴达木斜接, 斜接带为具有同剪切伟晶岩脉和岩体 (913Ma) 的韧性剪切带, 即新元古代阿尔金断裂。在860~880Ma 左右, 塔里木向东运移到华北边缘, 与华北地块-柴达木地块拼合, 在柳园一带形成榴辉岩-花岗岩带。  相似文献   

9.
张八岭地区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型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构造与地层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张八岭地区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10幅1:5万地质填图资料分析和典型地区的构造追踪,初步认为:北将军(岩)组自下而上分为三段,时代置于中元古代,获铅同位素年龄样值为1821±416Ma;西冷(岩)组自下而上分为三段,时代置于青白口纪。区内主要存在三期构造交形:早期为一系列呈NWW-近EW向的紧闭同斜褶皱,中期以韧性剪切带发育为特征,晚期以NNE向为主的宽缓褶皱。三期变形共同叠加,形成区内基本构造格架。并对变形机制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胶东昆嵛山花岗岩的特征、成因及其与金矿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嵛山花岗岩是牟平—乳山金矿成矿带的围岩,在其成因和定位时代上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对岩体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就岩体成因及其与金矿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昆嵛山花岗岩是在中生代由岩浆缓慢冷凝结晶形成的大型复式岩基,并非交代成因。它由垛崮顶片麻状花岗闪长岩(147Ma)、八门邹家斑状花岗闪长岩(135Ma)、瓦善—水道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及五爪山片麻状含榴二长花岗岩(120Ma)组成,成分具贫铝富碱的特点。岩浆来源于中下地壳中酸性变质火山岩系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其形成温度为650—750℃。岩体经历了韧性和脆性变形作用,不同方向的片麻状构造是岩浆结晶期韧性变形作用的结果。脆性变形形成的断裂和破碎带是本区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花岗岩定位、韧和脆性变形作用与金矿成矿作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覃小锋 《广西地质》2002,15(2):7-11,25
桂东南那卜地区潭超单元及其围岩中,主期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可分为2类:NE向右行走滑性质的韧性剪切带;NW向逆冲推覆性质的韧性剪切带。通过对以上2类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显微组构以有运动学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构造应力是NE-SW向的,在这一应力的作用下,使早期NE向和NW向构造重新活动,从而构成了一种NE向走滑-NW向逆冲的相互转换程式,即NE向右行走滑性质韧性剪切带和NW向逆冲推覆性质韧性剪切带相互转换的韧性变形体系。  相似文献   

12.
燕山带中生代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背景问题   总被引:103,自引:9,他引:94  
郑亚东 Davis  GA 《地质学报》2000,74(4):289-302
对冀北、辽西火成岩体和火山岩的定年与野外构造的研究揭示,燕山地区主要缩短变形期为:①前中侏罗期(180Ma);②晚侏罗期(161~148Ma);③早白垩期(143~127Ma→117Ma)。前中侏罗期为SN向缩短可能与蒙古弧-华北板块沿索伦缝合带拼合有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与蒙古-华北拼合板块沿其北1000~1800km外,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碰撞的板内响应。我国东部NNE  相似文献   

13.
于海峰  陆松年 《岩石学报》1999,15(4):532-538
通过对甘肃北山榴辉岩-花岗岩带,柴北缘含柯石英榴辉岩-花岗岩带和阿尔金韧性剪切带岩石构造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认为,在新元古代,塔里木,华北(?)和柴达木三个地块在中国西部甘青新交界处逐步汇聚,其中,华北与柴达木在800~1000Ma期间首先汇聚,形成柴北缘含柯石英榴辉岩-花岗岩带,之后,塔里木向东运移并与柴达木斜接,斜接带为具有同剪切伟晶岩脉和岩体(913Ma)的韧性剪切带,即新元古代阿尔金断裂。在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显微构造研究,滩间山金矿田韧性剪切带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本区发育区域韧性剪切和控矿韧性剪切带,并以NW、NE向为主;NE向区域韧性剪切带是NW向区域韧性剪切的扭折带;控矿韧性剪切带在区域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育而成,经历了多期(次)活动,最终生成脆性断裂,韧性剪切带是金矿形成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成矿作用随剪切带的多期(次)活动同步演化,形成多阶段矿化富集,脆韧性和韧脆性剪切变形  相似文献   

15.
鞍山地区太古宙地壳地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山地区的太古宙变质岩,主要由花岗质岩石(约占90%)和表壳岩(含铁岩系)组成。其中花岗岩包括铁加山花岗岩和弓长岭花岗岩,表壳岩由磁铁石英岩和绢云绿泥石石英片岩组成。表壳岩沉积年龄大于3000Ma,铁架山花岗岩侵位于2900Ma,稍后却发生第一幕韧性变形,在铁架山花岗岩中发育了NE走向片麻理,在表壳岩中形成同斜被迫褶皱及轴面片理S1。2600Ma左右弓长岭花岗岩侵位,稍后又发生第二幕韧性变形,产生  相似文献   

16.
库车新生代构造性质和变形时间   总被引:126,自引:6,他引:120  
库车构造位于南天山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南,为塔里木盆地最北的一个构造带。它自北而南可分为边缘逆冲( 隐伏构造楔) 、斯的克背斜带、北部线性背斜带、拜城盆地、南部背斜带。每个背斜带又包含有若干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它们是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滑脱褶皱、断层传播 滑脱混生褶皱、双重逆冲构造、突发构造、三角带构造。底部逆冲断层向南变浅,堆叠逆冲岩席向南变薄,总体上形成一个向南的逆冲构造楔。逆冲断层在斯的克背斜带侵位最早(25 Ma) ,在北部线性背斜带为169 Ma,拜城盆地中的大宛其背斜为36 Ma,南部背斜带为53 Ma( 北部) 和18 Ma( 南部) ,变形作用向南变新。库车构造是印 藏板块碰撞的内陆构造响应,是二叠纪前陆盆地复活而成的再生前陆盆地变形带  相似文献   

17.
哀牢山韧性剪切变质带类型划分及岩石分类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兴林 《云南地质》1994,13(4):371-378
本文将韧性剪切变质带按其形成地质背景划分为三个类型:(1)低温(浅层)韧性剪切变质带;(2)中温(中层)韧性剪切变质带;(3)高温(深层)韧性剪切变质带。哀牢山变质带中深变质杂岩区的主体属于中高温韧性剪切变质带,并有低中温韧性剪切变质带叠加。滇西其他地区如点苍山、高黎贡山、崇山、西盟及腾冲─瑞丽等地的中深变质杂岩区的基本地质特征与哀牢山变质带相近,因此,仍属于韧性剪切变质带,其类型划分与分布特征都与前者相似。本文提出韧性剪切变质岩石分类命名建议方案,根据滇西各韧性剪切变质带中的各类混合岩,绝大部分是构造片麻岩类,提出了两类岩石的对应名称。  相似文献   

18.
闽—粤东南沿海大陆边缘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沿海大陆边缘剪切带是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它是一条具有多次活动的左旋韧性平移剪切带。在本剪切带中可以观察到3种类型的构造:(1)规模巨大的呈北北东—北东向展布的糜棱岩带以及山拉伸线理组成的线状构造带。它们在平面上有明显的从断目两侧向中心递进变形特征;(2)呈北东走向陡倾角的糜棱叶理(Sa)、应变滑劈理或破劈理(Sb)、小型剪切带(Sc);(3)由西到东断层作用样式和断层岩具有明显的递进变化特点。西部(浅部)断层作用以脆性剪切滑动为主,其断层岩则由假玄武玻璃及镜面糜棱岩组成;中部断层作用以跪—韧性剪切为主,为断层泥—碎裂岩—超碎裂岩;东部(深部,以韧性剪切作用为主,其断层岩为暖棱岩—花岗糜桂片麻岩—眼球状糜棱岩系列。以上特点表明在本剪切带内透入性和非透入性变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出在变形过程中具有由韧性变形逐渐向脆性变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CCSD主孔100~2950m榴辉岩、退变榴辉岩类岩石叶理倾角明显较片麻岩类岩石叶理倾角陡,前者总体倾角55°左右,后者28°左右,局部可见片麻岩类叶理切割榴辉岩类叶理,因此两者叶理可能形成于不同时期;两类岩石之间现部分为韧性剪切带接触关系,韧性剪切带形成于苏鲁地体折返主期自SEE向NWW的韧性剪切作用。榴辉岩、退变榴辉岩类岩石叶理产状对发育于该类岩石内的微断层产状有一定控制作用,而片麻岩类岩石叶理产状对发育于该类岩石内的微断层产状控制作用相对较弱。孔区脆性变形主要反映白垩纪以来SEE-NWW向伸展构造应力场的变形特征,主孔100~1620m倾伏向以SEE向占绝对优势的微正滑断层擦痕即为该期变形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汤家富  肖庆辉 《地质论评》1987,33(2):129-137
江西省武功山东段发育了两类不同型式的剪切带,即北北西向平移剪切带和东西向韧性推覆剪切带。它们是形成于同一时期并具有相似的变形特征,都发育有与运动方向一致的圆锥状-剑鞘状、舌状-饼状鞘褶皱和a线理以及强烈的片理化带。表明它们是在同一应力场中变形的,两者之间以转换断层为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