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国根  肖卫兵 《海洋学报》1985,7(3):388-394
参加训练者为4名健康男性饱和潜水员,年龄23.3±0.5岁(均值±标准差,下同),身高173.8±3.9厘米,体重66.1±4.4公斤,体表面积1.75±0.07平方米,有实际潜水经验.训练前经详细临床检查,符合进舱要求.训练在2300型饱和潜水甲板居住舱内进行,分为生活及卫生两舱,总容积25.5立方米,舱内温度控制在30±2℃,相对湿度60-80%.在200米停留的53小时及107小时15分的减压过程中,氧分压分别为0.4及0.6ATA.加压前两周对潜水员进行了肺功能测试方法的训练,使能熟练掌握.在加压前的常压下测试一次,作为对照,在200米高压停留期间测试两次;在减压过程中,分别在127、80及38米深处各测试一次,为避免压力变化对测试的影响,测试时暂停减压;在减压完毕后5小时,在舱内测试一次,以观察减压后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
陈国根  朱文祥 《海洋学报》1985,7(5):621-627
本文对103例潜水员肺通气功能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潜水员通气功能的大多数参数大于常人值,而且随潜水年数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流量-容量曲线各参数与潜水年数和深度无明显关系,从而提示,潜水员在高气压环境下,经常呼吸高密度气体,不但不会影响潜水员的通气功能,而且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350m模拟氦氧饱和—370m巡回潜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名海军潜水员,呼吸氦氧混合气,在饱和居住舱内,经过2.5d,加压到350m饱和深度。在此深度实施了370m的巡回潜水,有效地完成了规定的援潸作业内容。在高气压下,潜水员未出现明显高压神经综合征症状。在350m深度连续生活工作三昼夜后,经14.5d减压,顺利回到常压,潸水员无任何减压病症状,确保了安全。在全过程22d的不同阶段.分别测定了多项医学指标,潸水员反应感觉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和作业能力.一系列医学保障措施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加、减压方案都是安全的。此研究的完成,表明我国已具备了实施350m大深度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能力。对国防和经济建设将会有一定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中美科技工作者首次在我国联合进行了为期七天的25m氮氧饱和空气巡潜科学实验,在五天饱和停留期间,四名潜水员进行了60人次50~75m不减压与减压反复巡潜。完成了Doppler监测和肺、心,脑生理功能测试,经53h50min减压,潜水员安全出舱,无一例减压病症。本实验方案对当前饱和潜水的新程序、巡潜深度时限、高压氧暴露限度以及饱和减压等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对其安全性、实用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1.通过对440名潜水员的调查,发现饮酒的潜水员急性减压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不饮酒者。 2.通过对127名潜水员的调查发现,饮酒的潜水员减压性骨坏死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不饮酒者。 3.在49名减压性骨坏死患者中,不饮酒者的发病率是饮酒者的3倍。 4.18名潜水员在9~29年来饮酒与非饮酒期间减压病的发病情况作自身对照,他们共患急性减压病31次,减压性骨坏死5人。均发生于非饮酒期。 5.乙醇治疗家兔急性减压病的实验指出,乙醇对家兔急性减压病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家兔死亡差别极显著。 6.乙醇治疗减压病的机理是降低气泡的表面张力;影响血小板的分泌、粘附、聚集和促凝功能;促进体内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排出,增加血输出量,改善微循环等。  相似文献   

6.
空气潜水,尤其是较大深度的空气潜水应用水面吸氧减压法减压过程中,分别于潜水前、从快速上升开始至回到高压环境下的间隔时间内、潜水后回到常压环境中用多普勒测定血流气泡。测定结果表明对评价和选择所采用的减压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1986年,我们对11名潜水员取静坐状态下将多普勒超声议探头放在前心区最佳部位测定血流气泡并录音。气泡等级按Spencer方法分级。结果共测定55人次,其分级如下: 从快速上升开始至回到高压环境下的间隔时间内测得Ⅲ级13人次;Ⅱ级19人次;Ⅰ级19人次;0级4人次。存在血流气泡音者51人次,占总人次的97.73%。潜水前和回到常压下均无血流气泡音,无减压病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4名潜水员在21ATA、呼吸氦氧混合气、暴露53小时、进行模拟饱和潜水环境下一系列生理功能变化的技术资料.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成功地实施了医学保障任务,积累的资料对了解和评价机体在高气压下不同阶段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适应及工作能力,营养卫生状况,加、减压方案的安全性及医疗安全保证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对今后实施海上实际饱和潜水医学保障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302米氦氧饱和潜水时,我们观察了潜水员的某些生理功能,其结果如下:1.到达最大深度时,脑电图有二种类型的变化:在脑的各叶,θ活动甚至δ活动增加;α节律减少,其振幅下降。在302米时可见θ波指数的增加和α指数的减少。2.从海平加压到150 m 时,受测者 A 没有出现明显的震颤,而受测者 B 和 C 即有明显的震颤振幅的增加。受测者 B 和 C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出现最大的震颤振幅的变化。3.从加压开始到饱和深度时观察到潜水员心率下降,未见有明显的 ST 段和 T 波的改变,三名潜水员心电图都没有出现明显的 ST 段下降。在以 R 波为主的标准导联和胸导联的心电图上,既没有 T 波的倒置和双相,也没有 T 波的平坦,甚至在302米体力负荷时,也没有 ST 段和 T 波的不正常表现。4.肺通气量各参数的测量结果如下:当受测者从海平加压到302米后,肺容量几乎没有变化,但时间肺活量、最大肺通气量和最大呼吸流量随气道阻力的增加而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80m氦氧饱和-100m巡回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夏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为两批.在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理一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订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正式进入海上实际应用的发展新阶段.积累的经验可为今后经济、国防建设中更深的海上实潜作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饱和潜水技术的问世,海底居住室应运而生。它为人类在海底生活提供了一个舒适而幽雅的人工环境,成为潜水员和海洋科学家在海底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场所,被人们称为潜水员的水下基地。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居住室“海中人”号于1962年9月6日在法国的里维埃拉附近海域60米深处试验成功,一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26小时。9月14日,法国的“大陆架1”号海底居住室  相似文献   

11.
气象部门根据12小时或24小时累计降雨量的多少把降水分为这样几个等级:12小时雨量是在0.1—4.9毫米、24小时雨量是在0.1—9.9毫米为小雨;12小时雨量在5.0—14.9毫米、24小时雨量在10.0—24.9毫米为中雨12小时雨量在15.0—29.9毫米、24小时雨量在25.0—49.9毫米为大雨;12小时雨量在30.0—69.9毫米、24小时雨量在50.  相似文献   

12.
牟氏角毛藻的有机渗出物及其对铜的络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进行一次性的培养过程,不同时间取藻培养液过滤,测定滤液中的COD及铜络合容量CC_(cu)值。结果表明,牟氏角毛藻在生长过程中向体外渗出有机物,在指数生长期渗出的有机物量很少;细胞渗出有机物明显增加;出现在静止期之后。牟氏角毛藻的细胞渗出物对铜具有络合能力,CCcu值从初始到192小时,由1.65×10~(-7)mol/dm~3增加到2.20×10~(-7)mol/dm~3。铜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无明显改变,logKcuL变化范围从7.27到7.74。过滤藻液的COD值从初始到192小时由0.81mg/dm~3增加到1.58mg/dm~3。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用受控生态系实验装置(CEE),测定海水中颗粒有机碳产额,溶解氧增量和碳-14吸收率,以研究海洋生态系中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同时,比较不同的孵育时间,不同粒度藻类,不同体积和类型瓶子对碳-14示踪法测定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方法所测的生产力最高,碳-14方法次之,颗粒有机碳增量法最低,即光合作用商应高于1.7;颗粒有讥碳增量约为碳-14生产量的61%,4小时和24小时不同孵育时间所测生产力比值为2.42±0.27,不同体积和类型的瓶子所测生产力没有显著差别,本文建议用多种测定方法,以逼近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真值。  相似文献   

14.
在测流过程中和资料整理时会有各种各样误差引进。但是,其中有三种误差是主要的: 1.船体的影响。铁船体本身具有磁性。它能改变海流计中磁罗经的方向,船体对表层海流流速也有影响,一般来说铁船体可使流向差的方均根值达30°~49°,流速差的方均根值达4~10厘米/秒。 2.余流是低频的流动,具有3、5、10,15天,甚至更高的变化周期。在一个定点站只观测25小时的海流资料,是得不出准确的余流值,要尽可能延长观测资料的时间序列长度。 3.用观测24小时的海流资料序列来分析余流要比用25小时海流资料序列分析余流误差大,引起最大误差可达±4%。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大黄鱼(Pseudosciana crocea)peroxiredoxin Ⅳ(Lyc-Prx Ⅳ)在细胞内的抗氧化功能,构建了表达大黄鱼Prx Ⅳ的重组质粒p CMV-Lyc-Prx Ⅳ,瞬时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T),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转染后的细胞样品中Lyc-Prx Ⅳ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测定细胞内过氧化氢浓度来评价Lyc-Prx IV的体内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Lyc-Prx Ⅳ可在转染重组质粒p CMV-Lyc-Prx Ⅳ的HEK-293T细胞中表达,且细胞中A560处的吸光值在转染后6、12、24 h后分别为0.154、0.116以及0.162,而瞬时转染空载体p CMV后细胞样品在A560处的吸光值在转染后一直稳定在0.260左右,说明细胞中过氧化氢的浓度在转染后6、12、24 h时明显低于瞬时转染空载体p CMV细胞中的过氧化氢浓度(p〈0.01).表明Lyc-Prx Ⅳ在生物体内可以分解过氧化氢,参与生物体内氧化还原状况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饱和潜水技术能提高水下作业效率,还可藉巡回潜水来增加水下作业深度,因此从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潜水技术先进国家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进行潜水作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空气潜水中,脑功能的变化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高压氮会引起人体象酒精中毒样的麻醉症状,因此,一些水下生理和医学家们不但把脑电图作为潜水员选拔的体检指标,而且还用作潜水时健康检查和监护的重要手段.关于长期暴露于高气压环境下人体脑电图变化的研究尚属少见.本工作系统地记录了模拟36.5米氮氧饱和和潜水26昼夜各时期及进行不同深度空气巡潜时的脑电图,以探索长期暴露于高压氮氧环境对人体脑电图的影响以及适应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试验测定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在饥饿120d过程中体内生化组成、能值及消化系统主要消化酶活力的连续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饥饿时间延长, 螺体的水分与灰分含量逐渐上升, 而蛋白质、脂肪及糖原含量和能值均呈下降趋势.胃、肠道与肝胰脏中脂肪酶总活力在饥饿10d时较对照组略有上升, 随后呈下降趋势;淀粉酶总活力和蛋白酶总活力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降低.饥饿70d时, 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分别降为对照的70.12%、63.66%、42.79%, 脂肪酶与淀粉酶总活力在70-90d时迅速下降;各酶活力在90-120d均降至较低的水平.结果进一步显示, 幼螺在饥饿前期主要消耗脂肪与糖原供能, 70d后加大对贮备蛋白质的动用量, 而后期 (90-120d)则以利用蛋白质为主;各消化酶活性在饥饿90d前快速下降, 之后呈恒定状态.饥饿时螺体含水量可作为预测其营养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本次综合调查共计四个航次,海洋沉积调查参加了第一(6月)、第二(9月)航次,本章只限于表层沉积物的取样及拖网取样。在现场进行了pH、Eh、Fe~(3+)/Fe~(2+)的测定。由于测定过程中样品与空气接触达半小时以上,Eh值受歪曲。  相似文献   

19.
六种毒物对海蜇碟状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静态条件下在沈家门渔港天然海水中外加铜、锌、汞、柴油、机油和丙体666等六种有毒物质,测定其对海蛰(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幼体——碟状体阶段的24、48和96小时半致死的浓度(LC_(50))值。并应用这些急性毒性资料,探讨了海蜇资源下降的污染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01年7月测定大鹏澳表层叶绿素a含量为2.61-19.87mg·m3,初级生产力为404.08-1097.25 mgC·(m2·d)-1,NP值远高于Redfield比值16.回归分析表明,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现存量或生长量并不受某个单一因子调控.在营养盐加富试验中,加入含有P系列的浮游植物增殖速度最快,揭示P是此时大鹏澳浮游植物的潜在限制因子.将大鹏澳浮游植物水样置于不同的NP值环境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NP值为30的梯度组中生物量最高,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程度也最高,其次是NP值为16和8的梯度组.NP值为30的梯度组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时间变化最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