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人口大国,素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之说,但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周、秦到明清之际的2000余年历史长河中、人口数量曾长期摆动在1000~6000万。直到清代中国人口方进人急剧的增长时代。18世纪中叶即清代乾隆盛世时代,中国人口数量才突然增到1亿以上。而在其后迄今不过200多年间,中国人口数量竟激增到11亿以上。统计材料表明:中国在南宋之前(公元1187年)极盛时期,人口曾多次达到5000万以上。西汉平带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为59694978人;唐玄宗十四年(公元1187年)人口为69016875人,但大多时期,人口均达不…  相似文献   

2.
据联合国入口基金会最近发表的报告表明,目前全世界人口总数为56亿,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6O0万以上,到2015年世界人口将达71~78亿,到2050年人口更将接近120亿。其中,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1%;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9%。在新增人口中,亚洲、非洲和拉美占95%。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在缩短。若按目前1.5%的人口年增长速度计算,到1999年就将有60亿人口。1995年2月15日,中国人口达12亿,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亚洲每五个人中就有两个中国人。中国人口总数,比全欧洲、加上美国、日本的人日还多2…  相似文献   

3.
IPCC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和分省人口变化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IPCC发布的可持续发展(SSP1)、中度发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发展(SSP3)、不均衡发展(SSP4)、常规发展(SSP5)这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率定人口-发展-环境分析(PDE)模型中的人口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教育水平等参数,对2011-2100年中国和31个省(区/市)人口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 不同SSP路径下,中国人口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高气候变化挑战的SSP3路径下人口最多,于2035年达到峰值,约14.27亿;在以适应挑战为主的SSP4路径下,人口出现最小值7.02亿。2) SSP1、SSP4和SSP5路径下人均寿命长,人口老龄化严重,其中SSP1和SSP5路径下人均教育水平高,到2100年教育水平在大学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SSP2路径下各年龄段分布比较均衡;SSP3路径下新生人口数量较多,劳动力充足,但教育水平较低。3) 到2100年,SPP3路径下广西人口呈现最大值1.13亿,在其他路径下广东人口最多,达1.29亿。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影响城乡发展模式,带来城市和农村人口新的分布格局.本文基于IPCC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框架,采用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综合考虑中国人口政策和迁移规律,对人口-发展-环境分析模型(PDE)中的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参数进行本地化处理,开展5种SSPs路径下的中国及分省(区、市)城乡人口预估研究,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5种SSPs路径下中国城市人口均有所增加,2015-2050年增长3.4(2.2~3.7)亿人;农村人口持续降低,减少约3.0(1.1~4.0)亿人;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9%(67%~86%).2)未来中国大部分省份城市人口都将较2015年有所增加,西部省份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省份;所有省份农村人口都将明显减少,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幅度高于西部地区.相比2015年,2050年西藏、新疆等地城市人口最多可增加两倍以上;大部分省(区、市)农村人口可减少60%以上.3)未来大部分路径下自然变动对城市和农村人口均由正的影响逐渐变为负影响;机械变动对城市人口影响为正,对农村人口影响为负,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人口自然变动在东西部省份的差异是导致东西部城乡人口不同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与城市水问题”。如何做好天气预报,为科学决策城市水问题服务,是摆在我们每个气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水是城市建设的命脉当今世界面临着紧迫的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与日益缩小的有限资源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世界范围来讲,1950年世界人口有8亿多居住在城市,而到本世纪末将有30多亿人居住在城市。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三分之一的人口得不到安全用水。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已接近3亿,到本世纪末预计可达到4亿。而我国又是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  相似文献   

6.
《巴黎协定》正式生效, 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必将对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带来重要影响。本文结合IPCC发布的可持续发展(SSP1)、中度发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发展(SSP3)、不均衡发展(SSP4)、常规发展(SSP5)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综合考虑人口现状和发展政策设定不同发展路径下各省人口模型的相关参数,在全球升温控制在1.5℃和2.0℃时,对比研究中国和各省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的人口演变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时,SSP1和SSP4路径下总人口较2010年增加0.44亿人;升温2.0℃时,SSP2和SSP3路径下较2010年分别增加0.23亿和0.67亿人,SSP5路径下减少约0.12亿人。5种路径下中国人口将在2025-2035年达到峰值,人口峰值正处于全球升温1.5℃期间。(2)全球升温1.5℃时,除了东北地区和四川、安徽省外,多数省(市)人口均较2010年有所增加;升温2.0℃时,西北、西南和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发达省份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量,其他地区人口开始呈减少趋势。(3)在全球升温1.5℃和2.0℃期间,大部分省份人口达到峰值,其中SSP3路径下广西人口最多,可达1.13亿,其他路径下广东省人口最多,达1.53亿。(4)未来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与全球升温1.5℃相比,升温2.0℃时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最严重。采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全球升温控制在2.0℃之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7.
《气象软科学》2006,(2):124-126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影响人口6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6%。建立科学的气象预警机制是防御气象灾害的前提条件,是政府部门及时有效处置气象灾害的科学依据,是人民群众自我防范气象灾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欧盟成员国大多属于成熟乃至过成熟经济,土地空间有限,人口密集,人口数量稳定甚至有下降趋势,其经济增长只能以“内涵”为主,“外延”扩张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欧盟希望通过应对气候变化能够成为其增强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9.
1996年6月在土耳其首都召开的世界人类住区大会上有关专家说:城市承重压力的加大将是未来几十年中碰到的主要问题。联合国预言:到21世纪初城市人口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农村,2015年世界上将有7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将会带来一系列困扰,人们应该居安思危!有了准备,才能应付复杂局面。首先是气象灾害。1995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5.39℃,是本世纪以来全球最暖和一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5℃,西伯利亚的平均气温上升3.0℃,热浪滚滚袭击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国,有几百人丧生。1996年5月21目一场热浪席卷美国东部地…  相似文献   

10.
清代山东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从史料记载看,清代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以水灾、旱灾、蝗灾和震灾为主.在清代268 a中,山东地区共发生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9年次,潮灾45年次,旱灾233年次,蝗灾138年次,震级不同的地震283次,并且呈现周期性和不断增长的趋势.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清代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人口数量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减轻灾害的影响,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政府采取了蠲免、赈济、调粟等相应的救灾措施.但是,由于受政府财政能力变化的影响,荒政也呈不断衰退的趋势.造成荒政衰退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衰退.清代前期,社会经济上升,政府财政收入多,救灾投入多,救灾效果也较好;清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脆弱程度的加剧,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不断恶化,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往往无力救助,救灾的时效性大不如前.  相似文献   

11.
主编语     
正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截至到2014年,居住在城市区域的人口就已经占据了全球人口数量的54%。城市化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对天气气候服务也产生了新需求,同时也会对天气气候产生很大影响。随着城市化带来的生产、生活活动的集中化,气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镇和乡村住房建筑地震设防水平差距较大,暴露在低设防农村与高密集城镇下的人口因此面临较高的地震风险,面向地震设防风险分析未来城乡人口及暴露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人口-发展-环境(PDE)模型,模拟分析了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下的未来城乡人口地震灾害时空暴露。结果表明:(1)除SSP3下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外,其他SSP情景下各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均先增后降,农村人口数量受城镇化影响呈持续下降趋势;(2)城镇与农村地震灾害高、较高人口暴露等级空间分布相似,集中在华北、西南与东部沿海地区;(3)相较于有设防的城镇地区,无设防农村地震人口暴露等级偏高,高暴露、较高暴露等级的数量偏多,未来城镇人口暴露等级有所上升,而农村人口暴露等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跨入21世纪,迎来中国共产党80华诞,960万km2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12亿华夏儿女正以无比激动的心情欢度这个喜庆的时刻,俯仰五千年,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扬眉吐气;放眼全世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巍然屹立。我们之所以能拥有今天,是因为从南湖的航船上升起了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这面旗帜高高飘扬在中国人民心里。铁锤和镰刀构成的图案,是中国共产党人把崇高的信仰鲜明的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她率领着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每当我注视…  相似文献   

14.
本月的北半球500hPa高度天气图上,负距平从极地附近向爿匕太平洋和大西洋延伸,另外,从中东附近到中西伯利亚也是广阔的负距平区。北美大陆东北部是强的正距平区,从欧洲西部到泰米尔半岛、从中国到日本都存在着很大的正距平区。l日本到中南半岛高温从日本南部经中国东海岸到中南半岛为2℃以上的高温区,菲律宾是多雨趋势,下旬还受台风影响而出现灾害。2中国多雨中国和蒙古有不少地方是高温多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出现了月降水量18mm(多年平均值为0.7mm)的记录。3中东低温土耳其、中东到非洲北部低温多雨雪。土耳其东部在上旬…  相似文献   

15.
1印度应对气候变化概况 (1)人口庞大,贫困人口多,发展任务繁重。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七十七国集团”的主要成员国。印度独立以来,人口急剧增加,成为严重影响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1947年,印度人口3.34亿,2000年突破10亿,年增长高达1.4%。  相似文献   

16.
极端降水(暴雨)是我国最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现有预估研究表明,未来全球持续增暖使得我国极端降水发生频次显著增加,强度增强。那么,未来极端降水增加会对社会,尤其是人们生活造成多大影响?围绕这个问题,本研究基于多个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和人口数据,分析了未来我国极端降水人口暴露度的可能变化。结果指出,在RCP4.5-SSP2情景下,到了21世纪末,虽然预估的我国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极端降水人口暴露度却显著增加,相对当前气候增加了约21.6%,其中东部地区是增加最为显著的区域。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暴露度的增加不依赖于情景的选择,但高排放情景增加幅度更大,而且增加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北半球500hPa图上看到,格陵兰和白令海附近是广阔而明显的正距平区,从欧洲东部到西伯利亚北部、从中日沿海到太平洋中部和北美大陆东部为负距平区。另外,格陵兰附近,虽然有一段时间较弱,但整月都由阻塞高压所控制。王东西伯利亚到蒙古高温东西伯利亚到中日的大范田内持续高温,东西伯利亚各地出现了比常年偏高10℃以上的异常高温。2西日本到中国东部少雨日本到中国降水偏少,南京的月降水量为零,而它的多年平均仅为54.4mm。3亚洲南部的高温大部分地区继上月持续高温,印度东部也太高温。现西伯利亚中部多雨,中亚少雨5欧洲东部低…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逐渐认识到依靠大量能源消费的生产方式、不惜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无节制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市作为工业、建筑、交通的载体,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主要源头,需要改变传统城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发展低碳城市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的经济发展动力.首先采用IPCC能源转换模型对南京市碳排量进行测算,选取南京的人口数量、GDP、人均GDP、人口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ESD)、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系数(ESCD)和能源强度作为对比数列,以南京CO2排放总量作为参考数列,运用灰色系统关联模型进行关联度计算并排序.结果显示,南京市碳排放量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ESD、人口数量、城市化率、ECSD、能源强度、人均GDP、GDP,这与南京工业生产因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对城市碳排放量贡献占总排量一半以上的分析结果相吻合.最后详细分析各指标对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响雷村     
响雷村雷声隆隆,电光霍霍,这是大自然中常见的一种光雷声现象。统计知:全球每年因雷电灾害损失在10亿美元以上,仅我国每年因雷害伤7500人,死3000人。那么,地球上何处最多雷电呢?苏丹的内陆村──阿布戈利亚的纽克卜村。当地人称为“呼沦尔比巴,洛克前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际,为了研究城镇化背景下的长期碳排放趋势,构建了人口变动与能源系统互动的综合分析框架与社会经济-能源系统模型。结果显示,从2014年至2050年,预计有3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并呈现从中小型城市逐步向大型和特大型城市汇集的趋势。人口流动趋势与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结合,推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产品生产和能源服务需求增长。基准情景下,205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84亿tce,能源相关CO2排放达到176亿t,比2013年增长83%;而在低碳转型情景下,通过技术创新,205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需求可以控制在61亿tce左右,CO2排放在2020—2025年间达峰,2050年比基准情景降低78%。低碳转型过程中,非化石能源电力和能效技术的减排潜力最大,工业和电力部门率先在2020年达峰,建筑和交通 (①按照国际通行的能源系统部门划分标准和能耗概念,工业、建筑、交通均属于终端能源消费部门,其中建筑部门能耗指建筑运行能耗,而非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能耗;交通部门能耗指所有交通活动能耗,既包括交通运输业营运类运输工具的交通能耗,也包括私人、公务非营运类运输工具的交通能耗 [1]。)将在2030年左右达峰。实现低碳转型所需新增固定投资占GDP的1.5%,不会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负担。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技术和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