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   总被引:53,自引:27,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高原内记录到多达18次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100余次7~7.9级地震,它们均发生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板内断块区及其次级断块的边界活动构造带上.自1900年有地震仪器记录以来,青藏高原曾经历了3次地震活动丛集高潮,即1920-1937年,1947-1976年和1995-现在.在每次地震活动丛集期都形成以8级地震为核心的7级以上地震活动系列,它们分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50-70年代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20世纪末期以来昆仑-汶川地震系列.每一个地震系列都有自己的主体活动区,最新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的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喇断块.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与全球Mw≥8.0巨大地震活动高潮紧密相关,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与自2001年至今的全球最新地震活动高潮相对应,它们反映了两者的动力学联系.经过详细对比研究认为,它们至今均仍在延续之中,全球板块边界构造带8~9级地震和板内大陆断块区的7~8级地震都仍在连续发生.研究了全球和区域地震活动的相关关系及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了该区当前地震活动的总体形势,评价了其近期地震危险性,提出了加强地震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渭河盆地是环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大型断陷盆地之一。在环鄂尔多斯地块的4个边中,渭河盆地的现代地震活动属于最弱的一边,表现为环鄂尔多斯地块最大的地震空段。渭河盆地内部由多个次级断块组成,但它们对盆地内的现代地震活动控制却不明显。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紧邻的一个大型外侧盆地,盆地内的现代地震活动与青藏高原的大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响应,表现为伴随着青藏高原的大震活动,盆地内部的地震活动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简要回顾了中国学者对地震大形势的主要研究结果 .指出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外在表现 .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 ,指出 2 0世纪以来 ,该区MS ≥ 6 .0地震经历了 6个活跃期和 6个平静期 ,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不同步 .2 0 0 0年 6月甘肃景泰 5.9级地震和同年 9月青海兴海 6 .6级地震的发生意味着该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一个大陆内部活动盆地广泛分布的国家,一系列强震均发生在陆内盆地之中。研究地震与盆地的关系,研究陆内盆地中大地震的活动特征、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和震害分布与盆地的关系等,对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进入了活跃期,我国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S8.0大地震、2010年玉树MS7.1强震以及2013年芦山MS7.0强震,均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因此,目前地  相似文献   

5.
对1975年以来青藏高原36个(25组)6.0~6.9级强震前ML≥4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跟踪分析,发现92%的地震前震源区及外围出现清晰的ML≥4地震平静区。平静面积多在1×106km2内,平静时段多集中在200~700 d,92%的地震发生在平静区内部。从地震预测角度认为,ML≥4地震大面积平静为青藏高原6.0~6.9级地震前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共性异常,它可以为青藏高原6级地震发生地点的判定、场的追踪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70%的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时期,以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为基准,以一年的时间窗口去检测南北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与南北地震带中强震发震时间接近,具有很强的关联。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发生的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南、北、中段的地震活动相关性各不相同,地震活动频次上呈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相关性最弱,与南段相关性最强,但在震级上表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和中段强震活动关系密切,与滇缅构造转换区的中震联系紧密,图像信息方法为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同时发现以海原地震为起始地震时南北地震带的强震具有由北向南往复迁移的特征,南北地震带中段和滇缅构造转换区的地震迁移次数更多,表明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确实联系紧密。这项研究对于南北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军 《地震研究》2013,36(1):123-131,142
根据地震地热说原理和中国西部的大地构造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活动模式及地震活动特征,认为兴都库什地震柱和缅甸地震柱是控制青藏高原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的主因,青藏高原深达70km的巨厚地壳是内陆地区壳内强震频发的有利构造条件,利用35km以下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地震和周边地区的壳下地震活动动态,参考历史震例,可以为研究区内的壳内强震活动与火山活动提供可能的活动强度、活动地点及大致活动时段等前兆性指标,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利用地震柱概念对青藏高原地震构造活动模式的解释似乎更加贴近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特征,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壳内强震或者火山发生的成因,也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内地震柱及其影响区的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羊八井地区存在着温度高达93℃以上,热流值高达364mW/m2的地热奇观.本文利用国际以及中国地震台网资料,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地震活动性和岩石圈脆性破裂深度范围,进而讨论了高地热异常区的岩石圈应力场背景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热异常区有高于高原内部平均活动水平的震级为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活动,其震中分布呈现出与地热活动相似的、沿近南北向断陷带的带状特征;并且在高热流区域内有高原内部罕见的中深地震活动,地震震源从100km左右深处到地表呈现柱状地震群活动的空间分布等特征.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高原中南部应力场主压、主张应力方向与青藏高原的整体特征相符,但是地震发生类型与青藏高原周缘的挤压逆断层型地震完全不同,均属于东西向扩张力作用下的正断层型地震活动,特别是在羊八井高热流区域附近,东西向扩张应力场在岩石圈应力场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推测其控制深度可达岩石圈底部100多公里处.青藏高原地热异常区在强烈的近东西向扩张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东西向扩张并发生一系列的大规模正断层活动,致使深部软流圈高温热流可以沿着活动正断层及其形成的深裂隙上涌,穿过岩石圈到达地表面,形成了高地热异常区.  相似文献   

9.
地震统计区的划分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构造地质背景的分析,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和强震活动特点,讨论和划分该区地震活动统计区,探讨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复发特点、地震构造特征、潜在地震危险性及强度,分析研究区未来强震发生的强度和可能地点,结果表明,目前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处于第8个活跃期,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且未来数年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应密切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祁连山中西段地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中强以上地震前普遍出现的地震活动异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各地震活动前兆异常参数与主震震级有分级特征,其结果对未来青藏高原北部中强以上地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的发展目标,研究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解决的实时数据流接收、震相自动识别、震相可靠性处理、实时地震定位、震相到时等值线实时绘制、地震震级的实时计算、地震动强度分布图的实时绘制等问题.我们编制了一套实时地震速报软件,实现了上述功能,并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事件进行软件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网内地震,软件处理结果基本达到中国地震局地震速报评比满分的要求,速报时间缩短至30~50 s.此外,通过实时仿真技术,系统可给出实际观测到的PGA、PGV、PGD等值线图,可以为应急救灾确定重灾区和有感范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天山中部的地震定位和地壳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宽频带流动台网记录的地震P波和S波到时,根据一维和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对天山中部及其邻近地区1997~1998年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以重新确定的震源参数为依据分析了地壳的活动性.震源分布表明,造山带边缘和内部的大部分断裂都显示出活动的迹象,它们对天山的地壳构造变动起到明显的作用;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活动具有分段特征:其东南段以及西南天山的部分断裂目前活动比较弱,西北段受周边断裂的影响活动较强;另外造山带边缘的构造活动有向山前盆地渗透(Penetration)的趋势.30~40km深度的地震活动表明,天山中部的地壳中下层仍然具有一定的破裂条件,它们与壳幔边界附近热扰动的驱动有关,暗示小尺度地幔对流或软流层上涌等动力作用仍在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类型及火山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以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出现了地震活动增强、地形变加剧和多种地球化学异常等现象,火山口附近发生的多次有感地震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利用2002年以来的流动地震观测资料,采用频谱分析、时频分析和多台站资料对比的方法,对火山区地震事件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对火山活动的危险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天池火山区出现的大量地震活动仍然属于火山构造地震,少量台站地震记录中表现出的低频特征主要是由于局部介质影响造成的,排除了长周期地震引起的可能。尽管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活动明最增强,震群活动较为频繁,但仍属于岩浆活动的早期阶段,短期内发生火山喷发的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14.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川滇-华南活动块体/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及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结构上表现为2个平行展布、朝南东推覆的断裂带,现今运动为带有显著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性质.沿昭通断裂带无大地震的时间至少为1700 余年,目前存在地震空区.GPS变形图像反映昭通、莲峰断裂带已不同程度闭锁.另外,昭通断裂带的鲁甸附近以及莲峰断裂带的南段分别存在异常低b值区或高应力区.已由低b值区和小震空白区识别出昭通断裂带上的鲁甸-彝良之间存在高应力闭锁段,并估计出其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为MW7.4.本研究因此认为昭通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中-长期危险背景, 而莲峰断裂带的危险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10年7月30日河北省易县相继发生ML3.8、3.3地震,震中距离易县地震台仅7 km,震中附近主要以形变观测台站为主.虽然地震震级相对较小,但是12个形变测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这在中小地震的同震响应分析中是较为突出的震例.根据河北台网的地震波形资料对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速报震中和重新定位震中分别计算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断层初步断定为NEE向断层,断层表现为正断兼右旋走滑.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周期及迁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许恒 《内陆地震》1992,6(1):71-78
根据中国历史地震资料及现代地震观察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时间上的周期性及空间上的某些迁移特性。发现:地块周缘的地震活动有700—900年的活跃期;300—400年的活跃幕;20—30年的活跃段。在活跃期中,大震有绕地块周缘逆时针迁移趋势;在活跃幕、段中,中、强震有绕地块周缘顺、逆时针相间转动迁移趋势,并有对角、对边及反向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17.
高彬  贾科  周仕勇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11):4089-4099
本文通过整理世界地震台网1900-1970年世界台站震相报告,对该时期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震级5级以上强震的震源位置及震源机制(断层面解)进行了测量.具体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1)使用1900-1970年之间Shide Circulars(BAASSC,1900-1912),《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和EHB Bulletin的震相到时,对该时间范围内的22个地震事件重新定位,得到了21个地震事件的可靠结果;(2)使用1933年至1970年之间ISS的P波初动,对该时间范围内的15个地震事件求解震源机制解,得到了其中12个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的可靠结果,从而丰富了华北地区基于全球地震台网观测的1900-1970年历史强震目录震源机制资料;(3)基于华北地区地震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推断了华北地区M≥5.0的部分缺乏地震资料观测的历史地震断层面参数,并对这种方法推断的断层面参数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The Changbaishan volcano is located in Jilin Province , along the border of China and NorthKorea .It isthelargest nature reservein China .Changbaishan belongstothe northeastern Asian activebelt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Euro-Asia plate . The Changbaishan volcano is a gigantic ,polygenetic ,central volcano,and has been active since Holocene .The early eruption started in thePliocene andformedthe basaltic shield. Duringthe 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 ,the volcanic cone …  相似文献   

19.
Two kinds of seismic gap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he same term seismic gaps has been used for different kinds of seismic gaps, resulting in some confusion. It is shown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seismic gaps which are defined by two different features of seismic activity. One is a gap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pture zones of the largest earthquakes in a seismic belt. This is termed a seismic gap of the first kind. A seismic gap of the first kind could be identified not only for great shallow earthquakes along plate boundaries, but also probably for smaller intra-plate earthquakes. The other is a gap in seismicity of smaller-magnitude earthquakes before larger earthquakes. This premonitory phenomenon is termed a seismic gap of the second kind. Focal regions of the largest earthquakes in an active seismic belt are frequently seismic gaps of both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kind. Some earthquakes, however, are not preceded by any appreciable premonitory gap (the second kind). This different feature in different cases may depend on the structural states of the earth's crust, such as heterogeneity.  相似文献   

20.
2002年8月20日长白山天池火山小震震群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2002年7~9月,采用15台宽频带流动地震仪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进行了近3个月的地震观测,记录到大量发生在天池火山附近的地震和多次小震群。对2002年8月20日的小震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发生在长白山天池内的西南部,震源深度距离天池水面一般小于4km深,震群的震中位置呈北西向线性分布。地震记录的频谱分析表明,该震群为典型的火山构造类型地震。在观测中发现HSZ和DZD台的地震记录低频成份丰富,这可能与台站附近的局部介质变化或低速的断层带有关。我们认为震群可能是由火山深部活动诱发的局部断裂活动所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