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君杰  陈玮 《地震学报》1997,19(2):192-196
基于弹性理论中旋转与平移之间的微分关系,研究了当空间两点间距离趋于零时地震动空间相干函数的极限性质.结果表明,为满足这一微分关系,在建立小范围地震动随机场模型时,空间相干函数的选择必须满足一定的函数特征,不能完全凭经验统计方法来验定其函数形式.同时指出,基于随机地震动场估计旋转地震动分量功率谱密度的关键,是精确地确定地震动空间相干函数关于空间坐标的二阶导数.   相似文献   

2.
空间变化的地震动功率谱的实用模型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个空间变化的地震动功率谱模型.这个模型与已有的模型比较有两个特点: ① 根据现有的多个模型多次地震的平均结果,不是某一次台阵记录提出的模型;② 考虑了测点间的自功率谱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有物理意义地表地震动的一致概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长青  沈建文 《地震学报》1998,20(5):489-495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有物理意义地表地震动的危险性分析的一致概率法.该方法使用的地震动时程与场地周围潜源所发生的地震事件对应,其包络参数、反应谱、最大加速度等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在不考虑土层反应的情况下,本方法与传统的一致概率法相同.本方法支持用天然地震加速度时程直接输入.合成地震动仅作为缺乏强震资料的一种近似方案.随着场地周围强震资料的不断积累,本方案将更客观地反映场地所处的地震环境.   相似文献   

4.
基岩地震动的随机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荻涛 《地震学报》1995,17(1):128-131
地震工程界对随机地震动已进行了4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多种较好的随机过程模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金井清(Kanai)(1961)提出的过滤白噪声模型.进一步,欧进萍等(1991)在评述既往随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地面运动的过滤有色噪声模型.然而,这些模型都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合理确定模型中反映地震强度的参数————谱强度因子S0. 随机地震动研究的基础是强震记录,基于地面强震记录,人们对地震地面运动随机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基岩地震动的模拟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基岩强震记录统计基础上,研究基岩地震动的随机模型和模型参数,为建立工程抗震的合理地震动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黄清华 《地震学报》1998,20(4):356-362
讨论了与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7.2级地震相应的余震及灾害的分布、内陆直下型地震的发生与断层的关系及强震动等基本特征.地表断层系同地下断层系的构造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震不一定受既存活断层系(地表断层系)构造活动的制约,强震动域不与震源断层位置直接相对应,而多出现于稍偏离断层两端的区域或断层单侧稍远处的区域内.对强震动的机理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构造块体的成组孕震模型和前兆场某些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地质构造体在构造动力作用下,其所含的各地震带、各震源区统一孕震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研究,探讨了板块内地震活动的特征和前兆场的某些特点,其中包括成组地震活动特点、地震与前兆的关系、地震前兆的成因问题等.通过理论模型结果与实际震例之间的对比研究,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地震活动和地震前兆场的某些特征作了一定程度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地表软土覆盖层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是地震学家,尤其是工程地震学家颇为关注的研究课题.墨西哥地震(1985年9日19日,MS8.1)、日本阪神地震(1995年1月17日,MS7.4)造成的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均与地表软土覆盖层密切相关.因为软土层引起地震动明显放大,经软土层放大后的地震动再作用于各类建筑,使振动频率落在地震动放大频段内的建筑物遭受的破坏比基岩处的要大许多. 在国外,地表软土的土动力特性和放大效应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工程地震学家的重视.例如,日本的神山和柳泽(安艺敬一,1989)用日本117份强地面运动中20 cm/s2以上的记录…  相似文献   

8.
周硕愚  施顺英 《地震学报》1997,19(6):559-565
根据精密水准重复测量和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应用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围地区震前22年至震后9年间地壳形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地壳不稳定区先出现在外围,由外向内扩展包围震源区,震源区出现不稳定但不失稳;经过短暂稳定,又出现由外向内的第2次不稳定过程,导致震源失稳.失稳前出现的形变空区与地震空区及断层闭锁区其空间分布重叠,出现时间略有先后;震源区断层出现临界预滑动后地震发生.地壳形变场演化过程与应力场数值模拟等研究结果能相互印证,支持以坚固体为核的孕震系统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宋俊高  朱元清 《地震学报》1998,20(2):210-216
随着城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提出几点设想.此系统主要包含地震灾害损失快速预估子系统(主要包括:输入地震信息、地震烈度分布、社会各要素的地震易损性评估等)和地震应急决策信息子系统(主要包括:建议救灾方案、人员避震疏散方案、危险品存贮点的危险程度警告及防范措施、地震火灾辅助决策、救灾指挥部位置确定等). 认为各类建筑物(含生命线工程)的数据资料的调查与收集是建立此系统最为重要且难度最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引发1966年邢台地震的地热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懋苍  高晓清 《地震学报》1997,19(3):303-308
以大范围地温场为背景,结合中小尺度地温场的演变,讨论了1966年邢台地震的发生过程.指出:对邢台地震的4个地热涡的合并及合并后的加强是引发此次地震的基本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对有些地震前兆(如地温),并非距震中愈近愈清楚.强调对时空连续变化要素的长期监测和综合分析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辽宁地区地震活动资料,根据地震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演化特征,由多重分形理论及计算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结果显示,辽宁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增长演化及分布过程是多重分形结构,(q)-q曲线、f()谱及其它一些参量在几次中、强地震前后的明显变化,较好地描述了地震活动的分形增长过程的整体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汪素云  俞言祥 《地震学报》1998,20(5):481-488
利用65次地震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和NCDSN)宽频带和甚宽频带(BB及VBB)记录,分别计算了阻尼比=0.005,0.01,0.02,0.05和0.10的基岩水平向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结果表明,工程上常用的强震加速度记录,不足以给出可靠的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而CDSN宽频带记录恰恰可以作为强震加速度记录的重要资料补充来源,用于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93年6月8日堪察加东部沿海MS=7.3地震是一次非常复杂的破裂过程.通过宽频带波形拟合方法,结合子事件叠加的空间传播特性和视时间差的分析,讨论了这次地震的破裂特征.分析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传递带有强烈的单向性,主要破裂过程可以表示为:破裂成核——北东东——正东偏北——正东偏南——停止,由深至浅.   相似文献   

14.
张之立  田华 《地震学报》1995,17(1):11-19
统一研究了1989-1993年期间发生的大同震群活动特点及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为了模似大同震群的震源力学特征,从断裂扩展的角度提出了共轭形断裂系破裂的力学模式,并给出了位移场、应力场和应变能分布的有限元计算结果.此外,还着重讨论了三次大同地震高潮期前记录的地热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震源深度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星北 《地震学报》1997,19(6):590-599
利用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和完整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计算了中国地震目录等书刊上的宏观地震场(等震线图)资料,得出震级为8.6~3.0的200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了它们的地理分布,可见中国地震以浅源地震为多.震源深度<9 km者在200次中有162次(81.0%).其中深度<5 km者有111次(55.5%),此种浅震多分布在南北地震带邻近各省,少数散布在除浙江省以外的各省.深度在10~20 km的中深地震较少,仅32次(15%),多半分布在南北地震带及新疆西部、陕西、山西和山东(沿郯庐断裂带并过海至东北).深度超过20 km的深源地震很少,散见于云南南部及内蒙东端.   相似文献   

16.
初步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断层形变异常和重力场、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特征.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有3处断层形变呈,,相变化异常,外围区1993年以来先后有10余处场地断层形变出现台阶、突跳等异常.流动重力监测到震前出现的高值异常区、同震效应及震后恢复正常的演变过程等.资料反映了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重力场变化由孕育、发震过程的非均匀态走向震后的准均匀态的演化过程,较强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动态演化密切相关.还简要总结了作者对这次地震中短期预报试验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1):1-10
分别研究构造块体内有多个震源体和单个震源体孕育时,应力集中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当区域应力场增强到相当水平时,破裂开始在某个或某些块体内发生,区域应力场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强震的成组性是这个动态应力场演变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多个高应力集中区的存在与发展,有可能导致震前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多样性;② 孕震块体的应力变化过程一般显示出非线性,在经历了长期弹性变形后,从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到主破裂前,可能经历不止一次的非弹性变形与断层软化过程;与此相应,孕震块体中的应力、应变场要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图象;受应力、应变控制的地震前兆场必然表现出多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赵永安 《地震学报》1996,18(3):365-375
控制内陆浅源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应力场可视为基本应力场与变化应力场的叠加,后者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两类与地热有关的产生变化应力场的问题:一类是局部高温区问题,包括载热流体侵入竖直或水平裂隙的情况和存在静态局部高温区的情况;另一类是断层在稳态扩展中出现位移间断的同时也释放热能的情况.将它们理想化为热弹性理论的三维准静态问题,并给出各自的解.求得其在地表附近某平面上所产生的若干地震前兆附加场的近似表达式,如温度场、体应变及地下水位场、垂直形变及地倾斜矢量场.讨论它们在该平面上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就诸情况进行对比.为综合利用它们的前兆观测资料,探索阶段性的地震前兆信息提供某些可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陆缘弧活动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喜炜 《地震学报》1996,18(4):437-443
陆缘弧系是北西滨太平洋区岛弧系后面主陆边缘的弧形构造,其与岛弧在形态及运动学上有相似性,又有其本身特点.中国东南沿海陆缘弧的前弧及其两翼走滑带的活动控制了我国大陆东部的强震活动.前弧出现挤压逆冲型地震,两翼则呈现走滑型地震.陆缘弧地震具有空间上分段性与时间上脉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大同地震及其异常地倾斜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安福  吴翼麟 《地震学报》1995,17(4):499-504
讨论了大同地震前倾斜潮振幅因子(值)的熵的异常图象相似及意义,倾斜速率熵维的分布,长周期倾斜的传播与地震迁移的相似及联系;并论证了形变波现象及含义;确定了相似性异常图象的分布与震源的关系;探讨了结合倾斜形变场与地震活动预测未来震源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