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增建  郭安宁  吴建华  郭志宇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4):1123-1123,1128
<正>2015年10月26日的MS7.8地震发生在阿富汗的巴达赫尚地区,震中位置36.5°N,70.8°E,震源深度210km。这次大震造成阿富汗、巴基斯坦数百人死亡,印度亦有数人死亡,我国新疆喀什莎车地区强烈有感。对于发震时间的回顾性预测来说,可从以下三震的时间进行讨论,分别是此次阿富汗7.8级大震及其东偏南方向于2005年10月8日发生的巴基斯坦MS7.8大震(震中位置为34.5°N,73.6°E)和1905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0月28日,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最新发表的10篇专题文章指出,从历史情况来看,2015年4月发生在尼泊尔廓尔喀(Gorkha)的8.1级地震的实际损害威力或不及该区7.8级大地震的真正影响,可能并非是本区危害最大的地震。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位于主断裂和板块碰撞区,人口特别密集,2015年4月的地震及其余震共造成8 000多人死亡,22 000多  相似文献   

3.
2015年9月14日河北省昌黎发生M_S4.2地震,震区发育NE和NW向2组活动断裂。通过现场调查,依据相关规范,确定震中区地震影响烈度为Ⅴ度,并圈定本次地震等烈度分布区域,判定该地震为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晚期余震的正常起伏。  相似文献   

4.
全球及主要构造带大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艳  刘杰  姜祥华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2):4425-4436
在定性分析全球、环太平洋地震带、低纬度环球剪切带和大三角地区(我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使用 Morlet小波变换对其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应用 Nowcasting方法对各研究区域当前大震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显示,①全球大震活动显著周期为48.6 年,8.5 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 0.91.2004年开始的大震活跃时段可能仍将持续,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危险性较大.②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周期为48.6 年,其大震活动起伏特征与全球大体一致,8.5 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 0.91.2010 年开始的8.5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持续时间尚短,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③低纬度环球剪切带地震活动显著周期为33.1 年,反映了该区8.0级以上地震的起伏活动,8.0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0.46.2004年开始的活跃时段可能趋于结束,未来 10年左右该区发生 8.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④大三角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周期为 23.4年,发生 7.8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0.72.2001 年以来该区 7.8 级以上地震活跃,其活动状态与 20 世纪前 50年类似.23.4年的周期成分反映了20世纪前50年7.8级以上地震活动韵律特征.2015 年兴都库什7.8级地震后,该区可能进入了 7.8级以上地震相对平静时段,该时段可能持续 7~12 年,未来几年存在发生 7.8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但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中国地震台网给出的全球大震目录, 结合前人的研究, 分析了1900年以来全球MS≥8.0巨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变化与MS≥7.8大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 同时还探讨了包含中国大陆西部及其周边的“大三角”地区MS≥7.8地震的发展态势。 20世纪全球百年的大震活动表现为20世纪前半叶活动强而后半叶活动弱的前高后低的活动特点, 而进入21世纪以来有增强活动显示, 呈现百年左右起伏的长期变化。 在这百年尺度的起伏之中还含有20年左右的韵律变化, 主要显示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巨大地震的平静—活跃交替活动特征。 根据大震活动的起伏特征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幕式活动特性, 进入21世纪以来,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巨震频繁发生, 显示其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的高活动态势。 通过计算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不同震级地震的变异系数Cv发现, 7.0级以上强震与7.8级以上大地震活动类型不同; 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对MS≥7.8地震活动进程进行拟合分析发现, 到2015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0, 到2020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9, 表明与中国大陆关系紧密的“大三角区”已进入大地震活跃时段。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印度板块在欧亚板块下方的粘性俯冲,尼泊尔成为全球地震易发区之一。2015年4月25日,廓尔喀(Gorkha)发生7.8级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结果),这一浅源地震(震源深度15km)给加德满都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是,此次地震却未造成地表破裂,说明只是断层的一部分在地下滑动。在地震发生之后的几天里,只有余滑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4月25日北京时间14时11分(当地时间11时56分),在尼泊尔廓尔喀(28.2°N,84.7°E)发生了MS8.1(USGS测定MW7.8)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5 km,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KATNP是由USGS布设在尼泊尔首府加德满都的强震台,距震中59.9 km,断层距13.9 km,该台记录到了此次地震较好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发生在尼泊尔廓尔喀的7.8级地震造成了9 000人死亡,摧毁了约60座的建筑。但是,刊发于《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的文章《尼泊尔加德满都附近喜马拉雅山前缘断层可能引发大地震的地质观测研究》(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large earthquakes along the Himalayan frontal fault near Kathmandu,Nepal)发现,目前发生在  相似文献   

9.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板间地震区划分原则,划分了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该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三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8.3~8.6地震危险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8地震,是该区当前孕育周期第三锁固段损伤累积至峰值强度点时发生的一次标志性大震事件;2015年5月12日尼泊尔Mw7.3地震发生后,该地震区再次处于临界状态,将发生Mw8.0~8.2地震.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资料,1999年8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94次(见表1)。其中M≥6.0地震9次,M≥7.0地震1次,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土耳其,震级为7.8。本月发生的...  相似文献   

11.
探索地震成核过程的野外观测证据对地震成核研究及地震短临预测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收集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震断层附近密集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回溯了唐山7.8级地震发生前后的地下水位变化,对比分析了地下水位变化和地震成核的相关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存在显著的中期、短期、临...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发生前后喜马拉雅构造带中段地区境内外的GPS连续站及流动站资料,以优化后的BERNESE解算策略进行数据解算,通过同震位移场分析、典型基线的时间序列分析、速度场动态变化分析等多种手段分析地震发生前后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并没有完全释放应力积累能量,震后印度板块推挤作用并未减缓,该区域构造应力积累仍处于较高水平,震情形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2015年4 月25 日尼泊尔MW7.8特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 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地震.通过收集地震区的活动构造研究资料、卫星影像解释和野外实地考察,认为尼泊尔MW7.8地震区地表分布三条主要的逆冲断裂,由北向南分别为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MCT)、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MBT)和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MFT).主边界断裂和主前缘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但至今为止也没有发现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依据.野外调查未发现尼泊尔MW7.8地震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主要断裂上形成地震地表破裂带.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构造特征为薄皮构造,表现为浅部陡倾断坡-深部缓倾断坪(7°左右)-深部断坡(11°左右)的构造样式.深部断坡-断坪又称为主喜马拉雅断裂(MHT),其中的深部断坡是尼泊尔地震主震(MW7.8)和最大余震(MW7.3)的发震构造.余震大致沿北西向的高喜马拉雅山前缘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低喜马拉雅山区内.剖面上,余震大致分布在主喜马拉雅断裂的上盘推覆体内,推测尼泊尔MW7.8地震时深部断坡发生错动,其地震位移沿深部断坡-断坪向南传播引起上盘的褶皱带缩短变形,进而触发低喜马拉雅和次喜马拉雅褶皱带内产生次级破裂从而产生余震.  相似文献   

14.
以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1986年运城震群为例,介绍了一种强余震震级估计方法——b值截距法.  相似文献   

15.
郭慧  江娃利  谢新生 《地震学报》2016,38(4):644-655
1976年唐山MS7.8地震的早期野外调查结果显示, 在乐亭—滦南地区存在一条NW走向的地裂缝带, 自滦南县申营村往南断续延伸至乐亭县王滩镇王各庄村, 长度大于30 km, 以右旋走滑为主. 该地裂缝是1976年唐山MS7.8地震形成的, 但其地理位置接近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中滦县MS7.1地震形成的NW向地表破裂带延伸方向上. 为进一步研究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 本文拟基于前人资料, 对乐亭—滦南地区NW向地裂缝带赵滩点位展开调查, 并实施探槽开挖和钻孔探测. 探槽揭示出小型砂脉和宽1.0—1.2 m的大型砂脉分别为1976年唐山MS7.8地震和该地震之前另一次强震事件的产物; 钻孔探测结果表明主砂脉两侧地层不存在明显的垂直落差, 这与1976年唐山MS7.8地震时该点位出现的地裂缝现象是右旋剪切以及赵滩探槽揭示的两侧垂直位移不明显的现象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正>过去6年,美国中部的地震活动急剧增加。1973~2008年,每年发生的3级或以上地震平均为24次,而2009~2014年,这一比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每年平均发生地震193次,其中2014年达到峰值,为688次。截至5月底,2015年美国中部地区已经发生了430次这种规模的地震(图1)。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4次MS≥7.8大震,即1970年云南通海7.8级、1976年河北唐山7.8级、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8级左右巨大地震的余震活动及分类,并以流变模型讨论了序列类型差异性的物理力学成因。初步给出:①4次大震的余震序列可归为两种类型,即低活动序列类型和高活动序列类型;②余震的差异性特征与主震孕育过程密切相联,理论模型和实际震例资料均给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长短与大震孕震时间长短之间呈正相关变化;③根据对汶川8.0级大震的研究,孕震区介质流变性和构造变形速率的高低可能是造成大地震余震序列差异性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设想一下 ,美国某个人口稠密地区在过去的 2 5年中曾遭受过 9次 5 .5~ 7.8级较大地震的袭击 ,致使几十万人丧生的情景。再设想一下 ,一次大胆的预报 ,虽然只是基于一些在科学上尚未被理解的自然现象 ,但却让某个较大城市的居民在一次 M=7.8的地震发生前 13小时得以疏散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情景。疏散城市的居民无一伤亡 ,然而 ,在其附近的那些没有疏散的地区却有 2 4万人丧生 ,大约60万人严重受伤。最后 ,再设想一下 ,如果对下一次同样震级的地震及其随后的一次地震的预报都失败了 ,致使大量的人丧生的悲惨情景。如果这确是发生在美…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2015年秋季会议于2015年12月14—18日在旧金山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他们发现的一种可以区分天然地震和人为地震的新方法。通过分析阿肯色州Guy市(油气公司在该地区以废水注入的方式实施水压致裂来开采油气,但诱发了地震活动)未曾被测绘过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性能并行有限元方法,建立含地表地形和Moho面起伏的大规模非均匀椭球地球模型,计算了2015年9月17日智利Illapel M_W8.3地震同震效应,同时讨论2010年智利Maule M_W8.8地震和2014年智利Iquique M_W8.1地震对2015年智利Illapel地震的加载作用,进一步分析这3个地震共同作用对南美大陆及周围断层的地震危险性影响.结果表明:对此次智利Illapel地震CEA(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滑动模型计算的地表最大水平位移约为3 m,USGS(美国地调局)模型的最大水平位移约6 m.特大地震影响范围广,南美大陆接近一半区域同震水平位移量级达到0.5 mm;受3次地震共同作用,智利2010年Maule地震南部俯冲带、2015年Illapel地震和2014年Iquique地震之间俯冲带,以及2014年Iquique地震以北俯冲带,受到10 kPa东西向压应力加载;2010年Maule地震和2014年Iquique地震共同加速了2015年Illapel地震滑动;1960年Valdivia M_W9.5地震破裂区、2014年Iquique地震和1995年Antofagasta地震之间区域以及2010年Maule地震和2015年Illapel地震的未破裂区重合处库仑应力变化均超过10 kPa,有可能加速强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